浅析紫砂花器的艺术美学创造
——以紫砂作品“婉梅”为例

2020-10-31 09:26沈小平
陶瓷科学与艺术 2020年9期
关键词:花器客体紫砂

沈小平

紫砂花器源于美、发现美、创作美、展现美,它的呈现是美的叠加与融合。紫砂花器首先是对美的原型的塑造,这种塑造是在对原型的深入观察的基础上对其美的特征加以浓缩与提炼。对于艺术创作,观察是创作者要养成的一种习惯,一方面是要有观察生活的习惯,一方面要有艺术观察的能力。前者,艺术源于生活,生活中的美是流动的、细微的,也是容易被人们忽视的,但是它的美好却有直击人心的力量,善于观察生活的人,眼界是宽的,心才能是丰满的,从而获得丰富的艺术素养。后者,如果说善于观察生活是一种专注美的习惯,追求美的精神,那么艺术观察就是创作者本身美学知识体系能力的作用,来自精神境界的反应,同时也提升了精神境界的维度。艺术观察是创造艺术美学的前提,直接作用于作品的艺术表现力。

紫砂花器的艺术呈现是艺术美学实践的过程,是极具深度与层次的。在艺术观察的实践中尊重观察客体的本质与本真,透过外观表现深入本源,进而提取美的特征,以艺术手段进行美的创作,最终呈现一场艺术美学的盛宴。“婉梅”是典型的紫砂花器器型,从选材、设计、定稿、制作、装饰到最后的烧制成型,是源于美、发现美、创作美、展现美的艺术美学的实践过程。宋代词人姜夔,有一首梅花词《疏影·苔枝缀玉》,妙的是虽没用到一个“梅”字,一句“苔枝缀玉,有翠禽小小,枝上同宿。”就写出了梅花的形态与风韵,引人入胜。同时代的王安石,一首《梅花》五言绝句“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写尽了梅花的风骨与气节,耐人寻味。梅,外在的形美与内在的神美使其颇具艺术色彩,成为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的艺术题材,“婉梅”的创作灵感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应运而生。梅花入壶,在紫砂壶艺的创作题材中是非常常见的,而“婉梅”巧用“汉瓦”这一极具自身风格的壶型为花器的载体,想法大胆独特,因为汉瓦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给了汉瓦沉稳大器的气质,花器作用于汉瓦,其艺术性很容易被忽视。而“婉梅”这件作品无论是宏观的把控还是微观的细化都将紫砂花器的艺术美学呈现得淋漓尽致。这件作品不是整体花器化的塑造,却也不是简单的局部花器处理,壶身下端的树樱见证了岁月的洗礼;壶把、壶嘴、壶钮以梅花枝干塑形,苍劲有力;壶嘴与壶身的衔接处展现了“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的倔强与坚毅,壶身与盖面上俨然一幅“苔枝缀玉,有翠禽小小,枝上同宿”的梅花盛景,而此时的汉瓦成了承载寒梅得以怒放的有力的基石。梅花的形态、神韵、精神、气节,在“婉梅”里层次鲜明地怒放,情景交融,美得韵味无穷。

形象塑造的生动逼真,意境营造的引人入胜,前者是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对客体的深度观察与解析能力,包括客体自身的美学特征、作者对客体的情感联系、客体所处环境的背景、客体本身存在的文化意义等。这既是对客体本质的、本真的观察,又是融入自己理解的独特的、敏锐的感悟。后者取决于作者的创作能力,如何将客体的真与情作用于作品上,引起受众的情感共鸣,这就只能靠实打实的真功夫了,包括丰富的美学素养、成熟的设计能力、纯熟的泥性掌握、精湛的技艺手法等。

总结:紫砂花器的创作追求实用与美感的完美结合,在创作的过程中充分地发挥了紫砂泥性的最大功用、并将紫砂壶艺术美学最大化。紫砂花器的艺术美学是具体的也是抽象的,它取材于具体的万物,塑造具体的形象,却以壶艺创作的艺术手段再现具体的美,升华到艺术美学的层面就有了美的意境,而这种意境是一种艺术渲染力作用于观感的精神享受,这种抽象的美,是永恒而无止境的。

猜你喜欢
花器客体紫砂
社会公正分配客体维度与道德情绪的双向互动
穿花系列竹编花器
无相
刘少白
置胆插花馨 尊觚花器与簪花内胆
蘅皋掇菁藻 毡室伴清嘉 宋代占景盘与管瓶花器再议
瓶花佳趣 古代花器与花事
顾景舟洋桶紫砂提梁壶
浅议犯罪客体
概述奥地利普通术语学中的对象客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