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天水送无穷树
——陶刻山水瓶创作有感

2020-10-31 09:26吴文娟
陶瓷科学与艺术 2020年9期
关键词:陶刻山峰刻画

吴文娟

中国人是向往自然的,尤其是当代的中国人特别地向往自然,没有人不喜欢青山绿水,但现实往往是我们所生活的地方缺少这种旷达的自然环境,即便有也无暇驻足欣赏,忙碌的生活消磨着人的意志,让人没有办法发现生活中的美。山水画自古以来就是一种抒发情感的艺术,徜徉在山水中的片刻,人的心灵无限地贴近自然,如同漂浮在云雾之中,能够从上往下地俯瞰风云变幻,水墨黑白中所诞生的意境,使人能够无限拔高,在这个过程中内省感悟,视野一下变得开阔,心情一下变得舒展,下一刻即能迎难而上,勇敢地面对现实生活中的一切,这就是中国山水艺术的魅力。

中国传统山水艺术所塑造的是一种宏大的空间,从这样广博的空间当中,人能够感受到自身的渺小,但同样也是由于这样一个空间,人可以变得强大。陶刻山水就是在这种广大的意境和有限空间的载体之间寻求一种平衡,其中包含着陶刻工艺的艺术,构图的艺术,以及表达情感的艺术。“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眼前这件陶刻作品“山水瓶”的创作就是这样一种理念的体现。

陶刻“山水瓶”是紫砂陶刻与传统山水画的结合,其中蕴含了一种古老的“澄怀观道”的理念,使人在欣赏美好的山水画面时能够获得对人生的感悟。需知传统水墨山水是古代文人除诗词歌赋之外又一抒发精神的手段,且从某种状态而言,这种抒发拥有着生命定格一般的永恒,让人的精神如同山川流水一般永固。从第一眼看到整个画面的时候,就会感受到其中既高且远的雄厚意境,“山水瓶”的瓶面构图上主次分明,在瓶面中央最显眼的位置突出一枚主峰,其山峦雄奇,居于所有景物的正中,这种“正中”的布局不仅仅是平面意义上的居中,更是三维空间的居中,左右居正,前景与后景之间的位置。对于景深的处理,在这件作品上采用了陶刻与泥绘相结合的方法,用细致而短促的阴刻线条详细地刻画中央的山石轮廓,线条如同斧凿,相互叠加嵌套,一层一层地扩张成为一整座山峰,体现出一种硬朗有力的风格,而在每一层山石之间,并列且统一走向的刻画构成了有限的阴影,这些阴影与山峰外缘部分的树木构成了整座山的山景,仿佛连绵不绝、郁郁葱葱。

在这件作品上,对于山峰的刻画,同传统山水画最大的区别主要在于刻刀与毛笔笔锋的不同,刀锋无晕染,所下刀要快要促,线条更多也更复杂,突出一个“实”字,让人感觉实实在在,如巍如峨;而对于整座山峰之后背景的塑造,则采用泥绘的手法,模拟出传统山水画晕染的效果,远山云雾罩,虽然朦朦胧胧的看不真切,但却事实存在。有了山必然还要有水,“山水瓶”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十分巧妙地运用了画面的留空形成的分界,有形之山在上,有形之水在下,无形之水在上的布局,合情合理的规划布局,为近景的描述做出了铺垫,山下郁郁葱葱,树多于水,满眼都是林木,表面上刻的还是山,但实际上却是在说水,因为正是有了丰富的水源滋润,这些树木才能长得如此茂密茁壮。

从构图的远近设计,转化到实际的山水刻画就是整个画面的颜色逐渐的由浅入深,由疏到密,越是靠近画面底部,刻画就显得越发的细致,阴影和局部精雕细琢,这也符合我们人的视野观察角度,越是距离近,看到的自然也就越细致,正是这种合理的刻画布局,让瓶中的山水整个鲜活了起来,让人感觉其在瓶面中自成一界,我们仿佛是在透过一扇窗户窥探到了那个世界的一角,这样的塑造方式显然非常契合传统绘画在其他艺术载体上的表现方法,如屏风、折扇、纸窗、壁画等等,这些艺术形式的表达都是一脉相承的,带有来自于我们文化本源的核心魅力。

总结:紫砂“山水瓶”的壶身陶刻山水画,画作清丽素雅、清气逼人。对于山水意象的刻画表达充分,用刀细腻而准确,大大小小、起起伏伏,云烟镶嵌其中,水流清澈,绿树成荫,使人感受到无穷韵味和生机,正所谓“天人合一”陶刻山水也一样继承了这种艺术观点,在刻画的过程中将山水的自然属性精神化,将山水的美融于精神之美,这样的陶刻才能具有更加绚丽,更加震撼的艺术效果。

猜你喜欢
陶刻山峰刻画
从《陶刻人物对瓶》看紫砂陶刻的工艺特征与人文精神
论陶刻作品“逍遥游”的艺术审美以及人文内涵
刀削山峰危石立 谁栽松树直亦奇
浅析国画与陶刻之间的关系
——以“梅兰竹菊四君子陶板”为例
盘山行旅,山店风簾
——浅谈陶刻作品“山店风簾图”的陶刻艺术以及寓意内涵
刻画人物如何『传神』
刻画细节,展现关爱
刻画细节,凸显人物
拥抱
新疆对外开放山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