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例Caroli病的临床特征分析

2020-11-02 03:34崔延飞余思邈桑秀秀王立福孙永强王仲霞王丽苹许文涛王睿林
临床肝胆病杂志 2020年10期
关键词:胆管炎胃底门静脉

崔延飞, 余思邈, 田 淼, 桑秀秀, 王立福, 孙永强, 景 婧, 王仲霞,王丽苹, 许文涛, 王睿林

1 河南中医药大学, 郑州 450000; 2 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 中西医肝病诊疗与研究中心, 北京 100039

Caroli病最初由Caroli于1958年描述为一种罕见的先天性肝病,其特征是肝内胆道无阻塞性节段性或弥漫性囊性扩张等[1]。Caroli病的其他特征还包括肝内胆石症、胆管炎、肝脓肿、肝囊肿、肝硬化和门静脉高压等。临床上常将Caroli病分为Ⅰ、Ⅱ型:Ⅰ型为单纯型,仅涉及胆道的单纯囊性扩张;Ⅱ型为混合型,指在Ⅰ型的基础上合并先天性肝纤维化,多称为Caroli综合征[2]。然而,Caroli病发病率极低,临床表现多缺乏特异性,目前关于Caroli病相关研究仅见于个案报道及小样本病例研究,缺乏系统性认识及比较。本文通过对41例Caroli病患者Ⅰ型与Ⅱ型的临床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以阐明该病不同分型的临床特点及差异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纳入2015年4月-2020年1月于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确诊为Caroli 病的患者。排除住院时间少于1周、临床资料严重不全者。

1.2 研究方法

1.2.1 诊断标准及分型依据 Caroli病的诊断主要依据影像学表现和病理学表现[3]。Caroli病诊断分型依据[3-4]:Ⅰ型Caroli病影像学表现为“中心圆点征”,或影像学及病理学证实肝内胆管节段性交通性囊状扩张;Ⅱ型Caroli病在Ⅰ型特征基础上伴先天性肝纤维化。

1.2.2 临床资料采集 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临床并发症、体征、实验室指标、影像学和组织病理学表现等,比较Caroli病Ⅰ型、Ⅱ型的临床特征。其中实验室指标包括: RBC、血红蛋白(HGB)、WBC、PLT、ALT、AST、TBil、Alb、GGT、ChE、PT。

1.2.3 组织学及临床分型 肝组织皆在腹部超声引导下采用快速穿刺法获取,常规石蜡包埋,HE及Masson染色,由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病理科采用统一标准一次性阅片。

1.3 伦理学审查 本研究方案经由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批号:2016205D),患者均知情同意。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共纳入41例Caroli病患者,男25例,女16例;Ⅰ型患者共16例,其中男10例,女6例,Ⅱ型患者共25例,其中男16例,女9例,两组患者性别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81,P=0.446); 患者年龄分布2~70岁,Ⅰ型患者平均(37.9±14.2)岁,Ⅱ型患者平均(36.5±19.6)岁,两组患者年龄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t=0.257,P=0.799) 。

2.2 实验室检查 Ⅰ型患者的Alb水平高于Ⅱ型患者(P<0.05),Ⅱ型患者的PT水平高于Ⅰ型患者(P<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其余指标WBC、RBC、HGB、PLT、ALT、AST、TBil、GG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表1)。

表1 Ⅰ、Ⅱ型Caroli病实验室指标比较

2.3 临床常见并发症及相关性分析

2.3.1 临床常见并发症比较 Ⅰ型患者临床常见并发症依次为脾大、肝硬化、双肾囊肿、腹水、胆管炎、胆囊炎、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胆囊结石、门静脉高压、上消化道出血和/或黑便、肾结石,无多囊肾表现。

Ⅱ型患者临床常见并发症依次为脾大、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门静脉高压、腹水、双肾囊肿、上消化道出血和/或黑便、胆管炎、胆囊炎、胆囊结石、肾结石、多囊肾。

Ⅱ型患者食管胃底静脉曲张、上消化道出血和/或黑便、门静脉高压的发生率显著高于Ⅰ型患者(P值均<0.05),其余临床并发症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表2)。

2.3.2 相关性分析显示 Ⅰ型患者各临床指标与胃底静脉曲张、上消化道出血及门静脉高压未见明显相关性。Ⅱ型患者实验室指标与临床常见并发症相关性分析比较发现,ChE水平与食管胃底静脉曲张、门静脉高压的发生率呈中度负相关(P值均<0.05);Alb水平与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发生率呈中度负相关(P<0.05);RBC水平与食管胃底静脉曲张、上消化道出血和/或黑便、门静脉高压的发生呈中度负相关(P值均<0.05);HGB水平与食管胃底静脉曲张、上消化道出血和/或黑便、门静脉高压的发生呈中度负相关(P值均<0.05);PT水平与食管静脉曲张、门静脉高压发生率呈中度正相关(P值均<0.05)(表3)。

2.4 肝组织病理学检查 本研究中19例Caroli病患者在本院行肝组织病理学检查,其中Ⅰ型患者9例,Ⅱ型患者10例。Ⅰ型患者可见肝内胆管节段性呈囊性扩张,畸形部分肝细胞可见散在点灶状坏死,偶见肝细胞及毛细胆管性淤胆,肝窦伴少量炎细胞浸润,偶可见淋巴细胞和中性粒细胞。Ⅱ型患者可见胆管数量增多及部分胆管囊样扩张,纤维化区域包含大量畸形的胆管和发育不良的门静脉分支,伴程度不一肝细胞纤维化(图1)。

表2 Ⅰ型、Ⅱ型Caroli病临床常见并发症发生率对比[例(%)]

表3 Ⅰ型、Ⅱ型Caroli病实验室指标与临床常见并发症的相关性

2.5 预后 本研究中Ⅰ型Caroli患者中12例(75.0%)病情好转,4例(30.0%)经治疗后病情未见明显好转;Ⅱ型Caroli患者中17例(68.0%)病情好转,8例(32.0%)经治疗后病情未见明显好转。两组预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17,P=0.898)。

3 讨论

Caroli病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病因尚未明确,疾病的发生可能与3号和8号染色体之间的不平衡易位相关,具有家族聚集性,易发生于多囊性肾脏疾病、种系PKD1基因突变等相关的病理基础的疾病[5]。相关研究[6]报道,该病的患病率为1/100万。其临床特征是肝内胆管囊性扩张,进展时会导致肝内结石、复发性胆管炎、门静脉高压、胆管癌甚至肝衰竭[7]。临床上常将Caroli病分为Ⅰ、Ⅱ型:Ⅰ型Caroli病为单纯性肝内胆管囊状扩张,周围肝实质正常,胆石症和胆管炎的发生率比较高;Ⅱ型Caroli综合征包括单纯性Caroli病合并先天性肝纤维化,胆结石或胆管炎的发生率较低[8]。

Caroli病的发病年龄多见于在儿童、青少年时期,以男性居多[9]。Caroli病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但目前可支持的假说主要为胆管板畸形(ductal plate malformation,DPM)[10]。DPM引起胆管上皮细胞对胆管损伤产生相关免疫应答,进而导致胆管非特异性炎性坏死,此病理改变临床研究显示属于无菌性炎症[11]。在本研究中,Ⅰ型、Ⅱ型患者的WBC水平均处于正常范围内并未见明显升高,证实其是一种无菌性炎症。李跃莹等[12]研究发现,Ⅱ型患者的WBC、RBC、HGB及PLT普遍低于Ⅰ型患者,证实临床可根据全血细胞减少和血小板减少症相关表现,从而对其两种类型进行鉴别。血清Alb作为判断肝损伤程度和肝脏储备功能的特异性指标[13],研究发现Ⅰ型患者的Alb水平显著高于Ⅱ型患者,同样提示Ⅱ型患者预后相对较差。DPM可累及肝内胆管系统不同节段,会导致多个解剖部位发生临床病理变化,如小叶间胆管DPM导致先天性肝纤维化,肝内大胆管与小叶间胆管DPM则导致发生Ⅱ型Caroli病[14]。Ⅱ型Caroli病患者的胆管易产生破坏性胆管炎的相关病理改变,引起胆管结构逐渐消失,导致门静脉周围纤维化增加,不同厚度的纤维组织与门静脉相连,临床上出现门静脉高压的表现。本研究表明,Ⅱ型患者食管胃底静脉曲张、上消化道出血和/或黑便、门静脉高压的发生率显著高于Ⅰ型患者,从病理学角度证实Ⅱ型患者肝损伤程度明显重于Ⅰ型患者。

Caroli病患者在疾病的后期多进展至肝硬化,引起全身的代谢性疾病,一是肝硬化会导致机体免疫系统紊乱,引起继发性脾脏功能亢进,导致血细胞数目显著减少;二是肝硬化可导致门静脉高压的发生,门静脉高压是引起胃食管静脉曲张和上消化道出血的重要因素。同时,门静脉高压也是导致人体发生凝血障碍的主要原因,一方面长期门静脉高压影响肝脏的合成及吸收功能,致使蛋白质合成能力下降,并引起凝血因子Ⅱ、Ⅸ等合成减少,导致出现以PT延长为主的凝血功能障碍;另一方面门静脉高压使门静脉管壁变薄、血管弹性减弱,纤溶系统紊乱影响凝血因子的功能导致凝血机制障碍[15-16]。肝脏为机体合成Alb的重要场所,Alb下降程度与肝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相关研究[17]报道,Alb是肝硬化并发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本研究中Ⅱ型患者的Alb水平低于Ⅰ型患者,PT水平高于Ⅰ型患者,此研究结果从临床指标的角度证实Ⅱ型患者临床症状更重,预后更差。

综上所述,与Ⅰ型Caroli病相比,食管胃底静脉曲张、上消化道出血和/或黑便、门静脉高压的发生率较高,并伴有Alb水平降低及PT增高等临床指标变化,临床预后较差。本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一是相关性分析结果中有意义的r值提示临床指标与并发症之间是中度相关性,循证医学力度相对较低;二是Ⅰ型患者的预后情况虽优于Ⅱ型患者,但统计分析无显著统计学意义,无法为本研究的最终结论提供强有力的证据支持。分析产生此研究结果的原因可能是Caroli病临床发病率较低、发病机制未十分明确及试验样本量小等导致,亟待后期进一步扩大样本量进行相关临床研究。

利益冲突声明:本研究不存在研究者、伦理委员会成员、受试者监护人以及与公开研究成果有关的利益冲突,特此声明。

作者贡献声明:崔延飞、余思邈等负责课题设计,资料分析,撰写论文;田淼、桑秀秀、王立福、孙永强、景婧、王仲霞、王丽苹、许文涛参与收集数据,修改论文;王睿林负责拟定写作思路,指导撰写文章并最后定稿。

猜你喜欢
胆管炎胃底门静脉
急诊内镜治疗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疗效分析
程良斌教授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的临床经验
3.0T MR NATIVE True-FISP与VIBE序列在肝脏门静脉成像中的对比研究
基于W-Net的肝静脉和肝门静脉全自动分割
3D腹腔镜下巨大食管裂孔疝修补术联合胃底折叠术的临床应用
改良三明治法同步与序贯联合套扎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疗效比较
硬化性胆管炎的影像诊断和鉴别诊断
经腹腔镜Nissen与Toupet胃底折叠术治疗GERD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的Meta分析
肝脏门静脉积气1例
中西医护理干预在重症急性胆管炎术后的应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