茄果病害的发生与防治

2020-11-02 02:16杨正体费广凡
农业灾害研究 2020年4期
关键词:果实病原茄子

杨正体 费广凡

摘要 总结茄子果实疫病、黑根霉果腐病、交链孢果腐病病原、流行规律及危害症状,并提出相应防治措施。

关键词 茄子;果实;病原;危害症状;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S436.4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305(2020)04-0-02

DOI:10.19383/j.cnki.nyzhyj.2020.04.005

茄子是中国居民常用蔬菜作物,栽培历史悠久,大到棚室、大田,小到庭院,每年都有栽培。因农户管理粗放,茄子病害时有发生,其中茄果病害是导致茄子产量和品质下降的主要因素之一,直接关乎农户经济效益,甚至影响茄子产业可持续发展。主要介绍茄子果实疫病、黑根霉果腐病、交链孢果腐病病原、流行规律及危害症状,并提出相应防治措施,为茄果病害防治研究提供参考。

1 病原

1.1 茄子果实疫病

病原为致病疫霉[Phytophthora infestans(Montagne)de Bary],属鞭毛菌亚门疫霉属真菌。

1.1.1 形态 菌丝体无色,无隔膜,直径4~10 μm。孢囊梗无色,宽10 μm,长1 mm,常有分枝或3~5根成丛,由寄主气孔、病果伤口或皮孔长出,孢囊梗顶端膨大形成孢子囊。孢子囊顶生,被后长出的孢囊梗推向侧位,卵形至倒洋梨形或椭圆形,有乳状凸起,大小为(20~45) μm×(16~23) μm,萌发时生1~16个游动孢子或产生芽管。游动孢子呈肾脏形,在土壤中主要是薄壁圆孢子和厚垣孢子,孢子囊居少数。薄壁圆孢子无色,直径18~24 μm,由孢子囊浓缩和孢壁变圆形成,厚垣孢子圆形,壁厚。

1.1.2 特征 菌丝生长最适温度为20℃~23℃。孢子囊形成温度为7℃~25℃,形成适温19℃~22℃,10℃~13℃形成游动孢子,温度高于24℃,孢子囊多直接萌发,孢子囊形成要求相对湿度高(95%~97%)。孢子囊和游动孢子需在水中萌发。

1.2 茄子黑根霉果腐病

病原为匍枝根霉(黑根霉)[Rhizopus stolonifer(Ehrenb.)Lind],属接合菌亚门真菌[1]。菌丝弓状弯曲,与基质接触处产生假根。孢子囊梗丛生在匍匐菌丝上,无分枝,直立,与假根成反方向生长,顶生球状孢子囊,褐色至黑色,大小为65.0~350.0 μm,囊轴球形至椭圆形或不规则形;孢子近球形至卵形或多角形,褐色至蓝灰色,表面具线纹,呈蜜枣状,大小为(5.5~13.5) μm×(7.5~8.0) μm;接合孢子球形或卵形,黑色,具瘤状凸起,大小为160.0~220.0 μm。有拟接合孢子,未见厚垣孢子。

1.3 茄子交链孢果腐病

病原为细交链孢[Alternaria alternate(Fries)Keissl],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1.3.1 形态 分生孢子梗簇生,暗褐色,较短粗,或呈不规则棍棒形,具2~9个隔膜,大小为(27.50~110.00) μm×(2.75~4.50) μm,顶端着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倒棒状或圆筒状,淡黄色,大小为(9.50—40.00) μm×(5.00~11.25) μm,具纵隔1~6个,多数3~4个;横隔1~5个,多为3个。具短喙,仅为孢身长一半,喙多无隔,少数1~2个隔,无色。

1.3.2 特征 病菌在5℃~40℃范围内均可生长,26℃最适,分生孢子萌发温度范围为10℃~37℃,26℃最适,菌丝生长发育最适pH为6.5~6.7,最适相对湿度为65%左右;可利用淀粉、纤维素等碳源。在不同营养条件下产生孢子量不同,缺锌环境中最有利于孢子产生,缺钾时生长状况次之,在缺碳、氮、磷时会抑制生长。

2 侵染循环

2.1 茄子果实疫病

病菌可在马铃薯块茎上越冬,翌春产生孢子囊经风雨传到番茄、茄子上,成为初侵染源。病斑上產生分生孢子后借风雨传播蔓延,进行再侵染。

2.2 茄子黑根霉果腐病

病菌腐生性强,为弱寄生菌,分布普遍,可在多汁蔬菜、瓜果及薯类的残体上以菌丝状态腐生存活越冬,翌春产生孢子囊,散发出孢囊孢子借气流传播。病菌多由伤口或生活力极度衰弱部位侵入,能分泌大量果胶酶,可引起病部组织细胞迅速解体而软化腐烂。病菌在腐烂部产生孢子囊,散放出孢囊孢子,借气流传播蔓延,进行再侵染。

2.3 茄子交链孢果腐病

病菌以菌丝体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条件适宜时危害果实引起发病,病部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进行再侵染。病菌多由伤口侵入,果实被阳光灼伤所形成伤口最易被病菌利用,成为主侵入场所。

3 流行规律

3.1 茄子果实疫病

茄子果实疫病发生主要受环境因素、栽培因素等影响。

3.1.1 寄主抗性 茄子不同品种间抗病性存在差异,生产可选用耐病及耐涝品种,如辽茄3号、4号,丰研1号,熊岳紫长茄,济南早小长茄,六叶茄,齐茄1号,早茄2号等新品种。

3.1.2 气候 28℃~30℃高温条件利于发病,尤其是在高湿或连续阴雨条件下,该病扩展迅速。因此,在收获、运输、贮存及销售过程中通风不良或遇雨、湿度大、堆积过多、贮存时间过长,果堆内部会因呼吸作用旺盛造成温度升高湿度大,利于该病发生和蔓延。田间发病高峰主要在降雨后出现,长江流域5—6月梅雨和8—9月秋雨、北方7—8月雨季均易发病。

3.1.3 栽培管理 (1)重迎茬种植,地势低洼、排水不良、土壤黏重的地块,有利于病害发生与流行;(2)土壤肥力差,偏施氮肥,留苗密度偏大,耕地不平整,中耕除草不及时,导致草荒严重,秧苗长势弱,也可致病害发生;(3)密度大或株形大可使小气候湿度增加,且利于发病。

3.2 茄子黑根霉果腐病

茄子黑根霉果腐病的发生情况与气候、栽培管理等因素相关。

3.2.1 气候 病菌喜温暖湿润气候,最适生长温度为23℃~28℃,最适宜空气相对湿度为80%以上。如遇有连续连阴雨天气,则易发病。

3.2.2 栽培管理 棚室浇水过量、湿度大、放风不及时,易发病;雨水多或大水漫灌,整枝不及时,株间郁闭,果实伤口多病重。

3.3 茄子交链孢果腐病

茄子交链孢果腐病的发生情况与气候、栽培管理等因素相关。

3.3.1 气候 病菌喜高温、高湿条件,温度在23℃~26℃,相对湿度80%以上时有利于发病。

3.3.2 栽培管理 地势低洼、田间积水、土壤重、地下水位高、棚内湿度过高的田块发病重。

4 危害症状

4.1 茄子果实疫病

茄子果实疫病主要危害茄子果实,偶见危害幼苗和梢部,在幼苗基部产生暗黑色水溢状病斑。发病初期,在果面上产生直径为1 cm的圆形凹陷斑,后变褐软腐,扩展迅速,湿度大时病部产生白色棉毛状物,发病重的易造成落果。运输贮藏期间病部继续腐败,有的产生灰褐色霉层。

4.2 茄子黑根霉果腐病

茄子黑根霉果腐病主要危害果实,幼果、成果均可发病。果实染病初生水浸状褐色斑,后迅速扩展整个果实,致果实、果柄变褐软化腐败,湿度大时病部表面产生灰白色霉层,后出现黑色毛状霉,似大头针状,病果多脱落,个别干缩成僵果挂在茄株上。

4.3 茄子交链孢果腐病

茄子交链孢果腐病主要危害果實,青果、熟果均可发病,但以熟果居多。病菌主要侵害果实表面日灼处或果实裂口处,致染病果受害处变褐色,发展后病斑发硬、凹陷,变成黑色斑,逐渐长出短绒毛状黑色霉层,即病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2]。

5 防治方法

5.1 茄子果实疫病

5.1.1 农业防治 (1)因地制宜选用较抗病品种;(2)与豆科、十字花科、禾本科进行3年以上轮作,不宜与茄科连作;(3)施用沤制堆肥或充分腐熟有机肥,采用配方施肥技术,避免偏施、过施氮肥;(4)采用高畦或起垄种植,合理密植;(5)合理灌溉,雨后及时排水;(6)贮运过程中或进入市场后要注意通风、降温、排湿。

5.1.2 化学防治 药剂预防于雨季来临前,及时喷洒30%碱式硫酸铜SC 300~400倍液,或77%氢氧化铜WP 500倍液,或1∶1∶160倍式波尔多液;药剂灌根则用25%甲霜灵WP 800倍液加40%福美双WP 800倍液灌根,每隔7~10 d进行1次,连续防治3—4次;防治可于发病高峰期喷洒72%霜脲氰WP 800~1 000倍液,或72.2%霜霉威AS 600~700倍液,或58%甲霜·锰锌WP 500倍液,或69%烯酰·锰锌WP或水分散粒剂1 000倍液,或64%噁霜·锰锌WP 500倍液,或50%甲霜铜WP 600倍液。施药应均匀周到,每隔10 d左右1次,防治2—3次。

5.2 茄子黑根霉果腐病

5.2.1 农业防治 (1)适当密植,及时整枝或去掉下部老叶;(2)采用高畦或起垄栽培,雨后及时排水,严禁大水漫灌;(3)棚室及时放风,防止湿气滞留;(4)防止产生日烧果,果实成熟后及时采收。

5.2.2 化学防治 发病初期喷洒14%络氨铜AS 300倍液,或50%混杀硫SC 500倍液,或36%甲基硫菌灵SC 600倍液,每隔10 d左右防治1次,连续防治2~3次;发病初期喷洒30%碱式硫酸铜SC 400~500倍液,或77%氢氧化铜WP 500倍液,或50%丁戊己二元酸铜WP 500倍液,或47%加瑞农WP 800~1 000倍液。施药应均匀周到,每隔10 d左右1次,连续防治2—3次。

5.3 茄子交链孢果腐病

5.3.1 农业防治 (1)因地制宜培育、选择抗病品种;(2)尽量防止农事操作时使植株受伤;(3)加强水肥管理,均匀浇水,保持地面湿润,增施磷钾肥,定植时增施农家肥;(4)采取地膜栽培,可促进植株根系发育,增强抗性;(5)发现病果及时摘除,收获后及时清洁田园[3]。

5.3.2 化学防治 在发病初期喷施75%百菌清WP 600倍液,或70%乙膦铝·锰锌WP 500倍液,或64%噁霜·锰锌WP 400倍液喷雾,或58%甲霜·锰锌WP 500倍液,或50%异菌脲WP 1 000~1 500倍液。施药应均匀周到,每隔7~10 d防治1次,连续2~3次。

参考文献

[1] 张杨林,黄艳飞.茄子黑枯病、褐轮纹病、早疫病、褐斑病、炭疽病、黑斑病和黑根霉果腐病的识别与防治[J].农业灾害研究,2013,3(Z2):10-12,16.

[2] 朱锦红,孙永明,王铁燕,等.细交链孢菌生物学特性研究[J].山西林业科技,2008(1):1-3,6.

[3] 李继红.茄子白粉病、红腐病、果实疫病、花腐病、绵疫病和交链孢果腐病的识别与防治[J].农业灾害研究,2012,2(8):19-22.

责任编辑:黄艳飞

猜你喜欢
果实病原茄子
儿童细菌性腹泻的病原微生物检验结果分析
茄子
小捣蛋鬼
有机肥对火龙果不同批次果实生长与品质的影响
天津蓟县软枣猕猴桃营养品质分析
甜蜜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