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寞有毒!

2020-11-02 02:25
新潮电子 2020年9期
关键词:婚恋交友空巢

从被催婚到主动相亲,本就是群居动物的人类,即使是突如其来的疫情也不能阻止人们对社交的渴望,疫情期间,相亲没有停止,而是更多地从“线下”转到“线上”。多款婚恋交友App下载量和使用人数激增。大数据快速匹配、视频直播互动、红娘牵线、互赠礼物……颠覆传统的 新型相亲模式让众多大龄单身男女跃跃欲试。然而,看似热闹的婚恋交友App背后却暗藏诸多问题:平台鱼龙混杂、吸金“套路”多多、信息真假难辨、侵财案件频发……云相亲,到底靠不靠谱?

“空巢青年”的相亲梦

为了生活、理想或者事业,越来越多年轻人远离故乡、亲人,独居生活,缺乏感情寄托,缺少家庭生活的它们,独自在大城市奋斗打拼,而大城市的繁华和生存压力让他们显得更加孤独。一项调查显示,64.3%的受访者表示自己身边的“空巢青年”多,缺乏感情寄托成为它们共同的“标签”。

面对“空巢青年”的社交刚需,疫情期间,各类“云相亲”层出不穷,除了婚恋机构的专业软件,微信群、短视频直播平台、乃至钉钉会议等均可成为“脱单”利器,不少在城市打拼的“空巢青年”正借助这条看不见的“网络红线”完成自己婚恋交友大事。

据了解,随着全球化速度加快和世界经济发展,各国“空巢青年”正急剧增加,中国、印度和巴西等发展中国家增速最快。阿里数据披露,2017年中国“空巢青年”群体已超过2000万人,深圳、北京、上海、广州等特大城市成为“空巢青年”群聚地。不少“空巢青年”在疫情期间看到了生死,更加体会了亲情的可贵和家庭的重要性,这从另一方面促进了“云相亲”走热。

率先复苏的相亲APP

当“云相亲”从潜在刚需走向台前后,嗅觉敏锐的企业早早就开始跟进,不仅珍爱网这样的传统相亲交友平台大力开展APP线上相亲,糖呗、伊对等新型交友软件也快速崛起,映客这样的直播平台也开始探索在线相亲、内容电商等新领域,推出对缘等音视频产品。

珍爱网官方数据显示,今年春节期间珍爱App活跃人数达1000万,同比增长39.3%;参与视频聊天的人数较2019年同期增长37.8%,总连麦时长超18万小时;打招呼互动人数较2019年增长197.1%。此后,用户活跃度也一直保持较高水平。新型交友软件伊对App数据显示,春节以来,伊对下载量新增1.5倍,活跃度新增50%以上。

面对用户需求,不少新兴的婚恋交友APP靠AI算法匹配、视频交互、红娘评价系统等特点,在短时间内异军突起,吸引了很多年轻用户。一些App专注下沉市场,将目光从一二线城市青年转移到了三四线城市以至县城的青年身上。

赚会员费只是基础

在大多数人的认知中,相亲APP充当了传统红娘的角色,通过赚取服务费获得收益。在科技时代,数据撮合成为网络婚恋交友APP可量化、标准化和复制的生财之道。这门看上去有些传统甚至普通的生意,却创造了相当惊人的营收数据,以百合网为例,根据公开财务报表,百合网2018年净收入6.12亿,这其中包含世纪佳缘在内(2015年12月7日世纪佳缘宣布与百合网合并)。

在百合网截止2017年底的财报收入中,百合网收入60%以上的利润来自于“婚恋交友线上服务收入”,光会员费就能赚2.6亿元。实际上,大多数婚恋交友APP赚钱离不开收取会员费用、收取增值服务费用、线下活动组织以及广告盈利这几个主要手段,虽然商业模式相当成熟,但这通常意味着高运营成本和低利润率,百合网上市4年亏了1.8个亿的教训让不少婚恋交友APP从业者认识到传统业务难以维持企业成长的现实,可在探寻新盈利模式或渠道的过程中,一些投机甚至灰色地带开始搅乱整个婚恋交友APP市场。

以会员、服务费为例,婚恋交友APP从线上到线下,会不断鼓励普通用户充值成为会员,除天花乱坠地描述未来可能但不一定能实现的相亲交友前景外,更鼓动用户通过信用卡、花呗等缴纳高额会费,相对于10元、20元的QQ、视频会员会费,18888元、28888元这样的会费在婚恋交友APP上并不鲜见。

虽然婚恋交友APP会费和服务费已经相当高,可赚钱这个事情显然没有够了一说,而且从诱导性充值会员服务费开始,婚恋交友APP对于金钱的获取就走得有些偏了。

婚恋平台竟成不法分子的“猪槽”

“充值高额会员费,匹配优质会员,几个红包就把会员费成本赚回来了”——当婚恋交友平台用户抱着这样的心态成为会员时,平台自然也就有了可趁之机。

不法分子通过买号、养号,在婚恋交友平台上寻找目标猎物,通过性别、年龄、学历等虚假个人基本资料将自己包装成“高富帅”或“白富美”,选择渴望获得爱情的男女进行钓鱼诈骗。众多缴纳高额会费在相亲交友平台上渴望获得爱情的单身男女青年,成为不法分子眼中“爱情圈养的猪”,养肥了就会“杀掉”,而婚恋交友网站和交友APP被称为“猪圈”、聊天工具被称为“猪食槽”。

当不法分子通过“虚拟的假身份”获得恋人认可以后,通过会以投资、现金拆借、冲抵网络平台流水等接口向恋人提出金钱上的交往,而陷入爱情中的人们往往急于证明自己的爱情是纯洁而不受金钱影响的,又或者在双方共同投资、打造一份事业的美好愿景下,不断投入金钱,以至于到后期越陷越深、钱越投越多,甚至自己反过来说服自己或身边的人,逐渐陷入金钱骗局的深渊。

过去网络交友诈骗多是通过珍爱网、世纪佳缘等老牌婚恋网站,但近年来各类交友平台纷纷上线,鱼龙混雜,老牌婚恋网站的案件占比急速缩小,而探探、陌陌等大热的交友软件成为犯罪分子的主阵地,还出现了利用抖音、快手等视频软件交友和Soul、伊对、积木等小众交友软件诈骗的案件,其中,Sou、l 伊对软件占比较高,有发展趋势。

因为爱情,几十万、上百万投入的案例或许不多,可被骗几百元、几千元的婚恋交友APP用户数量就相当庞大的,大部分人发现自己被骗后通常羞于启齿,或自认倒霉,从而助长了不法分子的气焰,从婚恋交友APP平台账号买卖、用户信息收集与分析到虚假投资平台、洗钱等等环节,逐渐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获取不法利益的同时,也从金钱和感情两方面伤害了被害者。

这类案件或许平均金额不高,但数量众多,且当不法分子利用大数据技术对目标用户精准实施诈骗时,诈骗成功几率越来越高,也让不少用户感到苦恼。

大数据开启精准诈骗模式

人们最初对大数据的了解,更多在于电商平台“精准”的推送,被采集的搜索数据总让人有被平台“盯上”的感觉,在电商平台,看到推送以及搜索出来的呈现在用户眼前的商品都是跟用户之前搜索或购买过的同类型商品相似,价格相似,风格相似,种类相似,电商平台通过数据可以如此了解我,同样的数据被不法分子采集和分享的话,无疑会产生更大的危害。

骗子把大数据作为信息诈骗的工具,对个人信息数据进行分析和分类,并根据用户信息的特点设计诈骗环节和故事,进行“精准诈骗”。有了大数据,你的衣食住行统统有据可查,稍加分析,就能判断出你是纯土豪还是真屌丝。从原来的“广撒网”愿者上钩,到现在为你量身定制“专属骗局”,诈骗个案的金额越来越巨大,数额上百万或千万的案例也越来越多。

大数据用户画像原本是为以电商为代表的广告业准备,以数据挖掘技术筛选优质投放渠道,依靠为用户“画像”的方式精准投放广告,追求高转化率,按转化效果计费,但当大数据采集、分析技术被应用到骗局中,不法分子就能很轻松了解用户偏好、习惯乃至经常出入的地方和当下感兴趣的事物。同目标用户“大有默契”的同时,真正做到基于大数据的精准诈骗。

传统诈骗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和随机性,因为诈骗者很难事先就选择诈骗对象,并对之进行详细信息收集,犯罪分子的诈骗具有很大的随机性,甚至是存在碰运气的心理。而在网络普及之后,个人信息或多或少都在网络中留有痕迹,诈骗者可以自己利用网络技术盗取大量个人信息或者通过一些违法渠道购买个人详细信息,之后再对大量数据进行挖掘、筛选,选出目标诈骗群体,继而根据获取的个人姓名、年龄、工作、身份证号等信息设计骗局,进行诈骗。

在整个大数据精准诈骗领域,相亲交友只是其中一个具有代表性的细分领域而已,只不过相对于其他诈骗,相亲交友从一开始就将情感当做了诈骗手段与方式,很容易给受害人心理造成严重创伤。相较金钱,相亲交友平台的受害者通常需要很长的时间来平复心情。

互联网相亲诈骗的产业链

基于大数据应用的精准诈骗不仅需要技术的进步,更需要完整产业链的支撑,从买号养号到PUA,互联网相亲诈骗的产业链早已形成。

因婚恋粉实力较强,转化率高,早有一批网络黑产从业者盯上婚恋网站账号买卖这一块“蛋糕”。在链条下游,黑产从业者仅仅花费几百元,便可以伪装成为一名“高富帅”、“白富美”,进而设下“杀猪局”。以婚恋交友平台账号买卖为例,目前该产业链已经模块化发展。批量注册账号的是一批人,被称为注册商;销售账号的是一批人,即销售商;对账号进行实名认证的又是一批人,被称为认证商。而这些账号,很大部分都流向了“杀猪盘”。

“杀猪局”共有三步,第一步是包装“人设”,吸引“猪仔”。犯罪团伙会在婚恋网站锁定单身男女“( 猪仔”,) 利用良好的教育背景、工作背景等吸引受害人,后转入微信聊天。犯罪分子会根据目标猎物的需求包装“人设”,设定假头像、假信息、假背景。

第二步则是用所谓“稳赚不赔”的赌博网站“钓鱼”,犯罪分子号称可修改赔率、逢赌必赢,以自己的财产引导被害人信服并愿意进行相关操作,随后通过语音电话等方式控制被害人,进一步诱导投资甚至让被害人举债投资。在被揭穿以后,就会拉黑被害人、更换手机号、转移根据地、财产等,寻找新一轮的目标。最后一步则是“马仔”洗钱,通过地下钱庄转账洗钱。

除了赌博网站外,“1314(一生一世)”、“520(我爱你)”等花式红包同样容易成为骗钱的套路,只不过相对金额比较小,受害人放弃追责的同时也助长了整个互联网相亲诈骗产业链的成长。

平台监管责任不可或缺

互联网相亲诈骗产业链的形成,平台监管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虽然《网络安全法》明确了网络运营者为用户提供信息发布等服务时应当要求用户提供真实身份信息,但实际上很多平台只是设置了实名注册的环节,并没有验证,这样就很难保证用户身份的真实性,一些人会冒用他人身份注册。

因此必须推动平台进行实名验证,而且不能是手持身份证照片等低级别验证,要采用人脸识别、指纹识别等高级别验证方式。

婚恋交友平台不仅仅涉及用户的基本身份信息,还涉及学历、车辆、房产、收入等,平台对此类信息的审核也存在能力不足的问题。赵占领建议,应推动企业与政府部门间的信息互通,如房产信息、车辆信息、学历信息、犯罪记录等,构建更全面的用户身份认证体系。

斩断不法分子资金流

婚恋交友平台加强监管,一定程度能降低诈骗发生几率,但当下婚恋交友平台鱼龙混杂,单纯依靠平台自律显然是不切实际的,而在打击互联网婚恋交友诈骗时,斩断不法分子资金流成为最具杀伤力的有效手段。

监管机构对诈骗资金进行全链条式追查,快速冻结涉诈骗金融账户,让犯罪分子骗来的资金无处可流,从源头上减少电信网络诈骗;同时严打非法开设、买卖银行卡和电话卡,非法获取、买卖公民个人信息,提供诈骗通讯设备、技术维护等电诈黑灰产违法犯罪。

然而,普通的电信诈骗通常是点对点的打款方式,然而在“刷单诈骗”中,不法分子为了躲避公安机关的追查,被害人的錢款并非直接打入对方账户中,而是会采取充值点券、虚拟货币等方式将诈骗来的钱“洗白”。

当黑产开始用科技手段“藏匿”时,相关监管部门也需要不断升级技术,检察机关需联合网监、互联网公司以及相关职能部门,加大对此类犯罪的打击力度,从下游犯罪找到突破口从而全链条式打击,共同守护百姓的“钱袋子”。

万变不离其宗的电信诈骗

婚恋交友诈骗本身是电信诈骗的细分领域,其同电信诈骗可以说是相辅相成的存在,毕竟在个人信息数据获取、交互等应用上,电信诈骗技术已经相当成熟了,而且婚恋交友平台账户的注册,也同电信电话卡号有着撇不清的关系。

作为新型高发网络犯罪, 电信网络诈骗方式不断更新,利用技术手段,设计各种场景,研析人性弱点,且参与其中的犯罪分子是“非接触性”的,不仅与被骗人非接触,连犯罪分子之间往往也都是非接触的,最终形成一条完整的黑色产业链。

经过十多年的运营,电信诈骗犯罪分子早已形成紧密的犯罪链条,诈骗团伙中有专人负责研究骗术,他们 紧跟社会热点,针对不同群体量身定做,编写诈骗剧本,并对拨打诈骗电话的话务员等人进行培训,对受害人步步设套。犯罪分子从最初的打电话、发短信,发展到网络改号作案。有的假冒领导、亲戚、朋友,有的假冒企业单位,有的冒充执法机关。

目前,主要诈骗手法有冒充公检法、“猜猜我是谁”、QQ、冒充黑社会性质组织敲诈、机票改签、中奖、重金求子、网络购物、银行账户被他人冒用、将账户内的钱转到“安全账户”等48种诈骗手法,并且还在不断变化中。

完全杜绝婚恋交友诈骗很难,但从电信诈骗开始,不断打压不法分子生存空间,一定程度能够让“云相亲”变得干净、可信。

不可忽视的孤独经济

从电信诈骗到婚恋交友骗局,同不法分子斗争是一件需要长期坚持的事儿,而我们看到“云相亲”兴起的背后,除让不法分子盯上外,更印证了孤独经济的兴起。

移动互联网时代,“空巢青年”成为新的社会现象,他们远离故乡和家人独居生活,缺乏感情寄托,缺少家庭生活,独自在大城市奋斗打拼,而大城市的繁华却让他们显得更加孤独。 一个人上班、一个人吃饭、一个人逛街、一个人唱歌、一个人去游乐园……空巢青年是一个群体,也成为了一种生活方式。类似曾经的“蜗居”和“蚁族”一样,空巢青年是伴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而出现的。

据相关机构统计目前,中国独居人口占比16%,而这意味着有大量的衍生孤独经济市场。大量空巢青年在大城市艰难打拼,强烈的孤独感需要情感寄托,日常生活的各项需求也蕴藏着巨大的商机,“孤独经济”悄然流行。 相对于外卖、一人食等围绕孤独经济展开的创新商业,“云相亲”同样也找到了“空巢青年”们的刚需,用社交打开孤独经济大门的同时,金钱的驱使下,灰色社交也成为难以避免的存在。

警惕灰色社交危机

婚恋交友本身也是社交的细分,而本身就以异性交互为主的婚恋交友应用,也很容易被灰色社交裹挟。在糖呗、伊对等新型交友软件崛起以前,陌陌、探探早已在陌生人社交领域扎根许久,相对于社交应用,探探、Soul、一周CP、陌陌和Samer等陌生人交友應用明显更倾向于会员制度,通过不同会员服务来吸引用户付费,它们帮用户完成交友应用的同时,用户帮助APP实现营收。

而在利益驱使下,一些婚恋和社交平台甚至成为“色交”的排污口,为招嫖卖淫、售卖淫秽色情音视频提供推广平台。有人把招嫖的微信号和QQ号发布在头像和签名上,有人则在交友过程中明目张胆售卖淫秽色情视频。微博上有网友直言:“有的婚恋交友App上面全是卖淫工作者、酒托、时时彩托、主播拉客、游戏托……”

除针对年轻人婚恋交友需求打造的APP平台外,中老年人社交同样被不少互联网企业盯上,通过赠送鸡蛋、拉新返现等手段,捕获“网瘾”老人,产生极其恶劣影响。

技术让“虚拟伴侣”成为可能

人是群居动物,相对充满不确定且需要时间的“云相亲”,“虚拟伴侣”或许能成为不少“空巢青年”的选择。随着VR/AR技术的成熟,“虚拟伴侣”成为不少人排解寂寞的方式。在日本,经常有真人同虚拟人物结婚的传闻,而日本虚拟歌手初音未来的演唱会,更成功让虚拟人物 走进现实当中。

在网络世界中,与人或虚拟人物建立亲密关系,这种体验相信对很多人来说并不陌生。2018年初虚拟宠物类游戏《旅行青蛙》风靡,再往前追溯,2017年末,《恋与制作人》曾热极一时。这款女性向恋爱游戏,让玩家扮演身为节目制作人的女主角,邂逅故事的四位男主角,和他们展开一场虚拟恋爱。

“虚拟恋人”本身就是数字化场地中的情感消费,人类将活动“转移到数字化场地”中去,在这个全新的场所之中,虚拟性提供了现实世界中不可能实现的社交模式。当然,当“虚拟恋人”开始进入大众婚恋社交圈的时候,AI伦理又会成为新的话题。

写在最后:为寂寞买单

孤独经济时代,情感消费快速崛起,婚恋交友APP本身作为满足刚需的存在,理应获得市场成长最大的红利,然而,无论是重度运营给予的成本压力还是不法分子对平台用户的虎视眈眈,都让婚恋交友市场乱象频发。除了监管部门与平台本身的严苛管理外,用户同样需要仔细辨别,在交友过程中多留个心眼儿,不要被爱情的假象冲昏了头。

猜你喜欢
婚恋交友空巢
闲谈“交友”
爱在“七夕”正当时——当代职场青年婚恋观察
关爱空巢老人
关爱空巢老人
交友如择居
交友之道
空巢生日不孤独
两岸婚恋迈入全新阶段
婚恋陋习
婚恋陋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