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教学”培养大学生责任担当

2020-11-02 02:17平凡
教育·综合视线 2020年10期
关键词:以文化人云教学

平凡

摘要:“以德树人”是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以文化人”是铸魂育人的主要途径。线上教学在新冠肺炎疫情突发以来被广泛使用,如何确保课程教学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并在线上课堂上贯穿、落实“以德树人、以文化人”的教育理念,是当前以及以后重点研究的教学问题。

关键词:以德树人;以文化人;云教学;云考试

今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全国高校纷纷开设在线教学课堂。在线教学虽然在形式上有别于传统教学,但“以德树人、以文化人”的根本宗旨仍需贯穿课堂。《新闻评论》课程的在线教学,立足于专业以“教”战“疫”,激发青年学子以“学”战“疫”,发挥专长以“文”战“疫”,召唤和凝聚当代大学生同心战“疫”的力量,高效实现“停课不停学”。本门课堂积极利用互联网优势,探索在线“云课堂”和“云考试”两部分教学实践,以保证课程的质量,激发学生的热情,培养自学能力。

云课堂:形式变,目标不变

教育部发布《部署统筹做好教育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教育改革发展工作》的通知中指出:“要进一步做好在线教育教学,既要明确当前线上教学‘教什么和‘怎么教,又要不断探索开学后课堂教学与线上教育的有机结合。”因此,在线教学绝不是线下课堂的重复,而是将传统教学的内容和方法,有重点、有技巧地向网络课堂转移;充分结合课程的特征、学生的线上参与度、作业的反馈情况等不断进行反思、调整,完善教学设计,以保证教学质量和课程的吸引力。《新闻评论》课程的线上教学环节,通过综合分析学科、学情的特点,确立了以“七十二”变多元内容与形式,完成“一”个确定不变的教学目标,即通过开发课程的趣味性、场景化和前沿性,引导同学们由浅入深地进入学习内容,循序渐进地掌握学习重点,触类旁通地展开学习思考,最终完成自适应学习的提升,以期达到“以德树人、以文化人”的教学目的。

强化课程的趣味性 隔着冰冷的屏幕,师生在教学中不免产生一种情感的“间离”。因此,为了吸引屏幕另一端的大学生,《新闻评论》着力挖掘课程导入部分的趣味性,以保证每位同学按时进入课堂,紧跟课程内容,从而提升学习质量。每一节课程导入部分,教师通过学习软件发起与课程内容相关的热点话题,请同学们进行在线讨论。热点话题在力求“七十二”变的同时,关切时代热点,内容广泛,形式多样,题目灵活。同时,学生提交的答案亦呈现出“七十二”变的特征。在线交互式教学,让学生始终保持学习的兴奋点,“花样”答案尽显当代大学生的思考与活力。虽然隔着屏幕,《新闻评论》课堂仍旧通过一场场趣味满满的讨论,传递师生之间的热情、专注和期待。

开发课程的场景化 得益于在线教学手段“七十二”变的优势,《新闻评论》积极探索以“内容+场景化”的教学模式,并将其引入到教学过程中,以期带领学生完成自适应学习。自适应学习是当代大学生必须具备的学习方式,也是新冠肺炎疫情帶给同学们的挑战,更是青年应对疫情的最佳学习途径。《新闻评论》课程的自适应学习在于通过给学生提供相应的学习的环境、实例或场域,学生自身完成学习内容的发现、总结环节,最终形成理论并能自主解决问题。为了给学生提供多样化的自适应学习场景,《新闻评论》课程内容设计中,注重章节场景案例开发和拓展的“七十二”变,章节内容形成全球热点事件场域,并提供给学生相关视频、图片资料,为同学们“绘制”了一张当代社会热点新闻的数字地图。同时,学生的作业也反映出自适应学习的前期成果,字里行间中呈现出他们对不同地域的社会事件的观察和思索,体现了当代大学生立足中国热土,胸怀全球格局的价值观念,与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意识。

注重前沿性的引导 有学者指出:教师的形象要经历“工匠型教师——方法型教师——有学识的专业教师——学习专家教师”的转变。在线教学为教师的角色转变提供了有利条件。根据教学对象为新闻学专业大三学生这一特征,《新闻评论》课堂主抓“高年级”“研讨课”“前沿性”三个关键词,突破以往教学“老师讲、学生听、划重点”的教学方法,改为“多读书、多思考、多写作”的创新方式。在日常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对学术前沿的关注和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在教学内容中不断加入与课程相关的学术文献资料,作为案例补充和知识拓展。本门课程中所使用的学术文献资料,均经过精心筛选,在选题、内容、结构、文风都力求“七十二”变,向学生提供全面、翔实、严谨的学术范文,以期拓展课程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对本专业学术前沿的关注,掌握学术论文的写作规范,为今后的毕业论文写作打好基础。此外,通过对学术资料内容设置随堂测验、课后作业等形式,进一步考察了学生对学科前沿问题的认识理解、应用创新等能力。

云考试:文化内核不掉线

《新闻评论》课程,并不仅仅将教学内容局限于从概念到概念的空洞教授中,而是秉持世界眼光,从中国当前热点事件的重新认识开始,结合全球一体化的大变革背景下,通过分析优秀评论案例,培养学生的评论写作能力。《新闻评论》注重课程理论与实践的共融互生,培养学生树立在新时代中争做优秀新闻人的意识,争做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因此,本课程采用了“过程性评价+期末测评”的“云考试”形式,考察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激发学生对创新学习方式的热情,促进学生拓展知识面、开阔学习视野,使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获取适合自身发展的教学方式。

《新闻评论》在线课程采取了金字塔式的分数构成方式,同学们将通过5种不同比例的分数构成期末总成绩(满分100分),其中包括:视频观看、课本研读、PPT掌握、案例学习、互动分析、随堂测验、课后作业、生生互评、线上面试、在线试卷等部分。(见图)

基础分数是重点 观看视频、课本研读和PPT的掌握作为最基础的考核环节,主要考察学生的学习态度以及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基础知识内容学习是学生的知识结构根基,为了鼓励学生重视“学习在日常”的意识,将本部分的分数权重设置为最大比例。根据学习软件后台数据显示:学生圆满完成了日常基础学习的任务,展现出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

作业反馈促教学 随堂测验、课后作业、生生互评是检验学生对知识掌握和应用的有效形式,学生的答案是教学成果的重要体现。整理学生的答题情况,不但能够在特殊疫情时期监测每位同学的学习掌握程度,还能根据学情反馈适时调整教学方案。为了激发同学们的答题热情,引导学生重视知识的巩固和反馈,并在学生之间形成相互评分借鉴的良好风气,本课程将该部分设置为20%的比例。学习软件后台数据显示:学生非常重视这部分分数,均按时、积极完成作业和评分工作。

互动讨论重差异 线上的案例学习和互动分析是一种“头脑风暴”,经由教师予以适当引导和发散,学生在相互观点的交流讨论中形成思考,是对学生思辨能力的一种考验,相对基础知识的学习和作业的完成,有一定的难度,所以这部分的分数权重为15%。

此外,学生在观点的呈现上,也显示出学习态度和分析能力的差异性。因此,秉承因材施教的意识,正视个体发展差异,给予优秀和普通学生同样的鼓励和关注,在分数上亦有所体现,以激发全体学生的进取潜能。学习软件后台数据显示:虽然学生存在个体差异的现实情况,但课堂的案例讨论和互动的覆盖率实现100%,展现出良好的课堂互动氛围。

面试有情有“意义” 线上教学受到有限条件的影响,“面对面”交流成为奢望。因此,在课程结束之际,教师与学生在线上展开面试问答,实现了全体师生“面对面”,不但考查了学生们阶段性知识掌握情况,完成了学习和考核的“意义”,更重要的是,师生打破了“点对点”的交流,集体在线上互诉了思念与期盼。面试题目将课程内容与当前的热点相结合,让学生思考:“在举国战‘疫中,企业文化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学生紛纷列举疫情期间我国传媒、餐饮、医药企业的优秀案例,并展现出个人对于企业责任、文化支撑、生命考验等思考。

考题与竞赛结合 “课赛结合即学校将教学和专业性的比赛有效对接,将学生必须掌握的专业技能与国家级、省市级的比赛相对接,将大赛引入课堂,并针对竞赛项目开展有针对性的专业知识教学和实践操作训练。”根据新闻学专业的特点,授课教师已在多门课程中尝试“课赛结合”的教学方式,在提升学生创新时间能力上得到了一定的成效,学生的参赛作品也获得了良好的社会评价。因此,本门课程持续关注实践环节的重要意义。在考题的设置上,以课程内容为立足点,进而与“红辣椒年度评论佳作评选大赛”等征稿、比赛对接,使得考试内容有的放矢、一举两得,同时创新考试思维,培养实践精神。

结束语

疫情是一面镜子,照出人间百态,有热血、有泪水,有责任、有勇气。当前方一线战“疫”人员在进行生命的殊死搏斗时,教师在大后方责无旁贷地担负起了同样重要的任务:带领学生认识世界现实的严酷,引导青年学习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品格,培养当代大学生的责任与担当。因此,课堂教学形式虽有“七十二”式的变化,但“以德树人、以文育人”的坚持,却是教师们“万变不离其宗”的初心所在。

【本文系“山西财经大学教学改革创新项目”资助项目(项目编号:2020233)、山西财经大学2020年度“非标准答案考试”课程改革项目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学习环境设计:框架与课题[J].教育研究,2015(1):113.

[2]李春丽,潘华,王乐鹏.“课赛结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A].决策论坛——区域发展与公共政策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16.

(作者单位:山西财经大学新闻与艺术学院)

猜你喜欢
以文化人云教学
探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网络教学新模式
高中数学云教学实践与研究
区域云教学平台支持下的小学语文互动教学策略研究
积分制与云教学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实践探索
以文化人:“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的价值目标
以文化人 增强自我净化能力
基于云计算的虚拟实验云平台设计
文化新论四题
物理“云教学”初探
让课堂“以文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