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洪灾来了怎么办?别担心,请收好这份应急科普

2020-11-02 02:18扁舟
健康之家 2020年7期
关键词:洪水

扁舟

2020年虽已进入了下半场,坏消息还是一个接一个,先是反反复复的新冠疫情,然后是突然而至的地震,再就是愈演愈烈的洪涝灾害。的确,我们无法预知灾难什么时候会来,但我们能提前学习:当它来临时,我们能如何应对。这份关于地震和洪灾的防护、应急科普知识,希望大家都用不上,但一定要了解。

地震篇

2020年7月12日6时38分,河北唐山古冶区发生5.1级地震,震源深度10公里,京津冀多地区震感明显。同日,唐山市应急管理局回应称,此次地震属于1976年唐山大地震的余震。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也是对人类危害最大的一种灾害。当灾害降临时,该如何自救?

难被预测的地震

地球表面,并不是一块完整的岩石,而是由大小不等的板块彼此镶嵌组成的,其中最大的有七块:南极板块、欧亚板块、北美板块、南美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澳洲板块和非洲板块。这些板块在地幔上面每年以几厘米到十几厘米的速度漂移运动,相互挤压碰撞,运动的结果使地壳产生破裂或错动,这是地震产生的主要原因。

事实上,地震是地球上所发生的一种很普遍的自然现象,就像刮风下雨一样,据统计,全球平均每年要发生地震约500万次,也就是平均每天要发生1万多次,这500万次地震中能够被人们感觉到的约5万次,可能造成破坏的5级以上地震约1000次,造成严重破坏的7级以上地震约18次,造成特大灾害的8级以上地震约1~2次。但是,截至目前,人们对于地震的认识还十分有限,地震预测预报仍然是当今世界性的科学难题之一。

地震按等级大小划分

震级是衡量地震本身大小的一把“尺子”,震级越高,表明震源释放的能量越大;震级相差一级,能量相差30多倍。

弱震:震级小于3级。如果震源不是很浅,这种地震人们一般不易觉察。

有感地震:震级大于或等于3级、小于或等于4.5级。这种地震人们能够感觉到,但一般不会造成破坏。

中强震:震级大于4.5级、小于6级,属于可造成损坏或破坏的地震,但破坏轻重还与震源深度、震中距和震中地区的地形构造及建筑性能等多种因素有关。

强震:震级大于或等于6级,是能造成严重破坏的地震。其中震级大于或等于8级的又被称为巨大地震。

震中区的人为什么会感到“先颠后晃”?

地震波引起的地面震动是几种波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就人们的感受而言,主要可区分出上下颠动和水平晃动两种形式。在强烈地震的震中区附近,最初的颠动,是由首先到达的纵波引起的;数秒钟以后横波到达,造成更强烈的地面运动,因而人们就感到像站在风浪中船的甲板上一样剧烈颠簸、站立不稳,甚至摔倒在地。这就是震中区人们感到“先颠后晃”的原因。

怎样粗略判断地震的远近与强弱?

地震时震中区的人们感到先颠后晃,随着震中距离的加大,颠与晃的时间差会逐渐加长,颠与晃的强度会逐渐减弱;在一定范围以外,人们就感觉不到颠动,而只是感到晃动了。

因此,如果地震时你感到颠动很轻,或者没有感到颠动,只感到晃动,说明这个地震离你比较远;颠动和晃动都不太强时,说明这个地震不很大。在这两种情况下,你只须躲在室内有利避震的地方暂避即可。

我国是多地震的国家吗?

我国地處欧亚大陆东南部,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菲律宾板块的挤压作用,我国地质构造复杂,地震活动的范围广、强度大、频率高。在全球大陆地区的大地震中,约有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发生在我国。

地震作为一种自然现象本身并不是灾害,但当它达到一定强度,发生在有人类生存的空间,且人们对它没有足够的抵御能力时,便可造成灾害。地震越强,人口越密,抗御能力越低,灾害越重。20世纪以来,全世界死亡人数前十位的大地震里,有三场发生在中国,其中包括1976年的河北唐山大地震,死亡24.3万人;还有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死亡及失踪8.7万余人。它们让中国成为20世纪以来因地震死亡人数最多的国度。

应急避险原则

通常在地震发生时,从人们感受到震动直至房屋倒塌,大约有十几秒钟的时间。不管你身处何地,沉着冷静,就近躲避,震后迅速撤离到安全地带,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方法避震,是保障生命安全的基本原则。疏散时要防止踩踏,万一鞋子被踩掉,或者丢失了随时携带的物品时,千万不要弯腰去捡。还要保护好身体的重要部位。

地震来了,躲在哪里更安全?

地震逃生时,尽量选择这三个相对安全的空间:

室内三角避震空间:比如内墙墙根、墙角、卫生间等开间小的地方(注:室内三角并不是指家具和预制板等形成的“生命三角”,房子倒塌或摇晃时,这些家具都会大幅移动,无法形成稳固的三角)。

户外平面避震空间:比如应急避难场所、公园、操场等空旷开阔的地方。

人体屈曲避震空间:比如采用蹲下蜷曲、靠固定物、面部朝下、手护头颈、口眼微闭、用鼻呼吸的体位形成的自救空间。

避震时,采取哪种姿势更安全?

身体尽量蜷曲缩小,卧倒或蹲下;用手或其他物件护住头部,一手捂口鼻,另一手抓住一个固定的物品。如果没有任何可抓的固定物或保护头部的物件,则应采取自我保护姿势:头尽量向胸靠拢,闭口,双手交叉放在脖后,保护头部和颈部。低头闭眼,以防异物伤害。有可能时,可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以防灰土、毒气。

地震时,如果你在室内

此时要继续待在室内。不要试图跑到其它房间甚至冲到室外去,在地震发生的第一时间,应立即按照“趴下”“掩护”“稳住”的安全原则保护自己,防止震下来的东西甚至倒塌的房屋等伤到自己。

趴下:立刻采取双手双膝支撑地面趴下的姿势,这种姿势重心低、不容易在地震中跌倒,也能在必要时快速移动。与此同时,用双臂或者手边适合的物件保护头颈部,以防有东西掉下来砸到自己。

掩护:最好能找到一个坚实的桌子作掩护,尽量把身体(至少头颈部)都躲到桌子下面去。但一定要用手牢牢抓住桌子腿,否则,在地震的强烈晃动下,你头上的桌子、以及你自己,都可能在这种晃动下四处滚动而无法遮蔽住你的头部。

如果房间没有桌子,就设法挪到坚固的大柱子旁边、没有大型家具的墙角、低矮的家具旁,一定要紧贴着墙角或家具作掩护,同时用手和胳膊保护好头颈。

注意!不要选择这些地方做掩护:

不要躲在大家具旁的墙角,一旦家具倒了,那可是致命的威胁。

不要躲在门框下,那里也不安全,地震时,任何掉下来的东西都可能伤到你,躲在门框下并不能预防任何一种危险情况的发生。

也要避免选择靠近玻璃窗、瓷器、灯具、摆在高架上的物品以及挂着装饰品等的位置做掩护。总之,慌乱中也要远离那些平时就看起来不结实、摇摇晃晃的东西。

稳住:摇晃期间一定要始终躲在相对安全的遮掩处,不要乱跑,直到摇晃停止。这个时候跑出去,一方面容易被其他物品砸到,另一方面这个时候人可能是没办法站稳的,任何意外都有可能发生。

1在家遇到地震时

应立即关闭煤气和电闸,关闭电磁炉、天然气等。

打开大门,防止地震造成门柱变形,影响逃生。

如果住在一层或平房,室外场地较为开阔,可尽快跑到室外开阔地避震。

如住在高楼,要趴下、寻找掩护并躲到地震结束为止,避开窗户。此时有可能会发生断电,室内的灭火器也会开始洒水,不要惊慌。当第一波强烈的晃动过去之后,一般会有一个相对平静的时间,此时再迅速转移到室外去避险,在广场、公园等地,以避余震。转移过程中用口罩捂住嘴和鼻子,身体取低位。

若在睡觉时,要赶快用枕头或坐垫护住头部,俯身藏于床边。

注意:千万不要跳楼、跳窗,以免摔伤或被玻璃扎伤;不要上阳台,不要乘电梯,不要下楼梯,不要到处跑,不要随人流拥挤,这些地方容易崩塌垮掉、发生挤压踩伤。

如果在电梯里遇到地震,应先将操作盘上各种楼层的按钮全部按下,一旦停下,迅速离开电梯。万一被关在电梯中的话,应及时通过电梯中的专用电话与管理室联系、求助。

2在学校遇到地震

地震时,若正在抗震性能比较好的教室里上课,可以“先躲后跑”。老师和后排最靠近门边的同学应马上分别打开教室的前后门,大家迅速躲在各自的课桌下、讲台旁,用手抓住课桌的腿,有条件时,可用书包保护头部。

地震时,若在开阔的操场等地,只要避开了高大的建筑和各种危险地段,就可以原地不动,注意保护头部,就地避险。

地震时,若在宿舍里,应采取“先躲后跑”的办法,首先在高低床的下铺或者桌子下面、墙角等地躲避,待地震过去之后,再有序地撤离宿舍。

在楼房上课时,可以躲在课桌下、讲台旁,绝不可乱跑、跳楼。

如在平房上课的学生,可用书包保护头部迅速跑出教室,到开阔地避震;也可在课桌下、讲台旁躲避。

地震疏散时一定要沉着镇定,要有秩序,要防止跌倒、拥挤、踩踏事件的发生。

地震过后,按照平时地震演练路线迅速转移到空旷场地。在室内人员已经基本撤离出来以后,应当立即清点人数。清点的结果要立即向现场的指挥者报告。

3在公共场所遇到地震

比如商場、电影院、体育场馆等,待在自己的座位上直到地震结束为止。不要盲目冲到出口处,此时肯定会有很多人涌向出口,有可能发生踩踏事件。即使地震结束,也要小心余震的发生,离开现场时要随时保持警惕。在转移过程中一定要遵循“不跑、不推、不语、不回”的四不原则,以防发生踩踏事故。

地震时,如果你在户外

第一时间远离高楼、过街桥、立交桥、高烟囱、水塔等,还有电线、下水道,以及各种油、气管道等,就地选择开阔地蹲下或趴下,应双手交叉放在头上,最好用合适的物件罩在头上,不要乱跑,直到地震停止。

注意避开高大的建筑物,特别是有玻璃墙的高建筑物、烟囱、水塔、广告牌、路灯、大吊车、砖瓦堆、水泥预制板墙、油库、危险品仓库、立交桥、过街天桥等。还要注意避开危旧房屋、狭窄的街道等危险之地。

如在野外:要注意远离山崖、陡坡、河岸及高压线等,以防滑坡、地裂、涨水等突发事件。迅速向安全地带转移,避免地震次生灾害威胁。

如在海边:尽快向远离海岸线的高处转移,避免地震可能产生的海啸袭击。

如在河、湖边:尽快往地势高的地方转移,避免地震可能产生的次生水灾的袭击。

如在大坝下游:剧烈地震时,大坝随时可能坍塌,如果你正处于大坝下游,寻找紧急事件疏散路线,抓紧时间离开现场。

行驶时遇到地震怎么办?

如果地震发生时,你正在开车:不要急刹车,更不要贸然冲到车外。先找个比较安全的路边停下来,注意避开电线杆、立交桥、天桥或高架桥等地段;待在车内,并踩下刹车;打开广播,收听是否有针对地震的紧急通知。在此期间,车子可能会晃来晃去,但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安全的躲避场所。

如果地震发生时,自己所处的位置距离安全地段比较远,且需要自己开车到安全地段:开车时要警惕路上的异常情况,包括电线杆和电线砸落、路面断裂、高架和桥梁坍塌等。

乘客在行驶的公共电、汽车上时:要抓牢扶手,低头,以免摔倒或碰伤;可降低重心,躲在座位附近,以防发生意外事故。停好车后,司机要关好车窗,不锁车门,车钥匙应留在车上,并和同车人一起行动。

在地铁内遇到地震:要按照列车广播的提示,待车停稳后,安全有序地撤离车厢,要注意防止拥挤踩踏的事故发生。

自驾途中遇到强震险情,应弃车自救。

遇到次生灾害怎么办?

地震灾害打破了自然界原有的平衡状态或社会正常秩序从而导致的灾害,称为地震次生灾害。如地震引起的火灾、水灾,有毒容器破坏后毒气、毒液或放射性物质等泄漏造成的灾害等,也要提高警惕,注意防范。

火灾:趴在地上,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地震停止后向安全地方转移,必要时要匍匐前行;设法隔断火源;千万不要使用明火。

水灾:如果江河湖海涨水,要向高处跑,并迅速离开桥面。

海啸:需要大概估计下地震持续的时间,如果剧烈摇晃持续了有差不多20秒以上,可能会伴随海啸的发生,抓紧时间跑到地势比较高的地方(至少距离海岸3公里,高于海拔30米较安全)。 山崩、滑坡、泥石流等:要向垂直于滚石前进的方向跑,也就是“横着跑”,切不可顺着滚石方向往山下跑;也可躲在结实的障碍物下,或蹲在沟坎下;要特别注意保护好头部。

毒气泄漏:遇到化工厂等着火,并有毒气泄漏,不要朝顺风的方向跑,要逆风逃离。

自行脱险后,下一步要怎么办?

尽可能将灾情立即报告有关部门,并前往附近的避难场所、临时救助站、广场;在救援队伍未到前,组织和参加自救互救队伍,及时抢救他人生命。并且要尽早深埋尸体,注意饮食饮水卫生,防止大灾后的大疫。

如何防范余震?

一旦震动停止,就要迅速彻离到安全地方,警惕余震的再度袭击,防止更大损失发生,听从紧急救援人员的指挥疏散。及时收听广播,掌握災情信息,强震过后一般都会伴随大量的余震发生,所以不要轻易返回屋内。

自救常识

1.改善生存环境。沉着冷静,树立生存的信心,有条件时,挪开头部附近杂物,使呼吸保持畅通。闻到不明气体时,可用湿毛巾等捂住口鼻。

2.扩大和保护生存空间。可以利用身边各种物体(砖、木等)支持残垣断壁,以肪止余震发生在后生存环境恶化。

3.保存体力。如果震后不幸被废墟埋压,不得已需留在原地等候救援,不可盲目呼救、哭喊、急躁和盲目行动,要尽量减少体力消耗,尽可能控制自己的情绪,或闭目休息,并设法自救。尽力寻找水和食物,创造生存条件,耐心等待救援人员。更重要的是要有信心,要乐观,等待时机。

4.寻求救援。当听到外面有人施救,或能听见上面(或外面)有人说话时,想尽一切办法与外面救援人员进行联系,如敲击器物、吹哨子等,利用一切环境物体击打发声,向外界传递信息。积极主动配合地面营救。

5.自我诊断包扎。自我诊断身体状况,受伤时用简易的办法包扎伤口,以免失血过多。

6.节约饮食。在等待救援期间,要节约一切饮食和水。

7.几个人同时被压埋时,要互相鼓励,团结配合,必要时采取脱险行动。

施救常识

在5级以上的各种破坏性地震中,各种坠落的广告牌、电线杆、树木、砖瓦、外墙装饰、玻璃碎片、室内吊顶灯等,会导致大量的人员受伤。伤害中各种骨折占第一位,软组织损伤占第二位,挤压综合症是第三位。采用正确的救护方法,可以减轻伤害,挽救生命。对被压埋在废墟中的人施救,可重点遵循以下原则:

1.先多后少:先救有被压埋人员的地方,如学校、工厂、医院、宾馆等。

2.先近后远:先救近处被压理人员。

3.先易后难:先救容易救出的人员。

4.先轻后重:先救轻伤和强壮人员,扩大营救队伍。

5.如果有医务人员被压埋,应优先营救,增加抢救力量。

6.先救“生”,后救“人”。每救一个人,先把其头部露出,使之可以呼吸,然后马上去救别人。这样可在很短的的间内,使更多的人获救。

7.定位法:采取喊话、敲击等方法判定幸存者的确切位置,也可向家属或邻居了解。

8.扒挖法:接近被埋压人时,注意分清支撑物与埋压物,不要用利器挖掘,以免对被埋人员造成新的伤害。

9. 标志法:对一时难以救出的伤者,可在保持通风(通气)的前提下,做好地置标志,等待专业救援人员前来救治。

★ 注意事项:

当救护脊椎受伤人员时,要注意:

首先在挖掘伤员时,只要伤员的颈、脊椎、腰巨痛者,均可按脊椎伤员处理;

挖掘时,绝不可用力牵拉未完整露出者的上肢或下肢,以免加重骨折错位;

搬运时,避免脊柱的弯曲或扭转,用硬板担架搬运,最好将伤员固定,绝对禁止一人抬肩、一人抬腿的错误搬运方法。

急救常识

1危重人员施救,要把握生命的“黄金时间”

人的呼吸心跳停止30秒后将陷入昏迷,6分钟后脑细胞死亡。等待急救入员到来的这6分种最为关键。

2呼吸心跳停止者,在现场要立即进行心肺复苏

心肺复苏八个步骤为:判断意识-呼救-摆成仰卧位-打开气道-检查呼吸-口对口吹起-检查脉搏-心脏按压。

3生命迹象的简单判定

被救者为成人、儿童时,触摸颈动脉;婴儿要触摸肱动脉。

4意识丧失的处理方法

意识丧失即为危险状态,必须立即呼救,寻求他人帮助。

5创伤现场急救术

止血、固定砸伤和挤压伤是地震中常见的伤害。创伤的现场急救是保存伤员生命、保护受伤肢体的重要措施之一。对创伤人员实施救护时应遵循先止血、包扎,后固定、运送的顺序。

止血:开放性创伤,外出血应首先止血抬高患肢,同时呼救。

包扎:使用材料有绷带、三角巾、也可就地取材。包扎要求:轻、快、准、牢,先盖后包(干净敷料),不可过紧或在伤口上打结,暴露肢端。

固定:对开放性骨折,不应作现场复位,以防止组织再度受伤,一般用清洁纱布覆盖创面,作简单固定后再进行运转。固定的目的是避免进一步损伤,减轻疼痛和便于搬运,可以使用夹板、书本,或树枝进行固定。

搬运伤员:搬运时,伤员宜躺不宜坐,昏迷伤员应侧卧或头侧位,要严密观察伤员神情;要保护颈椎、脊柱和骨盆。原则上:不明病情时,尽量不要移动患者;需要搬运伤者时,应请周围的人帮忙;只有自己时,可将患者从背后抱住,并用单手紧握患者的双手,注意要轻轻搬运;搬运时,要注意伤者的呼吸及脸部表情;在抬救过程中不可强拉硬拖,避免被施救者身体受到二次损伤。

如果有异物插在伤口里甚至卡在身体里(尤其是穿入躯干的大型异物),千万别取出来,拔出来可能会让出血更严重。保持制动,尽可能以原样转运到附近医院。

护理常识

被救人员脱险后,应对其进行特殊应急护理。蒙上眼睛,使其避免强光的剌激。不可突然接受大量新鲜空气,不可一次进食过多,避免被救人员情绪过干激动。同时要预防破伤风和气性坏疽。

洪灾篇

2020年3月进入汛期,6月进入主汛期。南方接近60%的县(市)出现暴雨天气,共出现9次区域性强降雨过程,全国有27个省累计降水量突破历史极值, 全国共有433条河流发生超警以上洪水。截止到7月14曰, 全国共有433条河流发生超警以上洪水,造成27省 (区、市)3789万人次受灾,141人死亡失踪,倒塌房屋2.8万间。大范围强降雨天气仍在持续,雨势和灾情都重于往年。

为何每年汛期,都会遭受洪涝灾害?

洪涝指因大雨、暴雨、持续降雨、江河湖泊及沿海水量增加、水位上涨及山洪暴发使低洼地区淹没、渍水的现象。

长江流域:此流域降水集中且降水量大,中上游水流缓慢,下游地势平缓,低洼处的水不易排放,易形成洪水災害。

黄河流域:此流域上游含沙量小,下游含沙量大,淤积严重,又因为河床不断升高,一旦下暴雨,易形成洪水灾害。

海河流域:该流域气候湿润,降雨集中,又因为海河下游河道泥沙淤积严重,遇到暴雨,容易发生洪涝灾害。

珠江流域:夏秋汛期的风暴潮和台风引发的暴雨,形成的洪水是珠江三角洲洪水的主要来源。

松花江流域:该流域地处北温带季风气候区,夏季温热多雨,河道多属宽浅型,泄洪速度慢,一遇暴雨,往往洪涝并发,受灾面积很大。

辽河流域:暴雨集中,降水量多,辽河下游支流水土流失严重,问题水库多、河道梗阻严重,致洪水容易集中。

太湖流域:此地域为低洼平原,水系支流多、湖盆蓄水力小、排水不及时,极易造成低地被洪水淹没占据。

因为地势、气候等原因,江苏、浙江、上海、江西、安徽、湖北、湖南、福建、广东、广西、海南等省份是我国洪涝灾害多发地区。

洪涝灾害如何分级?

洪水灾害

根据洪峰流量或洪量的重现期来定义:

一般洪水:5~10 年一遇;较大洪水:10~20年一遇;大洪水:20~50年一遇;特大洪水:>50年一遇。

雨涝灾害

I级:降雨量:>100mm/24h或>50mm/6h;笼罩面积:>10万平方公里;主要河流干流控制站水位将超历史最高实测水位。

II级:降雨量:>100mm/24h或>50mm/6h;笼罩面积:6?10万平方公里;主要河流干流水位达到保证水位,万亩以上堤垸出现溃境性险情。

III级:降雨量:>100mm/24h或>50mm/6h;笼罩面积:3?6万平方公里;水位指标预警:主要河流干流或堤垸水位超过警戒水位。

IV级:降雨量:>100mm/24h或>50mm/6h;笼罩面积:2?3万平方公里;主要河流干流水位逼近警戒水位,堤防等工程出现一般险情。

链接:2020年的洪灾严重程度超过了1998年

2020年6月,长江中下游地区平均降水量403毫米;1998年6月,长江中下游地区平均降水量358毫米。1998年暴雨过程最长持续了16天,而2020年中央气象台连发31天暴雨预警,持续时间为近年少见。

防洪抗洪措施

了解洪水来临前的征兆

溪水突然浑浊、流速增大、听到火车轰鸣般的水声、水位上升、有明显潮湿的风。

洪水来临前的准备

水灾的发生,都是灾害能量积累到一定程度的结果,因此在洪水到来前,洪灾区的人们应利用这段有限的时间尽可能充分地作好准备。

★ 我国部分地区夏秋季节多雨,应随时关注天气预报和灾害预警信息。

★ 家中常备船只、救生衣、手电筒、哨子等用品,以便逃生及发出信号。

★ 扎制木排,并搜集木盆、木块等漂浮材料加工为救生设备以备急需。

★ 煤气阀、电源开关易发生泄漏,引起爆炸、漏电等事故,应及时关闭。

★ 远离危险区域高墙、电线杆,如下水道高压线塔、水井、化工厂等。

★ 准备饮用水、保暖衣物、治疗感冒痢疾等疾病的药物、取火物品等。

★ 有条件者可修筑或加高围堤;无条件者选择登高避难之所,如基础牢固的屋顶搭建临时避难台。

★ 将衣被等御寒物放至高处保存。

★ 将不便携带的贵重物品做防水捆扎后,埋入地下或置放高处,票款、首饰等物品可缝在衣物中。

★ 保存好各种尚能使用的通讯设施。

洪水到来前,应该如何逃生?

处于水深在0.7m以上至2m的淹没区内,或洪水流速较大难以在其中生活的居民,应及时采取避难措施。要听从当地政府的组织与安排,撤退到相对安全的地方,如防洪大坝上或当地地势较高的地区。因避难主要是大规模、有组织的避难,所以要注意:

1要了解避难路线。弄清洪水先淹何处、后淹何处,以选择最佳路线,避免造成"人到洪水到"的被动。

2要认清路标。在那些洪水多发的地区,一般修筑有避难道路。这种道路多为单行线,以减少交通混乱和阻塞。在那些避难道路上,设有指示前进方向的路标,如果避难人群未很好地识别路标,盲目地走错路,再往回折返,便会与其他人群产生碰撞、拥挤,产生不必要的混乱。

3要保持镇定的情绪。在洪灾中,避难者由于自身的苦痛、家庭的巨大损失,已经是人心惶惶,如果再受到流言蜚语的蛊惑、避难队伍中突然发出的喊叫、警车和救护车的警笛鸣响等外来的干扰,极易产生不必要的惊恐和混乱。

洪水到来时,如何自救?

洪水到来时,来不及转移、撤退者,尽量利用一些不怕洪水冲走的材料,如沙袋、石堆等堵住房屋门槛的缝隙,减少水的漫入,或是躲到屋顶避水。

房屋被淹,立刻爬到屋顶暂时避险,并及时发出求救信号。

如洪水继续上涨,暂避的地方已难自保,或房屋不够坚固的,则要充分利用准备好的救生器材逃生,或者迅速找一些门板、桌椅、木床、大块的泡沫塑料等能漂浮的材料,自制成筏逃生。离开房屋前,尽量带上一些食品和衣物。

如果已被洪水包围,拨打119、110,或与亲朋友好联系求救,报告自己的方位和险情,积极寻求救援。或用手电引起救援人员注意。

千万不要游泳逃生,不可攀爬带电的电线杆、铁塔,也不要爬到泥坯房的屋顶。

如已被卷入洪水中或落入水中者,首先要保持镇定,一定要尽可能抓住固定的或能漂浮的东西,如水中漂流的木板、箱子、衣柜等物,寻找机会逃生。如果离岸较远,周围又没有其他人或船舶,就不要盲目游动,以免体力消耗殆尽。

发现高压线铁塔倾斜或者电线断头下垂时,一定要迅速远避,防止直接触电或因地面“跨步电压”触电。

行车遇到洪水:切忌冒险涉水,误入深积水区时低档行驶,掉入深水区时要弃车逃生。

遇到山洪:就近向山坡、高地、避洪台、屋顶、大树、高墙等高地暂避。

遇到内洪:城市低洼地带的居民,收到暴雨预警后,要提前在门口放上沙袋、挡板等。

洪水引发泥石流:向泥石流前进方向的两侧山坡跑,不要向上游或下游跑,更不要停留在凹坡处。

洪水引发滑坡:应向两侧逃离,如果滑坡呈整体滑动,可原地不动,或抱住大树等物。

洪水过后的自我防护

洪水过后要防范地质灾害:洪水过后,山体土壤含水量接近饱和,松软的泥土也会随时塌陷。

防止病从口入:饮用水应煮沸后饮用,洪水接触的所有食物需丢弃,不吃雨后菇。

注意环境卫生:检查房屋是否牢固,对墙壁、地面、家具用品进行消毒,衣物暴晒后再穿。

疾病预防:在灾区复杂的微生物环境下感染疟疾、血吸虫病、流行性出血热、痢疾、鼠疫等大规模传染病,要做好灭蝇、灭鼠、防螨等工作。

如何做好抗洪抢险工作?

日常做好体能训练;

随时做好抗洪抢险的物资准备;

熟练掌握游泳技能;

随时做好抗洪抢险的组织准备;

日常进行抗洪抢险有关常识的教育。

未雨綢缪篇

家庭应急物资储备建议清单(扩充版)

除了储备自救常识外,做好物资储备准备工作,也能将灾害的损失减少至最低。这份《家庭应急物资储备建议清单》,是北京市民政局2014年发布的,用于指导每个家庭科学储备物资(而不是非理性地囤货),在发生地震、水灾、山林火灾等自然灾害的时候用来自救。建议大家根据自身的经济状况、生活习惯和实际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储备,并集中储备,便于存取。

猜你喜欢
洪水
洪水时遇到电线低垂或折断该怎么办
又见洪水(外二首)
洪水来了
该做的和不该做的
筑起堤坝,拦住洪水
论设计洪水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