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乡土知来处,溯古视今悟文化

2020-11-02 02:20许娇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0年121期
关键词:社会文化任务驱动

许娇

【摘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率先阐述了学习任务群的理念,但“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作为首要的学习任务承担了穿针引线的作用,将必修、选修和选择性必修三个不同阶段串联起来。《乡土中国》是一本14篇不同文章组合而成的论文集,学理性较强,内容丰富但又不失知识性。对每一篇文章内涵读懂弄通是阅读此本论文集的先决条件,每一篇文章的阅读都可以从粗读、研读到细读,只有字斟句酌的反复研读,才能感受文章的经典意蕴。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五读法;任务驱动;社会文化

《乡土中国》是高中语文统编教材必修上册第五单元的重要学习章节,从根本上符合了课程标准提出的全新“整本阅读与研讨”的重点任务。课程化的“整本书阅读与研讨”需要教师和学生的通力合作,需要老师对于课程章节行云流水的设计,综合使用课内、课外阅读相结合的形式,有针对性指导学生实施科学的阅读管控。对于高中生来说,能够从《乡土中国》中汲取养分毋庸置疑存在较大难度。温儒敏先生在阐述《乡土中国》时曾经提及,教材中对学术类著作的整本书阅读指向普通读者的“非专业阅读”,“初衷就是了解社会学相关知识,拓展知识层面,所以整体标准应该适度,只要能够坚持阅读,尽最大努力对书本内容进行了解,对社会学研究有初步的认知即可。因此,可以明确高中学生整体上理解《乡土中国》的第一个目标,就是了解我国乡村的整体面貌和乡村文明,对费孝通提出观点有自己的了解,尝试了解学术内涵,并掌握阅读社会性著作的常用方法。笔者把文章阅读划分为五个重要步骤,浏览—略读—精读—研读—重读,此五个步骤也是对阅读阶段的一种全新演绎。

一、整体阅读:从碎片化走向整合化

利用学习任务带动整本书的阅读,这在语文教学中至关重要,然而在实施过程中可能会暴露出很多弊端。首先,阅读零散,没有整体性意识;第二,重复性阅读问题严重,层次性不足;第三,阅读碎片化,断裂性严重,连贯性不足。整本教材的阅读需要以教学目的和教学能力为核心,对教学系统内部的多重元素实施整体性协调和重组,所以教师的导读至关重要。

第一,从自我出发,结合现阶段实际状况,从日常生活具体场景中形成情感共鸣,并启迪学生灵活利用文章观点解读中国文化和社会习俗。例如,为什么中国是一个人情社会?在公共场所和马路上跳广场舞现象究竟合理不合理?西方社会18岁成年以后对孩子的不管不顾,究竟是独立还是不负责任?让学生有意识地去思考,《乡村中国》的学习和实际生活中的状况可以构建联系,这样才能让他们更明确知道或者持续深入了解文学作品的用处,由此就能够刺激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第二,灵活使用工具,通过利用阅读方式、阅读方法以及对整体结果规划和要求,助力学生建构从已知走向未知的重要桥梁。研究读书的灵活开展依赖于全新任务的助力,老师能够按照多样化的需求设定不同的任务。例如,对作品内容进行整理疏通。在了解全部作品的前提下,对作品内容实施简要的整理,利用极为简练语言进行阐述,并对核心知识点进行精确提炼,最终得出下面表格。

二、局部研读:从单一化走向系统化

和单一化的文本形式比较来说,《乡土中国》整本阅读的教学价值难度系数更大。对整本书进行“思辨性”阅读和研究需要从书本内容的重要知识点、学生阅读难度系数以及兴趣等多个方面出发,尽最大努力在全篇通读的前提下实施深度分析,解读,从而实施有目的性、计划性促进。对书本实施部分研究价值体现为下面两个方面:第一,局部问题和文章章節息息相关,是理解全书重要节点;第二,局部阅读和整体阅读之间存在互联共同的特征,精准掌握局部性阅读能够助力学生更好了解内容、掌握研究方法等。综上所述,《乡土中国》的阅读价值不应该是单一化,而应该多元的。

首先,理解《乡土中国》,能够提升学生阅读水平、思维能力和创新水平。《乡土中国》从多侧面、多视角展示了我国乡土农村的面貌,并与之和城市文化、现代文明进行比较,乡村和城市、中国和美国,多侧面多角度的对比,比较全面深刻展示了不同文明社会的冲突。其次,理解《乡土中国》,更有利于了解我国乡土社会的风土民情。费孝通先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书中引用我国儒家大量的文化典籍精髓,对上千年来中国文化的核心理念进行极为深入的阐述。书中也不乏引用西方文化概念,让读者从中西文化对比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针对此本书的研究,一方面是深入研读,助力学生解决具体难题;另一方面是出乎意料,按照这样的思路理解全书的格局,形成对整本书整体逻辑的观照。具有此种大局理念,针对主要问题实施具体化,专题化的讨论才能构建精确的逻辑模式,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归纳总结:从共性解读到个性化解读

《乡土中国》中中国传统意义上的乡村社会中总结、概括的理念,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下还能够有适用性?“总结归纳”是《乡土中国》阅读的最后部分,也是学生从局部性阅读走向整体阅读的法宝。但是此阶段要着重阐述的是“整体”,重点是对整个学习过程效果的交流和整体研究,从而获取读书方法的启迪方式,并且深入将在《乡土中国》获取的思想和观点用于解释目前社会的现象。

第一,组织学生交流与讨论,分享学习成果,研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新课标认为:“学术著作阅读的核心在于思考总结,在于交流分享。”所以,“老师应该擅长发现学生的兴趣,并逐渐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及时交流心得和经验”。阅读完《差序格局》《家族》《男女有别》等章节,在不断交流和研讨过程中,老师可以指导学生阅读苏教版必修五第二专题“此情可待成追忆”,两篇中外爱情巨著节选,《长亭送别》与《罗密欧与朱丽叶》,前者叙事含蓄而委婉,欲拒还迎,是因为我国乡村社会中对于两性认知更多保留了矜持和婉约。费孝通将这种现象界定为 “纪律排斥了私情”,中国传统社会对于男女两性的认知和西方的大胆表白、激情等存在强烈差别。第二,撰写小论文,理解祖辈的乡土观念。新课标学习任务群18“学术论著专题研讨”强调:“阅读学术论著,体验学者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路径,以及陈述学术见解的思维过程和表述方式,尝试写作小论文。”“科学与文化论著研习”学习任务群指出:学习任务群学习社会学论著,最要目的就是引导学生体会和掌握科学性文学论述的表达方式,提升阅读能力,提高对自然科学和社会论著的理解能力,拓展视野,从根本上培养求真务实的精神和勇于探索的能力。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整体上阅读和研究《乡土中国》的前提下,融合专业性写作训练,布置学生写作小作文,引导学生将整体性研读理念渗透到自我写作中。

《乡土中国》这本社会学论著和现实生活息息相关,学生实施阅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都不足。研读的整体路径和设定,一定推动整本书从局部阅读走向整体阅读,从粗读延伸到细读,从表层深入到内里,深悟社会文化,从延承走向创造,产生真实的阅读行为,发挥真实的阅读效能。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11).

[2]李安全.《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J].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2019(1).

猜你喜欢
社会文化任务驱动
广告语中的社会文化
论广场舞对社区、村镇居民的重要性
关于 “机械复制”的思考
浅谈任务驱动教学法在计算机教学中的运用
基于任务驱动的实验报告及其在电路分析基础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在电子技术课程中的应用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网络应用服务管理》教学中的应用
任务驱动, 启发学生自学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中职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运用
六曜与日本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