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法治送抵人心

2020-11-02 02:44王心禾
新闻传播 2020年13期
关键词:修辞手法

王心禾

[摘要]法治时评是从法律角度对社会热点事件进行评论。作为面向大众的新闻作品,法治时评肩负着传播法治的使命,如何将法治送抵人心?本文以三篇文章为例,对法治时评语言表达进行梳理和分析,提出必须在语言表达的形式与思维两方面下功夫。

[关键词]法言法语;表达效率;修辞手法;表达思维

和法治时评打交道有8年了,既写也编,感觉其中最难拿捏的,不是角度和观点,也不是话题与尺度,而是在语言表达上如何平衡好法言法语和通俗易懂。

法言法语对于培养法治理念须臾不可缺,媒体的确需要花大力气去普及和传播。但同时,要让法言法语背后蕴含的法治思维、承载的法治思想得到更多读者的关注和认可,进而去遵守和维护,绝对离不开通俗易懂的表达。那么,能不能从技术层面提炼出一些要领呢?对此,笔者选取三篇法治时评文章,“取其法度,兼以巧思”,以解构佳作何以成立。

一、以规则为心以温情为径

李曙明撰写的法治时评《“五角钱之争”的背后》,走的是典型的小切口大道理路子。围绕规则说事儿,是法治时评常有的角度,此文之所以有说服力,无论读者站在哪个角度,都看得明白、受到教育、心服口服,通俗且带有温情的表达,无疑加强了观点实效和论证效果,使得表达效率最大化。

五角钱的车票优惠政策,从法律角度分析,属于行政法上的行政给付范畴,是国家保障老年人在公共交通领域享有的一项福利,具体涉及实体要件(谁可以享有)、程序要件(如何享有)、公交公司核验内容(执行规则)及争议解决机制。这些内容相对干涩和抽象,作者没从这里入手,也没提一句法条,却将为什么、该怎么办说得明明白白。

概而言之,此文语言表达有五大特点:一是善用网友留言。全文有三处用网友“素”言作论据,这种方式至少产生了明显的代入力。首先本文议题是个备受关注的普遍问题:各地情况不同,网友观点分歧真实存在,值得分析和评判。其次容易拉近与读者距离,网友代表着读者,读者阅读时会自然而然进入到自己熟悉的场景里,参与到与自己或一致或相反的观点检讨中,参与到和作者一起对这个话题的思考。

二是借用语的出现。时评第二段通常呈现作者观点,作者用“一些钱之外的东西”将焦点引到“规则”上,却更好地代替了“规则”二字的出场,既委婉,又顺畅,把核心观点“要严格执行规则”靠后点出,让观点能接受的程度扩大。文中共出现6次“规则”,并未让人觉察到重复与突兀,这与善用借用语照顾到读者的感受不无关系。

三是用融进新闻事件中的直白表述代替法条原文,如“哪些‘老人可以享受优惠的,有关部门有严格年龄限定,凭肉眼判断是否‘够格,会有偏差";用双引号突出法言法语,强调法律上的考量和判断,如“执法”“程序疏漏”。

四是换位思考。这让文章做到了剥开争议双方的分歧,化解掉对立面,从而引导读者透过表象看本质。作者对与规则相悖而行的一方,没有谴责和批评,而是释放最大善意,将问题集中在“规则”上,就事不就人,引发共情和深思。而后再道出作者对小事如此“较真”的真正原因,是对规则意识缺乏的关注。如此行文与逻辑和视角有关,也与作者将纾解矛盾的立场和善意如何表达出来有关。

五是表达有对象感,考虑到了读者感受,没有自说自话。比如“这么说,似乎过于理性,也显得有些‘绝情”“也请老人理解”,这样表达言之有人、言之有情,让沟通抵达人心,进一步提高了表达效率。

二、以笔墨为刀以句式为阵

接下来是李国民的《用调查还原“阴阳合同”真相》,此文有着不同的语言风格。通读全文,能明显感觉到,文字很有力量,掷地有声,甚至有些咄咄逼人。这是典型的舆论监督类法治时评,与《“五角钱之争”的背后》锁定的读者群有所不同,本文意在督促国家职能部门依法履行监督职责,因此,面对的不仅是普通读者,更是媒体为公众代言,为公众发声,向税务部门喊话。那么,这个效果是怎么做到的?法言法语吗?不尽然。

第二,疑问句式。在事实不清的情况下,作者采取了不偏不倚的持中立场,用一系列问句,将须调查的理由、应调查的内容,一一道出。正是法治思维下,代表公共利益的中立立场,增加了文章整体说服力,让调查启动犹如箭在弦上。

第一,排比句式。核心部分的論证,作者采用了5个假设和4个推测,排比句式形成强调阵势,构画出疑云重重,对执法方形成压力感。

第三,善用短句,善于断句。排比句式重复,但句子都不长,通过断句,每一小句通常不超过10个字,保证了阅读节奏和易读感,易懂,有力。

第四,依然没搬法条。并不是说法治时评不能搬法条,而是说,用让读者更好地理解法条本义与适用的方式,是值得努力的方向。例如作者通过有层次的疑问,区分了“合理避税”与“偷逃税款”、点出了罪与非罪的界限在“数额标准”,点出了税务机关不仅有调查真相之责,还有一旦涉嫌刑事犯罪及时移交查办的责任。最后点出更深用意,即通过彻查,治理演艺圈长期存在的以违反公序良俗和法律规范谋取不正当利益的“潜规则”。

第五,有预见性的语言表达。这是一种典型的法治思维下的语言表达,用法言法语说,为无罪推定,具体法条是《刑事诉讼法》第12条规定的“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对任何人都不得确定有罪。”“也许子虚乌有”“还当事者以清白”“也许”“只是一种或恰当或不怡当的‘避税方式”,这传递出媒体和公众尊重司法审判、尊重事实、保护当事方法律权利的自觉意识。

这些表达让这篇千字文释放出巨大能量,最终舆论监督成功:税务部门及时依法查办,将阴阳合同相关责任人绳之以法,并促使有关规范文件的出台。

三、以法理为道以笑谈为技

第三篇来看李方的时评《谁肯为“土飞机”的蓝天权上书》。这篇文章语言风格非常有特点,正所谓“笑谈法理又何妨”。

第一,大胆运用大量口语。“呵呵”“蹦不出手掌心”“成气候”“叫板”“老祖宗”“没脾气了”“还有一招”等等,这些表达好懂有趣,同时,还不经意地传递出有别于字面意思的倾向,甚至批判意味。

第二,大量运用类比。“创新改革”类比“爱国无罪”“造飞机”和“造汽车”“飞上天”和“漂流、飞黄河飞长城”“管天空”和“管道路”“为孙志刚案上书”和“为蓝天权上书”等。类比修辞让复杂问题简单化,让陌生问题熟悉化,让难懂的问题易懂了。

第三,在核心观点论证上,运用了夸张修辞,对比突出民航法等相关立法规定不合时宜的问题,“把天空全划给自己管了”“鸡毛还想飞上天啊”“偌大天空竟没有我立锥之地”,加上全文调侃幽默的语言基调,让夸大其辞的批评少了火药味,多了笑谈味和随后的反思。

四、以形式为表以思维为里

三篇法治时评风格各异,却都不同凡响。那么,在语言表达方面,这里面有没有什么规律性可言?

先说形式。一是多用生活化语言。这是不同知识背景的读者都能看得懂的语言,包括口语、流行语等,打破术语密集造成的阅读障碍,增加亲和力。

二是控制法言法语占比,尽量不搬法条。法治时评目标受众,主要是非法律专业大众。从普法角度,重要的法言法语有必要用,且需多加强调,而相关法条可以尽量用“白话体”。如果一千字文章“法言法语+法条”占去四分之一以上,读者看到这儿容易卡掉,后面的精彩言论,都有可能因为这100多个艰涩的字卡顿而被跳过。

三是用简短的句子。简短句多有效,可以参考带货网红李佳琦在直播时最常用的句子——“买它!”“好好看”“哦——麦——嘎——的”等,极简,带节奏,单刀直入,占领头脑。

四是用简洁的文字。优秀的短文作家,无一不在简洁上做到极致,如博尔赫斯“像数学一样简洁的文笔"。的确,越少的字,越易入脑,如小石子丢进湖面,如笔尖墨滴入宣纸,慢慢晕染,无痕传递。

五是善用修辞手法。借代、隐喻、类比等修辞,可以把抽象概念具体化。同时,修辞手法本质是同义选择手段,有遮蔽本意的风险。法治时评说服力离不开逻辑和严谨,因此,修辞用好了可为点睛之笔,用多会有损周严,善用非必用。

其实,形式要领背后是思维。法治时评终究做的是人的工作,要使读者认识到,法治确实关系你我他,要引发共情,抵达人心。“文章有人看一一以普罗大众能够理解的方式进入读者的思维中去。从这个意义上说,抵达人心,比抵达掌心更重要。”因此,要认真地琢磨读者想法,真诚表达。

一是换位思考。立场各有不同,法治要如何讲才能成为各方共识?照搬硬灌如治水之堵,换位思考如治水之疏。评论者要善于站在对方立场,从天理、人情、法益等多方面,来解读冲突,比对依法办事的好处,来疏导各方与法治之间的对立情绪,引导理性思考。

二是情理法交融。法治时评因为涉及法律问题,法治思维下的语言表达多是谦抑的、克制的,使得不少稿子行冷峻风,给人感觉冷冰冰的,读不出法治的温度。马少华认为,时评的附加值不仅在于要拓展读者的认识空间,还要拓展情感空间。具体到法治时评,除了向读者提供法律专业判断外,还得激发人们的朴素情感,体会法治带给我们的美好。有情感,有情怀,才能引发共情。情感相通,情理交融,让法律生动具体,才能让读者怦然心动。

三是互动思维。法治时评是积极入世、与读者互动感强的新闻作品,为读者而写,供读者评判,在写作和编辑时,要有对象感,有面对读者聊天、分享的意识;好的交流通常有情节,如讲故事,而且“越是个人的故事,越能让人有同感”。知名时评人刘洪波曾表示,“有作者自己體验的作品,能减少与真实社会的距离感。”

总起来说,语言表达是一个功夫活。如李方所言,“只有深刻领会了的东西才能写得平易。”传神的法治时评,需要法律修养和文学素养双精进,还需要长期的写作实践与积累。本文的梳理与分析,可视为方法论意义上的一种思考。

参考文献:

[1]李曙明.“五角钱之争”的背后[N].http://newspaper.jcrb.com/2018/20180614/20180614_005/20180614_005_3.htm,2018-6-14.

[2]李国民.用调查还原“阴阳合同”真相[N].http://newspaper.jcrb.com/2018/20180604/20180604_004/20180604_004_1.htm,2018-6-4.

[3]李方.谁肯为“土飞机”的蓝天权上书[NJ.http://www.china.com.cn/authority/txt/2006-07/26/content_7026104.htm.2006-7-26.

[4]王松苗.法治评论的道与技[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13:207.

[5]马少华.什么影响着新闻评论[C].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3:123\126-127.

[6]王昱.抵达人心比抵达掌心更重要[J].青年记者,2018(12):1.

猜你喜欢
修辞手法
从修辞手法对泰国短篇小说《人生百态》节选分析
小说语言分析
关于《围城》中的隐喻思维解读
浅谈《红楼梦》女性外貌美描写中的“隐含比较”修辞手法
浅析史铁生散文语言特色
关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运用修辞手法培养小学生写作的联想和想象力
巧用修辞手法学哲学
借助音乐提高中职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我的空中楼阁》中的艺术手法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