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群团改革背景下的高校基层工会凝聚力建设

2020-11-02 02:26石磊郭骧
教育教学论坛 2020年43期
关键词:基层工会高校

石磊 郭骧

[摘 要] 党的十九大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群团工作开启了新的局面和挑战。高校作为社会发展的推动机,在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肩负着重大历史使命。立足新时代我国高校工会视角来分析群团改革面临的挑战,为了解当前凝聚力建设中面临的瓶颈和难题提供一个审视视角并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 高校;基层工会;凝聚力提升

[作者简介] 石 磊(1990—),女,安徽铜陵人,硕士,同济大学财务处会计师兼机关工会委员,研究方向为群团组织建设和高校财务建设;郭 骧(1970—),女,上海人,硕士,同济大学机关党委副书记兼机关工会主席,馆员,研究方向为图书情报学和党建。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43-0023-02    [收稿日期] 2020-03-13

一、高校基层工会在凝聚力建设中的地位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强大的国家凝聚力。国家凝聚力是指“一个国家不同民族、政党以及民众在理想、目标利益共同的基礎上,国家满足其物质、精神、政治文化、安全等需要,而产生的内向聚合力和外向吸引力”[1]。随着新时代社会转型以及社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在改革和快速发展中必然会出现一些新矛盾。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增强群众工作本领,创新群众工作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推动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发挥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组织动员广大人民群众坚定不移跟党走”[2]。这就要求各类群团组织发挥聚合带动作用,充分相信和依靠广大群众,始终坚持群众路线为根本工作路线。教职工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直接参与者,是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者,是青年学生行为规范的引导者。高校的凝聚力是教职工间的亲和力,学校对教职工的吸引力以及教职工对学校的向心力[3]。

二、高校基层工会迎接新挑战

2010年,全总十五届三次执委会通过了《中华全国总工会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工会自身建设的决定》,要求各级工会组织认真分析和把握新形势、新任务,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进工会自身建设,努力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工会。随着高等教育普及率的提升,日益扩张的师资队伍、日益膨胀的利益需求与一流高校内涵式发展之间的矛盾逐渐突显出来。互联网带来的分散式、执行化的工作模式弱化了群体的团结意识。高校内部多种用工制度并存的局面,驱动了利益的日益分化。此外,频繁的人员流动对凝聚力建设更是第一障碍。基层工会逐渐面临以下挑战:

(1)工会组织覆盖不全:工作地点日益分散化、群众生活日益多元化、聚集方式日益多样化、用工方式日益区别化,引起工会组织覆盖不到的现象和问题。

(2)教职工集体感缺失:随着教育体制改革和社会飞速发展,高校中民主参与和民主监督不够充分。部分人关注的是自身利益和眼前利益,未能充分表达个人的真实想法。

(3)教职工工作满意度低:教职工享受到改革发展成果的同时必然承受新的业务需求、科研压力。工作量的不断攀升、工作内容的单一枯燥等直接影响了教职工的工作满意度。

(4)工会干部压力大:对于以兼职为主要方式的工会干部而言,教学、科研、行政等主体工作面临更多的新要求的时候,工作时间的分配必然对工会建设的推进产生影响。

三、持续加强凝聚力的建议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全党必须担负起的一个战略任务。为支撑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高校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以政治引领为抓手,树立教职工崇高的理想信念,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建设之路。基层工会,作为团结和凝聚教职工最有力量的组织,必须把提高凝聚力建设放在首要位置,才能最大限度激发群众为高水平大学的建设献计献策,为实现中国梦而贡献力量。为建设不断超越、不断提升的基层工会组织,提出以下建议:

(一)多维度的集体活动增进仪式感

加强教职工之间的沟通交流,增进彼此的相互了解,可以对个人的职业角色有精准定位,在工作中更好地配合协作。切实地使广大教职工的凝聚力得到提高,进而促进学校发展。活动设计要有最大面的受众体,要将集体凝聚力建设融入各个环节,否则不管多有创意、多新颖,都没有意义。

在部门层面,推行人文关怀的座谈交流。在校级层面,举办创新形式的红色教育。例如举办革命歌曲合唱比赛。以人民群众文化需求为载体,运用革命歌曲培养教职工的团队意识,推进新时代的国家凝聚力建设。

(二)多样化的活动形式扩大覆盖面

随着物质满足的不断深入,文化精神需要越来越成为人民群众的主要需要。实施“常态型活动”“新品尝鲜”“系列培训班”相结合的工作思路,针对教职工队伍不同的群体制定特定的活动形式,可以实现基层工会的内涵式发展。

首先,活动方案应该具有延续性。基于现实状况确定基层工会参与度最高的活动,确立为常态型活动并按期举办。例如百人健步走等以提升教职工身心健康为主的大众体育活动,不仅活动参与难度低,同时参与范围广。借助按时举办的模式可以定期维护现有的积极分子,保持资深教职工的活跃性。

其次,文娱活动需要保持创新性。不定时推出多种类活动,全方位尝鲜式的扩大参与度。例如中国茶俗、红酒品鉴、美食烘焙、绘画体验等。根据不同年龄、不同阶段教职工的不同需求,开展多种类活动。此外活动实行线上签到,并基于信息技术及数据分析,识别活动参与度低的群体。有针对性的以面对面座谈的形式贴近群众,了解其个人兴趣爱好,进而保证以问需为基础开展工作。

此外,开设系列培训班增强文化自信。举行开班、结业仪式,加强师资、健全课程设置,做成品牌特色。第一系列培训班以深度培养爱好为目的,丰富广大群众的精神生活。采取线上投票的方式,以数据为基础确定每学期的培训课程。例如养生讲堂、体育活动兴趣班。不仅在场地、器材等方面为教职工提供物质保障,同时邀请专业导师开展现场指导。第二系列培训班以专业技能拔高为目的,削减广大群众的本领恐慌。例如青年教师的讲课培训、资深教职工的信息化培训,为教职工提供专业辅导。

(三)全方位的隐形福利增强归属感

加强对教职工的情感关怀,可以从子女及物质两方面做起。从子女方面入手,开展附属学校入学的协调工作,解决后顾之忧。开设教职工子女的体验式课程,营造二代子女共同成长的氛围。从物质方面入手,在教师节开通员工专属购物福利。在这个特殊节日开通高质量的福利专属,是学校特有的回馈契机,将成为加强教职工对学校向心力的高效途径。

(四)被认可的专业团队提升履职力

加强工会队伍建设,是工会事业兴旺成功的关键,也是工会组织持续深化改革、落实改革目标任务的重要组织保证。

(1)建立专业化、系统化培养培训机制。组织参加工会专业知识培训,不定期地开展座谈会,从工会具体事务、专业技能、理论研究学习等多方面开展能力培训,提升高校工会队伍的建设内涵。

(2)加强工会岗位含金量。鉴于专职工会工作人员占比少的现状,通过设立专项工作量津贴将志愿服务转变为专职工作岗位或兼职工作岗位,通过将工会组织员纳入推优考虑范围加强校内各级领导对工会工作的重视及认可。

(3)扩展青年干部培养路径。各级党委应进一步重视和支持群团改革,把更多的优秀年轻干部选派到工会挂职,增强干部解决实际问题、处理复杂矛盾和做群众工作的能力。同时,运用挂职期考评、考察成果,积极发现优秀人才,完成多覆盖面的人才储备。

工会工作做得好不好、有没有取得明显成效,关键看有没有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群团组织应坚持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和求真务实的作风开展各项群众工作,不断开创群团工作新局面。基层工会必须牢记党的重托、不忘职责,积极扩大工会工作覆盖面。坚持群众路线,努力把工作做到所有职工群众中去,扩展党的群众基础,增强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参考文献

[1]刘学谦.中国国家凝聚力的内涵、特点及动力[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5):9.

[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18.

[3]闵莉艳,黄标,段凯路,等.高校工会工作促进教职工凝聚力的对策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2(S5):21-22.

猜你喜欢
基层工会高校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