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协同发展下“五互动”职教模式发展探索

2020-11-02 02:33李健戈馨
职业时空 2020年5期
关键词:京津冀协同发展

李健 戈馨

摘要: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项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文章以京津冀协同发展下职业教育模式作为研究重点,分析职业教育发展“五互动”模式的现状,并通过查阅文献资料、逻辑归纳、访谈法进行梳理提炼,得出“五互动”职教模式发展模式存在学校之间协调缺乏社会影响力,教育资源效率低,专业设置同类化等因素,最后总结职教模式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要打破传统职业教育观念束缚,用差异化发展来带动协同发展,政府、企业与高职院校三角色结合紧密的措施推动京津冀职教模式协同发展的路径。

关键词:京津冀协同发展;“五互动”职教模式;职业教育资源共享

2018年11月党中央、国务院明确指出: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空间,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发展的新局面;2019年9月,为贯彻落实京津冀国家发展战略,天津市人民政府与河北省人民政府签订对口支援高校建设,承德应用技术职业学院应运而生。高等职业院校为应对我国现阶段职业教育实际情况,利用“五互动”职教模式能否走出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之路,是发展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40周年之际必须探索的问题。

一、京津冀协同发展与“五互动”职教模式发展的分析

(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优势

京津冀协同发展对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具有积极促进作用,尤其对新建院校承德应用技术职业学院提供更好的内部资源与外部条件。一是京津冀是集现代制造与高端服务的核心区域,在加快中国工业现代化、打造现代制造强国与沿海工业带承担重要使命,在这样的背景下,京津冀地区的高职院校所处的外部环境更好,作为天津对口帮扶的承德应用技术职业学院在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中应运而生;二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下,职业教育规模不断扩大,职业教育质量不断提高,职业教育标准不断规范,政府对职业教育的不断重视,整合优势教学资源,借鉴先进教学理念等为发展职业教育提供更多条件;三是京津冀是我国最大的三大城市群之一,资源集中、产业雄厚、市场广阔、在资源、产业与市场三方面能够形成互补,为职业教育毕业岗位提供市场,支持职业教育的扩张和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形成良性循环做好坚实基础;四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下,地域优势性不言而喻,两个直辖市一个省在京津冀一体化下,教育资源的互补性尤为重要,有学术研究高校、有职业院校典范,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对口支援承德应用技术职业学院,师资与教学能够提供更多保障;五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下,各级政府重视职业教育发展相继出台一系列教育政策:2015年4月中央政治局会议通过《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北京市压缩职业院校的教学规模,优化职业院校布局于京津冀全区域,保障京津冀职业教育的协同发展;2017年定期召开京津冀职业教育协同发展交流会,形成人才共享、资源共享的沟通平台;2019年李克强总理在十三届全国人大报告会提出高职扩招100万,河北省也推出《河北省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实施方案》共同推动京津冀职业教育整体水平作为发展目标。

(二)“五互动”职教模式的特征

“五互动”职教培养模式是职教改革以来的创新发展,自国家职教“百万扩招”政策以来,各级地方政府都因地制宜将发展本地域特色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摆在突出位置,将职教人才与经济社会产业发展有机结合,共同创造更大的价值。以承德应用技术职业学院为例,创新“五互动”职教模式包含以下五大特征。

1.校校互动强生源,增强吸引力。高职院校生源来自中职、高中、单招、“3+2”“3+4”扩招等,高校在统筹上一阶段教育的同时规划两校之间的互动变得尤为重要,尤其是中高职之间就业办与招生办的对接、高职的招生宣讲政策解读、未来学校就业去向等学生家长实际关切的问题;同时某一地域可能有不止一所高职院校,如何差异化竞争保证生源的同时推动职教发展也变得尤为重要,承德应用技术职业学院作为新建高职院校要借助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对口帮扶的优势,以及河北省政府对承德市高职院校的大力支持,使学校专业特色鲜明,老牌高职院校有历史成绩做依托,新建院校有新教学设施、新实训场地、新的教学观念为基础,作为协作校区扩大院校特色专业,发挥优势专业的办学规模,建立承德地区乃至京津冀区域的职业教育典范,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2.校地互动强服务,增强支撑力。职业院校依托本校特色专业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相契合,利用京津冀建设示范校的机会积极扩大社会影响力,高职院校相对于普通高校而言是同时走两条发展的道路,一方面高职院校有普通学历的教育,培养面向企业生产一线的技术工人,能够数字化操作的劳动者,另一方面“百万扩招”计划高职院校还要发挥自身优势接纳来自农民工、退伍军人、失业者的社会再培训任务,为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有效的人才支持,高职院校软硬件设施齐全,在有图书馆、运动场、教学楼基本设施外,还有专业实训室、实训基地、多媒体舞蹈教室等,为再教育提升学历人员提供更好的培训环境,依托优秀的基础设施,未来可以承担国家更多的职业技能培训考核,针对承德地区作为经济发展落后,农村劳动力居多,充分利用京津冀对口帮扶承德地区的优势,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把高校教学资源与地方互动办成人才培养的“教学区”“实验区”,支撑本地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贡献力量。

3.校企互动强就业,增强影响力。校企互动积极实行“政府主导、行业指导、学校主体、企業参与”的职教模式,进一步加深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工学结合、学以致用的办学模式,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我们学校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根据调查显示:就业企业虽然依然注重学历水平,但是学历水平的高低不再是用人单位评判的唯一标准,更加注重学生的适应能力、沟通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校企互动是学校与企业共同谋发展和沟通的重要渠道,互相发挥各自优势实现资源互补、优势互用、双向介入原则提高职业教育的针对性;《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指出把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融入校企合作中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企业可以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参与学校实训过程中的课程设置,减少教学过程中的资源浪费与盲目性,明确教学目标,坚持以人为本学以致用的原则做到课堂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学生在实际学习过程中获得更多实用的知识;校企互动以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及时把握市场需求人才动态前沿,根据市场需求人才的变化动态调整专业群的设置,在一定程度避免院校培养人才的滞后性,培养新时代的复合型人才,走“特色+品牌”的校企互动之路来扩大影响力。

4.校园互动强发展,增强竞争力。高职院校发展必须衔接高新园区和开发区的产业发展,为园区的扩建发展提供支撑,探索校园与园区的一体化发展;承德应用技术职业学院目前推行入学企业培养的“订单式”教育,与对口帮扶的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合作培养高质量技能人才,承德高校培养理论基础及部分实训内容,天津继续培养学生承德地区缺失的实训内容,集优势教学资源共同培养全能人才;同时学校推行“前校后厂”的办学模式,推行“五转变五结合”的办学新理念,五转变即:校长变厂长、老师变师傅、学生变学徒、课堂变车间、作业变产品;五结合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教学与生产相结合,学校与企业相结合,学习与应用相结合;通过打造新型办学模式做到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协同发展,使学校综合竞争能力得到显著提升,为建设“高水平学校建设单位”与“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单位”的双高计划奠定坚实基础。

5.校城互动强保障,增强推动力。高职院校要发挥职业教育完善城市发展的功能,校城互动发展模式互相保障与推动共同发展;承德应用技术职业学院是京津冀地区新建高职院校,规模大、质量高、专业优化的最好高职院校,目前学校占地446.38亩,建筑面积13.19万平方米,投资10.9亿元,先进配套实训设备2.2亿元,一期办学规模6000人,2019年9月正式投入使用,一年级学生1800余人;形成京津冀地区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为承德乃至京津冀区域的发展提供高质量现代化技能人才,承德应用技术职业学院坐落承德高新区,能够为承德市新开发城市区域起到带头作用,为后期城市配套设施的完善,实现校城的共同发展引领在前。

二、京津冀协同发展与“五互动”职教模式结合的现实困境

京津冀协同发展与“五互动”职教模式代表着未来职业教育发展的新方向,职业教育根本目的是为社会提供高学历高技能的优质人力资源,因此如何就京津冀协同发展与“五互动”职教模式相融合,利用京津冀资源优势与产业群优势,为职业教育的新发展走出新道路,就目前发展而言还存在以下现实困境。

(一)校校互动中缺乏社会影响力

长期以来职业教育在高等教育中地位有失偏颇,在社会中口碑相对不公平导致生源质量、数量、水平等分配不均,此外京津冀三地在职业教育发展方面也存在较大阶梯层次,三地经济水平综合教育实力的因素也制约职业教育的协同发展;从外部原因分析:首先,社会传统观念制约职业教育生源发展,尽管在2019年李克强总理提出高职教育未来的发展潜力,但是传统文化中体面的大学、优秀的成绩才是孩子的唯一出路,即使孩子动手能力有天赋,理论学习不优秀也要送孩子上大学而非职业院校,认为职业院校没前途等制约着职业教育生源;其次,受我国计划生育大环境的影响,人口增速已经逐年减缓,“二胎政策”人口红利几年内还不能影响到生源数量,近十年高中毕业生的数量呈下降趋势,导致不能满足过多的职业院校生源。再次,职业教育招生待遇与普通高等教育待遇不同,从招生平台上看职业院校的招生机构没有完全划入普通高等教育中,大部分生源来自单招,给人排在所有高校后面的招生机构,是低人一等高校的錯误的心理暗示,学生都没有办法才报名;最后,相对普通的专科学校升本渠道比较闭塞,以承德应用技术学院为例,只能对接省内几所本科院校,大部分能够招生的高校出台一系列政策不允许对口升学,也是忽视职业院校学生升学的向往。从内部原因分析:首先,教师质量。职业院校培养的是有学历、有技能的人才,需要学校具备高质量的专业课教师以及职业院校特有的“双师型”教师。各高职院校教师数量虽然充足,但以“双师型”教师差异比较大,师资结构老龄化、断层、专业不精等情况影响职业教育的质量;其次,实训设备不足或形式主义。目前为响应国家政策各高校都在扩招,但硬件设施不能满足这一现状,实训场地有限不能更多地实践操作等情况;最后,学校管理疏松,社会风评较差。在学校工作中教师的任用、考核、晋升等方面应该建立完备的制度,很多高校缺乏教师终身培养计划,高职学生自主管理较差,学校一定要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重视学生的有效学习。由此可见京津冀三地的职业院校发展差异较大,利用京津两地的优秀院校资源支援河北职业院校发展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要点之一。

(二)区域发展职教模式创新度不足

纵观国内外职业教育发展模式,主要分为:学校为主体模式、校企合作模式、企业主体模式;学校主体模式即以中国、法国等为代表,学校为主实践为辅具有正规性、系统性、全面性、效益性和普通型,局限在重理论轻技能,校企联系不紧密的特点;校企合作模式即以德国、奥地利为代表,学校与企业并重的模式“双元制”;企业主体模式即以日本、英国等为代表,全程企业模式具有针对性、专业性、连续性、实用性、保密性,边学边干成本效益并重,局限于技术单一性、理论系统性;当然还有比较小众的“教学工厂式”以新加坡为代表,“TAFE模式”学校与资格证书并重以澳大利亚为代表。京津冀三地目前主要采用学校为主与校企合作为主,承德应用技术职业学院部分学生目前在承德学习一部分知识,去天津学习一部分知识,最后整合两地教学资源完成学业,天津是全国职业教育发展领头羊,有轻工业发展园区,未来河北职业教育发展要整合京津两地资源优势走上园区式发展道路,促进校企、学研一体式发展,共同提高职业教育发展,在学习国外先进职教模式的同时融合适宜本地区特色的创新合作模式。

(三)区域职业教育资源协调效率低

京津冀职业教育资源在空间布局分布不均,京津两地职业院校从双师型教师、教学资源、师生人均拨款等资源优势都优于河北,根据2018年职业教育年度质量报告数据显示:京津两地职业院校52所,河北省60所,公办高职院校年学生人均拨款北京52946元、天津15156元、河北10755元,全国教学资源50强京津5所河北2所,可见京津教育资源相对河北要更丰富,河北在资源不丰富的同时还有城市经济发展不均衡因素造成的资源匮乏等因素,目前各地职业院校相对独立运行发展,未能形成有效的资源优势整合,发挥优势互补的作用,在生源上河北拥有更大的人口基数,恰恰职业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师生学习力量与教学管理水平落后,京津两地资源优势明显造成一定的浪费,随着京津冀职业教育一体化的协同发展,京津冀区域合作能力逐渐加强,天津对口支援承德,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作为新建院校承德应用技术职业学院的协作校区,共同发展整合优势教学资源,为职业教育的协同发展提供机会,实现职业教育的师资优势、教学优势、地理位置优势、政策优势、教学基础设施以及实训基地等资源,有效配置各方资源的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区域职业教育的协同发展。

(四)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同质化严重

职业教育的发展受国家重视后各高职院校在扩大学校影响力的同时增设专业以满足学校招生规模,但专业设置缺乏对人才培养的长期规划和人才市场的整体需求,在实际专业设置中跟风严重,生源好的专业不断扩招,不考虑专业教师能否满足教学质量,热门专业如:大数据技术与应用、新能源汽车技术、智能控制技术、云计算应用技术、空中乘服等积极申报,不考虑这些专业实训场地是否满足教学内容,只抱着热门专业不能落后的理念。目前除各老牌职业院校有自己的特色专业外,大部分职业院校专业设置区域同质化严重,交叉学科专业没能够形成特色融合反而是独立的个体,高技能人才没有针对性与系统性,不但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还耽误人才的培养;京津冀三地职业院校培养人才大部分以第三产业为主,少部分以第二产业中制造业为主,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专业设置偏低。河北地区可以增设更多的第一二产业专业,这样才符合本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造成就业结构的矛盾,能够缓解专业设置的同类化过大,满足避免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的有效结合。

(五)职业教育与地区发展需求不匹配

职业教育的发展是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京津冀地区的经济发展能够为产业结构人才就业提供高质量的资源平台,为此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也要与本地区特色经济发展相适应,满足京津冀地区对职业教育人才的需求,同时满足知识经济时代对高质量人才的需求;以目前京津冀职业教育发展情况来看:一是三地职业教育人才需求差异性比较大,在院校招生过程中区别不是很大,没有针对地区发展的特殊性形成差异化招生,导致就业过程中没有地区特色,不符合市场需求;二是人才分布过于集中,京津冀三地的人才分布层次也是一二三阶梯状,在第三层次的河北又以石家庄、保定为优秀人才集中地区,导致河北省内大部分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地区人才流失更加严重。在这种背景下京津冀协同发展职业教育更加迫切,从国家的角度来看先发展区域职业教育的水平,改变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结构,办好职业教育与地区发展水平相适应,提升我国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转变意义重大。

三、京津冀协同发展下“五互动”职教模式发展路径探索

(一)打破传统职业教育观念束缚

目前国家对职业教育非常重视,2019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指出:职业高等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教育模式,但是具有同等重要地位,从政策层面明确职业教育的重要地位。在国家战略背景下各级地方政府应该转变轻职教模式观念,培养有一技之长的技术人才,充分认识到职业教育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转变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偏见,现在学生提出在职业院校上学社会认可度不高,给人第一印象是学习成绩不优秀,这与传统文化中“学而优则仕”的儒家思想息息相关。政府应该有意识地带动社会主流趋势的态度,为职业教育提供更加公平客观的评价,政府从网络、电视、报纸、宣传手册等媒介传播正确的人才观。社会的发展不仅需要专家教授理论人才,也需要专业的技术技能人才,理论学者与专业技能人才并重发展,没有孰轻孰重之分;中国作为世界制造大国,现代制造服务业等领域需要的人才大部分来自职业院校,是新兴产业的中坚力量,在宣传中举例德国和日本的职业教育模式,多种途径树立正确的人才观与教育观;最后,打破学校对学生的传统观念,教师在与学生交流过程中避免存有偏差,客观公正地介绍学校,做好教师的本职工作,让学生看到学习目标与未来,提升学生的职业认同感。

(二)差异化发展带动协同发展

京津冀三地职业教育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北京职业教育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在明确北京的城市定位背景下在企业发展方向要突出:高端、低碳、环保、服务等方向,规模不在大而在精,专业不在多而在尖,因此北京的职业教育模式结合首都特色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课程标准等方面提出更高的标准,对于不符合“高精尖”经济结构发展的职教模式进行整合,不利于产业发展的专业进行撤销或转移,着重在新興产业中规划大数据技术与应用、新能源汽车技术、智能控制技术、云计算应用技术等符合经济发展的专业;天津职业教育发展次于北京领先于河北地区,目前在职业教育模式上实施“领先发展计划”,在2020年天津要发展契合京津冀地区相配套的发展需求,在城市产业结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教学工厂、终身学习、国际化一流发展理念的教育体系,在办学中发挥园区式教学模式,做职业教育行业的先行者,建设成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新区;河北在地缘结构与教育资源方面与京津两地差距明显,京津两地资源整合后的产业可以转移河北地区,培养仅次于“高精尖”经济结构的产业基础集群,为京津冀协同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京津冀区域发展是一个优势互补的协同发展,在学生生源不断下降的同时区别化分流,优质弥补京津两地的人口不足和河北职业教育资源不足问题,优化京津冀职业教育结构发展,提高京津冀职业教育质量与创新能力。

(三)职业教育与企业布局相匹配

职业教育发展与经济社会中企业布局发展密不可分,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中企业布局与职业教育发展模式之间的良性互动是未来职业教育发展的整体思路,职业教育的发展应该围绕企业发展需要来进行培养人才,京津冀区域发展有其特有的优势:北京作为国家“政治中心、经济中心、文化中心”在科技发展方面独树一帜,相对应带来更多的基础设施供应,一部分企业需要就近分流天津河北两地,带动京津冀职业教育与企业发展的契合度;天津地区有特色的水上交通运输行业,完全可以培养水上交通运输与电子信息方面人才。天津地区在高端设备、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方面企业众多,天津职业教育专业结构应系统性调整本地区特色的教育对口企业,在第二产业生物与化工两大专业类13个小专业中,天津目前只有6个专业招生,在招生规模以及专业设置上应尽快匹配企业的实际需要,同时学校发展也要考虑其他专业的合理性分配,做到学校均衡发展的理念;河北地区相对京津两地地域辽阔,人口基数大,发展水平偏低,在此基础上河北居然没有以农业为主的高职院校招生,更多高职院校以学前教育、旅游专业、机械类专业、智能制造等专业为主,实际河北有更多的农副产品,为此应建设更多园林艺术、生态农业、休闲农业等专业建设,这样更符合本地区的企业需求,做到职业教育与企业发展相契合。

(四)优化职业教育资源共享

京津冀协同发展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互联网+”时代地域限制不再是不可打破的壁垒,合作办学、共享资源、协作校区等模式能够扩展职业教育资源匮乏的问题,职业院校培养的技能人才需要实训基地,作为京津地区的重点院校拥有雄厚的资金与实训室作为学生的实训基地,远程数字化教學没有地域限制完成校校之间的微课研发,教学评比、合作教学、信息共享、形成常态化的师生互相培养机制、交流机制,减少国家教育资金的浪费闲置因素,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教学模式,上至领导中层干部下至在校普通学生能够互相交流学习;能促进京津冀职业教育一体化的快速发展,也为京津冀区域发展尽可能均等化打下基础,同时天津精准扶贫承德地区的各项任务中包括教育投入帮扶。天津对承德应用技术职业学院的发展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优质的教学资源,先进的教学理念,良好的教师培训为河北贫困地区的职业教育提供良好的开端和对口帮扶,真正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最终达到职业教育资源协同发展一体化进程。

(五)打破地域限制协同发展

京津冀协同发展过程各地都有不同的文化特点、企业特色、发展要求,在共同发展过程中一定要打破地区限制共同参与、共同发展。在已经结束的“京津冀十三五规划纲要”2016-2020年中做到了以下几点:促进京津冀人才平台的共享、共建,优秀人才的无缝对接;职业教育资源的优化与校校之间的互动培养;多元化、多层次、有秩序的组织管理模式都已经基本完成。未来职业教育发展要政府加大力度组织高校间的互动,尤其是京津冀三地特色专业院校,可以与企业和国家相关机构开展行业认可的职业技能证书,培训学员的技术水平,打破学科间的壁垒,突破本地办学限制互相交流,相近相似学历证书在不影响工作的前提下互相认证,对口帮扶院校增大帮扶力度,有效缓解贫困地区的教学资源匮乏问题;京津冀协同发展与珠三角、长三角区域发展还不尽相同,要发挥北京独有的功能,教育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优质的职业教育资源是师生共同进步的基础。从长远角度分析:河北雄安新区的建设是分流北京的非政治功能,这样企业的产业结构就会有重大调整,职业教育的发展增添新的动力,为雄安新区以及河北的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推动力。从宏观角度分析:京津冀协同发展得到国家和教育部的支持,构建区域发展的统筹机制提供前提;从实践角度分析:京津冀地区发展不均衡,尽可能解决三地互补优劣势问题;从整体角度分析:京津冀教育规划、合作培养、互相交流有助于实现京津冀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四、小结

综上所述,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下“五互动”职教模式的发展探索过程中,通过“五互动”模式校校互动强生源,增强吸引力;校地互动强服务,增强支撑力;校企互动强就业,增强影响力;校园互动强发展,增强竞争力;校城互动强保障,增强推动力;探索出打破传统职业教育观念束缚,差异化发展带动协同发展,职业教育与企业布局相匹配,优化职业教育资源共享,打破地域限制协同发展的路径,推动京津冀职教模式协同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乐乐,梅媛.基于京津冀职业教育协同发展的若干思考[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9, 18(06):27-28.

[2] 左祯,孙翠香.京津冀职业教育协同发展的问题与推进路径[J].教育与职业,2017(24):10-14.

[3] 刘爱玲,薛二勇.京津冀职业教育协同发展的政策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2):22-29.

[4] 侯兴蜀.京津冀职业教育协同发展政策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36):17-24.

[5] 李东娅,李剑富,邓燕.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与改革[J].职业时空, 2019, 3(01):30-34.

[6] 王仕卿,谢飞,葛争红.发达国家经验借鉴与我国职业教育本土化的启示——以学习加拿大职业教育发展模式为例[C]// 对接京津——新时代奠基 国体法治. 2018.

[7] 肖化移.国外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模式探析[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2):62-66.

[8] 张曾.职教集群: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的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9(05):10-12.

[9] 刘增丽.河南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模式探析[J].教育与职业,2008(24):11-13.

猜你喜欢
京津冀协同发展
国家重大战略设计下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河北省本科院校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路径探析
唐山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公民参与政府决策对策研究
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软环境建设与公民有序政治参与
京津冀社会工作协同背景下再就业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