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改变人类历史

2020-11-02 02:41菲尔
新晨 2020年9期
关键词:革命饮食食物

菲尔

这是一部关于“吃”的百科全书,涉猎广泛,独具创见,让我们对每天摄入的卡路里有更深入的认识。翻开这本新奇又博学的作品,颠覆你的饮食常识,丰富你的餐桌谈资。独特视角写就的全球文明史,结合人类的饮食与全球历史的发展,带你从餐桌上重新认识整个世界。食物不仅是生存所需和生活享受,更是历史的注脚、文化的样本。日常饮食背后,藏着人类数十万年的文明进程。从今往后,做个理直气壮的“吃货”。

人人都需要食物,大部分人都爱吃食物,可很少有谁敢保证自己了解食物。面对满盘珍馐,你看到的或许是卡路里,是营养配比,是价格,而有人却能看出文化标签和历史印记。知名美食家布里亚·萨瓦兰有言:“告诉他你吃什么,他会告诉你你是什么。”盘中之物承载了人类过去与现在的种种信息:他们的身份,他们在社会中的位置,他们所处的社会在世界中的位置。“吃什么”和“怎么吃”的发展史,也是人类文明进程的写照。

菲利普·费尔南多-阿梅斯托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点。在《吃:食物如何改变我们人类和全球历史》这本令人大开眼界的书中,他重点考察了与人类文明深深交织在一起的八场饮食“革命”,呈现了一部“吃出来的全球史”。

火的使用揭开了文明的序幕,人类独有的烹饪技能就此诞生。“吃”从一开始就承载了仪式性和超越性意义,社会不平等的加剧又使它有了平民和高阶之分,這些延伸含义也体现在他们今日的饮食选择中。从狩猎到畜牧,从采集到农耕,这两次食物史上影响深远的革命,同样也是人与自然互动的创举。随后,帝国主义和移民打破了不同饮食文化的界限,“哥伦布交流”重新定义了食材的全球分布。步入现代,食品的大规模工业化将纯净、快捷和标准化植入了他们的饮食习惯……

从史前的蜗牛养殖到古罗马的宴会,从食品罐头到快餐汉堡,这一整套非凡的叙事、精辟的见解和博学的考据,将令你的思想和胃口得到双重满足。

在菲利普·费尔南多-阿梅斯托自序里,他写道:他们有充足的理由把食物当成世上最重要的主题。在大多数时候,对大多数人来说,食物是最紧要的事情。

然而食物的历史却相对遭到冷落,至今仍被大多数学术机构所忽视。有关这方面最杰出的研究,多半来自业余爱好者和文物研究者。对于如何着手研究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些人认为,应该致力于研究营养和营养不良、基础食物和疾病;有些人则不怕被讥为浅薄之辈,认为本质上应该研究烹饪之道。经济史学家将食物视作生产和交易的商品,当食物到达要被人送入嘴里的阶段,这些学者就会失去兴趣。对社会史学家而言,饮食是体现差异性和阶级关系变化过程的指标。文化史学家则越来越关心食物如何滋养社会和个体,即食物如何满足认同、界定团体。在政治史学界,食物是附庸关系的要素,而食物的分配和管理是权力的核心。人数虽少但声势日壮的环境史学家,则认为食物是连接存在之链的环节,是人类拼命想要主宰的生态体系的实质所在。他们与自然环境最亲密的接触,发生在他们把它吃下去的时候。食物是欢乐和危险的主题。

在作者眼中,本书无意取代其他的食物史著作,而是想提供给读者另一个有用的选择。本书旨在采取真正的全球视野,把食物史当成世界史的一个主题,和人类彼此之间以及人类与自然之间的一切互动密不可分;平等处理有关食物的生态、文化和烹饪各方面的概念;兼收并蓄,既有概观式的论述,也在某些例子上做巨细靡遗的探讨;在各个阶段追踪过去的食物和他们今日进食方式之间的关联;并尽可能精简地完成上述种种目标。

在这本书里,他所采取的方法是将全书分为八个章节,称之为八大“革命”。在他看来,将这八章联合起来就可呈现食物史的全貌。传统方法是依产品种类或时代地点划分章节,但他采取的方法应可做到更简明扼要。他所谓的“革命”,并不代表过程快速的时代插曲。相反,尽管他也承认这些革命都是在特定时刻展开的,但它们都起步蹒跚、过程漫长,而且影响深远。有些革命的源头已在浩瀚的史前时代烟云中佚失;有些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方展开;有些则从很久以前便已开始,如今仍在进行。虽然他已尽量按照广泛的编年结构提出论述,但是读者应会发觉他笔下的革命并非依照时间次序先后展开,而是互有交集、错综复杂。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所有的革命都是食物史的一部分,对世界史其他层面都有明显的影响。为了强调这些延续性,他尽量在时间和地点的转换上做到清楚流畅。

第一场革命是烹饪的发明,他认为从此以后,人类变得有别于自然界其他生物,而社会变革的历史也从此展开。紧接着,他讨论到食物不仅能维持生命,食物的生产、分配、准备和消费促成了仪式和魔法,吃变得仪式化、非理性或超乎理性之上。他谈到的第三场革命是“畜牧革命”——可食的动物被驯化,经挑选后加以养殖。在此,他的论述局限于以植物为基础的农业革命发生以前的时代,而把农业革命放在第四章,这么做一来比较方便,二来可以让读者注意到他的一个主张,即至少有一种动物养殖业——蜗牛养殖——比一般所认为的早了许多。第五场革命是将食物当成区分社会阶层的指标,在此章,他从可能源起自旧石器时代的争夺食物形同角逐特权的现象,谈到现代优雅又布尔乔亚式的饮食,设法从中梳理出一条连续不断的脉络。第六场革命涉及远程的食物贸易,以及食物在文化交流中所扮演的角色。第七场是近五百年来的生态革命,亦即如今一般所称的“哥伦布交流”,以及食物在其中的位置。最后,他将讨论到19世纪和20世纪“发展中”世界的工业化过程,食物对它有何贡献,而工业化又如何影响了食物。

这就是作者从史前写到工业化时代,巨细靡遗地呈现饮食发展史上的八大“革命”。将肉架到火上的祖先和将快餐放进微波炉的你,存在怎样隐而未见的关联?生火、放牧、农耕、生态交流、食品工业化……正是这些“吃”的革命塑造了我们今日的食物来源和饮食习惯,也折射出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演变。

作者以独特视角写就的全球文明史,结合人类的饮食与全球历史的发展,带你从餐桌上重新认识整个世界。食物不仅是生存所需和生活享受,更是历史的注脚、文化的样本。日常饮食背后,藏着人类数十万年的文明进程。

内容简介

在这本令人大开眼界的书中,他重点考察了与人类文明深深交织在一起的八场饮食“革命”,呈现了一部“吃出来的全球史”。

火的使用揭开了文明的序幕,人类独有的烹饪技能就此诞生。“吃”从一开始就承载了仪式性和超越性的意义,社会不平等的加剧又使它有了平民和高阶之分,这些延伸含义也体现在我们今日的饮食选择中。从狩猎到畜牧,从采集到农耕,这两次食物史上影响深远的革命,同样也是人与自然互动的创举。随后,帝国主义和移民打破了不同饮食文化的界限,“哥伦布交流”重新定义了食材的全球分布。步入现代,食品的大规模工业化将纯净、快捷和标准化植入了我们的饮食习惯……

从史前的蜗牛养殖到古罗马的宴会,从食品罐头到快餐汉堡,这一整套非凡的叙事、精辟的见解和博学的考据,将令你的思想和胃口得到双重满足。

作者简介

[英]菲利普·费尔南多-阿梅斯托(FelipeFernández-Armesto)知名历史学者,同时也是家喻户晓的BBC(英国广播公司)节目主持人,被《纽约时报》盛赞为比肩吉本、汤因比、布罗代尔的历史学家。他的研究范围涵盖环境史、思想史、西班牙和拉丁美洲研究、全球史等多个专业领域,曾任教于大西洋两岸的多所高等学府,包括伦敦玛丽女王大学、牛津大学、塔夫茨大学、马德里康普顿斯大学等,目前是美国圣母大学历史系教授。

费尔南多-阿梅斯托著作甚多,包括《改变世界的观念》《大地上的文明》《大探险家》《美洲五百年》等,被译成27种语言,享誉世界各地。

猜你喜欢
革命饮食食物
老人饮食应如“羊啃草”
警惕服药期间的饮食禁忌
中国的出行革命
健康饮食
别样饮食
搞笑:将食物穿身上
粉红革命
掀起秋冬潮流革命
食物从哪里来?
食物也疯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