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志愿军战士的抗美援朝日记

2020-11-03 04:17王天迷
环球时报 2020-11-03
关键词:日记本姥爷日记

本报记者 王天迷

编者的话:2020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近日,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首次公开了一本抗美援朝时期一位年轻志愿军战士的日记。从1952年11月6日到1953年10月23日,他没有一天停止书写,近13万字的日记记录了他在朝鲜的每一天。而日记的主人正是本报记者王天迷的姥爷——86岁的葛仲模。

一本暗红色的“青年学习手册”

我的姥爷名叫葛仲模,上海人,现居南京,出生于1934年7月1日,1951年1月正式入伍,当了一辈子兵。从1952年11月6日至1953年10月23日,姥爷一天不落地记录着他入朝以后的生活。日记本里夹着停战通知原件、用于给俘虏看的《代言片》、给美军的停战宣传单等材料,也有剪报、糖纸、朝鲜的树叶等个人收藏。搜集、保存物件是姥爷生平一大爱好,尤其是糖纸,他非常爱吃甜食。

这本日记本的封面呈暗红色,上面写着“青年学习手册”几个金色字样(如图②)。“这样一个64开的精装本在那个年代很宝贵,我是买不起的。这是我收到的礼物,但是谁送的我已经想不起来了。”翻开日记本第一页,映入眼帘的是姥爷写的前言:“战斗生活的日记是我的一个新科目。因为我此前成长在平凡安逸的环境中,所以这样不寻常的经历一定会给我很丰富的生活经验,使我能更明确自己在这个时代存在的意义,在这一个毛泽东伟大时代的生存意义。”这么有仪式感的做法确是姥爷的风格。

姥爷将写日记比作“照镜子”。“每天自己做对了什么,做错了什么,都写下来‘照一照。而且有一些想法可以拿出来跟身边的人分享,有一些只想藏在自己心里,于是就记录在日记本里。”姥爷告诉我。

如今姥爷已经无法看清日记本上的所有字(如图①)。虽然无法逐字重读,但往事在姥爷脑海中依然历历在目。1950年10月,23军到上海南汇县(现为南汇区)招收学生参军,那时候姥爷在周浦中学上高一。军队派人到学校做宣讲,一番动员的话让姥爷记忆犹新。“那人说,美帝国主义的飞机与炸弹都到我们国家边儿上来了,你们说,它能到鸭绿江就停了吗?唇亡齿寒,这就是我们与朝鲜的关系。”姥爷回忆道。

姥爷说,之所以决定参军,是因为“向往进步”,自己也没出过上海,感觉到朝鲜能得到锻炼。直到今天,姥爷都能清晰地想起自己的母亲得知这个消息后泪眼婆娑的样子——另外一个儿子已经在福建前线了。

入伍后,姥爷留在后方抄写档案,直至1952年秋,他成为23军二八独立大队的一员,从嘉定出发,乘坐5天火车到安东(今丹东),在那里训练了一个多星期,后进入朝鲜新义州。入朝后的行军持续了22天,这段经历并没有被记录在这本日记中,但谈起战场生活最艰难的时日,姥爷首先想到了它。

那时快冬天了,部队给大家发了全套冬装,但行军太热,因此衣服没法穿,只能背在身上。每个人的行囊还包括一支步枪、100发子弹、4个手榴弹、5斤小米、5斤炒面、两个罐头、一个水壶。背着78斤重的行囊走路已经十分辛苦,他们还要小心防范美军袭击。“每天都会死人,都是被美国人炸死的。”姥爷说,他们行军都在晚上,白天休息时,在一个林子里找棵树靠着便睡了。

姥爷沉思了一会道:“每次轰炸完后,我们便要立即赶路,离开的人由后面的收容车拉走。之后当我们听说谁走了的时候,也无法再回去看他了。”姥爷说,如果是熟识的战友,那么心里会更加空落落,“有一名走掉的老兵,他在路上教我的京剧,我到现在都会唱”。二八独立大队出发时总共约120人,到达目的地时有20多人牺牲了。

抵达目的地后,姥爷被分配至23军73师政治部干部科。他的第一页日记写于1952年11月6日,彼时距离他跨过鸭绿江大桥过去了整整一个月。“这里空战很多,时常有敌机从头上掠过扫机枪或丢炸弹,我要特别注意这些事项。”根据姥爷的记述,当时他位于江原道,离海很近,住在一二百米的高地上,四周被群山环抱,“一下雪四周到处都是白的,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见识,相信以后还有更多的新奇事情呢”。▲

渴望冲锋在前杀敌立功

在姥爷的眼中,朝鲜“实在太美丽了,在下了雪后的山上,松树是半白半绿的,那些溪水显得更清澈,真是一幅山明水秀的图画”。然而战争却给朝鲜人带来重重苦痛。他在日记中回忆自己跨过鸭绿江大桥的情形时描述道,回头望见祖国东陲的城市安东,整齐的楼房显得十分雄伟,“城市经过一夜的休息醒来了”,但南望至新义州时,“使我触景神伤,完全与祖国两样,偌大的城市里没有人,墙垣都塌了”。“这就是所谓大洋彼岸的帝国为保卫自己而使之于别国的‘文明,就是所谓‘自由世界的象征。”姥爷讽刺道。

姥爷告诉我,入朝行军的一路上,从新义州到元山,他没有见过一栋完整的房子,也没有看到一名老百姓——朝鲜人都上山躲进洞里生活了。停战后,他见到的山全都是光秃秃的,没有树木,“全都炸光了”。不过,“朝鲜国土虽小,但其民族的气魄是何等的伟大”。在姥爷的笔下,朝鲜人从未气馁或者妥协,而是更加刚强、乐观。他曾看到,某家的男主人死于敌人的炮火中,他的妻儿将其掩埋后,怒视着遥远的南方,然后跳起舞,以乐观的精神送走亲人。

入朝后,姥爷的工作地点几经调动,最后在1953年1月6日抵达安养里。在这个距离前沿阵地约20公里的地方,姥爷度过了7个多月的时光。他对我讲述说,没有防空预警时,大家每天听着号声起床,一般是5时左右。早晨往往是姥爷写日记的时间,记录前一天的经历与感想。

姥爷的工作主要是干部统计和内勤,也经常干体力活——或是爬到600米的大山岭上砍柴,背着70斤的东西上上下下,或是去10公里外,两人合背100斤大米回来。若空闲下来,姥爷就读书、看报、学习理论材料。那时他最喜欢的书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他读完了第四遍,“进一步体验到了保尔的刚毅精神和坚强的斗争性”。

在姥爷的日记中,飞机在头上“轰轰地撒野”是经常的事情。“飞机呼啸着从头上掠过真使人胆战心惊,但是过后一想有些可笑,因为如果要以战场论比那还差得远呢!伙计!以后放大胆吧!”有时,姥爷会这样给自己鼓劲。“这样每次来在我的心理上也倒没有一种恐惧的心情了,相反增加了愤恨。”有时,姥爷勇气满满。

阴天、下雪对姥爷而言是“恩典天”,因为这意味着敌军飞机不会前来“打扰”,自己能“安心工作”。1952年11月17日,有50余架敌机在姥爷驻扎地附近“又打机枪,又投炸弹”,从上午8时一直到下午2时,“本来是不会走的,亏得天气变化,忽然乌云满天,因此把这些可恶的敌机吓跑了”。很快下起大雪,但不到一个小时就停了,太阳重新露面,“这一场雪真像是替我们解围一样”。

姥爷一直有一个强烈愿望——到前沿阵地直接参加战斗,这个想法多次出现在他的日记本中。有时好几天,他都“沉醉于想做个英雄和模范”,“明确一个为抗美援朝事业而牺牲的决心”。

1953年7月,当志愿军在朝鲜的整个战线上进行战术性反击、向敌人步步逼近时,姥爷非常希望融入“更战斗的气氛”中。看到一名英文翻译马上就要奔赴前方,他不无羡慕地写道:“我思想上也曾经抱怨过自己,为什么不把英文念好而当一个翻译呢?”姥爷希望,自己以后不仅要戴上光荣的纪念章,而且能戴上具有更高荣誉的国际奖章,甚至勋章。▲

送走连名字都不知道的小同志

战场上躲不过生离死别。1953年4月1日,姥爷得知一个噩耗:“她在前沿阵地演出时,被那可恶的子弹、美国造的子弹消灭了青春……一个美丽的姑娘倒在血泊中了……”文字里的“她”是姥爷在文工团的一个朋友。“我心中何等恨哪!我是何等憎恨那些残酷的野兽们呀!”姥爷说两人在未入朝时都是抄写档案的工作人员,聊过几次。“她的离开让我感觉太惋惜了。”

最令姥爷难忘的是1953年4月23日。那天,穿着慰问团刚送来的新衬衣的姥爷本来心情很好,但20架敌机不期而至,从10时30分起开始轰炸他所在的驻地。“情况来得非常的突然,因之使我也来不及进坑道,只能趴在地上,总算第一次没有炸到我们房子旁边,还好没有被炸死。”姥爷在日记中描述道,炸弹一直落下,“把我差一点震昏了”。三轮轰炸过后,房子全都塌了,“当我们再走坑道面向四外山沟疏散的时候,不幸的消息陆续传来,牺牲的受伤的约有十余个”。

姥爷说,当时令他触动最深的是一个“小同志”。他前一天晚上刚到科里报到,第二天就遭遇轰炸。袭击发生时,他在窝棚里烧炕,没有出来。“等我们回去找他时看到,他的身体仍然坐在炕洞口,但只剩下部分身体。”“小同志”的脑袋是在炕洞里找到的,大家之后想要把他平放时,由于被烧焦,“碰到手手断了,碰到腿腿断了”。最令人唏嘘的是,开追悼会时,谁都不知道这位年轻同志的姓名、年龄,只知道是从上海孤儿院来的。“这就是战争,没有留下什么豪言壮语,就那样牺牲了。”姥爷说,当时他的内心除了悲痛、愤恨,也会想:说不定哪天我也会这样。之后,再看到敌军飞机的姥爷会时常想用他的步枪打下飞机以解“胸中之恨”。

驻地遭遇“毁灭性轰炸”后的3个月,停战的消息传来了。1953年7月27日,姥爷郑重地记录下这一时刻,“这是朝鲜问题能够得到公平合理解决的开始”。作为志愿军,姥爷为自己尽到职责、为人类能“暂且”得到安宁而欣慰。同时,他冒出一个再朴实不过的想法——我大概死不了了。次日,姥爷经过4月23日牺牲战友坟墓时思绪汹涌澎湃,他在日记本中写道:“美丽的青春在罪恶的火炮声中毁灭了!他们是和平道路上的英勇牺牲者!我们深知他们的意志、他们的理想,我们会奋发起来更勇往直前地斗争!”

对于来之不易的和平,姥爷由衷地高兴,但他也多次在日记本里提醒自己,不能过于乐观,不能麻痹,需要进一步认识帝国主义本质才能站稳脚跟。他引述一名当时驻开城的法国记者的话说:“美帝国主义在最近的外交上多出了一种耍无赖的手段。”停战后直至1958年3月,姥爷所在部队依旧驻扎在朝鲜境内。

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公开姥爷的日记本后,亲友们纷纷称赞“了不起”,但他本人一直强调“我只是普通一兵,没有英雄事迹”。在姥爷看来,这本日记是当时一名普通志愿军战士思想最真实的写照,“没有渲染,没有拔高”,而这恐怕是它的意义所在。对于自己文字中不断涌出的正能量,姥爷认为,这恰能说明我们党为国家、为人民的思想深入人心,“我们党总能在关键时刻将人民的积极力量调动出来,今年的抗疫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姥爷说。▲

猜你喜欢
日记本姥爷日记
独一无二的日记本
肩膀上的爱
我想你了!姥爷
成长日记
我的日记本
里约日记
成长日记
成长日记
小侦探南柯之三 两本日记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