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KPI到OKR,你的目标是什么

2020-11-03 05:42孟庆丰
人力资源 2020年10期
关键词:笔者人才目标

孟庆丰

OKR是越来越火了,从大洋彼岸,漂洋过海,正在席卷国内人力资源界。OKR流行到什么程度呢?一个做机械制造的公司,处于传统行业,年营收近十个亿,公司老总找到笔者要做个OKR模式的绩效变革项目(如图一)。

起初,公司是想基于当前的KPI 考核体制,注入OKR的基因,改造组织,提升效率和创造力。后来,聊到“我们可以拆分为运营职能和开发职能;运营职能更适合KPI,开发职能可能更适合OKR”。笔者说:OKR貌似高大上,新奇又时尚,但企业不可强推,因为OKR是很挑剔的,对不上眼神,你便是一厢情愿的陌路人。

OKR的兴起,凸显了一个久违的关键问题

长期以来,我们谈到KPI,习惯上理解为“绩效考核”。因为重在“考核”,往往在操作中流于形式,忽略了绩效管理中“目标管理”的优先要求。

绩效管理强调目标管理与绩效考核两层含义。第一,目标管理是首要的,目标的形成应是参与式的,不是领导直接派给下属,而是领导和下属充分沟通共同设定目标,所以在绩效评估中特别强调绩效反馈的这个环节,每季度甚至是每个月领导和团队成员要共同来设定目标。第二,绩效考核是绩效管理的配套内容,关系到组织的发展和管理的质量,通过对团队成员的绩效评估,参照标准打分来兑现激励政策,排座座、分果果。

可见,KPI的用法是偏废了目标管理,导致组织在KPI实施过程中仅强调“考核”而偏离了“目标”,最后“出轨”跑错了方向。同时,我们也理解了OKR为什么能在企业管理界倍受追捧了,因为OKR回到了目标管理的正轨,正如OKR的首字母“O”就是“目标”,可以说“无目标,不OKR”!

推行OKR的领英中国提到,“OKR能够让企业上下清楚地认识到了,什么是公司的当务之急;也能够建立容易认知的具体目标以及清晰的成败评判標准。此外,相对于自然增长,我们现在基于我们自己更有野心的目标进行衡量,这使得我们掌握了主动性和节奏感。”

基于目标管理的绩效管理工具,笔者在咨询实践中经常用到“平衡记分卡BSC”。将KPI、OKR、BSC一起来考虑,笔者构建了一个“绩效管理工具:目标与考核组合”的简易模型(如图二)。

此模型还不够严谨,只是以此来说明KPI的日渐没落和OKR的全面兴起,就在于“目标”是否在扮演主导的角色,并在工具运用过程中发挥牵引的作用。目标管理是时候归位了。

目前,国内很多公司都在推行OKR,崇尚目标管理,兼顾绩效考核。包括KPI在内的公司目标是好找的,更好分解到每个岗位头上;但实施OKR过程中有一个要点,就是要找到公司目标和个人目标的契合点。这就暴露了一个久违的关键问题:雇佣制下,打工者几乎都是在执行老板既定的组织目标,哪有什么个人目标呢?更谈不上将公司目标和个人目标有机结合起来了。

个人目标从无到有,是发展出来的

工业时代,大多数员工能执行股东们定下的目标,但是没有自己的目标。一方面,在短缺经济条件下,组织目标是唯一的,只要完成组织目标就证明你是合格的,就能领到雇主的报酬;另一方面,雇佣制下,员工只是雇主的一种生产要素或人力资源,是用来创收和增值的工具,还没有主体价值。

另外,我们接受的教育也是“被动式”。师长一贯要求我们做好一颗螺丝钉,强调个人服从集体,忽视了个性化的发展,导致现在职业人没有自己的想法,没有自己的目标。

因此,工业时代,个人目标只是一种奢侈品。个人目标的萌芽也是在个体意识觉醒之后的事。而个体意识的觉醒多亏了互联网的发展,让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愈发扁平和开放,让大家相处更平等和民主,特别是令“个人目标”的出现成为一种可能。

笔者在咨询过程中遇到过一个典型的场景。一家民营企业的老板对员工说:你们不要有思想,我一个人有思想就行了;你们要做的就是执行我的思想,听我的话就够了。这在刚硬的工业时代没毛病,但到了信息时代,这种论调就OUT了。事实也的确如此,老板唯我独尊,既不分权也不分利,还限制员工的想法;员工明面上不说什么,却纷纷在“出逃”,寻找能够兼容并吸纳自己想法(目标)的“桃花源”。

管理大师德鲁克对“员工”的经典论述(如图三),从组织视角塑造了“个人目标”的概念。他说,不应该关注员工满意度,尤其是不能够以操纵的方式来对待员工,博取员工的满意;组织应该让员工有“好的工作”可做,就是工作要有意义,要能够在工作中得到良好的训练,要有机会承担责任、不断发展,要有成就感。对于激发员工的责任感,他的建议是:要安排员工到有挑战和成长的职位上、设定高绩效标准、与员工分享公司信息、提供管理者的视角等。

笔者曾提过“人才运营时代”的说法,旨在说明“这是一种以员工为中心的人才运营组织,组织专注于员工的参与、体验和发展”,“重”在人才自主驱动的运营,而“轻”被动的管理,并概括了人才运营的六大特征(如图四)。

其中,“个性发展”释义为:运营的本质就是人才的个性得到释放和发展,在新经济时代,一是要尊重人才的个性特质,不扭曲人性;二是要人尽其才,实现自我;三是打造人才个体IP,实现人才品牌化发展。

個人目标的“三支柱”

个人目标终于登上了员工职业发展的“舞台”,OKR功不可没——在合适的时间扮演了一个合适的角色——将“个人目标”显性化、可视化。当然,假如没有OKR,这个角色也会有其他工具来扮演。

作为组织来说,诚如德鲁克所言,工作是人性的延伸;组织应该让员工有“好的工作”可做,而不是仅仅为了实现组织的目标,给员工提供单调、乏味、没有成长和成就感的工作。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的高度契合,是绩效管理的一种理想状态,也是给组织提出的新挑战,且不可回避。

作为HR来说,既要上承组织战略,又要下接实体业务,HR太忙了,但还没完。HR还要提出可与组织目标相结合的个人目标,又要融入到“辅导员工提出与组织目标结合的个人目标”之中。HR的苦逼,不是实施OKR有多难,而是要找到员工的“个人目标”,并与组织目标捆绑起来。

那么,究竟什么是个人目标呢?笔者认为,组织中的个体至少有三方面的目标内容:

●物质方面:不可或缺。除了现金、股票期权等,还有各种实物,尽管物质报酬有边际效应,但没人嫌多。

●精神方面:更进一步。有意义的工作,良好的工作条件,融洽的人际关系,能够被组织尊重或认可,给予的组织地位等。

●成长方面:终极诉求。有机会承担责任,完成任务的成就感,能够在工作中得到良好的训练,获得持续发展等。

笔者将上述三方面的目标统称为个人目标的“三支柱”(如图五),物质、精神、成长三位一体,顶天立地。结合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和德鲁克的员工论,在人才运营时代,组织中个人目标的终极诉求逃不脱“成长”。

看得出来,“个人目标”恰是人才运营之表,是以员工为中心的组织发展内容的集中体现,而组织专注于员工的参与、体验和发展。显然,这是一种历史的重大进步。

恰如希腊圣城德尔斐神殿上的著名箴言“认识你自己”,当组织目标和个人的目标相结合的时候,除了基本的物质目标和升华的精神追求,认识你自己足以成为你在组织目标实现过程中的个人选择,还是终极目标。

不断地成长并保持个性发展,应该是思考“个人目标”的底层逻辑,而不是没有。

那么,问题来了:你的目标是什么呢?

猜你喜欢
笔者人才目标
人才云
老师,别走……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1练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