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学分银行建设研究

2020-11-03 14:28戴玉
教育周报·教育论坛 2020年38期
关键词:终身教育学分银行

戴玉

摘要:学分银行是在学分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学习成果认证制度。学分的积累和转换符合大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学习的需要,能够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有必要通过破除现行教育模式的制约,细化学分银行各项标准,构建信息化的管理平台,获取相关政策的支持,促进区域学分银行的可持续发展。

学分银行作为一种成绩管理模式,可以使学生自由选择学习的时间、地点与内容。根据学分银行的相关制度,学生每完成一门课程的学习都可以计入相应的学分,工作后参加业务技能培训、考取职业资格证书等也可以折合计入相应的学分,全部计入的学分将终身在个人账户中累积。这种制度将学历教育与技能培训相结合,对于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来说尤其合适,可以满足学习者边学习边实践的需求。

一、学分银行的由来

学分银行的基础是学分制。学分制源于德国的选课制,是以绩点和学分来评估学生的学习质量。学分制经过发展和改进,在19 世纪末于哈佛大学正式形成。经过上百年的发展,该制度目前已被各大高校加以运用。学分银行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学习成果认证制度,也是对学分制的进一步延伸,在上世纪90 年代由韩国第一个提出并试点运营,它借鉴了银行的运行体制和存储、汇兑等功能,通过学习不断存储积累的学分,达到一定标准后可以汇兑成学历或者证书。在国内,上海市为了建成“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学习型社会,率先在成人教育中进行了学分银行建设。2016年发布的《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教育学分认定和转换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实施学分银行建设试点,在相关政策的指导下,全国掀起了地区性的学分银行建设高潮,河北、湖北、四川等12个省份成为新的省级层面学分银行建设省份,其他重庆、湖南、贵州等省也在根据各自的特点积极申报学分银行建设。

二、职业教育学分银行建设的必要性

职业教育学分银行建设是大势所趋,可以实现不同学校、不同教育形式之间的教学资源共享,不同教育形式之间学分的通兑,有利于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有利于学校与行业的衔接,变“闭门教学”为“紧跟市场”;有利于促进教师能力素质的提升,变“书本教学”为“知行合一”。

一是有利于构建终身教育体系。1995年,我国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提出“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自此,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就成为我国在教育改革与发展方面的重要政策与战略导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提出“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体系”的目标,又进一步把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提升到了教育改革与发展战略的高度。充分发挥职业院校、科研院所、各类教育基地的资源供给优势,建立网络化、立体化的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平台,缩减地域和城乡之间的教育资源配置差异,以“互联网+”为推动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也成为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必然要求。面对终身教育体系的多样性、灵活性要求,学分银行机制的灵活性为推动其构建提供了一种新的方向和参考。

二是有利于满足多元化学习需求。美国教育家、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在《智力的结构》一书中指出智力多元理论,他认为,不存在某一单一智力和唯一达到目标的方法,任何人为达成目的都可以运用自己的方式充分發掘自己的大脑资源,这种为达到目的所挖掘的种种个人才智,对人与人之间进行了区分,也是真正的智力。社会中个体间的智力是有差异的,而现代社会的发展所需要的是各种各样的人才。所以,社会发展和需求的多元化、个体智力的多元化决定了教育的多元化,借助于学分银行的灵活体制机制,利用各类信息化学习平台,引入更多的教育主体,提供更加多元的教育形式,顺应时代发展的社会化、信息化、国际化趋势,构建多元化的教育体系和探索多元化的教育模式以满足人们多元化的学习需求势在必行。

三是有利于促进职业教育发展。对职业教育来说,当前发展面临不少瓶颈和制约因素,人才培养和产业需求存在着“两张皮”问题,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相对脱节,“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也普遍存在。为推进职业教育发展,应加强学术教育与职业教育相融合,推进理实一体化教学,在理论课中增加实践环节,在技能训练中加强理论教师与实训教师的合作。各类职业学校、培训机构也应积极开设职业资格证书课程,提高劳动力市场和劳动管理中职业资格证书的地位和作用。要推进终身教育体系不断完善,促进职业教育向终身化方向发展,切实达成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

四是有利于加快实现人才强国战略。中国是人力资源大国,但还不是人才资源强国。随着技术更新日新月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发生改变,各类人才的缺乏仍然是全省高质量发展中的明显短板。当前,如果按照传统的“独木桥”式教育来完成从人力资源转变,将会使整个社会投入非常巨大的教育成本。要想改变这一问题,首先要做的就是对教育资源的优化与充分利用,构建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互补、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重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分银行,可以有效实现各类教育系统的融合,打造终身学习“立交桥”,使教育模式更灵活、更人性化地满足大众的学习需求,推动学历教育之间、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之间、校内外教育之间的融通与衔接。

三、职业教育学分银行建设应把握的重点

当前,在国家和各省相关政策的指导下,全国掀起了地区性的学分银行建设高潮,其中河北、湖北、四川等12个省份也成为新的省级层面学分银行建设省份,其他重庆、湖南、贵州等省也在根据各自的特点积极申报学分银行建设。从各地学分银行的运行及功能发挥来看,也存在着社会参与度不高、功能弱化、作用发挥不明显等问题,所以,要充分发挥学分银行的功能作用,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分银行的运行机制进行改进。

一要破除现行教育模式的制约。现行的传统教育模式是在一个社会历史观的条件下形成的,它是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起来的教育经验。由于教育本质属性的连续性,教育制度无论发展变化多么迅速,都不可能与过去的形式完全断裂。学分银行的推行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学习机会,使学生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甚至地点的制约自由安排自己的学习。在传统教育思维的影响下,社会普遍对该现象存在认识误区,这对学生就业和社会评价会造成不利影响,并制约学分银行的推行。作为学校,应当为学生提供足量质优的教育资源,这使得学生在享有各种选择教育权利的同时,也有了选择教师的权利,这也推进了对教师的更高要求的提出。

二要细化学分银行各项标准。学分银行制度的主要特点在于可以将不同学习阶段、不同教育途径获得的学分进行积累,可以将学历教育和工作期间的技能培训结合起来,可以将一定的社会经验、工作经历折合成相应的学分。由于学分银行本身机制的复杂性,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需要对各项标准进行统一和细化。学分的计算与折算标准。学分银行通过模拟银行的存取、汇兑机制对不同阶段取得的学分进行存储、积累和汇兑,主要目的在于连接校内教育和校外教育、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学分是正常运行的关键。一个人工作期间的非学历教育如何换算学分、通过技能培训获得的学习经历如何换算学习等等,都需要一个统一的学分计算标准。只有制定出公平、有效、合理的学分计算标准,才能得到不同学校、不同机构和社会大众的认可和支持,才能在真正意义上方便学习者,促进终身教育的发展。因此,制定不同学校、不同教育类型的学分计算和折算标准,保障其中的学分能够互存互认,是学分银行良好运行的基础。学分借贷标准。借贷学分是学分银行体现银行职能的重要功能之一。但是,职业院校的教育目的主要是培养专业技能,专业和课程的设置也普遍体现着职业性的特点,一般不具备可替代性。因为如果学生未能获得足够的学分,而通过借贷学分通过了考试,取得了学历证书,借贷的学分应该以何种方式偿还仍是一个难以确定的问题。如果简单地通过补考或者重修进行偿还,那就等同于现行的教育模式。如果通过以其他课程取得更高的分数来偿还,对还贷课程的选择和还贷分数的设定依然难以确定,并且存在着其他课程在专业能力上不一定能够替代原课程的問题。

三要构建信息化管理平台。学分银行的高效有序运行需要统一的学分记录、认证、折算和汇兑管理平台。学分银行的推行,会导致生源、学制、学习方式的多元化,积累的学分将涵盖多种教育类型、多种办学层次,传统教育模式中以专业或者班级为基础的定量管理将会变为以单个学生为主体的巨大的变量管理。学分银行信息平台存入的海量个人学习成果数难以通过人工审核控制真实有效性,需要尽可能地与办学主体平台进行数据对接,实现学习成果的实时存入、汇总。所以,构建一个高效、互通、便捷的信息化管理平台,通过统一的学习成果标准制度与服务体系,为学习者提供学习成果存储、学习成果认证和学习成果转换服务,是学分银行制度有效运行的重要基础。

四要有政府的相关政策支持。学分银行以学分制为基础,要实现学习者可以在不同教育主体间自由地选择课程,各个教育主体的教学资源无阻碍共享是前提。但是,当前对一部分花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与财力拥有优质课程资源的教育主体来说而言,无条件共享优质课程资源无疑损害了自身的利益,这也使得优质教育资源难以共享。因此,出台相应的政策通过给予奖励等手段保障具有优质教育资源教育主体的利益,可以在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同时,促进各教育主体充分发挥自身特色,积极打造自身的优质课程品牌,不断为教育共享提供更好的资源。要保障学分银行的顺利运行,必须建立层次分明的管理体系和职责清晰、结构合理的管理队伍,以确保学分银行运行的独立性、公平性和有效性。

猜你喜欢
终身教育学分银行
关于高校教师对终身教育认可度的研究报告
我国终身教育立法的特点、偏差与改进
学分
中关村银行、苏宁银行获批筹建 三湘银行将开业
银监会再批三家民营银行
第三家互联网银行创立 四川新网银行于近期开业
广东 开办终身教育“学分银行”
两岸终身教育法律比较研究
《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的四个关键问题——基于国际比较的视角》
加快终身教育立法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