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焦虑:博你共鸣,只能靠贩卖焦虑?

2020-11-05 02:30
课堂内外(高中版) 2020年10期
关键词:影视剧明星

不管是明星人设需要,还是综艺、影视剧效果需要,用“焦虑情绪”博共鸣,越来越常见。有人觉得它们贩卖了焦虑情绪,太负面;有人则认为,所谓的焦虑,其实是对现实情况提出了思考。所以,要博你共鸣,真的需要通过贩卖焦虑吗?

好个娱乐圈,贩卖焦虑无处不在

热播剧《三十而已》引发热议的第一个场景,是女主角顾佳为了让孩子上一所顶级幼儿园,削尖脑袋参加了一场富太太圈的社交活动。

她穿上自己最正式的礼服,背上最贵的奢侈包出席聚会,没想到瞬间被比下去——富太太们身上的高定成衣和天价饰品,不仅让她羞愧得只能将包放在隐蔽的身后,还被其中一位眼尖的富太太嘲笑:“你说那个凳子就那么一点点大,你还要放一个包包在后边,你这样坐着挤不挤啊?”一句话,便道出豪门太太们眼里的鄙视链。

有网友指出:“剧中‘C位’李太太的奢侈包,拍卖价为70万~200万元,女主背的那只5万元包包沦落鄙视链最底端。”一时间,关于奢侈包的讨论络绎不绝,进而还衍生出一场关于年轻人消费观的讨论:十几岁的你,必做的100件小事。好像不完成这些所谓的“小事”,你的青春就不值得期待。而这种焦虑感,无形中被强加给了十几岁的你。

近年来男团、女团的选秀节目甚嚣尘上,甚至连30+的演员们也搭上《乘风破浪的姐姐》变身女团实现“再就业”。虽然综艺节目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大众的娱乐生活,却也同时暴露了艺人们“我想红”的心声。用所谓的尴尬年纪,博一次翻红的机会,也引起了不少观众的共鸣。而这背后有一种非理性的认知焦虑好像在说:30+的我,再不努力,就没有努力的机会了。

这些例子,并不是娱乐圈的个案——关于买房难的电视剧,关于逃离城市生活的综艺节目,还有整天哭兮兮的明星人设……似乎只要抓住当下的焦虑点,就能将其中的冲突提炼成焦点和爆点,吸引无上限的流量。

在知乎上,作者陈茁在《别把焦虑卖给我》一文中给“贩卖焦虑”做出了这样的定义:一种巧妙利用了人类心理先天缺陷的经济活动。也就是说,虽然人人都会焦虑,但你本来可以不这么焦虑,却有人将更多的焦虑强卖给了你,撩拨起原本并没有那么紧绷的神经。

许多影视剧、综艺节目、明星恰好捕捉到这一点,利用自身的曝光度和影响力,将生活里的矛盾、冲突放大,引发关于焦虑的讨论,制造热点。他们深知,身处这个时代,越焦虑越容易吸引你的注意力。

其实,所有人都正在经历着各种各样的焦虑,成长焦虑、选择焦虑、人际关系焦虑……这是所有人一生都绕不开的现实生活。而有些人故意在这些话题上大做文章,则更多反应了他们的深层目的:替你焦虑是假的,逼你焦虑是真的。

娱乐圈常青树靠输出阳光立足

毫无疑问,在繁忙又快节奏的现代社会,这一招的确奏效。从很多影视作品、综艺节目,以及明星等案例看来,紧贴时代热点,利用人们内心的焦虑炒作话题,确实很有效果。但我们同样要有清醒的认知:靠焦虑带火的话题,其保质期难以预料。毕竟你看,娱乐圈那些经久不衰的常青树们,多是以阳光的形象出场,或用具备精神价值、艺术价值的优秀作品说话。

张艺兴便是其中之一。荧幕内外,相比卖惨,他更愿意靠敬业屹立于娱乐圈。在录制《这!就是街舞3》时,他意外崴脚,却没有过度渲染这份“背气”。暂停工作后,他仅仅去医院做了紧急处理,就重新回到舞台继续battle。正如他所说:“你可以嘲笑我,但你不能嘲笑努力,所有努力的人都值得尊重。”

在真人秀节目《亲爱的,请放松》中,杨幂被张大大问起“是不是不太会说自己很辛苦”时则说:“你觉得那些送外卖的人不辛苦吗……他们(节目工作人员)今天蹲在这儿不辛苦吗……你凭什么要别人了解你的辛苦,因为每个人都辛苦。”

他们原本可以通过贩卖焦虑让人设更写实,却偏偏用敬业,让自己活得更真实。

适度的焦虑也是我们的必需品

其实,焦虑本来就是人的一种本能心理活动。从一定程度来说,适度焦虑并非什么坏事。它能够促使人思考和成长,从复杂的现状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增强生活的幸福感。有心理学家曾表示:适度焦虑,可以充分调动我们的情绪,如果使用得当,效果事半功倍。

比如电视剧《以家人之名》《我才不要和你做朋友呢》,都是通过呈现紧张的家庭关系、复杂的人际关系和成长焦虑,去探索其背后的冲突和解决方法,最终得出结论:我们应该以开放的心态来看待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接受自己的真实存在,同时尊重个体差异,使人际关系变得更健康真实,才是通往幸福生活的出路。而这才是适度焦虑之于我们思考的动力。

另外,两部电视剧都是家庭题材的影视剧,虽然触碰了许多有关青春的焦虑点,但最终都落脚于阳光、圆满,在留给观众满满的温情之余,也通过剧中的情节,为原本焦虑的情绪找到了出口。

当下的娱乐圈,贩卖焦虑的确可以触碰到一部分人的共鸣点,博得可观的流量,但无上限的贩卖焦虑是一种纯粹的商业手段,有害无益。而作为公众人物、公开作品,传递正能量、输出正确的价值观不仅是一种良知,更是一种社会责任。

当有人贩卖焦虑时,你可以这样反焦虑

/ 01 /

焦虑:意大利品牌Brandy Melville因其少女、甜酷的风格而走红网络,但该品牌店里只出售S码女装,引发不少女孩的身材焦虑。

反焦虑:你可以追求瘦的快乐,但没必要强调胖的悲哀,要相信,总有一个size适合你。

/ 02 /

焦虑:曾因饰演米莱、钱小样等角色走红的演员王珞丹,近日在社交媒体上发文“不想当什么好演员了,太累了,就想红”表达自己的心态,随后秒删。明星尚且担心前途,让不少人也开始产生事业焦虑。

反焦虑:讲个关于螃蟹的至理名言:想红?先憋着。为事业焦虑前,不如先升级自己的能力。

/ 03 /

焦虑:电视剧《小欢喜》因聚焦孩子高考问题,上了89次热搜。其中,学习、租房、孩子心理等问题折射出考前的众生相,反映了不少学生、家长的求学焦虑。

反焦虑:总和优秀的人比较,你会累死的。与其一直比较,不如关注自己,埋头努力。如果学习实在不行,想想该以什么方式过好自己的人生。

/ 04 /

焦虑:综艺节目《最强大脑》因其有脑、有颜、有偶像受到大众追捧,不少学生看到同龄偶像时也立下好好学习的flag。虽然初心是为了成为更好的自己,但执行力远远跟不上梦想的步伐,令许多人产生焦虑感。

反焦虑:别总想着成为别人,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精彩人生。如果某个flag无法持续激发你的斗志,不如换一个flag试试看。只要保持努力的状态,相信终有一天能大力出奇迹。

猜你喜欢
影视剧明星
影视剧配音语言的艺术特性和表现形态分析
明星猝死背后
影视剧“烟雾缭绕”就该取消评优
跟着影视剧学育儿
明星们爱用什么健身APP
扒一扒明星们的
试论影视剧中的第三者现象
谁是大明星
翻拍影视剧是一种文化
影视剧教育了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