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淌着的华夏文明
——揭开大运河非遗的“文化密码”(下)

2020-11-05 06:11嵇刊吴宇
科学大众 2020年20期
关键词:狮头邳州狮子头

□文/本刊记者 嵇刊 图/吴宇

独特的大运河文化,为两岸人民留下了丰富而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存,这些非物质文化遗存也与运河沿岸百姓特定的生产生活方式密切相关,体现着运河两岸人们的声音、形象、技艺、经验、精神和礼俗,世代相传而得以延续相承,成为运河文化的记忆符号,铭刻着深深的历史文化烙印。

谢馥春香粉的原材料皆为纯天然

扬州“谢馥春”——老字号焕发新青春

在扬州,提起“谢馥春”,几乎无人不知。当地流传着一句民谣:“鸭蛋粉,白如霜,搽在脸上喷喷香。”明清两代的《扬州方志》中也记载:“天下香粉,莫如扬州……”

扬州古老的化妆品品牌“谢馥春”是中国第一家化妆品企业,其历史可追溯到清道光十年(1830年),当时一个名叫谢宏业的药铺学徒,利用自己平日苦心积攒下的银两,在扬州城内的下铺街一带租下店铺,开始经营香粉行当,取名“谢馥春”,既象征香气馥郁之妙,又有春光永驻之意。

作为扬州香粉的传承代表,谢馥春以“粉(鸭蛋香粉)、油(桂花头油)、香(香件)”三绝闻名天下。省级非遗传承人刘新说,谢馥春坚持古法制作,不使用化学黏合剂,用古制模具按压成型。鸡蛋、菜籽油、珍珠粉、米粉、炼蜜……这些平日餐桌上出现的食材,都是香粉的原材料。

精筛原粉制作工序

刘新介绍,谢馥春香粉的制作,崇尚“天人合一”的理念。采撷鲜花时,需要适时择地,聚天地之气,汲花之灵性。采花之前,花农前一天夜里就在山上做好准备,等到天色微亮时,在山上亮起红色灯笼,在山下等待的人就齐齐上山,要在天色大亮前,完成采花的工序,这样的鲜花沾染着露水,及时放进坛子里腌好,保存着鲜花最为馥郁的味道。

第二步精筛原粉,用料也非常考究,要挑选江都邵伯湖粉坊专门加工漂洗的悬浮石粉以及优质米粉,并用绢筛将粉体过筛。第三步鲜花熏染,要将包裹物放置覆有金属丝网的炉上,不能见明火,使鲜花的香气被粉体吸收。第四步冰麝定香,要将冰片、龙涎香在反复碾磨中适度加粉,碾细过筛,制成定香的粉体。定香后的粉体再研磨精细,加入天然珍珠粉和谷物淀粉等,用动植物油、鸡蛋清当黏合剂,反复用绢布筛滤,然后再放入模具中进行压制、脱模、调制成型。最后经过包装,一只传统鸭蛋粉就诞生了。

邳州纸塑狮子头——“搏恶鬼、降妖魔”

纸塑狮子头是流行于邳州地区的一种民间彩扎艺术样式,它集雕塑和绘画于一体,同邳州民间的舞蹈、绘画、泥塑等地方艺术根脉相连,于2008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传统民俗中,舞狮可以驱邪辟鬼,也是邳州当地较为普及和崇尚的群众活动项目,精湛的舞狮表演配以威猛的狮头造型,将狮子的形象表现得活灵活现。纸塑狮子头是舞狮的面具,分为大、中、小多种型号,可以适应不同舞蹈套路和动作的需要。

作为一种集雕塑、裱糊、扎制、绘画于一体的综合造型艺术,纸塑狮子头极具苏北地方特色,因外形主体为纸塑,故称纸塑狮子头。纸塑狮子头的用色借鉴传统木版年画,色彩鲜艳、对比强烈;线条描绘则仿拟戏剧脸谱,脸面装饰主要以颜色勾勒出五官造型。粗看狮头造型龇牙咧嘴,一副狰狞面目,但细细看来,又觉其凶而不恶,含有一种幽默滑稽之感,威猛中透出一种逗人喜爱的憨态。

在邳州官湖镇,只要提到石荣圣,十里八乡没有不知道的。作为纸塑狮子头制作技艺的唯一传承人,石荣圣的手艺得益于家族传承,这项技艺已在其祖上传承了500年之久。

石荣圣说,制作纸塑狮子头,要选用具有韧性的黏土掺入麻丝,通过反复摔砸成不裂不变形的坯块,然后雕刻出狮头模型,其造型技艺多来自民间的圆雕石狮。等模具成型之后再进行“套塑”,套塑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先是在蒙有一层衬纸的狮头模具上粘贴多层浸泡过的桑皮纸,然后刷上糨糊,形成单色的狮头外壳,最后再涂以颜料,勾画出狮头表面的花纹。

然后用宽约半寸的竹片、铁丝穿扎于狮头周围,另扎一半圆竹圈衬上红布作为下颌,系在一起形成可上下开合的狮嘴,并使用当地产的白苘或红麻染成红、黄、绿三色扎于狮头周围,作为毛发和胡须。最后,用纸或布做成可左右转动的眼球至狮头眼窝之中,系数个小铃于须间,可使其摆动时叮当作响。这样,一个栩栩如生、花面彩发的“狮王”就呈现在人们面前了。

制作精美的邳州纸塑狮子头

大丰瓷刻——琢瓷成画镌匠心

中国有句俗话:“没有金刚钻,莫揽瓷器活。”说的就是瓷刻这门技艺。

瓷刻作品有着书画笔墨之韵

人物、山水、花鸟,凡是能着墨于纸上的,都能雕刻在瓷器上。入选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盐城大丰瓷刻起源于18世纪,已有200多年历史。明清两朝,大丰盐业兴旺,当地小海、南团、西团等镇,就有百姓家庭逢红白大事众邻居或亲友借碗、盅给主家办事的习俗。为便于归还,各家在其碗盅底部凿刻姓氏或凿刻特殊记号。后来,有人在碗盅壁面凿刻花草、动物以及人像,自此,大丰瓷刻萌生并得以流传。

大丰瓷刻凿刻精细,将深浅不一、疏密不同、长短不齐、有粗有细、有实有虚的刀法和技法结合,在瓷体表面再展书画笔墨之韵,再传金石雕刻之趣,极具魅力,被工艺美术专家、文化学者形象地称之为“瓷器上的刺绣”。

叮叮当当……在运博会现场,大丰瓷刻非遗传承人陈银付一手持刀、一手握锤,屏息凝神,在瓷盘上轻轻敲打。刀锋轻重有度,时而沉着下力,时而小心翼翼。“雕刻时要全靠手上技艺,一点一点在瓷器上凿出黑、白、灰的层次。因为瓷器薄而脆,稍用力不当,就会被敲坏。”陈银付说,每一幅精品的呈现,都需要经过数十万次的敲打,且每一寸用刀都精致到毫厘。坐不下来、沉不下心,是干不了这行的。

随着科技的发展,新工具的运用使得瓷刻技法也不断创新,大丰瓷刻走出了国门,走向海外,获得了广泛的赞誉,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

猜你喜欢
狮头邳州狮子头
淮扬狮子头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佛山彩扎狮头传承调查研究*
最美的风景
——江苏邳州老年大学校歌
扬州一品狮子头
黎家狮上《非凡匠心》秀传家宝 再现狮王风范
非遗进校园
狮子头
大食堂狮子头
邳州方言在日常运用中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