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寄山庄-雨花室复原设计研究

2020-11-06 05:55张力元杨传贵
山东林业科技 2020年5期
关键词:石室云林雨花

张力元,杨传贵

(天津城建大学建筑学院,天津西青300380)

1 概述

静寄山庄位于天津市蓟州区盘山南麓,占地面积约400 hm2,是由清乾隆皇帝亲自主持设计的一座行宫御苑,具有完整统一的总体规划,是其他皇家园林所无法匹及的。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清高宗弘历命建盘山行宫;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盘山行宫正式命名为静寄山庄,“静”取自《礼记·乐记》:“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寄”源于汉末魏晋诗歌中“生死”主题的“人生如寄”,乾隆以“静寄”命名,生动地展现了盘山行宫的与众不同:静寄山庄与京城、蓟州府等繁华之地都保持一定的距离,四围群山环合,合乎“山以静为体”与“寄于天地”的意象,直接映射“人生而静”与“人之寄于山”。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静寄山庄主要工程告竣。自此,乾隆帝弘历30 次驻跸静寄山庄,嘉庆帝颙琰驻跸11 次,静寄山庄历经乾嘉七十六年使用。直至清朝末期,军阀肆虐,村民争攘,静寄山庄内景观尽毁(图1),现只留有残缺不堪的行宫宫墙可供追忆(图2)。

作为静寄山庄中新添六景之一的雨花室,于乾隆十四年(公元1749年)建成,占地面积约4000 m2,建筑面积约700 m2。雨花室为盘山山区中的一组建筑,位于山区的浅谷之中,《钦定盘山志》描述其所处环境:“渐少平坦而谷深崖复,佳境益多[1]”。地势自南高北低,以雨花室为起点,设置盘山石阶,向南与泠然阁相邻[2],经过攓云亭西下可达半天楼,与山区的南坡盘山路相连。雨花室若沿正南方向平缓的山路可直接到达层岩飞翠。雨花室与山区各景点以盘山石阶相互贯通,串联起来,共同组成山区景点建筑[3]。雨花室西临水脉,南靠山谷,位置绝佳(图3)。

乾隆帝30 次驻跸静寄山庄,其中21 次巡幸雨花室,可见雨花室在乾隆帝心中的地位。因此也推动了对雨花室的养护工作。乾隆时期,每年例行岁修,但雨花室并未进行过较大改动,根据《内务府》记载,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68年),目穷千里殿(属雨花室)大修。

嘉庆五年(公元1800年)开始,加强了对雨花室的保护工作,拆修雨花室门楼,糊饰云林石室草亭并净房1 间,目穷千里殿糊饰并顺山房6 间。直到道光八年(公元1828年),对于静寄山庄各建筑保修情况进行批停[4]。,道光十一年(公元1831年),雨花室毁坏严重,倒塌不堪,保护者奉旨拆卸。

雨花室历经百年,其土木变革情况根据《乾隆朝奏销档》、《内务府黄册》以及《宫中朱批奏折》记载,整理如下:

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目穷千里殿大修。

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雨花室修北边游廊,修屋架。

乾隆四十八年(1784年),云林石室草亭粘修;对山亭粘修:大木拆换角梁、由戗、檐椽,头停折调角囗4 道,苫灰背1 层,泥背1 层,苫黄草;罨翠屏敞厅粘修,大木挑牮拨正。

嘉庆五年(1800年),雨花室拆修门楼;云林石室草亭揭瓦粘修;对山亭揭瓦。

嘉庆九年(1804年),雨花室糊饰;目穷千里殿糊饰并顺山房6 间;云林石室草亭糊饰并净房1间;对山亭糊饰。

嘉庆十一年(1806年),雨花室并游廊七间外檐装修找补油饰;东净房外檐装修找补油饰;目穷千里殿外檐装修找补,油饰;云林石室草亭外檐装修,找补油饰,院内随门添安棋盘门N 扇;罨翠屏敞厅外檐装修,找补油饰;南耳房外檐装修找补油饰;北耳房外檐装修找补油饰。

嘉庆十二年(1807年),雨花室糊饰添换支摘窗、横楣;目穷千里殿糊饰;云林石室草亭糊饰。

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雨花室拆砌北面外围大墙一段。

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雨花室糊饰,找补顺色油饰巡杖;东净房找补顺色;目穷千里殿糊饰,找补顺色;云林石室草亭找补顺色;罨翠屏敞厅找补顺色。

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雨花室油饰巡杖,找补顺色;东净房找补顺色;目穷千里殿找补顺色;云林石室草亭找补顺色;罨翠屏敞厅找补顺色。

道光八年(1828年),雨花室报修并游廊7 间批停;东净房报修批停;目穷千里殿报修批停;对山亭报修批停。

道光十一年(1831年),雨花室拆游廊,揭瓦东,南山游廊3 间;院门揭瓦。

此后,清代走向衰败,战争兴起,雨花室的检修养护工作便不再进行,至今,雨花室已被盘山上一片树林所覆盖(图4),雨花室的影子已然无法追寻。

2 复原设计的依据及结果

2.1 文献资料

对于盘山的记载,最早见于明代袁宏道的《游盘山记》:“盘山外骨而中肤,外骨,故峭石危立……中肤,故果木繁。”盘山地势,植物果木叙述详尽。静寄山庄建成后,国朝大学士蒋溥等奉敕开始编撰《钦定盘山志》,其中详细记载了静寄山庄的盛况,可作为主要参考资料。乾隆所作诗文具有很强的写实特点,诗中有画,对于建筑、文物以及园林的复原,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5]。《乾隆御制诗文》将作为第一首参考资料,进行研究。陆成兰所著的《清帝谒陵与盘山行宫》从谒陵途中清帝的驻跸行宫角度,明确指出静寄山庄与展谒东陵之间的关系,对于本文的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资料信息。蓟县文物局蔡习军对静寄山庄进行勘察调研后,于2008年出版了《清代蓟州皇家胜记》,对静寄山庄遗址做进一步的实地勘察具有巨大的参考价值。

2.2 图像资料

除了文献资料以外,有关静寄山庄的书画著作也具有丰富的研究价值。其中《钦定盘山志》中所附的盘山图考(图5)描绘包含盘山行宫的所有景观,其建筑位置,间数以及类型在图中较为精确的体现了出来。另外清代袁瑛与姚文瀚合笔的《盘山图》(图6),在描绘上更加清晰,但是部分细节与《盘山图考》内容不符,鉴于《钦定盘山志》的精确性,本文以《盘山图考》为准,《盘山图》作为辅助资料。另外,《田盘盛概图》与《盘山十六景图》对静寄山庄总体景观进行描绘,气势恢宏,但是未体现出本文所研究的“雨花室”的相关内容遂只作整体风格探究的初步资料。

2.3 雨花室平面及主要建筑复原结果

雨花室是典型的北方四合院建筑风格,居于浅谷,却与周围换景相融合。雨花室周围由山石环绕起来,在山谷中隐约可见。雨花室入口是一座硬山卷棚的穿堂院门,四合院3 面布置抄手游廊,将院内建筑相连。院中建有两组大殿,一个方亭;院外建有敞厅,置有方亭。正对院门为雨花室殿。从雨花室殿沿着抄手游廊向南走,便可到达目穷千里殿,目穷千里殿前后单侧有廊,穿过殿南侧廊,跨过小门,即可到达云林石室草亭,“陟降复樽栈,妥帖更有室。室在万石中,近有远如失”是为云林石室,距之远近,目光之所及,景色各殊。由雨花室殿沿游廊向北,便是对山亭“山对亭乎亭对山,谁能致辩晰期间”。对山亭位于山崖内侧,与近山形成对景,营造出山谷之中幽深奥静的氛围。沿目穷千里西侧小路半里,则为罨翠亭,纵窄横宽,位于罨翠亭之中,可以坐览谷中妙景[6]。

根据《钦定盘山志》和《乾隆御制诗集》记载,不难分析雨花室在山水、建筑、植物等方面的景观经营和造园意匠。

山:雨花室择基为盘山山区较为平坦之地,建筑建于山中中,如若处理不当,便会与周围环境互不协调。雨花室在处理手法上,将山石运用到极致,就地取材,将小型漂砾布置在建筑外侧,作为雨花室这一文人园的外墙,山石与周围景观巧然融为一体,使建筑隐于山林。

水:雨花室院中并未置有水景,但这并不意味着雨花室中缺少了园林景观要素之一的“水”要素。雨花室西侧便是一条贯穿整个静寄山庄的河流,穿过雨花室,便见石桥,营造出“小桥流水人家”的静寂通幽的气氛。雨花室占地面积较小,园中未设置水景,但设计者巧妙将园外景观借于园内,为驻游者带来宽广的视界。

建筑:静寄山庄中建筑多为硬山卷棚式建筑,是乾隆帝“法皇祖避暑山庄之例”而造,所以与建筑形式与避暑山庄风格基本一致。院门是一座典型的穿堂院门,硬山卷棚式建筑3 间。雨花室和目穷千里殿为园中的两大殿。雨花室作为主殿,位于院门正对的中心位置,目穷千里殿为偏殿,其与雨花室建筑形式一致,都为3 间硬山卷棚式屋顶。云林石室并不是如名字一样是一间“室”,而是一座四角攒尖草亭,草亭在静寄山庄中并不常见,乾隆帝将草亭置于雨花室南侧,以“云林石室”命名,充分传达出乾隆帝对静寂生活的向往。对山亭是一座四角攒尖亭,正如名字所述,对面便是山体景观。罨翠亭是一座歇山卷棚式敞厅,其并未置于园中,而是建在园外半里许的山谷之中,跨过庭院西下,便可见到敞厅,《钦定盘山志》对其描述“飞檐翼然,纵窄而横宽,楼阁之参差隐见于空碧中者,可以坐览”。雨花室中建筑类型虽少,但其在景观植物造景中,匠心独运,将园中景观达到“举目移趾,景色各殊”的境界。

植物:盘山上植物以松树为主,又有名曰“盘山松胜”。雨花室中植物造景也不例外,以松树为主要基调,辅以柏树、杏树、柿树、梅花、枫树等,经过不着痕迹的人工配置,创造出色彩多姿、余味十足的意境。松在静寄山庄的植物造景中占主要地位,北方四季分明,冬季很多植物由于寒冷而进入休眠状态,而松树龄长久,经冬不凋,是为最佳选择树种[7]。另外,松树不仅具有极高的欣赏价值,其傲霜斗雪、卓然不群的高贵品质亦受乾隆帝喜爱,尊崇,如乾隆帝于乾隆二十五年所作的《云林石室》一诗中所写:“诡石根旁出怪松,隐嶙塪?历千重”,歌颂松树坚忍不拔、勇往直前的品质。“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在寒风凛冽的冬季,鲜花几近枯萎衰败,唯有梅花,不畏寒冷,率百花之先,独天下之春。雨花室园中,置花坛,植梅花,在万物凋零的冬季,依然得梅花之景。寒风吹过,梅花随风散落,一如天女散,与“雨花室”题名不谋而合。“文殊问处维摩答,一室缤纷天雨花。试看青松与红杏,因风作响讵”。杏树与青松搭配种植,在视觉上给人色彩的冲击,引人注目[8]。清风吹过,树木摇曳,果实碰撞,生生作响,在听觉上,引人入胜。“霜红围石室,冬翠自云林”。淡墨的秋季,万物将归于尘埃,枫树红叶尽染,展现最后的生机,与青松翠柏,落叶枯木形成鲜明对比。在植物造景上,彩叶树种搭配,形成五彩缤纷,色彩绚丽的景观。雨花室虽小,但是在植物营造上,丰富多彩,造园者利用色彩变化,听觉效应,制造多变的景观,使得园中四季有景。

根据文献资料整理分析,结合图像资料,可初步绘制出静寄山庄雨花室的平面以及主要建筑复原设计图(图7-13)。

3 结语

雨花室作为文人园,选址在山谷中较为平坦之地,总体布局规整统一,为满足功能空间需求,井条有序地在园中布置殿、亭与厅。在自然环境中巧于因借,依山傍水,营造静谧氛围,是乾隆帝能够暂时忘却公务琐事,追求片刻清净之地。对雨花室进行复原研究,实际上是对我国皇家园林造园手法和建筑特色的深刻探究,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

猜你喜欢
石室云林雨花
雨花·艺术 杨斌作品
浅谈北魏兴起的“鲜卑旧墟石室”
快乐青青队
石室花开队
《雨花》总第800期出刊献辞
晴雨花
雨花——湖南环保科技产业园
听不懂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