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刺络疗法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疗效临床观察

2020-11-06 07:47刘亮皮先明
关键词:刺络真皮例数

刘亮,皮先明

(1.湖北中医药大学,湖北武汉430000;2.湖北省中医院,湖北武汉430000)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HN)是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造成神经节发炎及坏死,产生的PHN,时间通常是指,皮疹愈合后,疼痛持续超过1个月以上的疼痛[1]。目前临床尚无特效疗法,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笔者拟改良刺络疗法,对80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患者进行临床观察,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80例PHN患者均为2017年10月—2019年5月湖北省中医院皮肤科接诊患者,采用数字随机分组,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0例,对照组40例。经统计学分析,在性别、年龄、病程方面,2组治疗前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治疗组 治疗组拟改良刺络疗法,具体操作如下:先确定疼痛或瘙痒区域的范围,在疼痛区域作常规消毒后,采用11号手术刀片2片(产地:上海浦东金环医疗用品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证编号:20162010690),重叠一起并将刀尖错位约0.5 mm,右手以拇指、食指和中指持重叠刀片身予以稳、浅、密、轻、快划刺疼痛区域,先横刺、再竖刺,呈井字形反复密集刺到真皮浅层,密度均匀,深度以划刺时不出血,刺后约1~30 s,呈露水点滴状出血为适宜(说明划刺非常表浅,深度大约在真皮浅层),刺络过程完成后,擦拭局部血迹,局部涂抹夫西地酸乳膏,并用4层无菌纱布局部覆盖并用胶布固定,根据皮损愈合情况,一般每10天1次,30 d为1个疗程。

1.2.2 对照组 对照组给予围刺。选穴:按照“以痛为腧”原则,取局部疼痛或瘙痒区域边缘8~10个阿是穴。操作:根据疼痛或瘙痒区域,嘱患者摆好体位,充分暴露治疗区域,作常规消毒后,在疼痛或瘙痒区域边缘,用0.35 mm×40 mm毫针,针尖朝向疼痛区中心,呈15°~20°角斜刺皮下,留针时间约30min,每周3次,30 d为1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①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分别于治疗前1天及治疗后第10、20、30、40天记录。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第10、20、30、40天记录视觉模拟评分。②临床疗效评价: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痊愈:患者无疼痛,局部感觉完全恢复正常,生活工作无影响。显效:疼痛症状明显减轻或无症状,局部感觉偶有隐痛不适。好转:疼痛较诊治前有所改善。无效:疼痛未改善。总有效率=(痊愈例数+显效例数+好转例数)/总病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24.0进行统计分析,数据分析选择SPSS 24.0软件,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 组的 VAS 评分比较 前 1 天 T0<T0.05/2(39)=2.023,表明2组治疗前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有可比性。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VAS均低于治疗前。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疼痛缓解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治疗前后VAS比较 (分,±s)

表1 治疗前后VAS比较 (分,±s)

组别 n 治疗前 治疗后治疗组 40 7.65±1.21 1.25±1.59对照组 40 7.48±1.06 3.35±2.68 T 0.688 4.252

2.2 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5%、85%,治疗组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2组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治疗有效比较 例(%)

2.3 显愈例数比较 治愈和显效例数之和即显愈例数。治疗后,治疗组每隔10 d的显愈例数明显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2组患者治疗后每隔10 d的显愈 例(%)

2.3 安全性分析 此次疗效观察中,治疗组40例患者刺络过程中均有轻重不同程度的刺痛,但均可忍受,不影响治疗,因划刺仅到真皮浅层,均未出现局部感染现象;在刺络区域均可出现暂时色素沉着,不作特殊处理,可自行消退。对照组有1例患者空腹治疗,继而出现头晕,胸闷等不适,经处理后,患者症状缓解,1例患者治疗后有轻度血肿,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

3 讨论

中医认为PHN多则之于湿热瘀毒之邪瘀滞于局部;火热毒邪耗气伤阴;久病入络,久病体虚。导致局部气血瘀滞,“不通则痛”,“不荣则痛”,此皆离不开“瘀”。基于古人理论基础上,导师拟改良刺络疗法,集浅刺、腧穴、刺络为一体,以痛为腧,以手术刀片和腧穴相结合,由点及面,发挥腧穴与刺络放血双重作用密集的刺络使局部的瘀血流出,使局部瘀阻得到解除,祛瘀生新,瘀去痛除,也符合中医的通则不痛,痛则不通的理论。黄伟[2]总结刺络疗法有泄热解毒、调和气血、活血祛瘀、通经活络、消肿止痛等作用。

西医对于PHN用2个过程来解释[3]:局部皮肤中易激惹的伤害感受器,以及后来由于病毒破坏背根神经节中感觉神经元,从而导致的传入神经衰弱。也有资料表明,由脊髓传入神经引起的自发性疼痛的是PHN基础[4]。无论哪种解释皆离不开神经受损及神经冲动的传导增强。疼痛产生是感受器感受到疼痛的刺激后,被初级传入神经即脊髓后跟或脑神经转换成神经冲动,后经多级神经元接替后,经过丘脑的初步分析和综合后,向大脑皮层投射而产生疼痛。其神经纤维传导兴奋有完整性。刺络疗法通过刀尖对局部皮肤的密集浅刺,刺后约1~30 s,呈露水点滴状出血,思其深度已达真皮浅层,而真皮是由丰富的血管神经等结构组成,笔者拟改良刺络疗法治疗PHN收到了满意的疗效,可能是通过密集的刀尖刺络使真皮浅层的神经末梢和感受器的切断和破坏,阻断了神经冲动的传导,而达到表皮没有疼痛信号传导至大脑,而起到止痛的作用。改良刺络法对PHN有肯定的疗效,取材方便,操作简单,无特殊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刺络真皮例数
中国皮革协会重磅推出真皮标志宣传片
“真皮星尚我做主”微视频大赛正在火热进行中
二维超声与四维超声联合诊断产前胎儿畸形的临床价值
人工膝关节翻修例数太少的医院会增加再翻修率:一项基于23 644例的研究
针灸结合刺络闪罐治疗顽固性面瘫案
观察糖尿病足护理“五部曲”的健康教育预防糖尿病足的发生的效果
浅谈中医拔罐法治疗头痛
孕晚期经会阴超声评价宫颈各参数的临床意义
探讨针刺、拔罐结合刺络放血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效果
别给真皮汽车座椅穿“马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