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往美好,接受平凡

2020-11-06 05:48陈甄
做人与处世 2020年18期
关键词:骨子里咽下苟且

陈甄

“时间赐我青春和死亡,尽管我戴着枷锁依然像大海一样歌唱。”看了《我的诗篇》这部纪录片后,我对狄兰托马斯的这句话有了更深的理解。片中的农民工诗人用最朴实的语言,让我第一次深切地感受到那份贴近大地的沉重,以及拼尽全力只为换取最平凡幸福的朴素和要强。6个农民工,或者说成千上万的农民工,演绎了“平凡但不苟且,朴实但足够坚强”的生命传奇。

之前我一直不相信并无法接受朴树在《平凡之路》中的那句歌词:“平凡才是唯一的答案。”我认为人的一生就是该不断地往上走,去实现自己的梦想,去改变世界。但通过纪录片,我看见的是这样一个残酷但又不得不承认的现实,令人痛心:吉克阿优在城乡两头的撕扯、乌鸟鸟仓促定终身的爱情、老井留在漆黑地心的生命……以及千万农民工无法了却的心愿。正如席慕蓉说的那样:“每一条走下去的路,都有它不得不那样选择的方向。”这时我才发现生活是没有定数的,对于大多数人而言,人生并不是年少时宏伟的理想和远方,而是一场莫之能御的洪流,我们几乎是被推着走的,我们根本无力改变。

此时此刻,一切励志的语句都成了滥情,然而恰恰是那些农民工的诗句,紧贴大地,紧贴生活,反映出灵魂的疼痛与真实。陈年喜说:“我不大敢看自己的生活,它坚硬铉黑。”是的,片中的农民工不得不承认,生活的苟且在一定程度上远远胜过诗和远方。然而,这引发了我的思考:有些人终其一生或许只能走向平凡,那么又是什么让他们忍受生活的庸常,对世界进行清晰明朗的告白:“陌生的姑娘,我爱你!”这种勇气从何而来?

电影《熔炉》中的一句台词一直在我脑海里回响:“我们努力奋斗不是为了改变世界,而是为了让世界别改变我们。”每个人都有必须坚守的东西,有自己赖以生存的支柱。如片中的老井、许立志,远在故乡的亲人成为他们的动力,让他们得以忍受生活的奔波不止、颠沛流离,在这个摇摇晃晃的人间倔强行走,“咽下奔波,咽下流离失所”“咽下一枚鐵做的月亮”,对每一个明天都有一个恰到好处的期待。我想起海子的一句诗:“夜晚,我用呼吸,点燃清晨。”我想,正是这些坚守,点燃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忍受日复一日的重复,因为抱有希望,心中有爱。虽然时常接受失望,但始终相信最长的路也有尽头,最黑暗的夜晚也会迎来清晨。

马克·李维说:“由爱而生的勇气,足以抵抗世间所有的孤独。”就像片中的农民工诗人邬霞,流水线上超负荷的劳作兴许束缚住了她的肉身,却无法束缚住她追求美的灵魂。在夜深人静的午夜,她裙摆飞扬,将对生活的期待和希望飞扬。我想,是那朴素骨子里对生活最本真的爱让他们勇敢,哪怕只有短短几个可以将灵魂放飞的瞬间,哪怕它稍纵即逝,也足够让他们从痛苦的夹缝中看见光,得以“对路过的人和灯持永恒之爱,在掏出匕首的时候掏出花朵”,得以越过现实的沉重,获得风轻云淡的机会。这样的一些平凡人,不叫苟且,不叫庸常,而是叫做倔强,叫做坦荡。

读《我的诗篇》中的诗歌,迎面而来的痛感和独有的韧性穿梭着,徘徊着,撕扯着,这就是生活,不完美,但真实,这就是我们为之眷念又万般无奈的人世间。理想与现实的错位,努力与回报的反差,可他们还是抱着“再卑微的骨子里也有江河”的情怀,绝望中还带着希望,骄傲地活出了生命的重量。

他们是最贴近大地的劳动者,更是宇宙间的无名英雄,他们的身上有一个“不可战胜的夏天”。《我的诗篇》告诉我的,绝对不单单只是平凡的无奈,更多的是早已深深刻入他们骨子里的那几个字:向往美好,接受平凡。

(责任编辑/刘大伟 张金余)

猜你喜欢
骨子里咽下苟且
蕾丝,优雅到骨子里的美丽!
咽下肚的泡泡糖
圈里事儿
这是一份不受影响的骨子里直白的表达书
整饬、因循与苟且:驻藏大臣讷钦筹藏探论
你说,你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