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理公式之来源 高三复习之根本

2020-11-06 07:39王平彭飞
数学教学通讯·高中版 2020年9期
关键词:本质提升深度学习

王平 彭飞

[摘  要] 当前高三复习定理公式时,大都是定理公式一遍过,各种题型冲上来,看似有效,实则并没有能提高学生对知识内涵与本质的理解.解决问题时,往往靠的是记忆与模仿. 定理公式的产生过程,是顶层设计的思维过程,是对问题本质方法的思维过程,为学习者提供了解决问题的宏观思路与突破方向,故高三复习时不仅仅要注重定理公式结论性知识,更要注重对定理公式产生过程的复习.

[关键词] 定理;公式;本质;提升;深度学习

抛出问题

例题:在△ABC,已知角A,B,C所对应的边分别为a,b,c,且满足2bsinC+■=a+c.

(1)求角B的大小;

(2)若M为BC的中点,且AM=AC,求sin∠BAC的值.

本题为正弦定理复习教案中的一道习题,第(1)问的复习功能侧重于对基本知识、方法的运用与理解,核心思想方法为边转化为角的思想方法,学生是可以轻松地将条件中的边转化为角的正弦,整理变换之后,可以得出B=■.学生在预习第(2)个小问题后,感觉特别难,有一种虽熟知了正弦定理公式,多次运用公式,但很无奈,无从下手的感觉.

笔者对此题进行了仔细的评讲,讲解过程如下,作出了MC的中垂线AD(如图1),设CD=x,则MD=x,BM=2x,所以得到AB=6x,由勾股定理可以得到AD=3■x.

在Rt△ADC中,由勾股定理得到:AC=2■x.

在△ABC中,由正弦定理得到,■=■,得到sin∠BAC=■.

讲解过程似乎很顺利,然而下课后,一个学生跑过来,弱弱地问了一句:“老师,我怎么就想不到作这条垂线,你是怎么想到的呢?”

高三复习定理的现状

由于高三的定理公式等知识都是学生学习过的,学生对此已经有了一定的认知基础,故高三复习时,大都数教师都会采用一般到特殊的复习方式,即为先对定理进行笼统的复习. 如正弦定理,先复习正弦定理的内容,再复习正弦定理产生的变式定理,然后给出几个注意点,定理内容在不超过10分钟的情况下基本复习结束.接下来便是不断做题,总结运用定理公式的方法,遇到没有思路的问题,大都是教师先点拨,打开思路,然后解决问题. 可惜的是,由于高三复习的紧张、时间的限制等等,教师的点拨往往演变为直接告知学生,即便是引导,也会呈现出“诱导”的特征.

上述问题中,作出中垂线AD过程,显然是笔者直接告知,笔者认为学生应该有能力作出辅助线,实则不然;倘若教师了解了学情,注重了课堂引导,对学生的学习应该有一定的帮助作用,但终究敌不过学生自己生成解决方法来得好.那么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如何去组织复习,才能让学生自我生成解题的方法呢?首先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学生为什么想不到这个辅助线. 这个问题说明,我们对定理公式的复习工作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在高三复习过程中,我们往往注重的是定理公式的结论性知识复习,没有抓住定理公式的产生过程进行复习,这样学生往往关注的就是公式的套用,不注重定理公式发生发展的学习,就更谈不上思维品质的提升. 下面笔者就以复习正弦定理(苏教版)为例,谈谈定理公式复习的一些想法.

复习定理来源 提升思维品质

苏教版教材提供了正弦定理的四种证明方式,那么这四种证明对高三复习都起到了哪些作用呢?又提升了学生哪些品质呢?

1. 培养学生“斜化直”的思想

教材提供的第1种证法是,由直角三角形猜想出正弦定理,然后由猜想推广到一般三角形,继而给出证明. 证明过程就是想办法将斜三角形转化为直角三角形来求证,出于对三角形形状的考虑,需要分三种情况讨论,从而得出正弦定理的一般性. 证明正弦定理的这一方法,其实为学习者提供了解决斜三角形的方法,那就是斜三角形可以转化为直角三角形来解决问题. 这种方法可以归结为“斜化直”的思路,上述例题,学生之所以想不到作垂线,就是因为“斜化直”的思想没有形成,也就导致问题不能得以解决. 通过对正弦定理方法1的复习,很好地培养了学生解决斜三角形的一般途径,提升了学生转化与化归的能力,提升了学生的思维品质.

2. 培养学生的轨迹意识

正弦定理证明的第2种方法是借助三角形的外接圆来证明的,是怎么想到这一方法的呢?根据第1种方法可知,斜三角形的问题是通过直角三角形来解决,而直徑所对的圆周角为直角,从而联想到构造三角形的外接圆. 在外接圆内,根据题意需要,反复利用不同的直径构造直角三角形,将原三角形中的边和角转化到直角三角形中解决. 复习解法2后,首先,根据证明正弦定理最初的想法——构造直角,这能帮助学生想到构造垂直,解决上述例题. 其次,第2种方法需要多次构造不同的直角三角形,为什么可以多次构造呢?因为直角顶点始终在外接圆上,其本质是轨迹思想.利用轨迹思想,我们可以优化解决不少的数学问题. 如:满足条件:AB=2,AC=■BC的△ABC的面积的最大值.本题若是通过解三角形的方法求解,则难度很大,然而由条件可知AB是定值,点C是动点,不禁联想到去寻找出点C的轨迹,通过求解,得到原来点C的轨迹是一个圆. 此时,△ABC面积的最大值不费吹灰之力,迎刃而解. 通过对正弦定理方法2的复习,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轨迹意识,提升学生动态处理问题的思维.

3. 培养数学工具性的意识

正弦定理的第3种方法为利用了向量方法求证,先看看具体的证明过程.在△ABC中,有■=■+■. 不妨设∠C为最大角,过点A作AD⊥BC于D(如图2),于是■·■=(■+■)·■=■·■+■·■,即0=■·■cos(90°+B)+■·■cos∠DAC,其中当∠C为锐角或直角时,∠DAC=90°-C;当∠C为钝角时,∠DAC=C-90°,故可得正弦定理.首先,这样的证明方法也涉及转化到直角的角度上来,复习了这样的方法,也可以帮助学生想到解决上述例题的途径. 其次,向量有方向(角度)、模(长度)两个要素,而三角形的边角关系,恰好涉及三角形的内角及边长两个量,并且在向量的运算中又正好有一个三角形法则,这些特征自然而然地显示出它们之间可能存在某种内在联系[1]. 这种方法其本质说明了向量是解决几何问题很好的工具. 比如:已知在△ABC中,A=120°,AB=4,若点D在边BC上,且D为BC边上靠近C点的三等分点,AD=■,求AC的长度. 本题是解三角形问题,学生往往容易想到利用正弦、余弦定理解决问题,但是利用正弦、余弦定理解决时,却有力不从心之感. 但我们借助向量可以迅速地找到解决的方案,将■,■作为基向量,来表示向量■,即■=■■+■■,然后对此式两边平方,即可得到关于■的方程,一下子解决问题.数学本身就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向量则是我们工具中的工具,这种方法培养学生的工具意识,提升了学生的核心素养.

4. 培养几何问题代数化的意识

正弦定理证明的第4种方法,建立直角坐标系,同时配合运用三角函数的定义、等积法等思路证明了正弦定理,将几何问题代数化,这种方法也是我们解决几何问题的一般解法,这样的方法深入人心,培养学生用精确的代数计算解决几何问题,很好地培养了学生数形结合的思想. 有了这样的思维意识,上述例题的垂线也能如约而至.在我们平时解题时,也会经常遇到此类问题. 如:江苏省2018年高考试题的第13题,在△ABC中,角A,B,C所对的边分别为a,b,c,∠ABC=120°,∠ABC的平分线交AC于点D,且BD=1(如图3),求4a+c的最小值.本题从题面上看,是一道解平面几何问题,但求解的目标恰是代数问题,故我们可以将几何问题代数化,以B为原点,BC所在的直线为x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则D■,■,C(a,0),A-■,■,由A,D,C三点共线,可知kDC=kAC,整理得ac=a+c,即■+■=1,此时一道几何问题就轻松地转化成了基本不等式问题,运用“1”的代换就可以解得4a+c的最小值了.高三复习重在通性通法的学习,这样的方法是解决几何问题的一般解法,具有普遍性,在宏观层面上对学生起到了一定的指导意义.

5. 培养学生方程组意识

当然,正弦定理证明过程是利用已学知识得出三角形中边角的关系,不论有多少种方法,但其目标都是一样的,寻求边角关系,这就为我们解决三角形问题提供了宏观层面的思路.就上述问题而言,要求出目标角∠BAC的正弦,我们可以先求其余弦值,而余弦值的求解,只需要知道三角形三边的比例关系就可以了,如何突破呢?题中已经给出了∠B的值,由于∠B在△ABC和△ABM两个不同的三角形内,利用余弦定理,则可以得到含有三個未知数的两个方程,将其中一个看作为已知的,其他两个就可以用已知的量表示了,从而得出三条边的关系,最后借助余弦定理和同角关系即可解决问题.

由此可以看出,定理的复习,不能仅仅局限于复习定理本身的知识,更有必要复习定理的证明过程,在复习完定理的证明过程后,本题的思路也就会自然而然打开,对几何问题的处理办法也就不仅仅停留在几何层面上,会获得更为宽广、更深刻的解法.

定理公式应如何复习

1. 关注知识结构,轻松解决试题

定理公式的结论性知识是四基之一的基本知识,它是高考考查的内容,高三复习过程中当然首先要重视学生对结论性知识的理解性识记、基本的运用等等. 例如:2011年陕西省(理科)第18题:叙述并证明余弦定理. 2011年的陕西省高考试卷中直接将余弦定理作为试题,进行考查,如果记不住定理内容,何谈去进行证明呢?其次高考中有占比不小的题是基础题,这些基础题,往往就是对结论性知识的基本运用.第三,认识与理解公式的结构,解决问题时更为轻松与巧妙. 如:已知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如图4),点A(2■,0),若直线l:■x+y+a=0上存在点P,使得∠OPA=60°,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本题观察已知条件可发现,在△OPA中,OA=2■,∠OPA=60°,很明显具有了正弦定理中边角相对的结构形式,从而可以得到点P在△OPA的外接圆上运动,此时通过借助轨迹思想,便可轻松地解决本题.所以高三复习时,教师要注重复习课本中定理公式的结论性知识,帮助学生复习定理公式的结构形式,复习它们的常规运用,以及其他需要注意的问题.

2. 关注证明过程,拓宽解题思路

定理公式的复习,一定要注重复习其证明的过程. 写进教科书的定理公式是前人对经验的总结,具有深远的影响.一个具有深远影响的公式,不能只仅仅关注公式定理本身的结构形式,更要注重定理公式的产生、发展过程,这样的过程,它会带给我们更多的启发. 如上述正弦定理的证明过程,它的意义远远大于定理本身,它的证明过程,给我们的教学提供了不少的宏观思想,给我们的学生提供了更宽泛的解题思路,拓宽了解题的视野. 如在解决三角形问题时,学生则不是一以贯之采用正弦、余弦定理,而是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来看问题,可以视这样的解三角形问题为三角形问题,也可以是向量问题,也可以是平面几何问题等等,有了这样的认知高度,就可以产生多种多样的方法,如:“斜化直”“向量工具法”“几何问题通过建系实现代数化”等等宏观层面的思路. 复习定理公式的证明过程比定理公式本身更为重要. 除了正弦定理之外,还有余弦定理、等差、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等等,都能为我们的解题提供更为宽泛的解决途径. 教材提供的解法也具有普遍的推广意义,为学生终身发展提供服务. 高考中有占比不小的题是能力题,这些题往往就是对思维方法的考查,体现解决问题的宏观途径与能力. 此时,仅仅考生掌握了结论性知识的结构和常规的运用方法显然不够,还需要对思想方法有更为深刻的认识,由此才能获取更高的成绩,思维层次才能更上一个台阶.

3. 关注过程优化,深度课堂教学

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是高三复习的重点知识,既要关注结论性知识,也要关注公式的产生过程. 已知点P(x0,y0),直线l:Ax+By+C=0,求点P到直线l的距离公式. 解决该问题的思路很多,苏教版课本中给出了两种不同的解法,等面积法和交点法. 其中交点法,课本在举了一个特例后,这样写道,这一方法运算量较大,言外之意就是这种方法不宜采用. 那真的是运算量大吗?该方法的解题过程为:过点P(x0,y0)解出l的垂线l′:Bx-Ay+Ay0-Bx0=0,然后由l与l′的方程,解出两直线的交点Q■,■,则PQ的长度d=■,即为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有一个特点就是思维量小,考试时,有些学生经常会因为思维不畅通,导致解题出现卡壳的现象. 如若在解题中,这部分学生选择思维量较小的方法,此时或许计算量较大,但只要一步一个脚印地运算下去,就应该是能获得部分成功的,因为总比无计可施要好很多. 当然在高三复习时,笔者认为还是有必要组织学生来进行运算,正是因为运算量大,才能暴露学生的运算问题,才能为我们深度的教与学提供素材. 同时组织学生运算的过程也是增强学生运算能力的过程,是培养学生数学运算素养的过程.

上述证明过程正是由于出现了运算量较大的问题,才给学生提供了深度学习的机会. 深度学习是相对浅层学习而言的,是以学习者主动参与为前提,以领悟内涵和抓住本质的深层思维为特征的一种学习方式和状态,是一种真实的学习过程,是一种高效的学习方式[2]■. 复习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运算进行优化处理,即引导学生优化最难的运算部分——求两直线的交点以及两点间的距离. 如何优化呢?首先要有目标转化意识,求点到直线的距离,可以转化为点与直线上一点间的最短距离. 设直线l:Ax+By+C=0上一点Q′(x1,y1),则此时问题就可以转化为求PQ′的最小值,当Q′为l与l′的交点时,PQ′最小. 因为Q′为l与l′的交点,故满足Ax+By+C=0,Bx-Ay+Ay■-Bx■=0.将Q′(x■,y■)代入得到Ax■+By■+C=0,Bx■-Ay■+Ay■-Bx■=0(1),此时我们的目标为PQ′=■,从目标可以看出,Q′(x■,y■)是不可解出的,就需要将x■-x■和y■-y■看成兩个整体,故可以将(1)式改造为Ax■-Ax■+By■-By■=-Ax■-By■-C,Bx■-Ay■+Ay■-Bx■=0(2),对(2)继续向目标改进A(x■-x■)+B(y■-y■)=-Ax■-By■-C,B(x■-x■)+A(y■-y■)=0,将x■-x■和y■-y■看成两个未知数,解方程组可得x■-x■=■×(-Ax■-By■-C),y■-y■=■(x■-x■),代入目标形式,即得PQ′=■=■=■.

基于上述正弦定理的复习,几何问题还可以借助向量工具来解决. 由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本问题进行更为深度的学习. 设上述问题中的直线l与垂线l′的交点为Q(x■,y■),通过计算可以得到直线l的法向量是n=(A,B),■垂直于直线l,所以■∥n,故■·n=■·n,所以■=■=■. 又因为点Q(x■,y■)在直线l上,即Ax■+By■+C=0,所以■=■=■.

经过思维重组,适当优化后,整个证明过程中,并没有过于复杂的运算,这样的过程符合了重思维、轻计算的新课程改革方向. 这样的过程更是学生深度学习的过程,是对知识的内涵与本质的又一次深度学习. 这样的深度学习是高效的,在优化过程中,学生不仅仅学到了具体的结论性知识,更是学到了如何去设立目标、设而不求、构造整体思维,又如何去将定值问题进行动态处理,还培养了学生借助常规工具(向量等)求解几何问题的意识等等,这样的复习更具有对问题宏观思路的掌握,对问题本质与内涵的理解,学习的思维层次深,复习效果自然也就高效.当然点到直线公式的推导还有很多其他解法,以上是以优化运算与转变策略为例,谈谈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教师也可以根据具体教学需要,从其他角度进行引导深度学习. 学生的深度学习,不仅仅关乎学生的成长,也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是教学相长的一次机会.

结束语

高三的复习不能仅仅停留在结论性知识的识记复习层面上,更应该注重对问题本质的深度复习,这样的复习才能帮助学生掌握更高层面的知识、方法、思想等,才能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教师的专业素养,从而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徐树旺. 聚焦数学本质 凸显定位选择——“正弦定理(第一课时)”的教学思考[J]. 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18(31).

[2]  胡云飞. 基于深度学习的课堂教学思考[J]. 中国数学教育,2017(24).

猜你喜欢
本质提升深度学习
回归本质
童年的本质
MOOC与翻转课堂融合的深度学习场域建构
大数据技术在反恐怖主义中的应用展望
深度学习算法应用于岩石图像处理的可行性研究
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效率的策略与方法
提升小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有效策略
如何提升公民生态意识
后进生转化和提升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