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世界”创作谈

2020-11-06 02:50代洪祥李超峰
美与时代·下 2020年8期
关键词:艺术

代洪祥 李超峰

摘  要:创作一件优秀的艺术作品需要一定的技巧,这是毋庸置疑的,而相较于技巧,新颖的构思则更为重要。艺术家在创作一件作品时,既要以自然为师,忠实于他所描绘的对象,又要从客观事物中汲取创作养分,经过艺术家内心的感受和孕育,进而对他所描绘的对象进行分析、研究、评价。在艺术创作中若一味地描摹客观事物,会使得画面缺乏绘画性;而若一味地表现内心感受而忽视客观则会显得画面缺乏真实感。

关键词:青铜世界;艺术;创作灵感

一、序言

扬州八怪中的郑燮在绘画方面曾提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1],这恰是艺术创作的完整过程。王宏建老师的艺术概论将其概括为“艺术体验、艺术构思、艺术表现”[2],而这三个过程则贯穿于笔者此次创作的始终。

二、灵感来源与题材选择

在确定青铜器绘画题材之前,笔者也曾有过一些不成熟的想法,大多是想结合中国传统壁画这种形式来创作一系列作品,但对于画面构图、色彩等方面并没有更深层次的考虑。车尔尼雪夫斯基在《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一书中提出“艺术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3]。不可否认,一件优秀的艺术作品首先要来源于人民生活,但最终还是要服务于人民。本次创作的题材灵感亦是从点点滴滴的日常学习生活中产生。首先源于美术史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兴趣,尤其是对“青铜时代”以及壁画颇感兴趣,青铜器的独特美感和壁画的斑驳色彩使笔者产生了创作欲望。其次,前期的油画创作《筑梦曲》为此次创作做了很好的铺垫(如图1),但更深层次的还是对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引发的思考。《筑梦曲》在参加由教育部主办的“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第二届全国高校大学生思政课艺术作品主题创作展”中获得三等奖,这幅作品的内容由火箭、飞机等组成,代表现代科技的力量,意在体现大国情怀、中国力量。在这幅作品中笔者做过许多尝试,对于画面的薄厚变化、画面中油的控制,都在此次创作后取得了进步。在画面表现手法上尝试采用平面化的方式,将九幅小作品组成一幅画面。虽然《筑梦曲》获得了奖项,得到了肯定,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诸如如何运用单个物体构成画面、颜色的搭配等。在这次创作后,笔者对于自身绘画的长处与不足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在颜色方面,笔者不擅长鲜艳的色彩,而偏爱在统一色调中寻找色彩的微妙变化。《筑梦曲》的创作经验为此次创作提供了很大的可能性,最终将此次创作的主题确定为青铜题材。将青铜器加以提炼、重组,运用油画语言,试图创作出不一样的“青铜世界”。

三、艺术体验——材料收集与精神准备

在创作前期,也可理解为“艺术体验”阶段,此阶段进行一系列图片、资料的收集和相关绘画方法的学习。参考了一些关于壁画的书籍,例如《永乐宫壁画全集》《中国壁画全集》等,其中的一些图片让我记忆犹新(如图2、图3、图4),画面中斑驳、柔和的色彩,新颖的构思等都为此次创作带来了创作灵感。就青铜而言(如图5、图6)。青铜器的各种器型和用途尤为复杂,制造工艺高超,令人赞叹不已。中国历史上夏商周时期是青铜器的鼎盛时期,有“青铜时代”之称。青铜器种类繁多、用途极为广泛,凸显出先人高超的工艺制造水平。青铜器分为炊器、礼器、酒器等,其中礼器的作用较为广泛,例如,作为青铜礼器中的“鼎”在古代常用于祭祀,被视为“国之重器”,是国家和权利的象征。除青铜种类繁多之外,青铜器上的纹样也很引人注目,主要有饕餮纹、夔纹、龙纹、凤鸟纹、蟠螭纹、象纹、鱼纹等。尤其是饕餮纹印象最为深刻(如图7)。器物表面纹样为饕餮纹,饕餮纹盛行于夏至西周,它是将各种动物的头部集合为一体,也称兽面纹,面部夸张,常饰于器物的腹部、颈部等,具有浓厚的装饰性。相较于青铜器的造型之美,笔者更着迷传统壁画中的色彩,因其年久脱落而产生的斑驳质感使笔者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尤其是敦煌壁画、永乐宫壁画为最(如图8)。永乐宫壁画中的《朝元图》线条工巧流畅,色彩浓重,人物神态各异,令人迷醉。1941年张大千曾带领学生赴敦煌考察研究石窟壁画,他在临摹的基础上又加以创作,技巧纯熟,用笔工整细丽,具有中国传统工笔画的韵味。笔者对洞窟壁画的喜爱之处在于古人的高超技艺加上时间的印记所生成的斑驳、朦胧之感(如图9)。除了对于绘画素材的搜集之外,笔者还查询了有关以青铜器为绘画主题的画家,如强雪云运用国画的语言创作的青铜器作品、郑明华的写实油画青铜器等,可见不同的人对于青铜器的感受也不同,不同的艺术语言、艺术技巧运用都是形成不同艺术作品的因素。

此外,笔者还参考了姜建忠的作品。他的代表性作品有《江南制造局》《解读戴安·阿勃兹》等。姜建忠的作品对笔者整个本科期间的绘画影响颇深,画面中虚实关系的处理、线条的运用、层次的叠压等,都给了笔者启发。在平时的练习中,从姜建忠作品中吸取了较为完美的部分,并且融入了个人的感受。笔者将从中获得的感悟与些许经验带到了太行写生之中,《太行·印象》(如图10)是笔者绘画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突破。这幅作品与此次青铜器绘画创作有许多共同之处,例如画面的色调、虚实关系等。笔者将前期绘画吸收的优点融入了个人的主观色彩并加以创新,为此次青铜器创作带来了很大的帮助。笔者还搜集了以中国传统文化为题材进行绘画的画家,如钱流、顾黎明等。钱流的“印记·敦煌”系列(如图11)、顾黎明的《门神》都从不同的侧面为笔者提供了参考。观看钱流先生的作品,尤其是“印记·敦煌”系列,不仅弘扬了传统文化精神,同时也营造出了独特的形式美感。画面中多变的线条、斑驳的色彩以及整体的意蕴,都对笔者此次创作产生很大影响。色彩上,笔者主要参考了敦煌壁画和永乐宫壁画,敦煌壁画中的斑驳感、永乐宫壁画中的线条、色彩都是此次创作中吸取的地方,尤其是敦煌莫高窟中的第57窟观音菩萨最为喜爱,此次创作从中借鉴了许多。

四、艺术构思——题材的概括、加工与提炼

创作一件优秀的艺术作品需要一定的技巧,这是毋庸置疑的,而相较于技巧,新颖的构思则更为重要。此次创作以夏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为主题,创作前期,系列的创作草图构思引发了笔者的思考,采取怎样的构图?运用什么色调?采用什么绘画语言?唐代山水画家张璪曾提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1]114,艺术家在创作一件作品时,既要以自然为师,从客观事物中汲取创作养分,忠实于他所描绘的对象,还要经过艺术家内心的感受和孕育,进而对他所描绘的对象进行分析、研究、评价,亦即中得心源。艺术家在艺术创作中若一味的描摹客观事物,会使得画面缺乏绘画性;而若一味的表现内心感受而忽视客观,则会显得画面缺乏真实感。可见艺术创作必定是两者的结合,既需再现自然又要表达主观感受。笔者的青铜器主题绘画并不是机械地将青铜器搬到画布之上,而是融入了笔者对于青铜器的独特感受,表达笔者对“青铜世界”的情有独钟。这就是“艺术构思”的意义所在。画面采取组图的方式呈现,围绕同一个主题展开。在构图上,起初选择的是竖式构图,单幅画面长宽比例为1:2,但画面效果不是很理想。后经反复尝试与修改,将画面长和宽的比例确定为1:3。竖式构图具有庄严、理性感受,这恰与此次所要表达的青铜器绘画主题相契合。为了避免画面过于严肃、呆板,在竖式构图的基础上加以变化,将器物之間相关联,形成S形曲线,试图让画面“静而不静”,力求让观者感受画面中空气的流动和空间感。在物体的摆放上,将物体错落放置或选取局部,意在留给观众更多想象空间。此阶段也遇到许多困难,诸如物体的摆放、画面的比例、整体的协调等。色彩上,在借鉴传统壁画的基础上加以调整,形成以暖色调为主的画面。经过一系列的构思之后,便开始着手草图的绘画。素描稿目的在于初步确定画面中的物体关系,以及确定画面的黑白灰节奏,色调以灰色调为主调(如图12)。色稿方面采取水彩和油画棒相结合的方式来表现画面的大体效果(如图13)。

五、艺术表现——

绘画语言的选择与技法表现

再完美的构思,若不通过艺术语言展现,也是空谈。艺术语言的选择与所传达的画面主体有着重要的联系。考虑到画面的题材以及所想达到的画面效果,笔者借鉴了一些综合材料中的表达方式,試图体现画面的斑驳感和现代感。在绘画正稿阶段,尝试运用油画底料来制作肌理,这种制作肌理的方式是笔者初次尝试,当然在此过程中,也面临许许多多的问题和困难。面对这些问题,笔者查阅了综合材料的相关技法,例如杨洋的综合材料绘画,她的画面借用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矿物质颜料与明胶调和,再将银箔、铜箔等材料贴到画面之上来表现。杨洋的综合材料对于本次绘画实践并没有太多直接的影响,而是在观看她的整个绘画过程中,有所启发,打开了笔者的思路,获得了一种新的创作理念。在制作画底时,笔者尝试用刮刀将底料置于画面物体上,待第一遍底料干透之后,再用刷子蹭上第二遍,两遍之后会产生些许斑驳的效果。因初次使用底料制作肌理,在此过程中会出现许多问题。在这些问题上,笔者以迎难而上的态度,出现问题,解决问题,一遍又一遍地重复,使得此次创作更具有成就感。

在创作的中后期是创作较为艰难的时期。画面单薄、层次欠丰富、作品达不到理想的质感,画面中需勾线的地方无从下手。此时,再次研读永乐宫壁画中对于线条的运用,同时在段正渠的作品中寻求统一色调中的线条变化。在线条处理上,笔者将勾线的地方主要放在物体处以及青铜器纹样上,而在背景处与草图不同,省去了青铜纹饰作为背景,丰富色彩取而代之。在处理线条时,有些置于颜料之下,有些浮于颜色表面,且线条在颜色上略有差别,以此来表现画面中线条的变化。如此做法,旨在取得画面的最佳效果,舍去不必要的繁琐细节。为了使画面更加厚重更具有斑驳感,笔者利用色彩层次的叠压关系,一方面考虑叠压,另一方面保持底色透上来,加强画面中的层次,反复深入,最后接近了笔者所要表达的效果(如图14)。

六、结语

此次创作在承继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创新,与平时绘画有较大差别。将物体重组再现,将中国传统的壁画与青铜文物相结合,又在其间掺杂着设计因素。作品在前期绘画的基础上加以完善,运用S形构图,试图营造出画面的韵律感。此外,画面中肌理的制作是以往从未尝试过的,肌理的制作借鉴了综合材料中的相关技法,赋予了笔者不同以往的创作体验。对笔者个人而言,这是一次新的成功的尝试。

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先人不仅留给我们大量的物质财富,也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此次创作笔者试图通过油画来展现中华民族的兴盛。伴随着人们对于古代文明的研究,越来越多的文物被发掘出土,这些宝贵的物质财富或被收入博物馆,或流入市场。此次创作,笔者试图让观众通过这些作品能够增强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呼吁人们增强对于文物的保护意识。

参考文献:

[1]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中国美术史教研室.中国美术史(新修订版)[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0.

[2]王宏建.艺术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4:220.

[3]车尔尼雪夫斯基.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M].周扬,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代洪祥,巢湖学院艺术学院。

李超峰,硕士,巢湖学院艺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绘画理论研究与油画创作。

猜你喜欢
艺术
反“艺术”的艺术
什么都可以成为艺术
纸的艺术
艺术足球
艺术足球
决定的艺术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
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