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语言迁移理论的云南少数民族学生英语语音研究

2020-11-06 09:54孟娜李咏凌
河南农业·教育版 2020年8期
关键词:语言迁移少数民族英语教学

孟娜 李咏凌

摘要:通过对云南少数民族英语语音学习情况的调查,以云南省少数民族学生为样本,探究其在英语作为三语习得中存在的语言迁移现象,并基于问卷调查数据对此进行详细分析,同时对比少数民族方言、普通话以及英语在发音方面的异同。根据研究内容和所得数据,对英语教师如何改进教学方式从而帮助少数民族学生克服母语负迁移影响、提高其英语语音学习水平提出了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少数民族;三语习得;语言迁移;英语教学

一、引言

云南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多语言的省份,拥有25个少数民族,其中22个少数民族使用26种民族语言,14个少数民族拥有自己的文字。云南的少数民族学生,由于地域偏僻、教育资源匮乏、学习方式单一、方言口音难以改变等因素的影响,其英语语音发音的标准程度也受到了相应的影响。通过与他们在课堂上的教学互动,笔者发现少数民族学生的发音习惯和英语语音学习具有特殊性。少数民族学生常使用的两种语言包括少数民族方言和普通话。部分少数民族方言在发音、单词甚至是句法和语法上都与普通话相差较大。当少数民族学生将英语作为第三种语言进行学习时,两种迥异的常用语对其英语语音等各方面的语言迁移作用就变得更明显、更复杂。

本文聚焦少数民族地区拥有多种民族语言的特点,着眼于少数民族地区学生母语和方言对英语学习的影响,基于语言迁移理论分析少数民族方言是否会影响少数民族学生的英语语音、英语教师如何找到行之有效的方法降低或消除母语方言对英语语音学习的负面影响。本研究将为其他学者研究少数民族方言语音对英语语音的具体影响提供参考模型。另一方面,研究结果也将丰富我国三语习得的理论研究体系,让语音学者和专家能更好地关注语言之间的宏观关系以及研究少数民族地区英语教学现状。

二、三語习得

国内关于三语习得和英语语音语言迁移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初。李志明(2009)指出,在三语习得中,学习动机和传统文化观念对学生的英语学习有重要影响,这可能是导致学生英语学习效果差的原因之一,教师应注意并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曾丽(2012)认为在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的三语习得是有优势的,教师应该注意维护和利用好这种优势,促进语言迁移优化,从而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的外语教学。刘琴(2007)认为母语的双重性是客观存在的,是不可避免的。英语教师应充分发挥母语在教学中的积极迁移作用,提高教学效率。同时,可以防止母语迁移的负面影响,使母语迁移的负面影响最小化。外国学者除了对母语(L1)和另一种语言(L2)的习得之外,对第三语言(L3)习得也有大量研究。Odlin(1989)认为第三语言习得(third lan-guage acquisition,TLA)是在第二语言习得(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SLA)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第三语言习得最早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的欧洲国家。20世纪90年代,学者们对三语习得的研究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Ce-noz,2003)。Jorda(Hu,2007)认为第三语言是一个比较笼统的概念,它不代表学习语言的数量,而是指学习者在母语和第二语言之外学习的一种或多种语言。第三语言习得与第二语言习得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相同点在于都是作为母语之外的语言被习得,不同点在于二语习得比三语习得要简单一些。二语习得是两种语言环境下的语言习得,三语习得则会受到三种或三种以上语言环境的影响(Cenoz,2003)。当人们学习一门以上的语言时,就会产生语言迁移。迁移也可能是过去的经验学习对现在和未来学习的影响(Rich-ard,2000)。在教育心理学领域,迁移是指学习和技能的迁移。它基本上是指以前的学习对新知识学习的影响。一些学者将迁移定义为在学习环境中学习到的知识和技能转移到新环境中的能力(Byrne,1996)。近几年专家学者在以上方面取得了一些突破性进展,但针对少数民族群体将英语作为第三语言习得的理论研究还较为有限。

三、研究方法和数据

本研究中的110个样本对象包括55名汉族学生,55名少数民族学生。为了控制变量,避免了因人数不同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数量相近。110名学生均使用普通话,其中有66名学生除普通话外还使用自己的方言或民族语言。整个样本中少数民族受访者的方言种类较为丰富,该研究的方言样本范畴较广。我们将这一部分学生定义为三语(L3)习得者,将样本分为二语习得组(对照组)和三语习得组(实验组)。

两组受访者认为方言对英语习得影响的程度各不相同。在二语习得组中,认为方言对英语习得影响较小的人数超过认为影响较大的受访人数。三语习得组中,认为方言对英语习得影响较大的人数远高于受影响较小的学生人数。通过对比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实验结果来进行研究的方法为对比实验法。

四、分析与讨论

我们将整个三语习得组共66名学生的英语语音习得进行了分析研究(见图1),其中近48.18%的学生认为方言习得对英语学习有积极影响,他们认为英语音素和某些方言音素发音相似,能够对英语语音和听力产生积极影响。51.82%的学生认为方言口音对英语语音学习有很强的干扰,难以分清某些易混淆发音,并且会影响其正确发音,干扰英语听力。

研究者还针对易混淆发音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学生分别进行了测试(见图2)。L3学生在识别前元音、后元音和清辅音方面的准确率远高于二语习得组。另外,L3学生认为方言对英语习得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英语发音和听力上。

当学习者习得或掌握两种以上语言时,就会发生语言迁移。根据指向性,语言迁移可以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Jar-vis & Pavlenko,2008:230)。正迁移是指过去的语言习得促进新的语言习得。相反,负迁移阻碍新的语言习得(Traver,1977:385)。

通过调查发现,少数民族学生的英语语音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母语方言的影响。有的少数民族学生可以很好地区别英语每个音素的独特发音,认为方言学习对英语学习有帮助,但有的同学却受到方言口音的干扰,难以辨别一些易混淆的音标音素。本文研究对象均为本科学生,学习英语时间在3~9年。学习时长因素对语音的影响可以排除。

针对语言迁移,研究者认为教师可采取以下几方面的教学措施帮助少数民族学生克服母语负迁移。首先,教师可利用少数民族方言和英语在某些发音上的相似性,比较两种或三种语言异同,引导学生将少数民族方言和普通话学习策略迁移到英语学习中,帮助其更好地区分少数民族方言语音和英语音素。其次,教师应加强英语语音教学,充分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资源,选取英语国家教学素材,让学生接触和模仿纯正的英语发音。此外,教师应鼓励学生多开口、多练习,在理论教学的同时,增加口语实操训练。对于学生存在的发音问题,教师应在课堂上对易混淆的音标、音素进行指导和演示,从口腔构造、唇形、舌位、鼻音等方面让学生具体体会如何正确发音。

从学生自身来说,少数民族学生可充分利用少数民族方言与普通话、英语在某些词语、语调、节奏上的相似性,多对比、多模仿。克服方言和普通话对英语学习的负迁移。此外,学生可利用课余时间多听、多读、多练,参加英语角、英语演讲比赛、听英文歌曲、看英语电影等都是有趣而有效的训练方式。如条件允许,建议学生把自己的发音录下来,和英语本族语者发音进行比较,找出相似点和不同点进行练习和提高。对于使用自己本民族语言的少数民族学生,应多关注语音超音段特征和互补分布等区分不清的部分,将学习民族方言或普通话的经验运用到英语单词和发音的学习中。此外,学生可以强化记忆英语音素和单词发音,记录下易混淆的英语单词和音素,并在课余时间勤加练习。

当然,我们还应考虑教学环境、学习动机等其他因素对英语习得的影响。此部分内容因文章篇幅有限在此不做详述。

五、结论

通过调查和分析可知,少数民族学生(尤其是习得和使用本民族方言的学生)的英语语音学习确实会受到母语(方言)习得的影响。其中既有负迁移也有正迁移,教师应当采取积极有效的教学方法减少负迁移,促进正迁移。语言学者们仍致力于确认和进一步研究母语和方言因素如何影响三语习得,如学习者的认知水平、学习环境和习得顺序都会对少数民族学生的英语学习产生影响。相关研究有助于语言学习者和语言教师更好地开展语言教学活动。本文也基于研究数据对英语教师和少数民族学生提出了可行的教学建议,旨在积极运用语言迁移现象提升少数民族学生英语语言学习水平。

由于本研究以云南大学少数民族学生为样本,样本数量较少、覆盖面不够广,研究数据是否适用于整个云南省和其他少数民族地区还有待验证。从云南省大部分学校的英语课程设置来看,英语语音教学没有受到足够重视,大部分课程设置主要着眼于阅读、语法等方面。因此,只有在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下,积极开展科学、系统的英语语音教学课程,才能进一步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英语语音水平。然而,如何设置持续、有效的大学英语课程内容,以及如何合理、科学地分配教学时间,都需要进一步改革研究。希望语言学者专家投入更多的時间和精力对相关内容进行研究,帮助云南省的教师和学生更多地了解三语习得和语言迁移,提高云南省高校和少数民族地区英语语音教学的水平和质量。

(责任编辑 马志娟)

猜你喜欢
语言迁移少数民族英语教学
Jiao Ayi| 《娇阿依》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英语教学中对任务的几点思考
Cultivation of independent learning ability in English teaching英语教学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少数民族的服装
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
依托文本,生成微作文精彩
基于语言迁移理论探索二外日语教学改革
法语初学者语音错误分析及语音课程教改思路
探究第二语言教学中的母语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