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工业化背景下数字特效技术对中国影视艺术发展的影响分析

2020-11-06 06:03魏旭燕
美与时代·上 2020年8期

摘  要:在数字技术和影视工业化进程的发展中,影视的叙事方式和美学风格也发生着悄然改变,并催生出奇观电影、朋克电影、幻觉电影等新兴的电影类型,国产影视的工业化体系在不断完善。虽影视艺术发展仍有一些问题存在,却终究无法阻挡影视创作在这场技术与艺术碰撞融合的实验中飞跃式前进的脚步,同时影视艺术的思辨性和人文性也逐步提升。

关键词:数字特效;奇观电影;朋克电影;幻觉电影;影视思辨

近年来,随着虚拟现实技术和国内影视工业化生产模式的发展,数字特效已经成为影视创作中必不可少的一个技术环节。2019年上映的电影《流浪地球》,更是将国产科幻类型电影的制作提高到了新的水准,一度被视为中国电影工业化的成功尝试。虽然我国的影视工业化水平仍处于初级阶段,技术水平以及行业分工管理等方面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但影视艺术和数字技术的融合仍呈现不断向好的发展趋势。数字特效技术正悄悄地改变着影视艺术的叙事方式和美学风格。

一、走向工业化的中国影视

随着科技发展和经济的不断转型,中国影视行业也开始了工业化的探索之路。影视产业不断细化分工,制作走向项目化、流程化、标准化。国家先后出台了《电影产业促进法》《关于支持中西部县城数字影院建设发展的通知》《关于奖励放映国产影片成绩突出影院的通知》等一系列政策法规,以推动影视行业的产业转型和繁荣发展。当下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影视特效行业得到了充足的技术保证,使得中国的影视制作越来越向着工业化的方向迈进。

二、数字特效技术催生的视觉盛宴——奇观电影

“奇观电影”是随着数字特效技术的发展而诞生的一种新兴电影类型,以强调视觉冲击、创新视觉呈现、满足视觉快感为特点。视觉效果本身成为电影的卖点,人们走进影院的目的不再是为了影片里的故事,而是为了获得感官上的满足。数字影像技术的面世与发展,对传统影视美学造成了巨大冲击。它动摇了之前以摄影机为客观中介的电影成像机制,使电影的“真实性”与“真实感”分离;它刺激了电影的“奇观化”追求,触发了当代影像艺术创制奇幻图像的巨大冲动[1]。有人担心这种极度推崇技术的影视作品会导致审美的肤浅化,并让影视艺术因远离人类的精神而弱化其文化属性。但如果将其视为影视从业人员的一场技术实验也未为不可,能够率先使用新技术创造出某种前所未有的神奇影像,这本身就构成了一种成就。影视本来就是艺术和技术联姻的产物,况且影视艺术每一次的跨越式发展都离不开技术上的革新与支持,电影从无声到有声、从胶片到数字,电视从黑白到彩色、从CRT到LED,概莫能外。

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使得科学与艺术的边界越来越模糊,甚至有人声称“艺术的边界已被科学重塑”。今天的数字技术,使得艺术创造产生了观念性的颠覆,传统的艺术创造方式、存在形式、传播途径、观赏方式等都发生了改变,并催生出了“数字艺术”“新媒体艺术”等新生的艺术类型。奇观现象的制造离不开数字技术,当电影开始进入影像美学时代,电影本身也悄悄从话语中心转为图像中心[2]。在奇观电影中,“理性原则已经转向了视觉快感奇观性的快乐原则,完整的叙事线性结构被奇观要求所颠覆;话语性因素在电影中的重要性降低了;奇观使得电影真正实现了它自身纯粹的视觉艺术本体论,不再屈从于其他非视觉的要求,而是服从于自身的视觉奇观要旨”。以好莱坞电影为例,不论是动作片、恐怖片、科幻片都以营造奇观为主要目标和看点,数字技术为我们制造出真实世界看不到的奇幻场面[3]。

三、国产影视作品中数字特效技术的发展现状

北京艺恩数据公司2016年发布的《中国影视特效行业白皮书》显示:2014年以来用于高成本电影的投资金额明显增加,并且有不断向好的趋势,这为影视特效制作提高产能效果增加了保障,而且以特效为主的影视内容数量日益上升,影视市场开始注重特效制作。国内观众对影视特效的接受度、期待度和认可度也在不断提升。当下,国内特效公司以民营公司为主,技术成熟的品牌公司渐渐涌现,比如北京的Base FX、聚光绘影和天工异彩。除此之外,国内特效行业由于起步晚等原因,也存在高素质人才缺乏,低价恶性竞争、没有形成以技术为核心的良性竞争机制,行业缺乏完整规范的制作流程,科研投入少,技术水平参差不齐,政府对影视特效行业的政策支持力度不够,未建立完善的技术人才培养机制等一系列问题[4]。

四、数字特效在当下国产影视作品中的常见问题

由于当下国内影视特效人才培养机制方面的缺陷,数字特效从业者普遍存在技术和艺术脱节的问题,影视作品特效的问题也以艺术审美方面居多。

(一)色彩的“失当”

色彩的“失当”主要体现在色彩过于光怪陆离,尤其是许多武侠或者玄幻题材的影视作品,在打斗场面中经常会出现很多高饱和度的色彩和音效,仿佛不这样就不足以体现打斗的激烈程度和人物武功的高强。殊不知,这种突兀的色彩特效与人物背景造成的强烈反差反而破坏了镜头画面的和谐,让观众产生极度不适的视觉感受。

(二)背景的“失当”

背景的“失当”主要体现在背景过于华丽写实、喧宾夺主,容易造成观众在欣赏时注意力分散。依据剧情需要,本该主要突出的细节或人物表情等因素反而被过于“美轮美奂”的背景“吃”掉。整体画面过于“十全十美”,没有层次感,造成观众视觉的混乱。

(三)人物的“失当”

人物的“失当”主要体现在美颜滤镜的滥用,导致人物肖像磨皮过度造成失真感。这种看起来很“假”的面部即使视觉上完美无缺,也会显得生硬、无趣,反而在无形中破坏了观众的审美感受。

(四)风格的“失当”

风格的“失当”主要体现在特效风格与影视内容不兼容所导致的怪异感。这一点在一些技术外包的影视作品中尤其突出。由于文化差异的原因,一些国产影片找国际顶尖特效团队操刀,虽然投入成本很高,最后的效果却并不如意,因为欧美国家的特效团队即使拥有国际顶尖水平的技术,却并不能对中國本土的故事文本有深刻的理解,更不了解中国观众的审美习惯。比如:电影《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观影效果满意度调查显示,31.2%的观众认为经过好莱坞式特效包装后的中国神话有点跳戏,41.9%的观众感觉效果一般,22.9%的观众非常满意[5]。这进一步证明了无法单纯靠技术解决审美上的问题,只有建立在文化认同、审美习惯基础上的精湛技术才能达到被广泛接受的预期效果。

五、影视作品中数字特效使用失当的原因分析

(一)人才培养方面的重“技”轻“艺”

目前我国从事影视数字特效技术的人员良莠不齐,技术和审美功底扎实的高端人才更是严重匮乏,尤其是缺乏兼具中国文化积淀和全球化视野的高级专业人才[6]。由于院校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错位的社会现实,当下影视特效从业人员的主力军仍以文化层次较低的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的毕业生为主。虽然近些年来已经有很多高等院校在开设影视的专业,但目前尚未对影视数字特效行业起到良性的大规模冲击。

(二)影视工业发展过程中分工管理的欠规范化

我国的影视工业化起步较晚,影视从业人员对数字特效技术认识不足,这些原因导致影视投资商和创作者忽视数字技术在影视创作中的作用,因而不舍得花钱,只有在现实条件达不到的情况下才会找数字技术团队去做一些肤浅的后期补救。行业间的协同发展缺乏规范化,本该参与影视创作前期构思准备的数字特效技术被“滞后”介入,这样生产出来的作品自然会有格格不入的不和谐感。我国的影视创作在后期前置化方面亟待加强。另外,国内影视特效行业收入水平一般,导致人才不断向薪酬更高的游戏行业流失。

六、数字特效带来的影视美学嬗变

(一)数字特效丰富了影视美学的类型

在《数字电影:电影本体和美学变革》一文中,作者Ganz Adam和Khatib Lina指出数字特效技术赋予了电影区别于以往的新风格和新形式,对电影美学的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7]。发端自科幻小说的“数字朋克(Cyberpunk)”作为特效擅长表现的题材,已成为当下一个新兴的电影类型,并形成了崇尚“机械美学”和“暴力美学”的“朋克风格电影”。

(二)数字特效拓宽了影视艺术的时空维度

数字电影在表现客观现实世界之余,还以超乎寻常的想象力编织着“梦境”“幻觉”等神秘时空,打破了传统电影“真实美学”所营造的现实时空,把科幻故事中的“外太空世界”、人类肉眼无法看到的“微观世界”、神话传说中的“冥界”“妖界”“仙界”,以及人类神秘的“梦境”等,通过数字特效虚拟现实的方式逼真地展现在人类眼前。“分离的、虚幻的媒介影像取代了直接的生活体验以及生活中的诸种关系。人们所消费的是由他人构造的世界,并非自己在实践中创造的世界。”[8]有了“数字技术”这支神奇的画笔,电影创作也像绘画的发展一样,终于从描绘客观现实的“再现主义”创作阶段,进入表现创作者神奇想象的“表现主义”阶段。作为造梦艺术的影视由此实现了创造“梦中梦”的能力。

(三)数字特效催生了影视艺术的体验美学

从数字电影到VR电影,从3D、4D到5D,体验经济把人的感觉、体验作为商品附加值来营销、出售。数字影院更是把人类的观影体验从视觉、听觉延伸到触觉、肤觉、嗅觉等全方位的感受[9]。“从心理学的角度说,人们在观看电影时除了感官上的愉悦,更在于观者以超常的视角看真实的世界,从而获得视觉与心理上的满足。”[10]影视创作者和投资商联手通过技术的手段,为观众打造了一个通过感官体验而沉浸、代入电影世界的身临其境的观影环境,这也正是奇观电影繁荣发展的根本原因。

(四)数字特效催生了影视作品中的幻觉艺术

由于数字特效技术的虚拟特性,“幻境”成为影视艺术得以展现的素材。当下的影视作品更是充斥着各类魔幻、科幻、玄幻、梦幻……的“幻境”题材。作为电影新兴门类的“幻觉电影”应运而生。幻觉电影往往具有现实、幻象两个时空或多个时空。如美国电影《穆赫兰道》《死亡幻觉》等均属此类。数字技术营造的影视时空使观众体验到的“真实”不再是“再现客观世界原貌”的真实,而是电影人创造的“伪真实”[3]。“科学正在变成可能性的艺术,因为令人感兴趣的焦点已经不再是世界如何存在,而是世界可能如何存在,以及我们如何能够最有效地基于既有的计算机资源去创造另外一些世界。”[11]

(五)数字特效丰富了影视的哲学思辨范围

虽然影视中的数字特效依赖科技而诞生,但影视作品运用数字特效所表达的内容却是“反科技”的。尤其是一些表现未来的科幻电影更是如此,比如美国电影《人工智能》《终结者》《黑客帝国》等,其内容无一例外都在警示“科技对人的异化”。在现实与幻境重叠、经验与蓝图错位的影视时空中,观众被科技手段展现的“反科技”内容深深震撼,并由此引发深刻的思考。“面对数字技术难以估量的发展前景,艺术家们亦喜亦忧:未来的影像艺术会激发和印证人类的创造力,还是会通过技术理性暗中将大众浸染为消费幻觉的机器人?当现实与幻觉混为一体真假莫辨,观众能随意出入于幻想世界时,人们是会在更高意义上超越现实走向一个自由的审美境界,还是会在美轮美奂的幻觉中忘却现实?”[12]笔者认为,此种担忧实属多余,因为现实已经印证:大量的科幻作品都在反映“反科技”的内核。科技和人文精神并不对立,反而让人们对“人文精神”的实质有了一个更清晰的认识。

七、结语

综上所述,在技术环境和国家政策的扶持下[13],我国影视工业化和影视作品的技术水平近年来都取得了很大发展。数字特效技术在影视作品中的应用虽然仍存在高级人才紧缺、行业管理不规范、影视工业各部门协同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但不可否认,其整体发展态势仍是渐入佳境的。现阶段影视作品数字特效制作水平处于良莠不齐的混乱局面,只是任何一种新生事物在起步阶段都不可避免的暂时现象。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类似于美国工业光魔、新西兰维塔数码这样的高水平影视特效制作公司一定会在我国遍地开花。国产影片的技术性和艺术性一定能找到一个协同发展的平衡点,我国影视工业化水平和影视作品的质量也会越来越成熟!

参考文献:

[1]门也粟.奇观电影对电影发展的贡献[J].传媒论坛,2019(4):157-158.

[2]翁燕.数字技术下的奇观影像:以《少年派漂流记》为例分析[J].文化与传播,2013(5):93-94.

[3]陈婉婷.数字技术影响下华语电影美学新变[J].电影评介,2014(9):69-71.

[4]中国影视特效行业白皮书[R/OL].北京:北京艺恩世纪数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16.

[5]蔺建旭,刘宁.国产影片中数字特效效度调查[J].今古传奇(文化评论),2017(3):42-43.

[6]杨浩.媒体影视工业化后期流程存在的问题与流程规范化管理[J].新闻研究导刊,2018(10):134,136.

[7]杨恩慧,海阔.梦工厂的魔术师 数字电影特效研究综述[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8(4):82-86.

[8]居伊·德波.景观社会评论[M].梁虹,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9]彭吉象.数字技术时代的影视美学(上)[J].现代传播,2009(2):10-13,26.

[10]韩萍.影视特效与观众心理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2014.

[11]安燕.电影何为?——数字时代电影文本论意蕴探究[J].當代电影,2012(1):71-75.

[12]钟丽茜.从数字影像到符号经济——论数字技术对传统电影美学的冲击[J].社会科学家,2012(7):131-134.

[13]司若.行业、市场与艺术:我国影视特效发展的观察与思考[J].现代传播,2017(4):96-101.

作者简介:魏旭燕,硕士,宜春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美术与设计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平面设计、设计美学、艺术设计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