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书御天下”视域下的明代票拟批红制度

2020-11-06 05:36王长圆
兰台世界 2020年10期
关键词:明代国家治理文书

摘 要 文书工作对中国封建社会的稳定、发展与繁荣有重要意义。“以文书御天下”是中国一种独特的政治传统,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国家治理模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而明代的票拟批红制度就是“以文书御天下”的一个重要体现,体现了各方的权力制衡,对大明帝国的发展与兴盛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本文致力于从新的视角出发,重点关注明代票拟批红制度的“御天下”之用,对其进行新的解读。

关键词 明代 票拟批红 “以文书御天下” 文书 国家治理

中图分类号 K248 文献标识码 A 收稿日期 2020-08-15

★基金项目:2015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现存中国古代历史档案编纂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5BTQ076)。

★作者简介:王长圆,辽宁大学历史学院2019级档案学本科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明清档案整理与研究。

★推荐人:赵彦昌教授,博导,辽宁大学历史学院档案学系主任。

★推荐语:王长圆同学从“以文书御天下”的角度出发重新审视明代的票拟批红制度,对票拟批红制度的研究有一定的推动促进作用,对于我们深入认识明代文书行政以及明代档案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Abstract Document work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stability, development and prosperity of China's feudal society. “Ruling the country with documents” is a unique political tradition in China, which has exerted great influence on the way of state governance in China's feudal society. What's more, draft approval system in Ming Dynasty is an important embodiment of “ruling the country with documents”, which reflects the checks and balances of power of all parties and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and prosperity of Ming Dynasty. Starting from a new perspective, this paper is committed to focusing on the “governance” of Ming Dynasty's draft approval system and making a new interpretation of it.

Keyword Ming Dynasty; draft approval; “ruling the country with documents”; documents; state governance

文書是文明成长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记录了很多关系国家命脉的重要信息,而“以文书御天下”对中国封建社会历史进程的演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今天,笔者希望能站在历史的高度上,从“以文书御天下”视域出发,对明朝票拟批红制度进行重新解读,着重阐释文书的“御天下”之用,进而为今天的文书和档案工作提供借鉴。

一、引言

明朝初立,朱元璋致力于巩固统治,基本沿袭了元朝制度。洪武九年(1376),朱元璋撤销平章政事、参知政事。鉴于宰相制度的弊端和对宰相的不满,洪武十三年(1380),朱元璋以谋反之罪,诛杀丞相胡惟庸。“癸卯,大祀天地于南郊。罢中书省,废丞相等官,更定六部官秩,改大都督府为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1]并警告子孙不得再次设立丞相制度,裁撤中书省、尚书省,六部直接听命于皇帝,皇权大大加强。

二、明代票拟批红制度

1.产生。废除丞相制度的确解决了很多隐患,加强了皇权,但是“欲戴王冠,必承其重”。在皇权高度加强的同时,皇帝的负担也大大加重。太祖每天需要阅览大量的公文、批阅大量的奏章,很难获得休息的时间。“据记载,洪武十七年(1384)时,朱元璋每天要批阅207件奏章,处理四百二十三件政务。”[2]这繁多的事务给皇帝的生理和心理都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同时,因为即使自己夜以继日、孜孜不倦地处理政务,仍然力所不能及,皇帝也逐渐意识到个人能力的局限性,发出了“人主以一身统御天下,不可无辅臣”[3]的慨叹。

于是皇帝只能设立华盖殿、武英殿、文渊阁、文华殿和东阁,并召集一大批大臣以备顾问,设立了殿阁大学士,来协理奏章。在此基础上,逐渐在明成祖时期形成“内阁”。在仁宣时期,内阁制度日益完善,地位也逐渐提高。在内阁制度下,皇帝处理奏章和与阁臣协调需要一种新的交流方式。所以在仁宣时期,出现了票拟批红制度——阁臣代皇帝批答臣僚,而皇帝阅览后用红字对奏章进行阅览、批示,称为“批红”,亦称“批朱”章奏。

2.发展。票拟、批红是明代国家处理大事的两个重要决策程序。票拟批红制度于明宣宗时期正式形成。它的出现大大提高了皇帝治理国家、处理行政工作的效率。由内阁负责对政事的票拟,由司礼监拿出意见,皇帝进行最终裁决。但正统以后的皇帝,如成化、正德、隆庆、天启等,都十分宠信宦官,甚至将“批红”的大权也交给司礼监的秉笔太监去代行,宦官的权势日益膨胀。内阁的职权势必受宦官集团的桎梏。在此之上,形成了内阁与司礼监双轨辅政的局面,二者互相制约,共同辅佐皇帝处理政务,形成了一种“君逸臣劳”的局面。

3.工作流程。票拟批红的工作流程为:“大臣奏章递进以后,经通政使司官员和宫门守卫送到司礼监之文书房,文书房登记后,交司礼监呈送皇帝审阅;皇帝阅后再由司礼监交文书房送内阁票拟,内阁票拟后再经过以上程序抵达御前,经皇帝同意后由司礼监批红, 经文书房‘落底簿,然后经过内阁发至六科,六科审核无误,即交六部执行,如有违失,则可驳回。”[4]

在这个过程中,阁臣先将预先拟定之辞书写于票签之上,附本进呈,提供参考意见,供皇帝裁决,称为“票拟”。而批红是指皇帝用红字对票拟意见进行的答复,用朱笔加以最后的判定。当皇帝对票拟内容不同意时,可以加以调整、改动,或者发还内阁,令其重新拟定,称为“改票”。票拟的意见必须经皇帝的批红,同意后才能有效,这体现了一种皇帝对事务的最终裁决权力,体现了皇帝对内阁和司礼监两种势力的绝对控制力,体现了皇权的绝对威严。

三、“以文书御天下”视域下的明代票拟批红制度

1.奏章递进。每一个大臣都是皇帝的眼睛、鼻子和耳朵。皇帝囿于紫禁城内,虽然权力无边,但是受位置所限,所能直接了解到的天下民生终究是有限的。而通过奏章,不同地区、不同官位大臣们便可以将自己了解到的事情禀明皇帝,天下之大事便可尽入彀中。这有助于皇帝实时了解天下民生,及时解决地方上存在的问题。这样身处在紫禁城内的皇帝寸步不移,便可以网罗天下之大事,为“御天下”提供了现实可行性。比如,英宗在位期间,“辛卯,自五月雨至是月,淮水决,没军民田庐,遣使振恤”[5]。若没有当地大臣及时上报,也就不会有“遣使振恤”。实际上,奏章的呈递增强了皇帝对地方的控制能力,在加强皇权的同时,也达到了加强中央集权、稳固统治的目的。

2.奏章处理。在大臣将各方、各项事务上报的基础上,皇帝对奏章进行阅览、处理、答复。首先,阁臣针对奏章上提出的问题,通过集思广益的讨论,形成对文书的初步处理意见,提高了处理的质量,尽可能地避免了皇帝看待事物上的片面性。“明代閣臣最初并未严格地遵循资格和品秩”[6],但是随着票拟批红制度的完善和阁臣权力的提升,对阁臣的选拔日益严格。宣德开始,阁臣基本上为翰林官,并逐渐形成了“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南北礼部尚书、侍郎及吏部右侍郎,非翰林不任”[7]的习惯。在明朝162位阁臣中,进士出身的高达157位,比例占到了96.9%[8]。在这个过程中,阁臣的选拔日益严格,选拔难度日益加大。在此之下,阁臣的能力和水平也是不断提升的。而由此观之,在阁臣集思广益下处理的文书,虽存在着耗费时间的嫌疑,但实质上,其质量是非常可喜的。其次,在票拟批红制度下,阁臣和宦官这两个秘书班子预先对奏章进行筛选和处理,减少了皇帝的工作量,提高了公文处理效率。皇帝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毕竟都是有限的,难以对所有的奏章、所有的事件都面面俱到。而在票拟批红制度下,紧急的、重要的奏章也可以得到最优化的处理,可以得到皇帝最大的重视,进而使最紧急的事件得到最合适的处理。

同时,票拟批红制度自我运转能力较强。在此制度下,通过阁臣、司礼监、大臣群体,可以独立、高效地处理奏章,处理事务,减少了对皇帝的依赖,减轻皇帝负担。即使皇帝懒政怠政、昏聩无为,在强大的文官集团和合理的公文处理流程支撑下,政务基本上也可以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庞大的帝国依旧可以照常运转。

3.票拟批红的异变。

(1)背景。在明初,当有太监指出公文中的错漏之处,朱元璋立刻心生忌惮,将他驱逐出宫。明太祖鉴于历史上宦官干政的先例,严禁宦官干政,甚至禁止宦官识字。洪武十七年(1384),太祖特意命人铸了一块写有“内臣不得干预政事,犯者斩”铁牌,悬挂于宫门上。建文帝遵守太祖训诫,远离宦官,但正是由于这点,宦官倒向朱棣,为其提供情报。而由于成功登上大宝之位,受到了宦官的帮助,朱棣逐渐委以宦官重任,郑和下西洋就是明代宦官地位、职权上升的一个最好的例证。这些为宦官的权力膨胀提供了温床。朱瞻基又在宫中设立“内书堂”,即宦官学堂。在此之后,宦官读书识字成为了定制。这些太监们通文墨、知经史、懂纲常,为虎傅翼,更能在关键时刻使用诈略筹谋,来欺君作奸、祸乱朝野。在此基础上,明代宦官一步步走上了权力巅峰。

(2)过程。明代宦官中有两个非常重要的职位——司礼监的秉笔太监和司礼监的掌印太监。司礼监的秉笔太监负责在皇帝过于繁忙或者不愿意处理公务的时候代替皇帝朱批。司礼监的掌印太监负责在朱批好的文件上加盖印章,代表皇帝许可,发回内阁施行。正如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所说:“阉宦之祸,历汉、唐、宋相寻无已,然未有若明之为烈也,汉、唐、宋有干与朝政之阉宦,无奉行阉宦之朝政。今夫宰相六部,朝政所自出也。而本章之批答,先有口传,后有票拟,天下之财赋,先内库而后太仓,天下之刑狱,先东厂而后法司。”[9]而这种权势实际上是票拟批红制度的一种异变。明代后期,部分皇帝怠于朝政,将批红之权交付宦官。而内阁权力受到牵制的时候,司礼监的秉笔太监和掌印太监就是“炙手可热势绝伦”了。此时皇权的执行者就是司礼监的秉笔和掌印太监,便会出现“至荒主童昏,则地近者权益专,而阁臣亦听命矣”[10]的情况。在票拟批红制度中,正是由于控制了文书的处理流程,掌握了处理文书的部分权力,宦官的权势才能不断膨胀。文书的重要作用、“以文书御天下”的重要作用可见一斑。

(3)影响。专权和权力集中未必是一件坏事,甚至在很多时候,我们需要权力的高度集中。拥有权力从来都不是一种目的,它只是做事的一个工具。而宦官这一群体也需要理性去评价。正如陈洪谟所言:“近世宦官,如萧敬之文雅、陈宽之谦谨、何文鼎之忠谠,皆不可少。前此若金安之廉、兴安之介、金英之知人、怀恩之持正、张永之刚勇、王高之雅饰,后乎此若芮景贤之安静,皆有取焉。”[11]所以,我们不能对票拟批红制度下宦官群体的行为一概而论。

所以分析明代宦官专权影响的时候,需要认真、理性地分析权力的服务对象、服务目的、服务方式等等,这样才能得出一个尽可能客观、公正的结论。

从积极的一面来看,明代宦官掌握批红之权有助于提高行政文书工作的处理效率,减轻皇帝负担,有匡正朝纲的作用。比如,成化朝,司礼监的掌印太监怀恩“识义理、通典故,遇事常能以先朝典故直言进谏,在朝中有较高威信”[12],帮助稳固了成化朝的江山。又如,嘉靖年间的大太监冯保。自万历皇帝登基,他历任司礼监秉笔太监与掌印太监。在朱载垕驾崩时,他被委任为顾命大臣。在政治上,掌权后支持张居正推行的“一条鞭法“,使大明帝国的政权一度出现复苏局面,是万历新政的一大功臣。在文化方面,在司礼监任上时,他主持刻印了许多书,如《启蒙集》《四书》等,促进了明朝文化的发展,同时平反了很多错案,维护吏治清明。

而从消极的一面来看,宦官权力过度膨胀是私欲熏心的一种表现。宦官们利用批红之权,构陷忠良、残害百姓、左右朝局。比如,王振掌握批红之权,主持阁议,劳师糜饷,最终引发了土木堡之变,使大明陷入险境。又如,同时控制了秉笔、掌印职权的魏忠贤权倾朝野,遍植党羽,迫使文武百官为其造生祠,迫害东林党人,加剧了晚明吏治生态的腐败。

而从整体上来看,宦官权力膨胀给朝局带来的既有生机,也有危机。虽然更多的是危险,他们搅乱朝政,使百姓陷入苦难,威胁了国家安全,加剧了社会危机,但是他们也在一定程度上作出了贡献。而我们往往由于对宦官的固有鄙视心理,只看到了“危”,忽略了“机”。

(4)以文书御众人。每个人立场、观点、政治素养都不同,加之各自怀有私心,所以人是管理活动中最不稳定、最难管理的要素,而管理国家又是难度最高的管理活动。在这个管理活动中,必须管理好这个国家里的人,才能管理好这个国家。“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以文书御天下的实质应该是以文书御众人、御天下之众人,并以此来达到治理国家的目的。

在流程上可以看出,票拟批红制度中,阁臣的工作和司礼监的工作都必不可少,但是也都无法垄断整个文书处理流程。阁臣和司礼监分别掌握票拟、批红两项职权,这分别是二者的权力核心。没有票拟,批红没法开展;没有批红,票拟就没有意义。所以二者相互制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相权”的缺失,但是却没有办法成为新的“相权”。

有明一朝,宦官虽然显赫,却只是“天子家奴”,无法像汉唐的宦官一样左右皇帝的废立。正如明史家王世贞在《中官考》中的一段评论:“夫振、瑾至狼戾也,公卿台谏至狐鼠伏也,亿兆至鱼烂也,而不为汉、唐之季者,高皇帝收天下之权以归一人。即狼戾如振、瑾者,一嘀而忧,再嚬而危,片纸中夜下而晨就缚,左右无不鸟散兽窜,是以能为乱而不能为变也。”《明史》中又有言:“纶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阁权之重偃然汉、唐宰辅,特不居丞相名耳。”[13]而实际上内阁虽然强大,却无法悖逆皇帝的意愿。司礼监的大太监们有批红权和特务机构,而内阁握有拟票之权。二者始终只是起着秘书班子的作用,为皇权服务。这就是“明统治者在政治上运用‘彼此颃颉、分而治之的策略起了作用”[14]。

所以宦官、阁臣滔天的权势和对朝政的重要影响都是建立在皇帝信任的前提下。明代宦官权力和阁臣权力的膨胀实质上都是皇权的膨胀,即使出现异变也是在皇帝的默许下进行的,即使宦官、阁臣的权力滔天,他们也不过是皇权的奴隶,他们的权力不过是皇权的衍生品。这体现了明代皇帝高超的驭臣之术。实际上,内阁与司礼监彼此颃颉、双轨辅政、互相制约,共同辅佐皇帝处理政务,形成了一种“君逸臣劳”的局面。

文书是一个资政参考的工具,而票拟批红制度是一个处理政事的工具。皇帝借助这两个工具,实际上控制了宦官和阁臣,用宦官对抗阁臣、文官集团,让宦官、阁臣、文官集团之间相互掣肘、相互配合,共同处理国政,避免了任何一方对皇权的过度危害,进而达到治理国家、稳定社稷的最终目的。即通过以文书御众人、御朝廷之众臣,达到了御天下之目的。

四、结语

文书在资政参考、上传下达、规范行为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使得文书在国家治理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以文书御天下”是对文书价值的一种充分认识。它是中国一种独特的政治传统,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对于国家的稳定、吏治的清明、百姓的安乐等众多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而明代的票拟批红制度更是对它的充分继承与发展。而今天的国家和社会治理也需要充分认识到文书、档案的重要性,规范文书、档案工作,牢牢抓住文书、档案工作的主动权,从文书、档案的工作中发掘出其潜在价值,进而为社会发展提供文化和历史支撑。

参考文献

[1]张廷玉,等.明史·卷二[M].北京 :中华书局,1974:34.

[2]李福君.试论文书在明代皇权中的作用[J].档案学研究,2009(2):15.

[3]杨士奇.明太祖实录[M].台北:“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8:2115.

[4]赵彦昌,徐丽丽.票拟批红制度考[J].档案学研究,2011(3):94.

[5]张廷玉,等.明史·卷十二[M].北京 :中华书局,1974:157.

[6]吴琦,洪早清.明代阁臣群体构成的主要特征[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7(3):86.

[7]张廷玉,等.明史·卷七十[M].北京 :中华书局,1974:1702.

[8]自吴琦 ,洪早清.明代阁臣群体构成的主要特征[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7(3):88.

[9]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奄人上[M].长沙 :岳麓书社,2016:219.

[10]趙翼.廿二史札记校正·卷三十三[M].王树民.译北京:中华书局,2005:768-769.

[11]陈洪谟.治世余闻·下卷三[M].北京:中华书局 ,1987:56.

[12]叶后坡.试论明代宦官的功与过[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12(3):20-23.

[13]张廷玉,等.明史·宰辅年表一[M].北京 :中华书局,1974:3305.

[14]欧阳琛.明代的司礼监[J].江西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4):18.

猜你喜欢
明代国家治理文书
黑水城遗址出土F20:W63a文书研究
我的小天地
除了合理、最强、高效“3+1文书写作法”的代名词还有什么?
明代科举对高考制度改革的启示
明代休宁隆阜戴氏荆墩门的派分、建构及生活
新版民事诉讼文书样式将投入使用
明代容像的绘制表现及技法浅析
明代延绥镇列女研究初探
大数据、网络舆论与国家治理
从国家治理看审计反腐倡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