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的盐业经济

2020-11-06 05:36张娅莉孟小丽
兰台世界 2020年10期
关键词:陕甘宁边区盐业

张娅莉 孟小丽

摘 要 陕甘宁边区具有自身独特的自然和地理条件,为盐业的生产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盐业生产得到了持续发展,逐步改善了当地的经济状况,提高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打破了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的经济封锁,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

关键词 抗日战争时期 陕甘宁边区 盐业

中图分类号 K265 文献标识码 A 收稿日期 2020-02-06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西部项目“抗战时期陕甘边地区的盐业生产与民生”(项目编号:17xzs037)。

★作者简介:张娅莉,陇东学院历史与地理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历史经济地理;孟小丽,中国人民银行庆阳支行,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近代中国经济。

Abstract  The Shaanxi-Gansu-Ningxia border region has its unique natural and geographical conditions, which provide a good opportunity for the prod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salt industry in this region. During the Anti-Japanese War,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salt production in this region gradually improved the local economic situation, promoted the government's fiscal revenue, broke the economic blockade of the Kuomintang, and made great historical contributions to the victory of the Anti-Japanese War.

Keyword Anti-Japanese War; Shaanxi-Gansu-Ningxia border region; salt industry

陕甘宁边区矿产业“主要有煤、石油、盐、铁等”[1]322。“1935年11月中共中央决定成立中华苏维埃西北办事处,并调整了行政管理区划,设立陕北省、陕甘省、陕甘宁省、关中特区、神府特区等五个行政区。”[2]296盐被认为是陕甘宁边区宝藏之一,其产地有:一是三边,“有老池(池最大)、苟池(盐质最好)、滥泥池、莲花池和波罗池(池最小),盐池面积共3097亩”[1]292。二是“缓德三皇峁,盐井区有10里左右,号称十里盐湾,面积约1200余亩,1942年有盐井116口”[3]380。从总体情况来看,这片地区的盐产地,包括长城内外的老池、滥泥池、莲花池、花马池、苟池、阿波池、北大池等地方在内,都能够大量生产优质盐[4]。其中,产量相对较大的地方是苟池、花马池、滥泥池、莲花池,其余地方盐的产量相对较少。

1941年3月5日,边区政府为了逐渐解决财政问题,并应对国民党的经济封锁,中共中央政治局组织召开了重要会议,毛泽东在会议上提出要逐渐转变以往采用的紧缩政策,要立即实行新的政策和措施。他提到的核心措施,就是重视盐业生产,大量投资盐业生产。1940年,边区政府正式成立盐务局,由盐务局来组织和发动盐业生产活动,鼓励和帮助更多劳动人民进行盐业生产,帮助他们改善生活。

一、食盐产量变化及原因

在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地区的食盐产量出现很大波动,产量一直都不稳定。“陕甘宁边区的盐产量,在1941年以前,因系自由产销,无法统计,据估计最高年产量约30万驮(每驮150斤,每斤24两)。1941年,盐产量达70万余驮,是历史上最高年产量的两倍多。其原因是,党中央和边区政府对盐业的重视,采取了许多有力的措施。如委托中央军委后勤部派人去三边设立盐务管理机构,并制订出年产盐60万驮的计划,以军队生产为主,盐民生产为辅,打盐井,筑盐坝增辟盐田,故盐产量增加。”[2]302到了1940年后,由于盐务局的设立和管理,才有了关于当地食盐产量的准确统计数据,从1941年到1945年的食盐产量,基本情况如下表所示。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这五年间,当地的食盐产量并不稳定,其原因具体如下:第一,受生产条件的制约。当时生产工具简陋,生产力非常落后,劳动力的变化性较大。1944年计划产盐60万驮,实际只产约26.5万驮,其原因是雨水过多,生产条件恶化。1945年计划产盐40万驮,实际产24.3万余驮,比原计划少产约16万驮。主要是因为“前半年不但雨少,同时整整旱了两个月时间。占产盐第一位的苟池,在产盐旺季就有两个月没有出盐,苟池、滥泥池、莲花池全年都才出了五次盐(计划八至十次)”[1]313。第二,受市场因素的影响。由于当时的交通不发达,当地的运输条件不理想。1942年,当地政府制定的食盐生产计划没有按时达成,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市场因素。1941年总共生产了62万驮盐,仍然有36万驮的储存量[5]。第三,自然环境影响较大。自然环境对于池盐产量有着很大的影响,如果风调雨顺,那么产量就能够很稳定,也很正常,否则产量就会急剧下降。如果遇上连续不下雨的天气,或者晒盐过程中下雨,那么就不能正常进行食盐生产。1942年,实际完成的产盐量,远远低于原本的计划量,其根本原因是受到天气的影响,春天雨水很少,但是夏秋季节,又有太多的雨水。1944年,虽然有了很高的盐产量,但是,因为同样受到雨水过多的影响,盐产量大约比预计减少一半。由此可见,一旦遇到自然灾害或者天气状况不好,产盐量就会出现很大的变化[6]。第四,劳动力缺乏。由于当时整体的生产工序和生产工具不完善,打盐很大程度上,都要依赖于原始的人力劳作,这就意味着,当地的盐产量很大程度上直接由劳动力数量来决定。因此也就很难保证一个稳定的产量。边区政府很快就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并提出解决政策。盐务局组织了大规模的部队生产活动,大量增加劳动力,进行有组织的集中生产,逐渐改善了食盐产量。第五,受国内政治环境的影响。1942年,整体的盐产量急剧下降,主要是没有任何的监督和管理,民众进行的产盐活动,几乎是没有任何监督和控制的,大部分都是自发地在进行生产,因而效率相对较低,产量也難以保证。“解放区盐产量总的说来是增加的,但受战局影响,波动较大。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仅生产少量硝盐。抗日战争期间,一些解放区盐产量颇丰,据统计,1942年,陕甘宁边区盐产量40.5万担……;1944年,陕甘宁盐产量90万担……;1945年,陕甘宁盐产量60万担。”[2]331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国内原本紧张的局面,得到了很好的改善,因此政府对于食盐生产的领导和管理更加放松,因而产量持续走低。

二、陕甘宁边区盐业贸易

所谓盐业贸易,“就是陕甘宁边区政府,利用解放区的盐池定边两县大量出产食盐的有利条件,从上到下组织力量生产运销,对内可以解决军民食需,对外可以换回日用百货和军需品”[7]434。“食盐运销始终是解放区盐业发展中的大问题。南方革命根据地在盐业战线上的主要任务是打破禁运封锁,力争多从白区进口食盐。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各解放区先后实行食盐专卖。”[2]3311936年夏天,红军先后解放了定边、盐池两地,这两个地方的盐务由苏区政府来进行管辖。最初由定边贸易局进行盐税代征收,之后苏区政府又设立边区税务局来进行盐税征收。

“陕甘宁边区政府所在地延安,当时的商业贸易机构有三大总公司,即盐业总公司、土产总公司和南昌总公司(实际即百货总公司)。南昌总公司独此一家,没有设立基层组织。盐业、土产两个总公司,都在陇东的庆阳和陕北的黄龙设有分公司;分公司下设支公司。庆阳盐业分公司所辖的支公司,分别设在赤城、驿马、曲子、孟坝和西华池。”[7]434

1938年4月1日,光华商店正式开业,“是陕甘宁边区银行领导下的商业与金融结合一体的财贸办事机构”[7]37。这是陕甘宁边区设立的第一家公营商店。光华商店的总店设在延安,主要是收购食盐、麻油、粮食和羊毛[8]。“盐业公司与土产公司,全称光华盐业公司和两北土产有限公司,是边区政府于1941年初倡导成立的。时隔不久,又成立了贸易总公司,统管盐业公司、土产公司和光华商店的业务,实为这三个机构的综合领导机关。盐业公司,是个专门经营食盐的枢纽机构,就是组织人力、畜力把食盐从‘三边运回来,经过它的中转手续,然后再向友区运出去,从中盈利赚钱,增加边区内地的经济收入。”[7]37

陕甘宁边区的陇东地区盐业生产量也较大。“毛泽东是支持这一政策的,他在1941年8月6日给谢觉哉的信中说:“边区财经问题的决定点有二:一是发展经济;二是‘平衡出入口而盐的外销,又是达到出入口平衡之唯一的或最主要的办法。”“只要能年输30万驮出境,换取三千万元(以每驮法币百元计)棉、布进来,即算平衡了出入口”。“据此以观今年盐的官督民运政策,不但是未可厚非的,而且是完全正当的”,因为“舍官督民运(半强制主义),便不能运30万至40万驮出境”[9]。

抗日战争时期,“为了打破顽固派对边区的经济封锁,陇东十分注意发展对边区以外的各有关行业、人士、商户通商做生意。其采取的主要手段是:将苏区盛产的大烟、食盐、肥皂、牲畜、皮毛等,利用各种渠道运出去,然后再将区以外的黄金、白银、医药、棉布、枪械等换回来,以增加根据地的经济收入。为了实现上述目的,特明令于西华池、赤城、驿马关、孟坝、三岔、苦水掌、长舌头、湘乐八处关隘乡镇开辟了对外贸易口岸。”[7]48

三、陕甘宁盐业生产的历史贡献

1.增加了边区政府的财政收入。在当时要促进经济发展,只有将当地独有的资源优势尽可能地发挥出来,才是用来改善和解决财政危机的核心措施。“盐税在解放区财政收入中占重要地位。陕甘宁边区盐税占工商税的比重,最高达100%(1937),最低亦为12.8%(1942年),多数年份占40%以上”。[2]332当时的一份电报曾经提到:食盐行将告罄,税收大受影响。这就充分说明了食盐的重要性,尤其是边区生产的优质食盐,对于边区的财政收入,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食盐是边区对外销售的核心商品,从中获取的盐税,逐渐成为边区政府财政收入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最早进行盐税征收,是从1937年开始的,这也是边区最早进行的税收活动,1937年,盐税收入占据了总体财政收入的100%。从1938年到1940年,这三年时期,盐税收入在总体的财政收入中,一直都占到了60%以上。在1941年,盐务局建立,专门进行盐税的征收,这一年全部征收的盐税,是边区政府财政收入的46.3%。之后,财政厅发出指示,盐务局开始建立一支缉私队,盐务工作逐渐得到改善。在1943年到1945年,边区对盐业进行了全面的监督和管理,盐税比重由1942年的15.6%上升到了34.5%。在抗战的八年间,工商税收中,盐税一直都占据着重要地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很有效地解决了政府的财政危机[10]。

“《川陕苏维埃税务条例草案》规定,烟、酒、香水及非工农必需品的入口税为5%—10%,而入口食盐则免税。为防止食盐外流,对出口食盐从价征20%—50%的出口稅,有时禁止盐出口。”[11]潞盐和淮盐量大产区逐渐沦陷后,边区政府作出决定,要组织和发动人民群众运盐60万驮,一方面是为了用当地的食盐去接济和帮助周边地区,另一方面也是用于为劳动人民增加收入,这60万驮盐也被人们称之为“公盐”。公盐代金本身没有税收的性质,也没有运费,“90%的利益由运盐民众所得,10%的利益由政府获得”。1941年,政府的公盐代金获得的收入,相当于当年全部财政收入的27.7%,1942—1945年,虽然公盐代金占据的比例一定程度的下降,但其收入总体金额基本上维持着稳定的增长。公盐代金的发行,有效地防止盐价上升,并帮助稳定政府的财政收入[12]。

从上表可以看出,盐税在边区工商税收入中占有重要地位,多时达100%(1937),最少亦为12.8%(1942),多数年份占50%—60%。“解放区盐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遂步发展,成了新民主主义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为新中国社会主义盐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332

2.打破国民党反动派的经济封锁。食盐在生活中非常重要,徐向前在《忆川陕革命根据地》文中说:红四方面军之所以发动仪陇、南部战役,“主要是因为那里产盐,根据地要解决吃盐的问题。食盐这个东西,别看现在不稀奇,一元钱买一大堆,当时却金(珍)贵极了,盐关系根据地的生存和巩固,关系人民群众的生活和生产,是十分重要的问题”[13]。“食盐的封琐与反锁成为双方在经济战线上斗争的主要内容”[2]273、“1933年颁发的《剿匪区内各县食盐火油公卖办法》《饬知变通食盐火油公卖办法令》《防范匪区人民冒取良民证搬运用物令》《剿匪区内食盐公卖补充办法》《剿匪区各部队食盐贩运限制办法》,1934年颁发的《规定运输销售食盐办法令》,特别是1934年1月2日公布的《修正剿匪区内食盐火油公卖办法》”[2]274、“苏区军民并未被困难所吓倒,他们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采取了一系列反封锁措施,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反食盐封锁斗争。”[2]2841941年,法西斯国家德、日、意对全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发动了更大规模的进攻和侵略。中国的抗战也变得更加艰苦和困难,日本帝国主义想要推行以华制华措施,目的是尽快结束这场中日战争,妄图早日吞并中国。对国民党来说,其总方针是将政治诱惑与军事打击有效结合,对共产党开始严厉的军事打击,实施军事斗争战略,在陕甘宁边区建立了大批部队,扫荡抗日根据地。并实施丧尽天良的“三光”政策。由于当时日本在法西斯战争的逐步发展扩张,对国民党实施了利益上的诱惑,使得国民党逐步走上反共反人民的道路,国共关系日益恶化。“皖南事变”之前国民党为了消灭陕甘宁边区,对出入边区的生活用品进行了严格的检查和数量限制,特别是当地的食盐出口。根据对盐的不同需求,制定了四项具体规定。为了防止边区食盐的销售,国民党在同一时期只开很少的口岸,“给边区的盐设了许多障碍,使其无法销售出去”;这些措施极大地减少了边疆地区的盐产量,导致了物资短缺和经济衰退。“皖南事变”后国民党停止了八路军的军饷,切断了边疆的对外援助。棉花、布料和其他必需品进入边境地区变得非常困难。1942年,在一次高级干部会议上的报告中,毛泽东指出:“我们几乎没有衣服,没有油,没有纸,没有食物,没有士兵,没有鞋和袜子,工作人员冬天没有棉被。”[14]中国共产党开始积极引导边境地区自力更生发展盐业生产。

3.满足了人民生活的基本需求。“苏区成立了对外[对白区]贸易局、粮食调剂局、消费合作社等,加强对食盐外贸的管理,积极开展食盐贸易。”[2]285以陕甘宁边区的陇东地区运销食盐为例,1940年上半年以前,纯属自流状态。这时,运盐的力量有四种:“一种是长脚户,这种脚户依靠运盐获利为主要经济收入;一种是短脚户,这种脚户主要从事农业但又以兼营运盐为其重要副业;一种是农户牲口,利用放青时期驮运一、两回食盐供自已家里食用。第四种是边区以外的长脚户,他们主要以贩运食盐出口盈利为目的。”[7]76

“苏区军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用开展对白区的食盐贸易和熬制硝盐等方法,打破食盐封锁,”[2]2881941年5月18日,中共西北中央局發布《关于运销食盐的决定》:指出“食盐为边区生产的大宗,亦为边区出口的最大产物……因此,目前组织边区人民驮盐运动成为我们边区党与人民当前迫切的中心任务……”[7]77

西北中央局的运盐决定下发后,中共陇东地委立即行动,遂于6月4日至7日,以四天时间召开县书,县长会议,专门讨论和安排了运盐工作,并作出了赶年底完成运盐20万驮的决定。地委会议结束后,各县雷厉风行,所有干部下乡作运盐宣传、动员工作。以合水为例,原决定运公盐2,133驮,运私盐竭尽全力,多多益善。经过短短一个礼拜的宣传发动,共出动驮畜1,834头,大车79辆,人力车472把,人担758人[7]77。

参考文献

[1]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编写组、陕西省档案馆.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料摘编(第三编)[G].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

[2]中国盐业史(近代当代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3]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编写组,陕西省档案馆: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料摘编(第六编)[G].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

[4]冯有亭.陕甘宁盐环定扬黄八干渠渠道衬砌关键技术研究[J].宁夏工程技术,2016(15):354-358.

[5]魏鹏娟.定边盐业与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的财政经济建设[N].榆林学院学报,20098-12(19).

[6]王永锋.陕甘宁盐环定扬黄供水续建工程获批[N].陕西日报,2009-2-16(1).

[7]中共庆阳地委党史资料征集办公室编.陕甘宁边区陇东的经济建设[G].庆阳:内部资料,1996.

[8]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料摘编(第四编)[G].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

[9]胡乔木.胡乔木回忆毛泽东[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10]徐林,张锋.陕甘宁盐环定扬黄工程泵站防腐加固处理对策研究[J].宁夏工程技术,2008(7)366-369.

[1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中国农民负担史(第3卷) [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0.

[12]陶丽琴.实践“三个代表”为老区人民多办实事[N].中国水利报,2004-1-17.

[13]甘肃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室编.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史料选辑[G].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3.

[14]张锋,陈玲,郝瑞甫.陕甘宁盐环定扬黄工程沿线风沙治理的现状与对策[J].宁夏工程技术,2003(1)12-15.

猜你喜欢
陕甘宁边区盐业
黄骅大左庄盐业遗址2020年考古收获
唐宋以来盐业古官印辑考
改革
发改委批复31省盐业体制改革方案
论“三三制”原则在陕甘宁边区廉政建设中的作用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过载栈
从陕甘宁边区到解放前甘肃老区的扶贫工作回顾
“盐改”破冰之旅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私营商业发展的政策动因及启示
延安时期基层参议员的社会生活论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