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三六》为例浅析琵琶重奏的学习要点

2020-11-06 13:24李琛
科学与财富 2020年24期

李琛

摘要:琵琶重奏,是琵琶演奏逐渐发展衍生出来的艺术形式。本文通过分析《三六》演奏,认为琵琶重奏的学习要点为“打开耳朵”、“互相交流”、“互相配合”。本文对如何演奏好《三六》进行了探讨,分析了演奏能力、演奏技巧、演奏方式对重奏质量的影响,如何利用《三六》去练习、学习到琵琶重奏的基本能力。本文通过《三六》对如何全面的学习一首重奏曲目进行了探讨,结合排练、演奏等实践心得,梳理过往文献,探索琵琶重奏学习要点。希望对刚刚或是正在学习琵琶重奏的学者们提供一些学习经验。

本文分三章对“通过《三六》淺析琵琶重奏的学习要点”进行分析,从中将对《三六》的风格特点、演奏技巧、创作背景进行研究。通过《三六》总结归纳出琵琶重奏的一些学习要点。

关键词:琵琶重奏;《三六》:学习要点;

一、引言

琵琶重奏,是琵琶演奏逐渐发展衍生出来的艺术形式。琵琶在我国的历史年代久远,这件乐器在经历了历史的淬炼后,演奏技法越发成熟。唐代时期,琵琶艺术被人们称赞,出现了许多著名的琵琶演奏家和乐曲,例如曹善方,是唐代乐坊的第一流乐师,以及当时著名的乐曲《霓裳羽衣曲》。宋代后,琵琶走向民间,与曲艺结合,作为当时弹词、牌子曲等说唱艺术形式的伴奏乐器。明清时期,与戏曲结合,琵琶演奏发展逐渐完善,被融入了民间器乐合奏。这个时期出现了很多流派,例如平湖派、汪派等。20世纪中叶,琵琶以传统乐曲为主。1960年以后,出现了许多新作品,例如《彝族舞曲》、《欢乐的日子》等等,琵琶曲《三六》也在这个时期出先,开启了琵琶步入现代的大门,也开始了探索琵琶重奏艺术的先河。

如今琵琶重奏艺术的发展不断前进,出现了很多令人赞叹的重奏作品,使人感受到琵琶的无限魅力。本文将对我们学习《三六》的实践过程进行总结性描述,希望对刚刚接触琵琶重奏的学者一些学习经验。

二、乐曲《三六》

2.1  乐曲介绍

学习一首乐曲,我们需要了解乐曲的背景,从而把握对乐曲曲风的了。《三六》是一首民间乐曲,江南丝竹八大曲之一。原谱为流水板,节奏明快,又名《三落》、《梅花三弄》。这首《三六》在民间有很多版本,而本文这首乐曲是由林石城先生20世纪60年代改编为琵琶二重奏曲目的版本。

这首乐曲有很多变体,例如《慢三六》、《快三六》等等,他们都是由一个名为《老三六》的母曲衍生而来,这些曲目体现了江南的音乐风格,体现了江南的人文风情,体现了江南的民间色彩。

2.2  乐曲分析

《三六》这首乐曲运用了“加花”、“集段”、“集句”“、联句”等编曲手法,是江南丝竹风格较早的作品。这首作品结构与西方的回旋曲式类似,乐曲中有五次“合头”,每次“合头”后接入不同的段落、材料,第四段演奏完后接第五遍的合头最后三小节与之前四遍不同,然后接尾声。

整首乐曲节奏明快,情绪热烈,大致结构如下:

乐曲的引子是一个一段体结构,由8 个乐句组成,第1 小节为散板,

可以划分为2 个乐句,节奏自由,一声部为旋律,二声部衬托。第2 小节开始进入正板,此时速度逐渐渐快,第2、3小节是一个小节一个乐句,4-7小节为第五乐句,8-9为第六乐句,10-13为第七乐句,14-16为第八乐句。在引子这一段落的散板部分,二声部的衬托表达了江南水乡特色,进入正板后,一声部作为主旋律,二声部为一声部作和音,通过使用琶音、扫弦、摘、双弹、推拉弦等演奏技法,与旋律构成和弦关系,突出了节奏的重音,增添了音乐的活力。

合头部分为17-40小节,前四次合头使用的部分为17-37小节,最后

一次与尾声相连的合头为17-34,38-40的部分,但两次总小节数都为21小节。在合头部分,一声部作为主旋律,二声部作为一声部的和音,为音乐突出重音,与一声部构成和弦。在这一部分,琵琶二声部相比引子部分,多了一些润饰音的加入,例如22小节的第二拍。以及用了嵌当、让路的艺术表现手法,例如18-20小节、31-33小节。

在第一次合头后,演奏【一】部分。这一部分共要演奏18小节,其中有四小节重复。这一部分的特点为前八后十六节奏的使用,主旋律一声部每

个乐句的开头都为跳跃性的前八后十六节奏,以及51-53小节的二声部

的前八后十六节奏,使这一乐段显得欢快、俏皮。二声部作为一声部的和音,推动音乐的律动,在这部分,二声部的推拉弦演奏出具有韵味的音效,增添了江南丝竹的艺术特色。

第二次演奏合头后,接奏【二】部分。【二】部分主旋律的节奏为十六分音符,一声部在55-62小节为高、低声部对话形式,63-66小节的材料来源于【一】部分的41-44小节。67-80小节的特点是重音的变化,例如70-71小节,一声部利用双弹改变重音的位置,改变了音乐的律动。二声部也配合一声部律动的改变,例如74小节在第一拍的弱拍加入扫弦,改变重音位置。75-80小节的材料也来源于【一】部分的49-54小节。综上所述,本部分的特点为一声部旋律重音位置的改变和旋律节奏都为十六分音符。

第三次演奏合头后,接奏【三】部分。这一部分的特点为一声部的大切分节奏,以及二声部的琶音。一声部的泛音以及二声部的琶音再次突出江南水乡韵味,本部分二声部节奏较为舒缓,为一声部和音。

第四次演奏合头后,接入【四】部分。本部分一声部以密集的十六分音符构成旋律,通过重音的改变突显江南丝竹的特色风格,二声部配合一声部,通过使用双弹来配合一声部的重音变化。一声部主旋律在98-103小

节与104-109小节是高、低声部的对话形式,本部分更突出旋律性、流畅性。二声部为一声部配和音,以及突出重音。本部分旋律稍有总结性的趣味,为进入尾声做铺垫。

第五次演奏合头后,接尾声。第五次的合头使用合头的二房子。进入尾声后转为3\4拍。尾声由五个乐句组成,前两个乐句为平行关系,后者为前者的加花变奏。第三、四乐句完全相同。最后一句由3\4拍转为2\4拍结束。

整首乐曲情绪欢快、热烈,体现了浓厚的江南丝竹音乐色彩。

2.3  演奏分析

演奏是乐手对乐曲的实践。对于演奏,我们不仅需要乐感,还需要对作品进行分析,了解作品的曲风、内涵,对演奏进行有思考的处理。

这首琵琶二重奏曲《三六》,运用了琵琶右手技法的弹挑、扫弦、轮指、双弹、琶音、分弦等、以及左手技法的揉弦、推拉弦、泛音等。想要細腻演奏好本曲,还是需要一定功力的。江南丝竹风格的乐曲对于琵琶音色的要求偏高,琵琶音色种类繁多,演奏时,我们通过右手触弦的位置、指甲与弦的接触面积与方向、过弦速度、以及右手摁弦等多种方式来改变音色。在乐谱中也有明确的标识,例如42-44小节中都有在音的左上方标识上、中、下的标记,用来提醒演奏者使用触弦位置的改变来改变音色。

对于演奏音色,影响较大的还有手型。琵琶的手型除了常态手型,还有三种,分别为:龙眼型、凤眼形和丝竹型。本首乐曲优先采用丝竹型,丝竹型手型演奏的音色清脆,符合江南丝竹的音乐特色。

在本首乐曲中的强弱也在曲谱中有清晰的标注,做好了谱面上的要求,我们尽可能的去要求自己再做一些合理的处理,例如乐句的渐强渐弱、音量的处理等等。在本曲中做一些处理时,我们应该在这里特别注意,在演奏重音时,不要过于刚强,在渐强渐弱时,也要逐渐变化。

三、乐曲《三六》中重奏的学习要点

我在初次接触重奏曲目时,老师先将每个声部分给各位同学,然后同学们各自在课下练习,有的同学练熟了会在课下去找其他声部的同学合一合,享受重奏的乐趣。练习重奏曲目,需要保证每个声部对于自己声部的熟练度,先把自己声部掌握,再去和其他声部进行合奏,是基本要求。

当每个声部都有了熟练度以后,就可以在一起进行排练了。在排练过程中,首先要求就是各个同学的弦要调准,第一次排练时,速度可以慢一点,进行尝试,在练习过程中,也可以以慢速进行练习,用来达到更好、更细腻的练习效率。在这首《三六》中,一声部和二声部的节奏其实是不尽相同的,在这种不同的节奏下,为了使乐曲依然整齐,我们需要从自己的演奏中分离注意力,去互相听各自的声部,在初次接触重奏曲目时是有一定难度的,应该刻意去练习。

刚开始必然出现的问题是乱,由于节拍不稳,一开始还算整齐,后来越弹越乱,解决这种问题可以先用节拍器去练习,在节拍器的辅助下,我们可以训练在重奏中的其他能力,例如打开耳朵互相听。其实重奏最重要的是打开耳朵,只有可以互相听见、听清彼此的声部,我们才能做出进一步的处理。其次是音准问题,在这首乐曲中,二声部的推拉弦尤其的多,如果每个人的音准都差那么一点点,那么整体产生的不协和程度其实要大很多。对于音准的练习就涉及到基本功,左手的按弦能力应该到位,然后是耳朵对于音准的分辨能力,二者结合控制推拉弦的音准。

对于重奏的要求,由于各个曲目曲风各不相同,具体要求也不同。本曲为江南丝竹风格的乐曲,那么对于两个声部之间的配合要求,就要做到你增我减的处理方式。两声部互相配合,做到气息相同,结合融洽和谐。

四、结论

重奏,对于同学们的技术要求较高,不但要做到节奏、音准的完全准确,还要做到与他人完美融合,从演奏中分离出来,与他人进行交流、互动,这是比较难的一点。

完成一个有质量的重奏,不但需要我们做到开头一起进,中间合在一起,结尾收在一起,还需要大家齐心协力,多去配合,从而产生默契。需要我们自己对自己的严格要求,也需要一个听觉感官灵敏的耳朵。

琵琶的重奏艺术,也促进了我们同学之间的互相学习,互相督促,为我们的习琴之路增添了色彩。

参考文献:

[1] 琵琶重奏训练初探.王梓.中央音乐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7年 4月

[2] 江南丝竹中的琵琶演奏艺术.李莉.上海音乐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6月

[3] 浅谈江南丝竹中的琵琶艺术特征.侯艺航王立扬.艺术评鉴

[4]《三六》与《三六》“家族”.伍国栋.中国音乐(季刊).2006年

[5]江南丝竹与广东音乐在上海的嬗变同异概论.阮弘.上海音乐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