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研究现状的可视化分析
——基于CiteSpace的知识图谱

2020-11-07 03:39徐沛雯
合肥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徐沛雯,卢 迪,2

(1.淮北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2.北京师范大学 教育学部,北京 100875)

一、引言

2014年3月,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首次明确“核心素养”的概念。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的修订,将核心素养作为重要的育人目标。2019年9月13日在北京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让教育改革进入继“双基”目标、三维目标之后的新时代,将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改变“唯分数论”的现象[1]。核心素养在实践中的落实是需要思考最多、挑战最大的方面,本文以已有的核心素养的研究为对象进行可视化分析,了解和把握核心素养研究的方向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以便更具针对性、更好地推动这一领域研究的发展及实践。

二、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CiteSpace V进行可视化分析并绘制科学知识图谱。本文数据的来源是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的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CSSCI),以“核心素养”为检索词进行主题检索,剔除不相关文章,共得到2009至2018年间296篇学术论文,数据库最后更新时间为2018年11月6日,检索结果按照CiteSpace规定格式以“全记录并且包含所引用的参考文献”方式保存,经过数据转换形成可供CiteSpace分析的文件,时间切片选择2009—2018,时间分区设置为1,连线强度选择Cosine算法,节点阈值选择Top30(每一时间段中被引频次或出现频次最高的30个节点数据),对数据分别进行关键词共现、文献共被引、作者合作分析,并绘制可视化图谱。

三、数据分析与讨论

(一)核心素养领域的研究热点

文章的关键词是文章核心内容的浓缩及提炼,如果某一关键词在其所在领域的文献中反复出现,则该关键词所表征的研究课题是该领域受关注较多的研究热点。CiteSpace可以根据文献共被引关系以自动抽取施引文献的关键词或名词短语的方式产生聚类标识,用以归结研究聚焦点,每一个聚类可以被认为是一个联系相对紧密的独立研究领域[2]359-377。将“Term Source”设置为“Title”“Abstract”“Author Keywords”和“Keywords Plus”,“Node Types”设置为“Keyword”,其他参数不变,选择LLR算法,得到的聚类图形如图1,其中,模块值(Q值)Modularity为0.4814>0.3,表示此可视化图谱划分的网络结构是显著的;平均轮廓值(S值)Silhouette为0.8424>0.7,表示此图谱是高效率令人信服的,此图谱结果具有参考价值。

图1 核心素养研究关键词共现分析网络图谱

图1中的节点代表分析的对象,关键词出现的频次越多,节点越大。通过对聚类的分析,可以从历时的角度对核心素养研究进行梳理,把握该领域的历史与现状。由图1可以看出,聚类1与聚类5标签名称类似,统一将两个聚类归并至聚类1,归并后共得到5个主要的聚类(聚类1-6),分别是学生核心素养、数学核心素养、课程标准、学校体育、教学。在研究基础中抽取的频次最高的这5个关键词就是2009-2018年间核心素养研究的热点课题的表征。

(二)核心素养领域的主要研究方向

CiteSpace软件虽然可以从各聚类的引用文献中提取出最能反映各聚类内涵的标识词,但孤立的词语有造成歧义的风险,而文献被引用的次数是判断文献影响力的一个常用测度指标,因此要结合高被引文献和高引用文献来推测各聚类代表的研究方向。文献共被引是指两篇参考文献被同一篇文献引用的现象,通过分析共被引网络中的聚类及关键节点,可以揭示出核心素养研究领域的知识结构[3]。“Node Types”设置为“Reference”,其他参数不变,运用Citespace聚类功能得到的核心素养研究的文献共被引网络图谱如图2,本次聚类的模块值(Q值)Modularity为0.5019>0.3,表示此可视化图谱划分的网络结构是显著的;平均轮廓值(S值)Silhouette为0.5812>0.5,表示此图谱中的聚类被认为是合理的,此图谱结果具有参考价值。节点代表分析的对象,文献共被引的频次越多,节点越大;节点内圈中的颜色及薄厚度表示不同时间段出现或被引频次,被引频次越高,年轮越厚。从图2可以看出:聚类0提供的标识词是外语(foreign language),其中被引频次最高的文献来自李艺,他梳理了国外有关核心素养的主流观点,并分析其优势与不足,在把握核心素养之前进行相关思考并尝试构建核心素养概念的内涵[4]17-23;裴新宁通过探讨欧盟“核心素养”建构的发展历程和结果,以期对我国学科能力结构研究和课程改进具有启迪意义[5]89-102;柳夕浪借鉴国际社会关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研究成果,厘清素质教育与核心素养体系的关系,澄清“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进而推进素质教育,走向素养导向的教育教学改革[6]5-11;综合以上分析,可以推测出该聚类代表的是核心素养的提出与构建的国际经验。

图2 核心素养研究文献共被引网络图谱

聚类1的标识词是体系转型(system transformation),从高被引文献来看,张华论述了我国最重要的两次课程改革(1922年新学制改革与2001年新课程改革),结合核心素养国际课程改革的大背景,呼吁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再出发”[7]7-9;余文森通过三维目标与核心素养的关系论证了三维目标到核心素养的变迁的必然,以及三维目标不是终极目标而是核心素养形成的要素和路径[8]11-13;黄四林基于时代背景的前提比较和分析了各国际组织、国家和地区核心素养研究的思路、方法、指标体系与具体内容的国际经验,为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的建构提供理论基础和研究思路[9]8-14。综合以上分析,可以推测出该聚类代表的是我国核心素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聚类2的标识词是深度教学(deep instruction),结合高被引文献来看,钟启泉概述了核心素养的意涵、价值以及核心素养在当代被提出的原因,认为学校教育的根本目的并不是知识的堆积、技能的训练,而首先是人格品质和关键能力的培养[10];姜宇认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推进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将核心素养融入课程标准是推进教育改革的基础,改进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实施是根本,促进教师理解核心素养是关键,确立基于核心素养指导考试评价是抓手[11]29-32;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越来越关注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马云鹏就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展开探讨,包括对其的理解、特征、与相关概念的关系[12]36-39;成尚荣以学生核心素养之“核心”为突破口,尝试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核心素养的关键,为在实践中发展的学生核心素养研究提供了更好地理论基础[13]24-25。综合以上分析,可以推测出该聚类代表的是我国教育教学的核心素养改革。

聚类3的标识词是核心素养研究(key competence research), 结合高被引文献来看,张娜介绍了DeSeCo项目核心素养研究的发展脉络、内容、组织程序、以及核心素养的主要内容、界定与遴选核心素养的过程,总结出对我国开展以学生学业质量为主的教育质量标准框架研究,特别是学生核心素养的遴选与界定和开展核心素养研究的组织形式和流程的启示[14]39-45;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汇总了相关理论,梳理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总体框架、基本内涵与主要表现[15]1-2;辛涛通过分析核心素养的历史演变,揭示东西方的人才观随着发展经历了由品德到能力再到素养的转变,探索核心素养内涵的国际共识,分析国际上关于核心素养的理论框架[16]3-28。综合以上分析,可以推测出该聚类代表的是国内外核心素养的研究。

聚类4的标识词是ICT(信息、通信、技术)教科书结构设计(ICT textbook structure design), 结合高被引文献来看,辛涛介绍了全球化、信息化背景下国际组织和世界主要国家(地区)学生核心素养模型的内容和结构,总结了核心素养模型推进教育改革的国际经验以期对我国学生核心素养的构建起到借鉴作用[17]54-58;李锋分析了信息技术教育从“信息常识”到“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教育意义,依据信息技术课程的实施需要,从教学方式、学业评价、实验室建设和师资培训等方面给出了相应的建议[18]4-9。综合以上分析,可以推测出该聚类代表的是信息化视域下核心素养研究的发展。

聚类5的标识词是课程改革(curriculum reform), 结合高被引文献来看,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辛涛归纳国际上核心素养和课程体系的相互关系、发展趋势和特点,分析国内课程标准改革面临的挑战,以此提出构建我国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的建议[19]5-11;郭晓明比较分析“整体支配模式”与“全面素养”观、“部分渗透模式”与“关键素养”观,认为课程体系改革中核心素养宜作为“关键素养”渗透于课程[20]44-47。综合以上分析,可以推测出该聚类代表的是核心素养研究在课程改革中的实践。

聚类6的标识词是能力导向学习目标(competence-oriented learning objective),结合高被引文献来看,师保国以创新素养为例,论述了核心素养是可教可评的和素养培育的四种视角以及核心素养如何“评”[21]3-10;林崇德认为提高未来基础教育质量必须要重视学生的核心素养研究,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未来基础教育的顶层理念是强化学生的核心素养,要重视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重视教育质量的评价,还要重视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倡导T型人才培养观,为创造性人才培养工作的开展打下良好的科学基础[22]47-50。综合以上分析,可以推测出该聚类代表的是“素养”导向的人才培养。

聚类7的标识词是研究设计(research design),201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研制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23];褚宏启认为要对“核心素养”的概念进行梳理,正本清源,其相关研究才能真正具有理论指导的作用[24]1-3。由此可以推测出该聚类代表的是核心素养的研究设计。

聚类8的标识词是中学(middle school),钟启泉赋予基础教育以新时代的内涵,其中核心素养的提出和界定,有助于明确我国基础教育的功能定位,基础教育不是成“家”的教育,而是成“人”的教育,要重新认识“学会做人”是学校基础教育第一位的目标[25]1,由此可以推测出该聚类代表的是核心素养融入基础教育改革。

(三)核心素养研究的发展演进

利用CiteSpace的时间线视图功能勾画聚类之间的关系和某个聚类中文献的历史跨度,选择“Timeline”,Citespace首先对视图网络进行聚类,并给每个聚类赋予合适的标签,然后根据节点所属的聚类(坐标纵轴)和发表的时间(坐标横轴)将各节点设置在相应的位置上,节点之间的连线则表示共现或共引关系,其粗细程度表示共现或共引强度,共被引强度越大,连线越粗,文献之间的关系越紧密,生成核心素养研究的时间线视图——图3。

图3 核心素养研究的时间线图谱

图3较为直观地展示了不同聚类随时间推移发展演进的情况,每一条实线代表一个核心素养研究方向,9个研究方向呈现出不同的发展历程,右侧是聚类编号和聚类标签,主要的聚类有聚类标签为“外语(foreign language)”的聚类0、聚类标签为“体系转型(system transformation)”的聚类1以及聚类标签为“深度教学(deep instruction)”的聚类2。本研究生成的是以被引用文献为节点的共被引聚类图谱,图3中线条的终止并不意味着研究方向的完全消亡,只是代表该研究方向的知识基础(即高被引文献群) 没有随着时间推移而发生显著变化。

从图3可以看出,在2013年聚类0开始出现,即有了该聚类的第一篇参考文献,辛涛认为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我国建立教育质量标准的基础与核心,也是我国教育领域与当前倡导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国际教育改革形势相接轨的重要环节,他从建立质量标准的需求、我国教育目标的嬗变、国际教育实践的趋势三个方面系统地论述了学生核心素养,并提出我国建立学生核心素养模型的建议[26]1;之后,该聚类的成果开始增多,直至2017年以后趋冷,关注度降低。

聚类1是近年比较被关注的主题之一,在2016年首次出现且一直保持较高的关注度,朱莹希、褚宏启、林崇德、师曼等分别论述了对21世纪核心素养的理解以及未来构建核心素养体系的建议。

表1 兼具高影响力和高中介中心性的文献

在2009年聚类2的第一篇参考文献来自郭元祥,他以教育的立场理解知识的性质、内在结构,就如何处理课程教学改革中的知识教学问题提出必须由表层的符号教学走向深度教学,实施4R教学[27]17-23。2015年至2016年该聚类的成果增多,之后趋冷,关注度降低。

2012年聚类3的第一篇参考文献来自张义兵对美国“21世纪技能”的解读,2013年被广泛关注且研究成果激增,例如张娜的DeSeCo项目的研究与启示。之后该聚类趋冷,直至2016年至今,该聚类保持着一定的关注度,例如师曼、辛涛、谢维和、核心素养课题组等在国内外核心素养的研究发展方面都有各自的成果与理论指导意义。

四、研究总结与思考

(一)研究总结

本文运用CiteSpace软件,可视化分析了CSSCI核心合集中与核心素养相关的文献数据,主要研究发现包括:1)热点课题主要有学生核心素养、数学核心素养、课程标准、学校体育、教学;2)核心素养的提出与构建的国际经验、我国核心素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国内外核心素养的研究以及信息化视域下核心素养研究的发展是此研究领域主要研究方向;3)不同核心素养研究方向的发展演进过程。

(二)研究不足与展望

CNKI(中国知网)数据库中的引文数据未完全开放,因此用于分析的文献数据仅来源于CSSCI数据库,相较CNKI数据库收录的文献而言,CSSCI数据库收录的文献质量较高,但覆盖面偏窄,对研究结果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例如,由于数据比较有限,最具转折点意义的前三项文献的被引频次分别是19次、4次、7次,但该三项文献在CNKI的被引频次分别为280次、94次、291次(数据获取时间为2018年11月19日);并且分析的数据对象仅为发表的论文,不包括报告、专著和其他书面交流形式,因此测度体系的覆盖不够全面。所以未来研究可以拓展数据来源,整合不同数据库的文献资源,更好地展示核心素养研究的整体面貌。

尽管CiteSpace可视化分析为我们研究这一领域的研究热点和前沿问题提供了一个可靠的视角,但CiteSpace软件的参数设置非常复杂,时间切片的不同或者阈值设定不同,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研究结果,同时又受研究者本人视野和视角的影响,因此所得结论可能存在不准确的地方。

近年来国内越来越重视核心素养研究,研究成果日趋丰富,但研究存在诸多问题,如研究深度与广度比较有限,重复现象严重,在研究方法上重定性研究且理论缺少与实践的联系,缺乏以实践作为理论的基础。本研究通过对核心领域、主要研究方向、研究发展演进过程、转折点文献、作者合作网络的分析,以期能对未来国内核心素养研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提高研究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