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用药调配中心常见护理安全风险因素分析及干预方案

2020-11-09 03:04李照贤王红伟封莹莹
健康之友·下半月 2020年10期

李照贤 王红伟 封莹莹

【摘 要】目的:分析静脉用药调配中心常见护理安全风险因素及干预方案的应用价值,以促进风险干预方案的推广。方法:将静脉用药调配中心工作人员划分成实施前组、实施后组,分别以常规管理方案、风险干预方案实施管理。结果:实施后组护理安全风险发生率低于实施前组(P<0.05);实施后组工作人员工作能力得分优于实施前组(P<0.05)。结论:静脉用药调配中心常见护理安全风险因素包含配置风险、排药风险、药品标签风险等。风险干预方案的实施,可有效减少护理安全风险的发生。

【关键词】静脉用药调配中心;护理安全风险因素;风险干预方案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识别码】B【文章编号】1002-8714(2020)10-0006-02

前言:作为医院的主要构成,静脉用药调配中心的工作质量,与临床静脉治疗安全性、有效性密切相关。由于静脉用药调配中心的任务量较大,内容繁杂,很容易出现相关护理安全风险问题[1]。风险干预方案是一种以防控风险为基本目标的管理手段,为确定其价值,本研究主要针对实施该方法后取得的成果进行

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我院静脉用药调配中心实施风险干预的时间(2019年3月)为分组依据,分别于实施前(2018年9月-2019年2月)、实施后(2019年4月-2019年9月)这两个时段,各选择47名工作人员纳入实施前组、实施后组。实施前组男/女=6:41;年龄(40.6±11.2)岁。实施后组男/女=6:41;年龄(39.8±10.5)岁。差异不显著。

1.2方法

实施前组以常规管理方案开展管理。实施后组以风险干预方案开展管理:(1)风险评估。结合静脉用药调配中心既往工作经验及有关资料,总结常见护理安全风险因素,结果为:药物配置风险、排药风险以及药品标签风险等。(2)风险管理方案的制定。以风险评估结果为参照依据,制定风险干预方案:①配置风险防范。全面落实静脉用药调配中心的静脉用药配置流程;将易出现配置失误的药品、易产生药物不良反应的药品,纳入重点调配管理范畴。此外,于静脉用药调配中心显眼位置设置相应药品配置警示语,以提升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充分保障静脉注射液的配置规范性。②排药风险防范。要求工作人员遵循以药品顺序排药原则,开展排药管理。工作人员定期抽查排药质量,及时发现排药异常问题,并按照分析原因、优化排药管理方案的流程,遏制排药风险问题的形成。③药品标签风险防范。严格落实静脉用药调配中心的标签管理制度,于第一时间贴好标签,并依据标签进行分类、储存。每日抽查各类注射液的标签管理状况,针对未贴标签问题,对其责任人进行适当惩罚,以改善药品标签管理质量。

1.3统计学方法

以SPSS24.0软件统计。P<0.05:差异显著。

2 结果

2.1护理安全风险发生状况

实施前组护理安全风险发生率20.00%,高于实施后组(P<0.05)。

2.2工作能力

实施前组,工作人员配置效率(41.27±5.36)分、药品摆放(40.91±5.58)分,均低于实施后组(P<0.05)。

3 讨论

随着静脉用药的普及,静脉用药安全性逐渐成为人们的关注重点。静脉用药调配中心的工作质量是临床静脉用药安全性的主要影响因素[2]。依据既往经验,静脉用药调配中心管理的复杂性在于:(1)护理安全风险因素较多。静脉用药调配中心涉及较多护理安全风险因素[3]。主要包含:配置风险(与静脉用药调配中心管理制度落实不当、工作人员专业技能掌握不佳等有关)、排药风险(与排药方法选用、排药质量评估与监管等有关)、药品标签风险(系工作效率低下、标签管理制度落实不当所致。)(2)药品调配工作对工作人员安全意识、工作能力的要求较高。从静脉用药配置中心管理现状来看,静脉用药配置工作对人员安全意识水平、工作能力的要求较高,加之工作量较大,工作人员极易出现工作疏忽。

风险干预方案是一种强调风险管理与控制的管理方法。将其用于静脉用药调配中心的日常管理,该方法可结合管理工作中的主要护理安全风险因素,逐一确定有针对性的防控方案,以改善上述风险因素带来的不良影响。

静脉用药调配中心管理中,风险干预方案的应用优势在于:(1)提高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静脉用药调配中心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与其调配质量密切相关[4]。常规管理方案模式仅要求工作人员按照静脉用药调配中心的管理要求开展日常工作,其对工作人员安全意识水平的影响作用有限。而引入风险干预方案后,该方法则通过对相关风险的评估与针对性预防干预,全面提升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水平,进而保障静脉用药的安全性。(2)抑制护理安全风险的发生。与常规管理方案相比,风险干预方案更加关注静脉用药调配中心风险因素的干预与识别,其将识别结果作为确立风险因素管理方案的依据。随着风险因素管理模式的持续实施,静脉用药调配中心的一系列护理安全风险问题均可得到有效控制[5]。本研究提示:实施后组护理安全风险发生率5.00%,低于实施前组(P<0.05)。(3)提升工作人员工作能力。风险干预方案对静脉用药调配中心管理制度落实、工作人员培训的支持作用,有助于提升工作人员药物调配规范性及调配质量,进而促进其工作能力的改善。

综上所述,宜于静脉用药调配中心管理中,引入风险干预方案,以借助风险干预方案的防控、约束作用,减少相关护理安全风险的发生,满足临床静脉用药的安全性要求。

参考文献

[1] 张燕春,吴炳敏.静脉用药调配中心常见护理安全风险因素分析及干预方案[J].中国社区医师,2020,36(11):169-170.

[2] 卓金旋.静脉用药调配中心常见护理安全风险因素分析及对策[J].齐鲁护理杂志,2018,24(16):89-91.

[3] 邵恒,王欣,聂松柳.HACCP在静脉用药调配中心成品输液质量风险管理中的应用[J].

海峡药学,2020,32(02):220-223.

[4] 胡宏亮.静脉用药调配中心常见安全风险因素分析及对策[J].中国社区医师,2019,35(21):175+177.

[5] 仲学萍,杨文凤,赵梅凤,等.风险管理在静脉用药调配中心质量管理中的实践[J].實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20,5(14):184+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