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干部扶贫行为与效果

2020-11-09 02:57舒竹丽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20年14期
关键词:基层干部困境对策

[摘要]自1986年我國将扶贫工作上升到国家政策层面,至今已经有30余年,2015年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吹响了扶贫攻坚的战斗号;2017年,实现1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28个贫困县摘帽,扶贫工作取得令世人瞩目的治理成果。但我国是人口大国,人口基数大,其次,农村人口多且情况复杂,贫困程度有深有浅,贫困原因各有不同,因而农村地区的贫困问题十分复杂。在农村扶贫工作中,基层干部对贫困地区情况接触最多,了解最深入,是国家与扶贫对象联系最直接关键的角色。要想消除贫困人口,首先要瞄准,但落实到具体扶贫工作中,依然存在诸多问题,例如:瞄准机制不精确、基层干部与扶贫对象的衔接不到位、扶贫考核机制流于形式等问题。本文从理念、制度、瞄准机制、技术等四个方面出发,探讨基层干部在扶贫工作中的行为与效果,试提出相应措施,为工作扶贫工作做出贡献。

[关键词]国家扶贫:基层干部;扶贫对象;困境;对策

[中图分类号] D262.3

[文献标识码]A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人类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2020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因此对落实扶贫政策的基层干部提出了更高标准的要求。

1 相关概念

1.1 贫困

英国学者朗特里从经济学角度出发提出贫困的概念,他认为:一定数量的货物和服务对于个人和家庭的生存和福利是必须的,缺乏获得物品和服务的经济资源或经济能力对个人和家庭的生活状况就是贫困。但是从不同角度出发,对贫困的概念理解亦不同。由于中国各地区经济发展存在现实差异,东西部地区、城乡之间,在教育、医疗以及其他基层设施等方面存在差异,致贫原因不同,相应的扶贫措施也不能单一化。

1.2 扶贫对象

扶贫对象包括一般贫困户、低保户与五保户,贫困地区一般有贫困村、贫困县、贫困区以及特困连片贫困区。在贫困对象中,国家针对低保户与五保户有较为严格的划分标准和准人标准,属于较容易识别的部分,而对一般贫困对象的划分缺乏科学、有效、准确、客观的标准,因而其识别存在较大难度。本文所要探讨的对象主要是一般贫困户。

1.3 基层干部

基层即指各种组织中最低的一层,与群众的联系最直接、最深入。干部即指在一定的组织中担任一定领导或管理工作的人。我国的基层干部主要是指在国家公务系统中,在县级、乡镇级等基层单位担任领导者的基层人员,从广义上主要是指在基层单位工作的干部,例如:在县乡党政机关、城市街道社区、农村基层组织、军队连队等基层单位工作的干部。

2 我国扶贫工作的经验

1986年我国将扶贫工作上升到国家政策层面,通过30余年的努力,各地在国家扶贫政策的支持下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开展扶贫工作,形成具有特色的扶贫经验:

2.1 在扶贫工作中重视文化和思想工作

扶贫工作既要重视贫困对象的经济状况、脱贫情况,更要重视贫困对象的文化生活和精神状态,使扶贫工作不流于形式,切实打好扶贫攻坚战。在精神文明生活方面,组织本村村民开展活动,引导村民完善村民活动服务中心、村民小组等基础设施,完善农村网络、公路、制作宣传展板,活跃、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为农村基层干部开展扶贫提供强大思想保障。此外,发挥村里党员同志在扶贫攻坚中的先锋模范作用,组织党员干部走访进户、发放宣传单、讲解政策等活动,积极向贫困群众宣传扶贫新政策,在思想上教育和引导群众了解国家扶贫有关政策。

2.2 重视本地方特色资源

大别山连片特困区,是一个被定位为革命老区振兴试验区,由于历史原因这里留有丰富的革命红色文化,将这些文化作为旅游资源,特别是革命红色生态文化旅游资源,打造红色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通过发展本地特色旅游资源促进本地经济发展,以实现经济振兴,增加该地人口收入,提高生活水平,从而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脱贫。该地基层干部在扶贫工作中转变思路,因地制宜的实施扶贫,形成有自己特色的扶贫经验,通过利用地区资源优势,发展旅游等产业实现脱贫,效果很好且返贫的情况少。

2.3 少数民族集聚区要善用民族文化资源

武陵山区是一个以土家族、苗族聚居,侗族、白族、蒙古族和回族等诸多少数民族混合居住为主要特征的少数民族地区,在武陵山片区民族资源方面表现突出,湖北省出台政策《湖北省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十三五”实施规划》,要把湖北省武陵山片区建设成为扶贫攻坚示范区、跨省协作创新区、特色农业发展区、生态文化旅游区、生态安全屏障区和民族团结模范区。将武陵山片区民族风情与和民族文化开放整合开放,形成了以巴文化、屈原文化和土家族、苗族、侗族等文化为特色的多民族地域性文化,利用这些民族文化资源,通过武陵区的民间工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吸引游客,大

,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以带动大批贫困人口脱贫。

3 基层干部识别扶贫对象的困境

3.1 瞄准机制不完善

消除贫困,首先要瞄准贫困人口。基层干部在实际扶贫工作中,面对贫困对象的复杂多变的情况,存在有脱贫的、返贫的以及新增贫困人口等诸多情况,存在诸多难题,从而影响扶贫效果,达不到应有的结果。其次,贫困指标基本是趋同,但经济发展发展存在差异,使得同地区也可能因为资源、政策、历史因素等,导致其家庭收入、消费水平等存在差异,因而对同地区的A地和B地而言,扶贫指标对A地而言可能过高,导致贫困人口的遗漏,对于B地而言可能过低,导致大量非贫困人口被纳入,浪费国家财政支出,因而扶贫标准存在矛盾,影响贫困对象的识别。最后,在贫困对象的筛选与识别工作中,存在着贫困与“假”贫困的矛盾,熟人优先识别、家属无条件识别等腐败的道路,影响贫困工作的顺利开展。

3.2 基层干部与扶贫对象的衔接不到位

基層干部与扶贫对象的对接过程中,信息沟通不到位,致使扶贫工作未能顺利展开。一、是基层干部能力不足,缺乏正确解读国家政策的知识储备,未能很好向贫困对象进行解读、宣传,进行引导;二、是扶贫对象对政策的误读,影响其对扶贫政策的接受,使其不相信国家的好项目。当基层干部与扶贫对象的对接不到位时,两者对政策了解不充分或者误读、误解等,都易导致贫困对象失去脱贫机会,影响国家扶贫工作。例如:某些地区以土地流转来帮助扶贫,虽然土地流转方式脱贫效果突出,但仍有部分农民不愿意进行土地流转,导致其失去脱贫时机。

3.3 对基层干部的考核机制和激励机制流于形式

基层干部作为在国家基层工作人员,同样有升职、加薪等的权利,作为扶贫工作人者,其最主要的考核标准就是扶贫绩效,即脱贫人口、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家庭人均收入增加等。但我国基层干部的考核机制大多流于形式,并未得到严格运行,其中对脱贫人口的考核存在着重量轻质、数量脱贫等问题,由于对基层干部的考核缺乏监督,导致其考核机制流于形式。此外,缺乏良好有效的激励机制,扶贫工作不能与基层干部的政绩、升迁、奖励等挂钩,使得基层干部在扶贫工作中缺乏动力,出现基层干部不扶贫,扶假贫以及重量不重质等行为的出现,严重影响到国家扶贫工作的开展。

4 针对基层干部扶贫工作中问题,提出相应措施

4.1 进一步完善对扶贫对象的精准识别机制

基层干部在扶贫工作中基础和关键是对扶贫对象的识别,保证选出的贫困对象真贫困,要坚持两项原则,即基层识别原则和动态管理原则。一、基层识别原则是保障基层民主,把把贫困对象筛选权让于部分出去,把老百姓的态度加入到扶贫对象的识别工作中来,让扶贫工作程序透明、操作规范,选举出的贫困人口更为民主。二、是动态管理原则,基层干部每年需要根据扶贫对象、扶贫地区的实际发展,做到有进有出,已经脱贫的对象要及时移出贫困系统,因为大病、自然灾害等造成的新生贫困人口应及时帮扶,做到扶贫信息动态管理、及时更新、真实可靠,把扶贫工作的资金用到刀刃上。

4.2 建立健全相应的制度体系

扶贫工作的有效实施离不开完善的制度体系,以确保帮扶到位。首先,严格落实责任制,做到不脱贫、不脱钩,将脱贫工作与基层干部的考核相挂钩,建立科学且多维度考核体系,坚持既看眼前又看长远,、既看显绩又看潜绩,制定出具体的、可操作的考核内容、评价方式和操作规程,采取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相结合,并充分运用现代手段,随机抽样、网络评价,建立科学考核体系。其次,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把扶贫基层干部的政绩、升迁与扶贫绩效挂钩,对扶贫成效显著的地区的基层干部,给予表彰和奖励,在资金、升迁上给予倾斜,在国家扶贫工作中标可以予以提拔重用,从而引导基层干部扶真贫、真扶贫,防止基层干部不扶贫、扶假贫以及重量不重质的扶贫行为的出现,对扶贫工作开展不积极的基层干部进行批评直至追究责任,严格奖优罚劣。最后,扶贫工作的有效开展需要确保相关程序的透明管理,实行对扶贫对象公示制度,公开确立扶贫对象的程序,实行扶贫工作全过程公开,确保贫困对象认定的透明公平,实行扶贫资金公示制度,确保扶贫资金在阳光下运行,实行扶贫项目监督制度,强化各家村民的监管责任,要保证群众投诉、举报渠道的畅通,确保贫困群众的监督权,让扶贫对象成为扶贫项目监督的重要力量。

4.3 在基层干部扶贫工作中引入现代科学技术手段

国家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当代基层干部扶贫工作中对扶贫对象的识别是重点也是难点,基层干部具有部分自由裁量权,对其管理不规范、不到位,容易造成扶贫管理的不规范现象,因而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建立相关管理机制等实现扶贫管理的精准十分重要。首先,贫困对象的准确识别和动态管理需要现代科技。要建立起准确的贫困户信息网络系统,将扶贫对象的基本资料、动态情况录入系统,并实时进行调整,确保扶贫信息真实、可靠、管用。其次,基层干部扶贫工作的整个过程需要阳光运行,公开筛选扶贫对象的全过程,建立扶贫对象资金使用,避免基层干部暗箱操作。同时,引入第三方监督,在国家扶贫工作网页建立专门监督举报窗口,严格扶贫资金管理,确保扶贫资金用准用足。

此外,针对贫困人口的识别问题,国家出台建档立卡等措施以及利用现代技术加强对扶贫对象的精准识别。

[参考文献]

[1]张笑芸,唐燕创新扶贫方式,实现精准扶贫[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4(09).

[2]王宏杰,从阿马蒂亚·森的多维贫困观谈农村扶贫对象的选取[J].经济研究导刊,2013(35).

[3]沈新忠,关于锁定扶贫对象实施动态化管理的思考[J].农村发展,2013(06).

[4]董勤兰,俞树煜.基于“互联网+”的教育精准扶贫模式探一聚焦学生为扶贫对象[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7(11).

[5]吴晓燕,精细化治理:从扶贫破局到治理模式的创新[J].华中师范大学报,2016(11).

[6]詹国辉,张新文.“救困”抑或“帮富”:扶贫对象的精准识别与适应性治理一基于苏北R县X村扶贫案例的田野考察[D].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7.

[7]蓝玉娇.完善我国农村扶贫人口瞄准机制的研究-P又江西省上犹县为例[D].东北大学,2014.

[8]杜毅,我国农村低保和扶贫对象识别与瞄准研究综述[J].安徽农业科学.2015.

[9]姬咏华,找准扶贫对象方能“对症下药”[J].财经聚焦,2017(07).

[10]葛小强.在精准扶贫工作中,乡镇党员干部如何发挥其作用[J]三农视野,2016(12).

[作者简介]舒竹丽(1996-),女,四川成都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基层治理。

猜你喜欢
基层干部困境对策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深度伪造”中个人隐私的保护:风险与对策
处理干群关系不能忽视基层干部之痛
农村基层干部人才培养的“广州样本”
跟踪导练(一)
要严管更要厚爱
走,找对策去!
我国货币错配的现状及对策
安吉拉·默克尔能否解救欧洲的困境
A Boy and His Tr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