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教生的教师角色适应过程探讨

2020-11-09 02:57蒋师张春兰刘柱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20年14期
关键词:教师角色

蒋师 张春兰 刘柱

[摘要]为缓解地方学校师资结构性严重短缺问题,政府通过优惠政策鼓励高校毕业生(以下称“支教生”)到全国各地开展支教工作。本研究以南京市四所高校的14名研究生支教团成员为研究对象,采用个案访谈法,对支教生的角色转换、角色适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一方面,亲密友好的人际互动有利于支教生的角色适应;另一方面,当人际互动产生分歧与冲突时,支教生面对无力改变的现实,往往会选择顺从环境来实现角色适应。最后,本文提出了通过建立师生及和同事间的亲密关系、充分发挥主观适应能力以及培养支教生正确的角色认知等建议,为支教生适应教师角色提供参考。

[关键词]支教生;教师角色;角色适应;人际互动

[中图分类号] G645.5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我国政府为缓解地方学校师资结构性严重短缺问题,通过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全国各地开展支教工作。如2006年国家人事部颁布的《关于组织开展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从事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的通知》,从2006年起连续5年每年招募2万名高校毕业生,安排到农村基层从事支农、支教、支医和扶贫工作(简称“三支—扶”计划),旨在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全面促进地方基层的社会发展。在国家政策一直积极鼓励倡导之下,支教生群体的日益壮大。对于支教生来说,无论是社会还是支教地区,甚至是支教生自身都对于支教生的教师角色有诸多的期待,然而支教生在承担全新的教师身份所经历的困难以及自我的调适过程却时常被忽视。因此,探究他们在教师角色适应过程中的困境与调适策略很有必要。

1 文献回顾

关于“角色”的概念,以米德为主的符号互动论对此做出了重要解释,认为角色扮演构成了人们进行社会互动的基本条件。随着对“角色”这一概念的深入研究,学者们对其做出了更具体的解释,大部分学者认为特定的角色是一种特定行为模式,一方面这种行为体现了角色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另一方面也综合反映了社会对这种角色的期望与个体对这一角色的适应能力。关于教师角色,国内外学者认为教师并不仅仅扮演课堂教学角色,而是承担着更加多元化的角色,关于适应,皮亚杰首先提出,适应是“同化”和“顺从”的过程。 “同化”指个体因认知不同而对周围社会环境有不同认识,从而做出不同的反应,而“顺从”是指个体随着社会环境变化而改变自身的过程。教师角色适应的过程应该包括这两部分,前者体现了个体对环境的主观能动性,后者强调环境对个体的影响。关于教师角色适应,林海亮等人认为,教师的角色适应应是教师自身形成对这一角色的认识,按照自己对该角色的理解实践的过程。

回顾过往研究发现,国内学者对于支教生的研究多集中在顶岗实习的支教生上,较少关注高校的研究生支教团。并且,在较少的研究生支教团的研究中,大多数学者将支教团看做一个整体,一个机制,探究这个团体在客观环境下发挥的作用,而支教团中的个体在面临身份转变时适应的过程却被忽视。笔者认为,教师角色在扮演过程中,日常的人际互动影响着支教生对角色的理解和认知,是教师角色适应的重要问题。本研究试图以南京四所高校的支教团为例,通过访谈,分析支教生在教学实践的人际互动中,支教生的认知与行为的变化,探究他们在角色适应过程中的困境与调适策略。

2 研究设计

2.1 相关概念界定

本研究所提到的“角色”概念借鉴了周晓虹的解释: “角色是处于一定社会地位的个体,依据社会客观期望,借助自己的主观能力适应社会环境表现出的行为模式。”该行为模式侧重于发现支教生在自我与他人的期望影响下的行为与互动。另外,皮亚杰认为“适应”就是主体通过顺从或同化来对客观环境的变化做出反应,达到平衡。本研究基于周晓虹与皮亚杰对于“角色”与“适应”的解释,认为“角色适应”应该是当主体的身份发生变化时,主体依据社会期望以及自己的主观能力,使自身的行为、期望与新的身份相匹配,达成平衡的过程。

2.2 资料收集

本研究以支教生扮演角色前的准备以及角色期待、角色转变后的个人经历以及对这一角色的反思与展望为主要问题设计了访谈提纲,采用个案访谈法收集相关资料的方法,探索支教生在支教过程中的角色适应。共访谈南京农业大学等四所高校14位研支团成员,获取他们在支教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选取个案的英文单词“Case”首字母C以及访谈的先后来进行编码,如第—个高校研究生支教团的编码为C1,第一个访谈对象的编码为Cla,以此类推。分别列出受访者的性别,所属高校以及支教基本工作内容,并建立基本信息表格(如下表1)。在访谈的14人中,8名男性,6名女性,均在支教前接受过专业的培训,在贵州、新疆等西部贫困地区的学校参与支教活动,工作繁重,除了基本的教学工作之外还包括行政工作、扶贫工作等。

3 从学生到“教师”:人际互动中的角色适应

研究发现,人际互动影响着支教生的角色认知和理解。在亲密友好的人际关系能够帮助支教生适应教师角色,当人际关系出现冲突时,支教生一方面会根据环境的不同充分发挥主观适应能力,另一方面根据周围的环境改变自身达到适应的目的。支教生与学生、学生家长、当地老师以及支教团成员等人的互动都极大地影响了支教生的角色适应,受访者们表示亲密友好的人际互动对于他们适应教师角色是有极大的帮助的,然而人际互动也存在冲突和分歧,如学生的不听话、家长的不理解以及与同事在工作上的分歧等会使支教生期望的教师角色与现实的教师角色之间产生冲突,并极大程度地影响支教生们的对教师角色的认知和理解。

通过受访者们的支教经历,笔者发现受访者们在支教生活中与当地的学生、学生家长、当地老师以及支教团成员都有频繁互动。本研究将从支教生的人际互动中分析支教生在角色适应方面面临的困境及其解决的策略。

3.1 与当地学生:从陌生到亲密

通过整理访谈资料我们发现,受访者虽然与當地学生会产生一些摩擦,但他们往往不像当地老师一样对学生来说是绝对的权威,相反,受访者说当地学生一开始都会对他们的存在感到新奇或陌生,但最终都会变得亲密,成为可以交换“秘密”的朋友。

C2a聊到到他们一开始来到支教地,学生们都感到特别新奇。下课之后他们常常会跟学生聊天,为了与他们变得亲近只要没事他们会经常留在班级。特别是在他支教期间遇到的一个小男孩,对他印象非常深刻。

“这个男生一开始在班级里特别邋遢,上课什么都不带,我问他你书呢?他在书包里搜半天也没搜出,我就让他到后面去罚站,跟他聊也没用。”

“他们有一次体测,他们要跳绳,一分钟调多少个,这个孩子就是不跳,特别倔,后来还把绳子扔了,应该我是班主任嘛,我就跟他说让他到树下面站着。后来我到树下面跟他谈心,他还是不说话,后来他就突然哭了,抱着我就开始哭,一边哭一边问我,老师你知道我脸上的疤都是怎么弄的吗?他脸上有很多疤,他说他小时候他爸妈不在家,就有别的人欺负他,往他脸上扔石头留的疤。”( C2a)

支教老师的特殊性使他们与当地学生的交往从陌生到亲密,与当地老师不同,支教老师短时间的支教经历中往往伴随着不同程度的情感卷入,这使得他们能够快速突破新手老师的陌生感,与当地学生建立朋友、情感的发泄者、激励者者甚至父母的替身这样相对亲密的关系,有利于支教生的角色适应。

3.2 与学生家长:从分歧到妥协

受访者在叙述支教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时,都认为主要的困难来自当地的家长。一方面,一些家长对于受访者们并不信任,认为他们初来乍到且没有经验,对于他们的专业素养表示怀疑与不信任。另一方面,由于当地教育观念落后,且当地家庭比较贫困、子女人数较多的现状,当受访者们与家长们聊到学生,尤其是女生的上学与辍学问题时总会产生分歧。

“我们班有一个女生,家里有弟弟妹妹,爸爸身体残疾了,家里想让他辍学,初中都不给读完。但是那个女生很听话,我们就去她家里家访,想劝她父母让她继续读书,学费都不是问题,她父母还是不想让她读书,说家里孩子这么多,养不起,让她早点挣钱,她自己也没有再跟父母争取。那这样我们也就没有再劝下去了。其实如果只是担心钱我们还是可以进行一些捐款活动的,我们自己现在虽然结束支教了,但是还是会给那儿的一个学生每个月转一些钱,一直到上大学。”( C2a)

家长们教育观念的落后以及不理解让大多数受访者感到无力与无奈,最后只有放弃劝说家长。受访者虽然能通过捐款让孩子继续接受教育,但对于教育观念落后的家长的决定无力改变。还有一些家长则是在一开始表示了对支教老师的不信任。

“有的家长就觉得我们是新老师,不想让我们带他们的孩子,我們也跟这种家长沟通过,表示我们经过专业的培训,并且自己也一直在学习,后来看孩子成绩还不错就没有这种情况了。”( C2a)

当地父母对支教生的不理解、不信任是支教生在教学实践中面临的一个阻力,与当地父母人际关系的矛盾成为支教生角色适应的困境。支教生通过与当地父母的不断沟通以及教学方面的成就化解了这一矛盾,对于当地落后的教育观念支教生选择顺从环境来实现角色适应。

3.3 与当地老师:从冲突到协调

受访者们在支教过程中与当地的老师也有非常密切的互动,是支教生在新环境中建立人际关系很重要的一部分,通过受访者的讲述,研究者发现大部分当地老师都在支教过程中给予了他们诸多帮助,使他们更快地适应环境、适应角色。但与同事的相处中也会产生分歧或冲突。

C3b提到当地老师在他初到的时候给予了许多帮助,包括教学技能、学校以及学生的情况,甚至包括适应当地的生活,所以他们后来关系也变得非常亲密。

同时他也提到会在教学理念上与当地老师有一些冲突, “因为这件事情,我当时差点找我的上一任班主任吵架了。因为期末考试当时七年级班主任有一个就和我说有人会调座位,我说我不调,他们考出来怎么样就怎么样,我不仅要教他们成绩,我还要告诉他们做事情不能这样去做呀,别的老师都来劝我,我后来也没去找他吵,后来知道这在当地是个挺普遍的现象,最根本的还是当地的教育环境、资源都不行,我的坚持没有太大的意义,所以尽量给他们一些日常的课堂测验。”( C3b)

从当地老师与受访者的冲突中体现了受访者作为“同事”,与当地的保持固有观念的老师会有教学理念的差异,分歧与冲突的解决显示出受访者在适应老师这个角色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需要妥协,经历过分歧与冲突后,受访者表示对于“支教老师”以及“老师”这一角色有更加深刻、实际的认识。但同时受访者也采取了另一种方法获得学生们的真实成绩,能够根据实际环境的不同做出不同的反应,充分体现了支教生良好的适应能力。

3.4 与支教团成员:从疏离到协同

通过大量的访谈,笔者发现,支教团的成员对于受访者们来说是共同经历快乐与困难的伙伴,是适应当地生活、适应教师角色的过程不可获取的部分,支教团成员互相之间的交流、倾诉能够帮助受访者调适自我,在一个陌生并且相对贫瘠的环境中尽快适应,支教团成员之间发生矛盾和冲突时,也能够及时解决。C3d在访谈中叙述到: “我们是南农大四个人去新疆,虽然一开始我们不认识,都不太熟,但是在那个环境下我们很快就熟悉了,经常可以互相的倾诉一些自己的困扰,团长也会定时给我们开一下座谈会,主要是讨论我们日常发生的一些矛盾啊,做的不好的地方,互相提供一些帮助,当我们有什么困难的时候互相都是对方的支柱。”( C3d)

通过访谈我们发现,支教团的成员在一开始大多都是不熟悉甚至不认识的,但在支教过程中,他们成为对方的伙伴和支柱,远远不止一开始同行者的意义。这种亲密的关系极大地加速了支教生的角色适应过程。

4 结论与建议

4.1 角色适应过程中的困境

在支教过程中,支教生与学生、学生家长、当地老师以及支教团成员但会发生频繁的人际互动,学生的陌生,学生家长的不理解,当地老师的不配合以及支教团成员最初的磨合等人际互动中的冲突让支教生对教师角色的认知和理解受到冲击。尤其通过与当地人的深入接触让支教生们清楚地认识到贫困地区的教育观念落后、教育资源稀缺等现实问题,基于现实问题的冲突不可调和,支教生往往选择转变自身的认知和行为来适应环境。

4.2 支教生教师角色适应的策略

首先,支教生应积极参与各方互动交流,主动融人支教当地的日常生活中去;当地的学生、家长、老师以及支教团成员互相之间应给予支教教师充分的理解和支持。亲密的关系与正向的人际支持能够帮助支教生较快地适应教师角色,如亲密的师生关系,相互帮助的同事关系以及相互理解的家长与老师之间的关系。另外,支教生的角色适应是一个“同化”和“顺从”同时进行的过程,支教生能够根据环境发挥主观能动性,也不得不转变自身的认知以适应当地教育环境。因此,支教生应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和水平,主动、自觉地为将来从事教师工作做好各种准备,包括自觉建立正确的角色认知等,充分发挥主观适应能力,根据环境的变化做出不同的应对措施。然而对于支教生无力改变的教育现状,学校及相关政策制定者有更大的作用,创造积极向上的教育环境,改善支教地的教育现状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赵苹.小学语文新人职教师角色适应的个案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7.

[2]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3]林海亮,吴忠才'李雪.新教师角色适应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 (35).

[4]李浩,张晓红.新时代高校研究生支教团的发展与社会治理价值—一以中山大学为例[J]宁德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01).

[5]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作者简介]蒋师(1998-).女,安徽宣城人,社会学专业本科在读。

猜你喜欢
教师角色
研究型大学中教师角色分析
教师角色在英语学习中的作用探究
多媒体技术在农村小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教师角色在英语学习中的作用及角色转换
浅谈新课改下教师的角色与教学行为
新媒体环境下多模态商务英语课堂教师角色定位
浅析支架式教学模式下大学英语教师的角色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