愈老情愈深

2020-11-09 03:12潘玉毅
作文评点报·作文素材初中版 2020年38期
关键词:老朋友脑海乡音

潘玉毅

坦白来讲,生活中有很多人都怕老,怕老了以后,头发会白,眼睛会花,脚步会蹒跚,反应会迟钝,记忆会变差。他们的脑海里常常浮现这样的画面:有一天,自己老了,精神不再抖擞,走路要人搀扶,甚至连曾经在意的人和事都记不住了。想着想着,他们就陷入了谈“老”色变的恐慌。然而,事实上也不是所有与“老”字搭边的东西都是不好的。

比如“老地方”就很好。对于很多人来说,一句“老地方见”,胜过无数信誓旦旦的承诺,纵使千言万语也不及它万分之一。每一个地方都有属于自己的名字,这名字可能很好听,也可能不怎么好听,可能名声在外,也可能名不见经传。但有一点毋庸置疑,一个地方能被称为“老地方”,多半留有讓人难忘的记忆。记忆即生命,你在某一个地方行走过,生活过,哭过,笑过,它才会深入你脑海。哪怕这个世界还有许多比它风景更美、街市更繁华的所在,你依然将之视为与众不同、独一无二。

老地方多半会有老朋友。人与人之间,朋友分很多种:贫贱之交,患难之交,点头之交,莫逆之交……但是不管你将朋友之间的情谊说得如何天花乱坠,都不及“老朋友”三个字来得更有分量。或许,你们之间也曾发生过不愉快的事情,为某个人、某件事起过争执,拌过嘴,甚至一度划地绝交。但是时过境迁之后,依然愿意将对方称为“老朋友”,足可见得他在你心中的地位。

如果说老地方、老朋友让人留恋,那么老物件则容易激起人的怀念。俗话说,睹物思人。这个世界上,再没有比一样带有岁月痕迹的旧物件更能勾起人们对于过去某段经历的回忆了。一枚书签,一张画纸,一封信函,一本相册……物愈老,情愈深,看着看着,回忆如潮水涌动,顷刻间便将回忆的当事人给吞没了。

当然,能带动记忆的不只是眼睛,还有鼻舌口耳诸般感官。多时未闻的泥土气息,许久未尝的故乡味道,还有阔别已久的乡音缭绕,都让人喜不自胜。以“老家话”为例——唐人贺知章的《回乡偶书》里有两句诗:“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也许,从我们离开的那一天起,就注定了我们将与故乡渐行渐远,到最后,唯一保留着的与故乡相关的便只有这乡音了吧。乡音是有生命力的,即使被普通话、外语、他乡方言所包围,始终未被彻底同化。许多年后,再一次回到旧居地,物是人非,而乡音依然熟悉。

除了还能耳闻目睹的“老”,那些已经消失或者正在消失的“老”也很美好,比如老房子。记忆里的老房子,虽然不如今日的楼宇来得高,屋里的摆设也不如当下来得好,屋中居住之人的吃穿用度更是比都没得比,可我们从不曾将它们看轻。纱窗,木门,屋檐,穿堂而过的风,庭前院后的吵闹声,没有因为时间的遥隔而被人遗忘,反而变得愈加清晰。

我有时候也会想,如果有一天,我老了,与小儿女围坐在一起,翻开藏了大半生的老物件,将上面的灰尘轻轻掸落,与他们分享一本书、一封信、一枚纪念章背后的老掉牙的故事,那时,我的心里多半会生出丝丝温暖,宛如阳光普照吧。

【赏析】

老地方、老朋友以及老物件,这些与“老”相关的字眼不仅没有让人陷入到“老”的恐慌之中,反而让人感受到其背后承载的岁月与深情。无论是耳闻目睹,还是留存于记忆,这些“老”历久弥香,温暖人心。

猜你喜欢
老朋友脑海乡音
刘家瑞:像一道闪电
乡音永久
潘维廉漳州行 有种“老朋友”的感觉
乡音如歌
再见了,老朋友
这些老朋友还在,它们过得好吗?
中国人民都有哪些“老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