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学佺铭卦象端砚

2020-11-09 04:03瑞霖
东方收藏 2020年10期
关键词:端砚

瑞霖

曹学佺为明代著名文学家,“闽中十才子”之首。他藏书万卷,著作千卷,博学多才,对文学、诗词、地理、天文、禅理、音律、诸子百家均有研究。曹学佺还爱好赏砚、藏砚。天津博物馆是国内收藏古砚、名砚最丰富的博物馆之一,在其2014年出版的《天津博物馆藏砚》一书中,列举了从汉代到民国时期的200方精品,其中有两方曹学佺名砚:一方为曹学佺铭凌云竹节端砚,另一方是曹学佺款肤寸云端砚。两砚都材质细润,制作精良,铭文秀雅。由此可见他在历代藏砚家中的地位,可惜许多介绍曹学佺生平业绩的文章中对此少有提及。大概是因为他在文学上的巨大成就淹没了收藏古砚的“小技”。曹学荃是福建侯官(今福州)人,和我算是同乡。我收集古砚20年,仍未遇到这位乡贤铭砚,心常戚戚,以为终将无缘了。却事有转机,今年春,有一藏家转让一方“曹学佺铭卦象端砚”给我,虽价格不菲,我仍觉值得。现将我的喜悦心情和这方古砚,与同行分享。

曹学佺铭卦象端砚,明代,长20、宽12.5、厚3.3厘米。砚制端庄规整,面围门字边框,边框上方浮雕两夔龙,首相向,对着前边中间圆球,龙身分别从两边垂下,这是古砚上常见的纹饰。下为稍宽砚池,砚岗饱满,砚堂平展,有磨痕。右边侧阴刻隶书“其润如玉,其坚如璧,得之端溪,方为至宝”。落款楷书“庚辰夏四月,曹学佺”,下方章,内篆书阳文“学佺”。这则铭文赞美该砚坚密细腻、润如美玉、坚如玉璧,是出自广东端溪老坑的精品,为世间珍宝。这里的庚辰年为崇祯十三年(1640),这时曹学佺已经66岁了。砚背浅复手内浮雕“卦”“象”,上为晋卦,下是一只大象,以示卦象。卦象是一种特殊的符号,是《周易》用来推测吉凶的依据,有形象、象征的意义。晋卦为《周易》64卦中第35卦,曰:“晋,康侯用锡马蕃庶,昼日三接。”“晋”为卦名,由下坤(   )上离()组成。“康侯用锡马蕃庶”为卦辞。晋之为义,进长之名;康,指康叔封,为武王之弟,《释文》指“美之名也”,犹言“尊贵”;锡,通“赐”;马,此处兼言“车马”;蕃庶,谓众多;三接,即多次接见。晋卦的卦名、卦辞译为白话文即:晋卦象征长进;尊贵的公侯康侯出征异国,战胜而归,蒙受天子赏赐众多车马,一天之内荣获三次接见。卦辞借此故事,以示此卦为吉利。《周易》研究者认为,卦名在前,卦辞在后,是后人演义卦名时加上的。卦辞一般只是简略地说明卦义。谁作卦辞,说法不一。司马迁等人認为,文王囚羑里而演《周易》64卦,是肯定了文王作卦辞。但不少学者不同意此说。近现代不少学者认为,卦辞爻词成于周初,经过多人多时加工而成。每个卦还附有《彖传》《象传》,以阐释卦名、卦象。晋卦《彖传》曰:“晋”,进也,明出地上。《象传》曰:明出地上,“晋”,君子以身昭明德。晋卦上为离,为火,为日;下为坤,为地,意谓太阳在地面上,日出地上则上进,以此比人之光明之德,以日出地上,昭于天下,以人之光明照察天下事物。君子观此卦象,从而自昭其光明之德。砚琢晋卦的用意,就是提醒用砚者要加强自我修养,成就美德,才能不断上进。纵观此砚,材质好,为端溪老坑上品,极其坚密细嫩,握手生津,呵气出水;纹饰妙,意蕴深邃,催人修身养性,不断进取;制作精,中规中矩,端庄沉稳,具君子之气;气色好,紫中泛青,墨痕包浆交融,古香古色,入眼柔顺。确是一方难得的砚中珍品。砚带原配龙眼木盒。这是福建、广东一带明、清时期常见的砚盒,暗红色下虎皮纹显现,虽有一些破损,仍不失古穆亮泽。

曹学佺(1574—1646),明代官员,学者、诗人、藏书家,“闽中十才子”之首,字能始,一字尊生,号雁泽,又号石仓居士、西峰居士,福建省福州府侯官县洪塘乡人。他出生在一个小商贩家庭,父亲以卖饼为生,母亲早逝,家境贫寒。曹学佺自幼好学,万历十九年(1591)中举人,万历二十三年(1595)考取进士。会试时,策问“车战”,曹答曰:“臣南人也,不谙车战,请以舟战论。”而后详陈舟战之法。考官张位奇其才,拟定第一名,即状元,后考虑到以“舟战”答“车战”,无先例,改为第十名,授户部主事。曹有意与吏部尚书张位保持距离,以避免投靠之嫌。后张位被贬官时,只有曹学佺到码头送行。可见他人品之高。曹的上司见他如此不识时务,斥试卷中言论为“险怪不任”,被贬任南京天柱大理寺左寺正,后又任南京户部郎中,均为闲职。曹学佺为官刚直不阿,勤政为民。万历三十七年(1609),曹任四川右参政。当时正逢四川发生大灾荒,饿殍遍野。曹到任后即开仓放粮,设厂煮粥,赈济饥民;又将饥荒情况上报,获准发放300万两赈济款,全数交给灾民。曹又以历年行税(取自商贾)盈余抵作本年坐税(取自百姓),使百姓免受追税之苦。后因得罪蜀王被罢职,四川百姓遮道挽留,数日不散。天启二年(1622),曹学佺被起用为广西右参议,他执法不阿,宗室犯法,即命究治;对官吏、差役严加约束;并严禁私铸钱币,严管钱局,一时地方政府增收;开设漓江学院,振兴教育,培养人才。局势很快恢复安定。天启六年(1626),曹学佺迁陕西副布政使,尚未到任,因所著《野史纪略》被魏忠贤党羽挟嫌劾之,削职为民。崇祯初年,朝廷又起用曹学佺为广西副使,曹力辞不就。曹学佺在家乡针对海盗、水患等祸害,建议当局在闽江口屯兵建碉堡,编居民,共同防守。还筹资疏浚城内外河道、西湖,建造洪山、万安、桐口三座桥梁。乡人盛其德,在洪山桥头立祠塑像以祀。崇祯十七年(1644),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自缢。曹学佺闻讯,投池自杀,为家人所救。次年唐王朱聿键在福州即帝位,改元隆武,曹学佺被授为太常寺卿,不久迁礼部侍郎兼侍讲学士,以纂修《崇祯实录》,进礼部尚书,加太子太保。1646年,隆武帝亲征失败,清军攻入福建,隆武帝在逃亡汀州途中被俘,绝食而死。清军攻入福州第二天,曹学佺在家中自缢殉国,终年74岁。死前留下绝命联:“生前单管笔,死后一条绳”。

曹学佺名扬天下并为后人所传颂的,是他的文学成就和对家乡的文化贡献。曹学佺毕生好学,多才多艺,尤其工于诗词。他两次被贬官,在家20年,在洪塘妙峰山下筑石仓园而居,私人藏书达上万卷,除了校勘精审外,注意利用。他欲修《儒藏》,以与《道藏》《佛藏》相鼎立,因类分辑,花工十余年,作《儒藏》,可惜明亡未竟。他20年专心著作,一生著书达30多种,有《周易可说》7卷,《书法会衷》10卷,《诗经质疑》6卷,《春秋阐义》12卷,《春秋义略》30卷,《蜀中人物记》6卷,《一统名胜志》198卷,《蜀汉地理补》2卷,《蜀郡县古今通释》4卷,《蜀中风土记》4卷,《方物记》12卷,《蜀画记》4卷,《蜀中神仙记》10卷,《蜀中高僧记》10卷,《石仓诗文集》100卷,《石仓十二代诗选》888卷,《蜀中诗话》4卷,《宋诗选》49卷等,共计1329卷。今存《石仓全集》《石仓十二代诗选》《天下名胜志》《蜀中名胜记》《曹能始小品》等。他的诗浅谈至情,朴茂深远,影响后世。他除构筑“石仓园”外,还创立“三山耆社”,以文会友,讨论学问,吟诗作赋,读书著书,一时倾倒文人学士。盛名之下,曹不居功,不傲人,而是关爱文友、奖掖新人、慰藉劝勉,带动了自明朝中期以来沉寂的闽中文化,成为明末福建文苑的复兴者。曹学佺还组织府中人员办起“儒林班”,建起楼台亭榭,其中夜光堂专用于演戏。他创作出适合福州方言音韵的唱腔,优美典雅。并带“儒林班”外出会演,一时传为佳话。这便是闽剧前身,曹学佺被称为闽剧始祖。据说曹学佺对寿山石、田黄的发现和宣传也有功劳。传说曹学佺从一农夫处买石筑园时,看到石头温润生津,遂随农夫追到寿山,才知是寿山石,并对农夫从田里所得,通体晶莹剔透,蜡黄瑰丽的寿山石取名“田黄”。

乡亲没有忘记他,今在他的故乡建有“曹学佺闽剧展示馆”和曹学佺塑像。

猜你喜欢
端砚
端砚:润色先生 文房珍宝
端砚,肇庆人的“石饭碗”
端砚,古老产业的传承与重生
传承端砚文化,发展文化产业
端砚的美学价值研究
浅谈端砚石品花纹的分类及鉴赏
关于端砚文化的发展保护现状调查及保护办法
清代翁方纲铭圭形端砚赏析
端砚篆刻:岭南篆刻美学的新方向
三维数字化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