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识与行动——搭建科普研学平台,凸显科学教育核心功能》倡议书引发热烈反响

2020-11-09 03:27
科学教育与博物馆 2020年5期
关键词:科技馆研学科普

2016年11月,教育部等11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要求充分发挥研学旅行在“立德树人”中的重要作用,作为一项撬动素质教育改革的杠杆举措,研学逐渐走入国内教育界的研究视野并成为综合实践育人研究的新领域。作为一种新型的科学教育方式,科普研学兼具正规教育与社会科普教育的特征,从内涵上更强调研究和学习、认知和体验、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进一步引发了社会对于公众科学素养提升与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深入思考。

为了更好地推动科普研学,促进科学教育的发展,来自教育、科技领域的专家代表与科普场馆、高校、科研院所、中小学校、企业、媒体、非政府组织等科学教育相关单位/组织共同研讨发布此倡议。希望进一步明晰科普研学内涵,达成科普研学在教育目标上的共识;通过多领域、多学科协作整合科普研学资源,争取更多社会力量关注、支持科普研学的高质量发展;利用信息化力量丰富科普手段,探索科学教育新方式,在新形势下更精准有效地促进科学教育的发展,建设科技强国。

发起单位:上海科技馆、中国科技新闻学会、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云南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北京自然博物馆、浙江自然博物院、广东科学中心、中国航海博物馆、江苏省科学技术馆、浙江省科技馆、云南省科学技术馆、安徽省科学技术馆、新疆科技馆、西藏自然科学博物馆、南京科技馆、合肥市科技馆、厦门科技馆、上海辰山植物园、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昆明植物园、海信科学探索中心、北京市第十四中学、复旦大学附属中学、上海市民办华育中学、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民办外国语小学、携程旅行网、弘博网、北京世纪明德教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上海科普教育发展基金会、环球健康与教育基金会。

起草专家顾问:中国科学院院士丁奎岭、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旭、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理事长宋南平、上海科技馆馆长王小明、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倪闽景、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研学旅行研究所所长王晓燕、复旦大学教授陆建松、中国科协-清华大学科技传播与普及研究中心主任刘兵、西湖大学教授崔维成、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院长任福君、首都师范大学教授白欣、云南大学教授耿宇鹏。

目标与共识

1 促进科学素养提升

·在传授科学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

·培养公众科学价值判断力,充分了解科学议题并参与讨论。

·促进公众对科学的社会功能、技术的社会应用及由此带来的道德、伦理等问题进行审视。

2 认同科普研学的教育目标

·发展科学兴趣,理解科学知识。

·善于科学推理,坚持科学思辨。

·参与科学实践,认同科学事业。

3 助力科技创新人才培养

·推进科研与科普有效结合与协同发展。

·促进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有效联动。

·倡导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责任与行动

1 推动科普研学规范化发展

·呼吁相关政府部门参与推動科普研学高质量发展。

·促进校外科学教育相关政策法规体系建立。

·加强科普研学行业标准建设。

·建立科普研学教育人员的准入制度。

2 突出科学教育核心功能

·制定科学教育战略规划,打造实施精品科普研学活动。

·基于科普研学的独特性,推进有针对性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以终身学习能力培养为目标,创设基于真实情境的学习环境,倡导探究性学习理念。

3 构建多元融合的科普研学体系

·基于受众的特点和需求,制定细分年龄段的科学教育方案,鼓励科学、文化和艺术的融合。

·丰富科学教育实施手段,结合时代特点,不拘一格地引入新技术、新理念和新方法。

·发展建设专业化、有特色的科普基地,丰富科普研学产品。

·注重受众研究,构建有效的教育评估体系,不断提升科学教育的质量。

4 加强科学教育共建合作

·深化学校与校外科学教育组织的合作互动,通过馆校合作等多种形式,提升科技教师和学生全面理解科学的能力。

·加强科研机构、高新技术企业与科普教育机构的合作交流,促进科技创新成果向科学教育资源的转化应用。

·整合利用高校、科研院所、社区等多方资源,校内外联合,通过青少年科学创新实践工作站等项目形式,开展课题研究、研究性学习实践,提高学生科创能力。

·探索科普研学产业新模式,推进区域之间的共享共建。

5 培养优秀的科学教育者

·围绕科学素养、科学教学方法、科学传播技能等评价维度建立优秀科学教育人员评价机制。

·加强科学传播课程、教材建设,扩展科学传播人才的培养路径。

·探索科学传播新形式,鼓励科研人员参与和指导,促进科学教育人员的专业发展。

承诺与底线

1 坚持公益性导向

·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扶持少数民族地区、边远贫困地区。

2 重视教育安全工作

·科学教育项目的实施要合乎安全标准。

·重视公众个人信息的安全保护。

3 确保科学传播科学性

·建立科学教育内容科学性审核机制。

·成立专家委员会,采用可测评的方式衡量内容的科学准确性。

4 重视知识产权工作

·注重教育知识产权保护。

·鼓励原创性科学教育内容开发。

5 把握科研伦理安全线

·研究工作应与科学教育的使命和任务有关。

·研究工作要符合法律、职业道德和学术规范。

猜你喜欢
科技馆研学科普
The Visit to Youth Science and Education Center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快乐研学之旅
找出口
我在四川科技馆
基于研学旅行的地理综合思维培养例析
紧绕目标定位 开发研学课程
科普漫画
科普漫画
科技馆惊魂之旅
科技馆惊魂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