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髋臼发育不良继发髋关节骨关节炎35 例的临床疗效分析

2020-11-10 01:46魏志敏卿周强秦刚
医药前沿 2020年20期
关键词:试模双下肢髋臼

魏志敏 卿周强 秦刚

(广元市中医医院骨三科 四川 广元 628000)

髋臼发育不良是指由于髋臼先天发育缺陷造成髋臼对股骨头的覆盖不良,主要表现为髋臼外上方和前方缺损,髋臼变浅,髋关节中心外移,可以伴有髋关节不同程度的半脱位。髋臼发育不良是导致成人髋关节骨关节炎、髋关节疼痛、髋关节功能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患者髋臼解剖结构异常形成漏斗状髋关节囊,致肌肉、肌腱、神经短缩,严重影响患者的髋关节功能[1]。临床上,药物质量仅仅可以缓解患者疼痛症状,但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患者髋关节结构异常的问题。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是目前治疗髋臼发育不良继发性髋关节骨关节炎的主要手段,可矫正畸形、减轻疼痛、改善功能,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2]。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于2018 年8 月—2019 年12 月在我院诊断为髋臼发育不良继发髋关节骨关节炎并实施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手术的成人患者病例35 例,共35 髋。其中男性7 例;女性28 例;年龄45~66 岁,平均为(57.9±5.4)岁。所有患者术前DR 检查均符合髋臼发育不良诊断标准,有明显跛行、患侧髋关节疼痛及活动受限。按照Crowe 分型,Ⅰ型6 例,Ⅱ型24 例,Ⅲ型4 例,Ⅳ型1 例。经常规保守治疗3 个月以上无确切疗效,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工作,经讨论后实施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手术。

1.2 手术方法

术前与患者及家属详细沟通,详细说明患者病情、治疗方案、能存在的风险及术后疗效等。所有患者均实施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气管插管全麻后,取健侧卧位,患侧朝上,常规消毒铺巾,作髋后外侧切口,依次切口皮肤、皮下、筋膜,分离髋外旋肌,切除后方关节囊,分离髋前方结构,切除前方关节囊,充分暴露髋关节。在小转子上方1cm 处对股骨颈截骨。去除髋臼周围增生骨赘,明确真臼位置并充分显露,对髋臼骨床进行重建。Ⅰ型:加深扩大髋臼后进行试模。Ⅱ型、Ⅲ型:,按外翻40 ~45°、前倾15 ~25°,逐步向内上偏后方向加深扩大髋臼直至软骨下骨,注意避免磨穿髋臼壁,进行试模。Ⅳ型:取自体股骨头骨质对髋臼外上方进行植骨,并用螺钉固定,再进行打磨试模。打磨加深髋臼时注意用小号磨锉开始。对于Crowe Ⅲ型和Ⅳ型患者,髋臼假体很难实现完全性骨性包容,骨性包容达到80%即可。确定试模稳定后,选择合适的髋臼假体植入,维持外展角40 ~45°,前倾角10 ~15°,植入螺钉固定髋臼。再处理股骨近端,按从小到大的型号依次对股骨近端进行扩髓处理,敲打力度适中,避免发生股骨劈裂。对于肢体短缩严重者,对髋关节周围组织及髂腰肌进行松解。在试模稳定后,植入股骨假体。复位置换后的髋关节,检查髋关节稳定性,确定满意后,留置引流管,关闭切口。术后麻醉清醒,检查股神经、坐骨神经功能。术后患者仰卧位时,双下肢间放置梯型枕,保持患肢外展、外旋位。侧卧位时,健侧朝下、患侧朝上。

术后予以预防性抗感染治疗,使用头孢二代抗生素3 天;常规使用肝素预防血栓;同时予以对症支持等治疗;严密检查各项生命体征。术后2 天拔出留置引流管,定期换药。对于Crowe Ⅰ型和Ⅱ型,患者术后第1 天指导患者进行髋关节屈伸、股四头肌肌力恢复锻炼;术后第2 天指导患者进行臀肌肌力锻炼;术后第3 天指导患者使用助行器下地站立、进行髋关节外展、后伸锻炼。对于Crowe Ⅲ型和Ⅳ型患者,术后制动3 天,未植骨患者术后5 天下地使用助行器辅助行走,植骨患者术后4 周下地使用助行器辅助行走。所有患者,下地进行功能锻炼前复查DR 检查,此后定期每2 ~3 月复查DR 检查,测量下肢长短,评价髋关节功能。

1.3 评价标准

记录患者手术治疗情况,评价患者术前、术后临床症状变化和髋关节功能变化。采用Harris评分法评价患者髋关节功能。分析手术情况和不良反应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21.0 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 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所有资料均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P <0.05 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手术情况和不良反应情况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为(137.25±8.50)分钟,术中出血量为(289.85±12.75)ml,术后伤口都是Ⅰ期愈合,术后患肢平均延长(1.35±0.45)cm,术后DR 检查术侧髋关节假体位置好,无髋关节脱位。所有患者都未发生血栓形成。术后2 月随访,Crowe Ⅰ型、Ⅱ型、Ⅲ型患者都可以放弃使用助行器行走;术后3 月随访,Ⅳ型患者可以放弃使用助行器。

2.2 术前、术后患者Harris 评分情况分析

术后患髋Harris 评分(89.73±3.17)明显高于术前患髋Harris 评分(41.52±4.13),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 <0.05),术前双下肢长度差(2.68±0.55)cm 明显大于术后双下肢长度差(0.75±0.16)cm,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 <0.05),见表1。

表1 手术前后患者患髋Harris 评分和双下肢相对长度差比较(±s)

表1 手术前后患者患髋Harris 评分和双下肢相对长度差比较(±s)

评价时间例数患髋Harris 评分(分)双下肢长度差(cm)术前3541.52±4.132.68±0.55术后3 个月3589.73±3.170.75±0.16 t-52.7918.35 P-<0.05<0.05

3.讨论

髋臼发育不良容易引起股骨头各个部位受力不均匀。由于髋臼对股骨头覆盖率较低,髋臼和股骨头关节面对合关系不正常,导致关节面接触应力增高,逐渐出现股骨头半脱位、负重区软骨退变、股骨头局灶性坏死,继而导致严重骨关节炎。随着年龄的增长,病变日益加重,出现严重的疼痛和功能障碍,进而影响生活、工作。由于髋臼发育不良,使股骨头、髋臼同心圆的协调关系丧失,头臼之间长时间不相适应的机械性磨损,导致股骨头和髋臼关节软骨面发生退行性改变,股骨头关节软骨下硬化、增生、骨赘形成,关节间隙狭窄[4]。

药物治疗仅可通过改善炎症等缓解患者疼痛,但却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患者髋关节功能障碍的问题。当患者髋关节疼痛严重、功能受限严重时,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治疗,同时还会对患者心理上造成严重伤害。髋臼发育不良常在30 岁左右时转变为疼痛明显、不可逆的关节炎,此时对于髋关节成形术来说太早,以至于难以成为满意的选择。对于年轻成年人残存的髋臼发育不良,宜及时矫正,在患者首次出现症状时(早的出现于14 或15 岁,晚的出现于25 或30 岁),可采取球形髋臼截骨术和髋臼周围截骨术治疗。而对于运动活跃性不强的患者,我们选择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治疗[3]。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进步,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技术越来越成熟,普及程度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接受力增强,使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治疗髋臼发育不良继发髋关节骨关节炎成为最重要和最有效的治疗方法[5]。

本次收集分析病例,所有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且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都得到了良好的改善。分析显示,术后患髋Harris 评分较于术前评分明显提高,具有显著性差异(P <0.05);术后双下肢长度差较术前双下肢长度差明显减小,具有显著性差异(P <0.05)。表明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髋臼发育不良继发髋关节骨关节炎具有令人满意的效果。

综上所述,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髋臼发育不良继发髋关节骨关节炎效果显著,在技术成熟、条件许可、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的前提下,值得临床应用。

猜你喜欢
试模双下肢髋臼
人工髋关节翻修术中髋臼骨缺损的重建方法
急性脑梗死致发作性双下肢无力1例
水泥胶砂试模尺寸测量不确定度评定
浅析基于数据拟合的模具冲压工艺回弹尺寸推导
谈沥青三大指标试验后仪器试模清洗新方法
双下肢静脉曲张单侧术后对对侧下肢静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及其临床研究
基于CAE的塑料件模具设计方案选择
请您诊断
改良髋臼横韧带定位法植入髋臼假体的准确性研究
髋关节翻修术Gross型髋臼骨缺损重建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