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资助背景下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思路探究

2020-11-10 04:40李阳马健津
科技风 2020年29期
关键词:精准资助工作思路资助育人

李阳 马健津

摘 要:随着脱贫攻坚工作的开展,在高校也建立起了资助体系,既为了帮助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又为了鼓励优秀学生继续深造,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意识、担当意识和感恩意识,激发爱国主义情怀。资助方式丰富,主要形式有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以及勤工助学,以这几种资助方式,几乎涵盖了所有贫困学生。无论是因病致贫,还是因债致贫,又或者是因家庭成员缺失,即单亲导致的家庭贫困,都可以在此资助政策下,享受不同等级的资助,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够顺利入学、安心学习、圆满就业、成人成才。且高校承担着育才育人的重要任务,在精准资助背景下,应制定完备的资助机制,完善相关流程,为高校育人工作的开展铺设好道路,并建立有效环境。基于此,本文对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究,给出了几点合理性建议。

关键词:高校;精准资助;资助育人;工作思路;扶智扶志

一、高校资助育人存在的问题

(一)资助育人内容形式单一

高校资助育人的工作流程大致分为这几步:成立专业班级认定小组——落实评定流程——学生本人申请——班级小组评定——审批结果公示——上报相关部门——发放资助资金。当然,有些学校为了更大力度的资助勤工俭学学生顺利完成学业,还专门设立了相应工作岗位,但这种资助力度毕竟有限。由此可以看出,大多数高校的资助都过于偏向无偿资助,而轻于有偿补助,使得资助育人的形式过于单一。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高校需设立更多的资助岗位,增加义务劳动的机会,让学生意识到唯有劳动,才能获得回报,这样一方面为家庭贫困的学生带来了温暖与希望,另一方面也避免了出现“虚假贫困”的现象。

(二)资助育人工作缺乏创造性

目前,高校在资助育人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出现的普遍情况是将资助工作内容维持在常规化界定中,但对于育人工作内容没有投放过多的精力,使得内容过于传统,缺乏创新性,不太适应于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这样就使得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缺乏了一定的积极性和能动性,这显然是与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开展的目的及价值背道而驰的。

(三)资助育人功能不突出

有些高校,在落实资助育人工作的过程中,过于侧重于资助,而忽略了育人环节,这就使得这部分学生过于依赖学校的无偿补助,失去了努力奋斗的决心,再加上没有一个严格的管理体系,很容易让这些学生养成好吃懒做、好逸恶劳的心理,这对于学生的成长来说,是十分不利的。且对于一些出生在偏远地区的学生来说,由于教育条件的简陋,他们从小所受到的文化熏陶要远低于其他学生,这就必须要在资助工作的开展过程中,打破物质的枷锁,提高他们的精神境界,拓宽他们的视野,让他们建立正确的物质观、世界观,这才是高校开展资助工作的真正目的所在。

(四)资助育人成效反馈不明显

成效反馈不明显问题,是高校开展资助育人工作中,遇到的最头疼的问题。

很多高校虽然将资助育人的工作落实下去了,但是对其所产生的成效并没有太多关注,如不了解受资助学生的生活条件是否真的得到了改善,也不了解受资助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是否理想,更不了解在资助育人工作开展以来学生的能力是否得到培养等,这些问题并没有得到有效的反馈,这也就标志着资助育人的工作未完成。所以,为了得到更加真实、有效的反馈结果,需要加强资助工作各个环节的管控力度,确保每个环节的反馈机制都有效果,密切关注受资助学生从接受资助的那一刻起,其生活条件以及心理状态的变化,并将其综合素质的高低,作为反馈的重要参考指标,以确保资助工作真的落到实处,且发挥出了其应有的价值。

二、高校资助育人模式及对策探究

(一)以贫困生家访促进“精准资助”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是评价高校资助育人工作质量,维护社会公平公正的大难问题。精准资助要求把资助育人的各方面资源,科学配置给最需要的人和事,变“大水漫灌”为“精确滴灌”,实现相对有限资源的效益最大化。近年来,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通过随机抽取贫困生档案,进行家访的方式,准确了解掌握困难学生家庭经济情况,明确制定了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个性化资助方案。学校通过实地访谈的社会实践,了解学生成长、生活、学习环境,全面采集学生的家庭收入以及各项开支,反映其家庭整体经济状況的关键信息,认定重点关注对象和一般关注对象。同时将学生在学校的表现,及时的和家长进行交流,能够和老师共同商讨制定个性化育人方案,让学生能在德智体美全方面发展。

(二)完善资助育人体系

高校资助工作的开展,除了要落实教育部的相关规定外,还要建立属于自己的管束策略,不断增加管束形式和内容,同时,也要增加资助形式与内容,或是建立有偿资助形式,让学生了解到,只有通过自己不断地努力,才能获得属于自己的那份支持,完成高校教育从物质到精神的过渡。此外,建设一支资助力量较强的队伍也很关键,这在完成国家资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基础上,还能培养出更多符合新社会发展需求的创新型人才。或是建立一个伙伴式育人体系,提高受资助学生的相互帮扶意识,创造出一个更适合受资助学生发展的环境,以高质量完成学业。

(三)建立有效反馈机制

近年来,随着高校资助工作的推进,网络信息的快速发展,给了不法分子可乘之机,为他们创造了行骗条件,因此,做好监督与举报工作,就显得格外重要了,这是保障学生利益的有效路径,要确保每一位贫困学生,都能享受到其应有的待遇。同时,在现代社会的发展背景下,学校以及相关部门也应借助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的力量,建立反馈平台,完善反馈机制,为学生举报、投诉不平等对待提供渠道。同时,平台的建立,对于关注学生成长状态,也有一定影响,且这也是对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成果的检验。

(四)培养责任、担当、感恩、诚信意识

在资助金评定与发放的全过程中,都要对学生进行全面考察,不光要考察他们的综合素质,更要考察他们在学校的表现,观察其是否有违法乱纪的行为,一旦有,通过思想上的教育,让其认过悔改,冻结资助状态,视下一阶段表现判断资助资格是否维持。同时,在受资助学生中指导培养出一批资助政策宣讲大使,为每一届新生讲解奖学金、助学金、勤工助学等的一些政策,增加受资助学生的获得感,让他们产生感恩意识,从而承担起社会责任意识、担当意识,培养诚信意识。对于选择助学贷款的学生来说,要为他们设立专业的金融培训、安全意识培训以及相关法律培训课程,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和知识水平,避免上当受骗。

(五)加强励志疏导教育

在进行资助条件审核的过程中,要按照一定要求进行,确保审核过程的透明规范性,确保每一位贫困学生都能享受到平等对待,以此来培养学生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同时,鼓励他们要学会借助知识的力量,运用现有的资源环境,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来改变自身的生存环境。此外,也应树立模范榜样,从身边同学中的故事,推选出资助育人工作中的优秀案例,以及先进人物,发挥榜样的力量,激发贫困学子向榜样学习的决心。另外,为了确保学生拥有一个健康的体魄,以及健康的心理,需要开展相应的心理教育课程,可以通过团体心理训练培养受资助学生的团结、互帮、互助,在此过程中能激发学生的友爱情感和个人在团体中的重要性。能将学校的人文精神发挥出来,关注学生的成长,帮助他们释放出内心的消极情绪,鼓励他们以一颗平常心面对生活,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进取心。

(六)促进综合素质提升

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是从侧面对资助工作质量高低的反馈。在实际培养过程中,学校可以举行自愿服务活动的形式,来激发学生情感的建设。增设大学生事务中心,来培养学生的担当意识。同时,在工作的过程中,培养他们的各项能力,完成基于校园文化建设的育人工作,即完成济困——扶智——强能的过程。在十九大报告中曾指出,要加强校园资助体系的建设,确保更多城乡学生,能够接受到优质的高等教育。因此,高校资助工作的开展,应在十九大要求的框架下进行,紧紧围绕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核心要求,将完善资助制度,作为当前资助教育开展的重要内容,并始终站在学生的角度,开展更加人性化的教育,促进高等教育的长远发展。

三、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是连接社会与校园的桥梁,提高高校教育质量,不仅是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实用型人才,更是为了促进教育工作的开展,因此,在高校开展资助育人工作是十分有必要的,尤其在精准资助的发展背景下。一方面,资助工作的开展是为了减轻贫困家庭上学的压力,另一方面,资助工作的开展是为了推进脱贫攻坚工作的进程,有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和谐,更是培养学生自立自強,通过自身努力改变生活的精神状态。因此,为了进一步提高高校资助工作的质量,需要结合当前工作开展针对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做好处理与解决工作,并在国家精准资助的条件下,开辟出一条更适合高校教育发展的高质化道路。

参考文献:

[1]张佳.教育公平视野下的高校贫困生精准资助体系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7,(34):253-254.

[2]李超,王玲.高校学生精准资助工作的难点、对与路径选择[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6(11):105-106.

课题:2018年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专题研究项目(思政专项);“强军梦召唤下士官生担当意识培养研究”(课题编号:2018SJSZ174)

作者简介:李阳(1990—),男,汉族,江苏连云港人,本科,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马健津(1980—),男,汉族,江苏徐州人,在职研究生,讲师,分团委书记,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精准资助工作思路资助育人
高职院校精准资助模式探究
高校党支部关于“两学一做”的工作思路
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育人探析
浅谈新时期高校辅导员的学生管理工作思路
浅析高校学生精准资助的理论与实践
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探索与实践
优化中职助学政策提高资助精准度策略研究
浅谈怎样做好企业党建思想文化工作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
加强交通行业思想政治工作思路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