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混改:山东向前“一小步”

2020-11-10 07:17尹文丽
商周刊 2020年20期
关键词:省属山东改革

尹文丽

8月中旬,山东公布了30家省属企业半年重点改革工作进展,部分企业改革成效突出,基本实现了“混改”目标;然而,部分企业仍存在“船大难掉头”的现象,改革成效不大,在山东国企混改“三年见成果”的压力下,这些企业势必要啃一些“难啃的硬骨头”。

2020年是公认的国企改革“承上启下”关键之年。年中,随着《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出炉,国企混改再次引发广泛关注。一方面,方案提出了阶段性目标,2020年,要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决定性成果;另一方面,2020年是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的头年,开局顺利与否将影响全盘改革目标的实现。

山东是国资大省,山东的国企改革怎么改、成效如何,将给未来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经济走势和转型埋下基调。一直以来,“混改”都是国企改革的重要突破口,也是最受关注的改革内容。山东将“混改”的题眼放于“改”上,用改革的思维为企业注入活力,促进企业新生,从而推动山东省内国有经济整体布局的优化和结构调整,带动地区经济转型,为全省乃至全国新旧动能转换提供样本意义。

近日,山东国际加纳、山东高速建设材料、中侨安泰融资租赁三个混改项目接连在山东产权交易中心挂牌,值得关注的是,此次挂牌的三家公司均有山东高速集团旗下公司持股,至此,山东高速集团混改企业资产占比达到70.97%。根据此前山东省属企业混改的目标,至2021年底,资产和户数占比均须达到75%,按这个标准,山东高速集团接近完成混改目标。

而8月中旬,山东主动公布了30家省属企业半年重点改革工作进展,10家企业混改资产占比已超过75%,4家企业资产证券化率超过70%,16家企业在非主业业务资产清理整合工作匕取得明显进展。这表明,在“积极求变”的改革思维指引下,国企混改步伐不断加快,并取得了一定的积极成效;同时也说明,下一步改革将进入攻坚期,是非成败现在来谈还言之过早。

国企混改,山东一直演重头戏。从过程来看,山东各地在国企混改中进发出的热情,与疫情给各地带来的经济压力不无关系,也与混改“三年工作计划”、新旧动能转换“三年见成效”的压力紧密相连。

或许,改变山东经济结构在人们心目中“偏重”的印象,国企混改是一条必须要走的路。山东经验:用改革思维注入活力

山东的国企混改之火,持续三年,热度—直不减,反而越烧越烈。

其中,省属一级国企混改是山东国企改革的重点,吸引了广泛关注。从目前公布的半年“倒计时”数据来看,泰山财险、山东重工、山东航空等提前完成混改资产占比75%的目标;而山东特检、鲁粮集团、山东土地、山东机场等混改资产占比均不足20%,尤其是山东特检,目前混改资产占比为零。在资产证券化率方面,山东海洋集团目前仍为零,鲁华集团、水发集团占比也较低;在非主业清理方面,华鲁集团、鲁华集团、鲁商集团都为零。可以想见,在未来一年多的时间内,这些企业面临的改革压力仍然较大。

从性质来看,山东的国企混改主要有股权转让和增资扩股两种方式。在股权方面,通过引入战略投资者,开展员工持股,对非公资本“不设准入门槛、不设比例限制、不设行业限制”;在政策方面,拟定“一企一策”的混改方案,不做“一刀切”。

尤其是引进战略投资者方面,山东的尝试是引进一批在业内有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的真正有实力的战略投资者。投资者不再局限于资金、管理范围内,而趋向于业务、技术、市场、人才等领域,目的是形成真正的产业“协同效应”,获取优质资本,提高资源整合能力,从而在开拓市场、技术研发等方面实现突破,即山东在一系列国企混改会发布上反复提及的“资本增量、人才增量、管理增量、品牌增量、技术增量”。

至8月中旬,山东公布的30家省属企业中,10家企业混改资产占比已超过75%,4家企业资产证券4t率超过70%,16家企业在非主业业务资产清理整合工作上取得明显进展。

由此可见,“混改”的题眼在于“改”,是用改革的思维为企业注入活力,促进企业新生,从而推动山东省内国有经济整体布局的优化和结构调整,带动地区经济转型,为全省新旧动能转换提供样本意义。聚焦、重组放大优势效应

毫无疑义,山东是国资大省,但是,山东国企的一些问题也广受诟病。“大而不强”“诸侯纷争”,短板比较明显。因此,在省属国企混改中,重要的方式之一就是聚焦主业,实施重组整合,放大优势效应。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与广东、江苏、浙江等省份相比,作为经济第三大省的山东在交通方面委实有些落后,也是民众吐槽的“重灾区”。作为公路运输的骨干企业,山东高速与齐鲁交通集团主业十分接近,有内耗、同质竞争的问题。今年8月,山东高速披露的最新公告显示了联合重组方案,方案拟以山东高速集团吸收合并齐鲁交通集团的方式实施,合并完成后,齐鲁交通集团注销,山东高速集团作为合并后公司继续存续。整合后的新山东高速,不但能提高山东高速公路的影响力和竞争力,还将为山东省经济发展提供交通基础设施上的强有力支撑。

再譬如港口。山东省内各港口长期以来“诸侯纷争”,山东省委书记刘家义曾明确表示,从全国范围来看,当前区域港口之间的关系正由相互竞争转变为抱团发展,而山东省内港口资源分散、同质发展、内耗严重、竞争力严重不强,青岛港、烟台港、威海港、日照港等省内七个港口各自为政且相互竞争,山东港口集团整合省内港口资源后,今年上半年效果初显,抗住了疫情不利影响,在吞吐量、集装箱量、效益三大主要业绩指标实现了“三增长”。

去年,山东大刀阔斧地对港口、机场、汽车三大板块进行整合优化,做“既大又强”的国资企业,当产业做强之后,就能吸引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聚集,形成优势产业集群。当集群效应显现后,产业链内的企业可以基于协同效应,开展技术研发与合作。于此,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的破题思路也尽显其中。

国企自新,山东解惑

这个2020年,舆论场上给山东的风波一点不少。每当有经济榜单出来后,总会有“山东与南方省份差距越来越大”的唱衰之论。

每个省都有自身的经济特色。一言以蔽之,江苏的经济特色是“苏南模式”的浮沉录,浙江是民营经济发达的“小狗经济”跳跃史。这是历史的风云际会与产业选择、文化基因等一系列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不是简单的“好”与“坏”所能涵盖与评价,在现实背景下,过分强调山东在结构、观念、体制上的落后,意义不大。

山东的新旧动能转換能否实现既定目标,关键还得看国企。我们该思考,曾经的优等生山东,该如何在自己的存量优势下,破除“差距拉大”的紧箍咒,找出让国企焕发生机的新道路。

今年,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深化混改都在“提速”。从央企看,去年多家能源、铁路、民航央企都加快了混改;从地方看,深圳、东莞等南方城市在国企改革方面成效凸显,南北并进的局面开始形成。尤为值得关注的是,日前,《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出炉,为国企综合改革画了路线图。在这样的背景下,国企改革进入“区域综合改革试验”的新阶段,深圳、上海、沈阳等地的改革,将从更大范围和更长时间内,为珠三角、长三角、东北三省的未来经济走势和转型定下基调。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2020年也是山东的改革与转折之年。最近几年,齐鲁资本的寒潮迟迟不退,这是因为“新经济”在资本市场备受青睐,而以化工、能源、机械制造、钢铁等重工业为主的山东企业自然“前景黯淡”。在这一轮省属企业改革中,山东对标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现代海洋等“十强”产业,做好新兴产业的布局和引导,进行积极的产业创新,从而实现产业升级、结构优化,国有企业要发挥模范和先头兵的作用;把国有资本引入新兴产业,优化资本的布局,营造良好的资本环境,步伐要越快越好;此外,还要学习现代企业管理模式,进行思想上、观念上的洗礼。

“改革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无论如何,我们希望此轮国企自新与改革中山东每前进的一小步,都能在未来显现出放大效应,最大程度地激发出山东经济的新活力。

猜你喜欢
省属山东改革
2023年度山西省科学技术奖提名工作启动
山东图片库
逆势上扬的山东,再出发
改革之路
40家省属企业捐款1000万元
山东的路幸福的路
改革备忘
改革创新(二)
省属企业挺纪在前 实现弊革风清
——山西省国资委举办专题讲座
瞧,那些改革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