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民化的呈现与生活传达

2020-11-10 07:17郭祎
传奇故事·百家 2020年3期
关键词:平民化纪录片

郭祎

摘要:20世纪90年代纪录片再度崛起,走平民化路线,喜欢拍老百姓。《归途列车》即是平民影像崛起并在某种程度上将其推向极致的一部纪录片。该片由范立欣导演,通过跟踪记录农民工一家的现实生活片段折射出转型时期中国农民工的生存景况。

关键词:纪录片;《归途列车》;平民化

一、回家的路总是充满艰辛

该是回家的时候,广州火车站外黑压压的人头攒动,里三层外三层地挤满了镜头,远看就像乡下人家禾场上铺晒的五谷杂粮,镜头推近,满满的全是一脸无奈、疲倦、惊慌、焦躁、骚动、急切……

他们绝大部分都是农民工,只是想买张回家的票,却如此之难。为何买张票这么难?答案很简单,僧多粥少。有人曾提议再多修几条铁路,多开通几路火车来改善“回家难”的问题。显然,此举无异于扬汤止沸。下面我们不妨从后现代主义的视角谈谈这个问题。

所谓后现代,核心理论是解构主义,作为一种广泛的社会思潮,后现代对本体性进行解构,即解构传统哲学对社会的认识。后现代认为世界是平面化的存在,无具体的本体,没有本质,没有规律性,零散的,偶然的,无中心。“无中心”是要讨论的关键词。

中国人历来就是“中心论者”,以天朝自称。古人就有“天圆地方”之说,“方”是有中心的,而“中国”一词也是因为站在“中心”的立场上来命名的。

城市化建设跟工业化、后工业化是联系在一起的。但是国家现在的城市化建设却按照传统的思維围绕一个“中心”发展经济,这样必然跟现代的社会格局产生冲突。一个城市所能承载的人口数量总是有限的,试想,当超过城市所能承载数量十倍、百倍的人奔着一个城市蜂拥而至,势必导致人口饱和甚至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广州就成了这样一个“中心”,这是我国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显著问题,亟待解决,而绝不是增设几条铁路就能解决问题的。

二、生产性劳动者的双重“剥削”

导演在片中借火车上的一个农民工的口吻道出真相:“比如说,我们公司生产球拍,每一款球拍都是外国的品牌,比如说Prince和Head都是美国的,我们中国没有自己的品牌。我们只是一个加工大国,西方国家提供订单,我们则全力以赴为他们完成所有订单,卖出去的价格不菲,而我们老板和民工所得到的利润是微薄的。”“我们这个是发往国外的,我们做的(裤子)腰这么大(用手比画着说),两个人都穿得下,四十几码的,中国人哪有穿四十几码的裤子?”

社会中的劳动者分为生产性劳动者和非生产性劳动者,生产性劳动者供养非生产性劳动者,而中国的农民工就是生产性劳动者,提供生产劳动。而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多以服务行业为主,生产性工业主要在第三世界或欠发达国家里。

在后殖民主义的全球化语境下,发达国家将资本、政治理念、文化观念等以不对等的形式输入给发展中国家,而并不直接将其变成殖民地。发达国家凭借自己技术的优越性,将资本输入中国,使中国成为一个巨大的工厂,广大农民工仅为了生活而拼命干活,这是一种经济殖民行为,这是一重“剥削”。

与此同时,从片中我们可以看到,农民工的居住条件、伙食等待遇非常差,生病了也没有保障(现在已有了)。农民工是极廉价的劳动力。为什么待遇那么差?这不得不让人反思二次分配的问题。

二次分配的初衷是出于社会公平的考虑,但农民工的劳动力价格很便宜,为节约支出,老板不用考虑员工是否生病,孩子是否读书,是否赡养老人等问题。相反,给农民工安排集体宿舍,吃大锅饭,不提供医保。农民工劳动力的廉价是建立在对农民工的“剥削”之上的,这是第二重“剥削”。

三、女儿在爸爸面前称“老子”而挨打

片中有个激烈冲突,看得让人心揪。女儿丽琴因为在父亲面前自称“老子”而惨遭父亲一顿痛打,在场的奶奶、妈妈、弟弟无一人劝架,都一致觉得爸爸做得对,女儿在爸爸面前自称“老子”实在不可容忍。

在城市里人的关系建立在金钱利益基础上,而在农村建立在宗法伦理基础上。自孔子以来中国就提倡家族伦理,“克己复礼”,家庭宗法观念代代相传,深入人心。从君臣、父子到夫妇的一整套严格的伦理关系神圣不可侵犯。而丽琴在父亲面前称“老子”,实属不孝,乱了祖宗的章法。这不禁让我们联想到《茶馆》里那位太监说的话:“谁要是坏了祖宗的章程,谁就得掉脑袋。”在妈妈爸爸眼里,丽琴“不听话”。所谓的“听话”,到底听谁的话?并不是听真理的话,而是要听爸爸妈妈长辈们的话。其实在某种程度上,他们口中的“听话”是要求顺从、服从。丽琴不顺从爸爸妈妈的意思,所以就是“不听话”。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家庭专制的影子,这是自古就有的一个传统,即凡事都讲“礼”,这已经渗透到老百姓的意识当中。

四、为乡村写一首牧歌

片中影像在光的使用上我们可以看到,在城市中的取景多为灰色调或暗色调,给人一种压抑、苦闷、茫然的心理暗示。而在乡村的用光上多为绿色调,甚至暖色调的红色、黄色,渲染了一种安谧平和的视觉感受。两相比较,不难看出导演流露出对城乡不同的态度:厌恶城市,却为乡村写下一首牧歌。

影片刚开始呈现的四川回龙村的样貌,就是小姑娘背着竹篓,踏过小桥,迎着朝霞,踏着土塄,掠过秧苗,映着碧水去地里采摘薯蔓的画卷。此后,片中又投入了大量的乡村独有的意象:弯曲的土巷、瓦当下的细流、在青青稻穗上搭织的蜘蛛网、在尖尖麦芒上停歇的蜻蜓、随波飘荡的浮萍、秧苗上的露珠、黄澄澄的苞谷、墨绿色的竹林等,宛然一曲离世隐居的牧歌,寄寓了导演的乡村情怀。苦心营构了一个逃离都市的世外理想桃源。

猜你喜欢
平民化纪录片
纪录片《闽宁纪事2022》在闽开机
Rough Cut
浅议新闻节目主持人的发展空间
等待
超级蚁穴
私藏家:它们真的很好看
信息化技术的可视化推动大数据平民化的影响分析
解读受众视域下网络剧的发展路径
电视民生新闻主持人分寸感的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