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管理教育的定位:从“专业教育”到“全过程教育”

2020-11-11 08:39骁/
上海质量 2020年10期
关键词:专业教育诚信个体

郭 骁/ 文

一、引言

谈到“质量管理教育”,我们容易将其纳入管理教育的范畴,将其视为管理教育尤其是企业管理教育的一个分支——这类教育模式出现的场合一般在职业院校和高等院校的课堂上。这时质量管理教育是作为一门专业教育而存在的,其受众是18岁以上进入大学校园学习专业知识的成年人。学生们是将质量管理作为专业学科和专业知识来学习,并准备在未来将其应用于专业工作领域。从经济社会发展的角度说,将质量管理教育视为专业教育来开展当然是需要的,但是,仅仅视其为专业教育的一种是否足够?这样的专业教育是否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回答这些问题,就需要探讨质量管理教育的本质内涵是什么。如果只是技术问题和管理问题,那么在大学阶段再开展相关教育是来得及的,而如果是更深层次的问题,是否需要在大学之前就开展相关教育呢。这就是本文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质量管理教育的本质内涵

明确质量管理教育的本质内涵,才能明确教育的目标,继而明确为达到目标需要怎样的教育手段和教育方式,然后才涉及教育的具体路径设计,即需要从什么年龄阶段开始开展什么样的相关教育。

谈到质量管理,我国质量管理先驱、首届复旦管理学终身成就奖和首届中国质量奖(个人奖)获得者刘源张院士指出:质量管理作为一门学科,与其他许多学科有关系。它的数学基础是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它的工程基础是工业工程;它的技术基础有标准化和计量;它的作业基础是企业组织学。质量管理作为一种工作,它是讲究“以人为本”的,因而追求和谐组织;它是谋求“经济效益”的,因而需要经营意识;它是奉行“统筹协调”的,因而要求组织成员的团队精神;它是对用户和社会负有责任的,因而在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方面有它自己的应尽义务[1]。这一段表述,可以说指出了质量管理在微观操作层次是个技术问题,而在宏观指导层次是个组织管理问题。但质量管理的问题恐怕没那么简单,刘源张在总结对质量问题的思考时,指出“质量是秩序……过程控制就是维持这一秩序的手段,这个秩序维持好了,产品质量自然会得到保证……生活质量也是一种秩序,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是保证这一秩序的基础条件,而这两个质量都取决于提供者的诚信程度。国民经济运行质量、社会发展方式质量都是一种秩序,这个秩序的维持靠社会的诚信”。同时,刘源张回顾了2007年到2009年在多地为企业界宣讲“质量-秩序-诚信”之间的关系时,发现听众“反应不理想,他们总想从我这里听点世界上最先进的质量管理,他们似乎觉得我现在讲的是‘老生常谈’或者是‘书生愚谈’”。[2]因此,刘源张在总结质量管理问题时,最终上升为了思想问题、诚信问题。

由此看来,质量管理教育的本质内涵是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综合问题,在微观操作层次是技术问题,在宏观指导层次是组织管理问题,而在意识形态层次则是思想问题、诚信问题。明确这一本质内涵,有助于考察当前将质量管理教育视为专业教育来开展的有效性和局限性。

三、专业教育的有效性与局限性

1.质量管理专业教育的有效性

当前质量管理专业教育是在大学开展,受众是本科生、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和专业硕士研究生(如MBA),具体开课的学院是经济管理学院、管理学院或商学院。具体课程名称,多数为“管理学”或“管理学原理”(质量管理只是这门课程中的一节,所占比例较少)和“运营管理”(质量管理是这门课程中的一章),只有极少数高校单独开设“质量管理”课程。在具体针对质量管理的授课内容方面,主要讲授质量管理的框架(如美国马尔科姆•鲍德里奇国家质量奖评价准则包含七个类目,分别是领导、战略计划、顾客与市场、测量分析和知识管理、人力资源、过程管理、经营结果[3]),也讲授质量管理的理论、工具、方法,包括全面质量管理理论、质量屋的模型、六西格玛的方法、“人-机-料-法-环”的质量管理要素、质量控制图的方法应用等。这些针对质量管理方面的专业教育内容,提供的是未来在各类组织中开展质量管理工作的理论、工具和方法,偏重的是质量管理的技术问题和管理问题,而前文指出质量管理教育在微观操作层次是个技术问题,在宏观指导层次是个组织管理问题,因此质量管理的专业教育对于解决微观操作层次和宏观指导层次的问题是有效的。

2.质量管理专业教育的局限性

但质量管理的专业教育内容中,对意识形态层次的思想问题和诚信问题涉及的篇幅是非常有限的,相关的意识引导性的方式方法也较为有限,更多停留于传统的说教方式。因此,专业教育对于引导和塑造学生在意识形态方面的诚信素养,作用是有局限性的。专业教育更多是在限定时间(上课时间)和限定环境(教室)内的“言传”,而诚信素养的培养则更需要引导者长期、无形的“身教”,需要不限定时间(全天候)和不限定环境(任何地点)的浸润,需要“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式的影响。在这方面,具备时空限制的质量管理专业教育难以完全承担这样的任务。

四、从“专业教育”到“全过程教育”的含义

质量管理专业教育既有有效性,也有局限性,尤其对于质量管理教育中意识形态层次的思想问题和诚信问题,单独依靠大学期间的教育是不够的,还需要家庭环境下父母的教育和中小学阶段的学校教育。只有把家庭教育、中小学教育和大学教育贯通起来,形成全过程教育,质量管理教育中最重要的诚信思想意识才能在头脑中扎根。

1.家庭教育的核心启蒙作用

质量管理的第一存在场景并不是在组织中,而是在家庭中。每个家庭都或多或少需要管理自己的生活质量,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甚至超过了对工作质量的要求。克劳士比在《质量免费》中说“生活为我们树立了比工作更高的标准[4]”,意思是说,生活中的吃穿住用行,无一不直接涉及质量问题。而在对生活质量的要求和追求中,父母是绝对的引导者。他们对生活质量设定的目标和管理方式体现在日常生活的吃穿住用行之中,孩子则在这个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形成对质量的认知。在生活中,父母对不同事情其实有不同的质量目标,比如对哪些生活事件“非常在乎”,对哪些生活事件“完全不在乎”,又对哪些生活事件“差不多就行”,都影响着孩子的质量意识。父母自身的诚信意识也都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影响着孩子的诚信品格。正所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在个体诚信思想意识的培养上具有核心启蒙作用,是为个体“打底色”的重要情境,而且家庭教育的情境不限于孩子上学之前,其发挥作用的时间很长,从孩子记事开始一直到孩子成年都在起作用。

2.中小学教育的助推引导作用

除了家庭教育之外,随着个体年龄的增长,中小学教育对个体质量思想意识和诚信意识的引导作用也非常显著。当前我国的义务教育正从应试教育走向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内涵非常丰富,外延也很广大,涉及的内容和要素很多,正适合将培养个体的诚信精神、塑造个体的诚信品格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核来开展。中小学阶段本身是个体融入群体的重要时期,是个体社会化的萌芽阶段。个体在与同学和老师的互动中能否遵守“秩序规则”、能否“诚实守信”、对待学习目标能否“认真仔细”、作为班级成员能否“担当负责”,都属于个体思想意识和诚信品质的题中之义,也直接影响个体未来参加工作时与他人合作互动的工作质量,因此中小学教育对强化质量意识、诚信意识、规则意识的培养具有重大意义。而且,中小学教育时间跨度长,利用这个阶段开展思想意识层面的质量教育可以为未来微观操作层次的技术学习和宏观指导层次的组织管理学习打下基础。

3.大学教育中的全面质量管理教育

所谓全面质量管理教育,是指在大学教育中不仅要开展现有的针对技术问题和管理问题的教育,而且要承接家庭教育和中小学教育中已经开展起来的、针对意识形态层次的思想教育和诚信教育,将其纳入高校“大思政”层次中,一以贯之地延续、强化教育,进而实现从家庭到中小学,最后到高校的全过程的质量管理教育。

猜你喜欢
专业教育诚信个体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美好生活离不开诚信
我们和诚信在一起
那一次,我把诚信丢了
Application of the Good Faith Principle to the SCS Arbitration Initiated by the Philippines Against China
高职艺术院校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
房地产专业教育与“三创”教育的耦合效应
工程教育认证模式T的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