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的初心和使命

2020-11-12 03:08王明波
邓小平研究 2020年5期
关键词:邓小平改革开放

[摘要] 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邓小平在第三次复出后推动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和退休后继续关注并推动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两个关键历史节点,充分体现了他的初心和使命:第三次复出的邓小平正视群众生活水平低和社会经济发展落后的现实,促成具有伟大转折意义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开启了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的新征程;退休后,邓小平着眼民族复兴和人民群众的殷切希望,在国内改革放缓的历史关头发表著名的南方谈话,推进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进入新阶段。

[关键词]邓小平;初心和使命;改革开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南方谈话

[中图分类号]A8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921(2020)05-0123-07

[基金項目]2015年广西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课题“毛泽东改善于群关系的实践探索及当代启示研究”(15MJ01)

[作者]王明波,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党校副教授,广西南宁 530021

党的十九大报告开宗明义地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①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总结中国共产党90多年来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懈奋斗的光辉历程、展望党和人民未来事业发展的光明前景得出的重要结论。从根本上说,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所有的光荣与梦想、奋斗与牺牲、理论与实践都围绕这一初心和使命展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共产党人艰苦奋斗、接续前进,他们或许没有明确使用过人民幸福、民族复兴这样的字眼,但其所思所为与此并无二致。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邓小平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典型和代表。本文仅以邓小平第三次复出后推动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和退休后继续推进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这两个关键历史节点,对邓小平的初心和使命作些分析和探讨。

粉碎“四人帮”后不久,1977年7月17日,中国共产党十届三中全会恢复了邓小平原来担任的党、政、军领导职务。邓小平第三次复出,时已越悬车之岁。古人为官到了这个年龄,大都是废车不用,辞官家居。邓小平本也可这样不问世事,含饴弄孙,颐养天年,但他终非一般性情闲澹之辈,十年内乱造成的问题堆积成山、工作百端待举的现实局面和强烈的使命担当,不容许他如此超脱世外,悠然自得。在这次党的全会上,邓小平向大家吐露了心声:“作为一名老的共产党员,还能在不多的余年里为党为国家为人民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情,在我个人来说是高兴的。出来工作,可以有两种态度,一个是做官,一个是做点工作。我想,谁叫你当共产党人呢,既然当了,就不能够做官,不能够有私心杂念,不能够有别的选择,应该老老实实地履行党员的责任,听从党的安排。”①

正是在这次党的中央全会讲话中,邓小平专门谈到完整、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的问题,认为“群众路线和实事求是这两条是最根本的东西”②。这固然有反对寻章摘句、断章取义做法的意味,但邓小平还有一层更现实的考虑,如他所言:“对我们党的现状来说,我个人觉得,群众路线和实事求是特别重要。”③论述群众路线时,邓小平特意提到延安时期毛泽东从群众怨言中发现问题、及时调整政策、开展“大生产运动”的生动范例,教育全党注意群众议论,倾听群众呼声;阐述实事求是时,邓小平严肃批评党内不讲真话、弄虚作假的恶劣风气,号召大家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干老实事。

邓小平很清楚当时中国的现实及其与世界的差距。20世纪六、七十年代,许多国家利用新科技革命和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机会,纷纷实现经济迅速起飞或持续发展。经过“文革”十年,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基本没有提高。邓小平强调群众路线,旨在让全党正视群众生活水平低的现实,惦记群众安危,关心群众疾苦;他强调实事求是亦是提醒全党要敢于正视现实,承认差距。在邓小平眼里,高高在上、官气十足,好大喜功、爱摆门面,对群众利益漠不关心,对群众情绪不闻不问,对群众要求置之不理,就是没有践行群众路线。同样,在他看来,关起门来、固步自封,掩耳盗铃、自欺欺人,看不到甚至不愿看到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总是感觉形势大好、越来越好,夜郎自大、沾沾自喜,满足现状、不思进取,就是没有做到实事求是。因此,在此后不到一年半的时间里,邓小平忧心忡忡、不厌其烦重复着下面的话。

“我们国家六十年代和国际上差距还比较小,七十年代差距就比较大了。”①“我们太落后了。我们自己要谦虚一点,说老实话,吹不得牛。”②“我们要承认落后,不要怕丑。”“承认落后就有希望,道理很简单,起码有个好的愿望,就是要干,想出好方针、政策和办法来干。”③“人们都说中国是个大国,其实只有两点大,一是人口多,二是地方大。就发展水平来说,是个小国,顶多也是个中小国家,连中等国家都算不上。”④“人民生活水平不是改善而是后退叫优越性吗?如果这叫社会主义优越性,这样的社会主义我们也可以不要。”⑤“什么叫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总是要表现它的优越性嘛。它比资本主义好在哪里?每个人平均六百几十斤粮食,好多人饭都不够吃,二十八年只搞了二千三百万吨钢,能叫社会主义优越性吗?”⑥“最近我们的同志出去看了一下,越看越感到我们落后。什么叫现代化?五十年代一个样,六十年代不一样了,七十年代就更不一样了。”⑦“现在全世界100多个国家中,我们的国民平均收入名列倒数二十几名,算贫困的国家之一。就是在第三世界,我们也是贫困的一部分。”“我们要想一想,解放这么多年,我们给人民究竟做了多少事情呢?”⑧“我们太穷了,太落后了,老实说对不起人民。我们的人民太好了。外国人议论,中国人究竟还能忍耐多久,很值得我们注意。我们的人民是好人民,忍耐性已经够了。”⑨“社会主义要表现出它的优越性。哪能像现在这样,搞了20多年还这么穷,那要社会主义干什么?”⑩“同发达国家相比较,经济上的差距不止是十年了,可能是二十年、三十年,有的方面甚至可能是五十年。”⑪“根本的一点,是要承认自己落后,承认现在很多方法不对头,需要改,要承认这一点,并且找出适当的方法。”⑫等等。这些话语,范围之广泛、心情之沉重、语气之坦诚、态度之坚决,在邓小平一生政治生涯中实不多见。

知耻近乎勇,自省而力行。承认落后是为了更好地认识弊端,找到落后的原因,汲取教训,虚心学习,制定出好的路线、方针、政策,奋发图强、改变现状。就在讲这些话的同时,邓小平以义不容辞、舍我其谁的历史责任感和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现实紧迫感,紧紧抓住关键环节,端正思想路线,旗帜鲜明反对“两个凡是”,支持和领导开展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率先提出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极力主张改革同生产力迅速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实行开放政策,利用国外资金,学习引进世界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明确要求发扬民主,发挥广大基层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等等。这一系列拨乱反正,最终促成具有伟大转折意义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开启了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的新征程。

1989年,为了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邓小平下决心退休,可让他放心不下、念兹在兹的,仍然是中国人民的幸福生活和民族复兴的宏图伟业。和几位中央领导同志商量自己退休的时间和方式时,他十分坚定地说:“中国要真正按计划实现第二个翻番,这也就是社会主义的一个成功。到下个世纪五十年,如果我们基本上实现现代化,那就可以进一步断言社会主义成功。”①他盼望自己能活到2000年,亲眼看一看中国人民的小康生活:“我希望活到那个时候,看到翻两番实现。”②随后,他在给中央政治局请求退休的信中,满怀深情地写道:“作为一个为共产主义事业和国家的独立、统一、建设、改革事业奋斗了几十年的老党员和老公民,我的生命是属于党、属于国家的。退下来以后,我将继续忠于党和国家的事业。”③对民族复兴的前景,他信心十足:“中国人民既然有能力站起来,就一定有能力永远岿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④从1989年到2050年,还有整整61年,未来一个甲子的漫长时间,丝毫没有冲淡这位耄耋之年的政治家对民族复兴的美好憧憬:“在六十一年后,一个十五亿人口的国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是了不起的事情。”⑤美好憧憬的背后则是邓小平对人民无穷无尽的责任担当:“我们有我们的责任,要对世界上五分之一的人负责,要发展经济,使他们生活得更好。”⑥

按照邓小平规划设计的“三步走”的时间表和路线图,第一步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是到20世纪末,用10年时间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在21世纪用30年到50年再翻两番,基本实现现代化,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过上比较富裕的生活。对于“三步走”发展战略的目标考量,邓小平总是强调坚持两个维度:一个是人民生活水平,一个是综合国力程度,反映到人民生活水平上看人均,反映到综合国力上察总量。

放眼长远,立足当下,是邓小平的行事风格和工作作风。1989年,第一步业已提前走完,邓小平格外关注第二步这一承前启后的发展目标。1990年3月3日,邓小平同几位中央负责同志谈话时着重讲了这一问题:“我们要真正扎扎实实地抓好这十年建设,不要耽搁。这十年时间能够实现第二个翻番,就是我们最了不起的胜利。”①在邓小平的意识里,民族复兴的脚步、人民生活水平提升的速度停不得,也慢不得。我们在追赶,别人也在发展,赶超的步伐必须计算得相当精准。他语重心长地说道:“这个要老老实实地计算,要最终体现到人民生活水平上。生活水平究竟怎么样,人民对这个问题感觉敏锐得很。我们上面怎么算帐也算不过他们,他们那里的帐最真实。”②“总之,经济能不能避免滑坡,翻两番能不能实现,是个大问题。使我们真正睡不着觉的,恐怕长期是这个问题,至少十年。”③

那段时间,邓小平想得最多、讲得最多的就是民族振兴和群众期盼。同几位中央负责同志谈话一个月后,1990年4月7日,他與泰国来宾谈话时指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集中力量搞四个现代化,着眼于振兴中华民族”④,现在“还要更加发展起来。这是民族的要求,人民的要求,时代的要求”⑤。谈到当时世界上正在热议的“亚洲太平洋世纪”时,邓小平明确表示:“所谓‘亚洲太平洋世纪’,没有中国的发展是形不成的。”他告诉客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在不长的时间内将会成为一个经济大国,现在已经是一个政治大国了”,“下个世纪中国是很有希望的”。⑥

邓小平和外宾的谈话充满自信,可在内部讲话中他又保持着足够的清醒,甚至是一种忧虑。1991年8月在和中央负责同志谈话时,他这样表述:“人们都在说‘亚洲太平洋世纪’,我们站的是什么位置,过去我们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现在比下也有问题了。东南亚一些国家兴致很高,有可能走到我们前面。我们也在发展,但与他们比较起来,我们人口多,世界市场被别的国家占去了,我们面临着这么一个压力,算做友好的压力吧。我们不抓住机会使经济上一个台阶,别人会跳得比我们快得多,我们就落在后面了。要研究一下,我总觉得有这么一个问题。”⑦

邓小平反复谈到发展话题,同当时国内小气候和国际大气候紧密相连。1989年夏天,国内发生了一场政治风波;国际上,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接二连三改旗易帜,苏联解体。国内改革开放有放缓趋势,党和国家又走到一个重大而紧要的生死历史关头。仅仅这样零零散散地讲,邓小平觉得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他在等待时机,以便在更大的范围把他的思想完整地表达出来,排除干扰、扭转时局。于是,便有了1992年的南方谈话。

1992年1月17日,苏联解体才过去20多天,邓小平迎着初春的寒冷,毅然决然开始了一次深思熟虑又不同寻常的南方之行。他心急如焚、马不停蹄,一路走、一路讲,话题一如既往是他时刻都牵挂心头的国计民生。

对于民族复兴的时间、路径和条件保障,邓小平明确讲道:“我们到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有了这一步,再赶上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才有希望。我们时间不多呀!世界市场也很紧,不容易竞争。”“不搞改革开放,现代化不知要等到哪一年才实现。”①“要抓住时机,把经济搞上去,步子可以快一点。我现在就怕丧失时机。”②党的基本路线是国家的生命线和人民的幸福线,是完成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本保障。邓小平斩钉截铁地警告,基本路线要坚持一百年不动摇。③只有坚持这条路线,才能得到人民的相信和拥护。谁要改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老百姓不答应,谁就会被打倒。针对实践当中出现的各种争论,邓小平提出著名的判断工作得失的“三个有利于”标准,即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标准的核心和本质依然是国家和人民。看到我们民族在世界发展版图上的坐标和人民群众的殷切希望,邓小平再次表现出强烈的忧患意识:“现在,周边一些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比我们快,如果我们不发展或发展得太慢,老百姓一比较就有问题了。”“低速度就等于停步,甚至等于后退。要抓住机会,现在就是好机会。我就担心丧失机会。不抓呀,看到的机会就丢掉了,时间一晃就过去了。”④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他最担心的是瞻前顾后、畏首畏尾,谨小慎微、束缚手脚,以致丧失中华民族发展的大好时机。邓小平语重心长、苦口婆心地对大家说:“中国要发达起来,中国穷了几千年了,现在是改变这种状况的时候了。”⑤他谆谆嘱托全党:“如果从建国起,用一百年时间把我国建设成中等水平的发达国家,那就很了不起,从现在起到下世纪中叶,将是很要紧的时期,我们要埋头苦干。我们肩膀上的担子重,责任大啊!”⑥平时不善言谈的邓小平在一路南行的短暂时间里,一口气竟讲了这么多。这一连串话语的背后,人们听到的,分明是一位退休老人企盼自己的国家尽快强大和人民尽快富裕起来的急切心情。

1992年3月,中央政治局赞同南方谈话,要求全党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是年袱,党的十四大接受了邓小平的意见,作出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历史性决策。全国大地到处一片热火朝天、欣欣向荣的蓬勃景象。邓小平以对人民的深厚感情和对国家和民族高度负责的精神,在1992年88岁高龄时,不惜用尽自己的生命最后的一点精力,力挽狂澜,拨正航向,推动中国进入了创造人民美好生活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阶段。据邓小平女儿邓楠回忆,南方谈话后,他的身体状态在很短的时间里急转直下,再也没有缓过来。①邓小平无私无畏、不计个人得失换来的,是人民幸福、民族复兴从未有过的通衢大道。

1977年,居庙堂之高;1989年,处江湖之远。形式上,一进一退,本质上,却是进亦忧、退亦忧,忧国忧民忧建设。一篇复职讲话,一封退休书信,两个根本遵循,三步发展战略,贯穿始终、永恒不变的,是人民信仰和复兴担当。邓小平曾饱含深情地说过:“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②初心不改、矢志不渝,无限坚贞的人民立场和厚重绵长的家国情怀,赋予了邓小平非同寻常的魄力、胆识和智慧,让他历经逆境、愈挫愈奋,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邓小平第三次复出已是年过古稀,而南方谈话也已年近九旬。迟暮之年,他却没有表现出一般老人的思想保守、安于现状,反而除旧布新、锐意进取,想别人所不善想、言别人所不能言、做别人所不敢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酒泉子·长忆观潮》中的四句词,颇能形象展现改革开放中的邓小平和后人的观感。回顾波澜壮阔的改革历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犹如惊涛骇浪中远行彼岸的航船,总舵手邓小平勇立潮头,引领这艘巨轮驶过无数暗礁和险滩,劈波斩浪,阔步前行。邓小平开创了一个时代,也成就了属于他自己的辉煌。正如习近平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所总结和评价的那样,邓小平“之所以能够为祖国和人民建立彪炳史册的功勋,就在于他看清了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大势,深刻了解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深沉愿望,把握住中国发展的历史规律,紧紧依靠党和人民建立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伟业”③。

拥有5000多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从来都不缺少建功立業的英雄。有些人可以热热闹闹于一时,但终究昙花一现,不能长久。有些人,因为把自己的生命与民族前途、祖国命运、人民幸福责无旁贷地紧紧捆绑在了一起,所以他们的英名、功绩、思想和风范,能如江河行地,日月经天,万古长存。邓小平就属后者!

(责任编辑 肖雪莲)

①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1页。

①《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162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45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45页。

①《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164页。

②《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173页。

③《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211页。

④《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229页。

⑤《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250页。

⑥《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277页。

⑦《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372-373页。

⑧《邓小平人生纪实》中册,南京:凤凰出版社,2004年,第1386页。

⑨《邓小平人生纪实》中册,南京:凤凰出版社,2004年,第1391页。

⑩《邓小平人生纪实》中册,南京:凤凰出版社,2004年,第1400页。

⑪《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32页。

⑫《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438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20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21页。

③《改革开放三十年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539页。

④《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23页。

⑤《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05页。

⑥《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26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54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54-355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55-356页。

④《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57页。

⑤《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57页。

⑥《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58页。

⑦《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69页。

①《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1335页。

②《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1341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70-371页。

④《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75页。

⑤《邓小平人生纪实》下册,南京:凤凰出版社,2004年,第2044页。

⑥《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83页。

①邓楠:《我们心中的父亲》,《人民日报》2014年8月21日。

②《邓小平自述》,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5年,第278页。

③习近平:《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7-8页。

猜你喜欢
邓小平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40年民族影像志
改革开放初期的上海百姓生活
因改革开放而生 因改革开放而兴
改革开放大事记
改革开放:干点什么最时髦
将改革进行到底
邓小平与中苏论战
邓小平承认:林彪比他更能理解毛泽东的意图
红色读物
邓小平“怕”回老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