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治疗蜂蜇伤中毒患者

2020-11-13 03:45吴梅刘咨含
幸福家庭 2020年14期
关键词:蜇伤蜂毒连续性

吴梅 刘咨含

蜂蜇伤中毒多发生在山区,秋季是发生蜂蜇伤中毒的主要时节。黄蜂等毒蜂蜇伤可能会引起患者多脏器功能损害以及过敏性休克,严重时还会对患者的生命造成威胁。随着现代医学技术逐渐完善和进步,血液净化技术也得到了显著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蜂蜇伤中毒的临床死亡率,使蜂蜇伤中毒的临床治疗成功率得到了显著提升。

蜂蜇伤中毒的蜂毒成分

蜂毒成分包括酶类、激肽类、多肽类以及生物胺类。其中酶类包含了透明质酸酶以及磷脂酶A等;肽类包含了肥大细胞脱粒肽、溶血毒素、神经毒素等;生物胺类则包含了儿茶酚胺、乙酰膽碱以及组胺等。

蜂蜇伤中毒的致毒机理

蜂蜇伤中毒的致毒机制为:①诱导细胞凋亡;②影响细胞内以及细胞间的信号传导;③血管内的溶血作用;④致全身或者局部过敏反应;⑤神经毒素作用;⑥肌溶解作用;⑦动脉血压水平降低;⑧抑制Na-K-ATP酶的活性,如心肌线粒体、腺体、肾脏、神经突触等。

蜂蜇伤中毒的治疗方式

(一)血液透析以及腹膜透析

蜂蜇伤中毒容易引起急性肾衰竭,采用血液透析、腹膜透析治疗能有效清除机体代谢废物。临床研究结果表明,早期预防性血液透析是保证临床救治效果的关键,不但能有效清除蜂毒的毒性成分及其代谢产物,还能明显降低致死并发症的发生率,如多脏器功能衰竭、过敏性休克、急性肺水肿等。早期预防性血液透析能让机体内环境保持稳定,还能为全身用药、静脉补液打下良好基础,是临床上治疗蜂蜇伤中毒患者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段。

(二)血液灌流

血液灌流只能清除可吸附的毒物,而活性炭则能有效吸附蜂毒。每克活性炭的表面积为1000m2,因为表面积较大,吸附能力较强,所以应用血液灌流能对蜂毒进行快速吸附。

(三)血液透析+血液灌流

血液透析治疗能有效清除患者体内的中小分子毒素和多余水分,同时还能纠正电解质紊乱以及酸碱失衡,但是却无法有效清除与血浆蛋白相结合的毒素;血液灌流治疗则能强力清除与血浆蛋白结合的毒素。所以在对蜂蜇伤中毒患者进行治疗时,常常联合应用血液透析与血液灌流两种治疗方式,不但能有效清除蜂毒,还能让酸碱、电解质以及水保持平衡。有学者分别选择血液透析+血液灌流联合治疗与血液透析治疗蜂蜇伤中毒急性肾损伤患者,结果发现,血液透析+血液灌流联合治疗的效果更加理想。单纯使用血液灌流的治疗方式虽然能对毒物进行有效清除,然而却无法维持体外循环的血液温度,灌流器内的血液凝固容易导致患者各脏器出血,所以联合应用血液透析+血液灌流,可以充分发挥两种治疗方式各自的优势,使临床疗效得以显著提升。

(四)连续性血液净化

连续性血液净化技术的基本原理是模拟肾小球过滤,通过对流的方式将血液中能经过过滤器半透膜的水分和部分溶质排出体外;同时模拟肾小球重吸收,向体内补充置换液。通过连续治疗能有效清除患者体内的水分、代谢废物以及毒物,并向体内回输电解质、药物、营养物质。连续性血液净化技术的特点主要为方便营养支持、个体化补充置换液、对组织水肿进行有效改善、对中小分子质量物质进行清除、血流动力学稳定性高等。所以近几年,在临床对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患者进行治疗中,连续性血液净化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早期给予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能降低患者的器官衰竭概率,显著缩短在ICU住院的时间。采用连续性血液净化技术对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患者进行治疗的具体作用机制为:脱水能有效减轻患者的前负荷和重要器官的水肿,为液体输入提供空间;有效维持电解质和酸碱平衡;让血流动力学保持稳定,改善灌注;有效清除体内的肾毒性物质和代谢废物。重度蜂蜇伤中毒后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的风险较高,而最常出现的则为肾脏以及血液系统,所以当中毒患者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时应及时给予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

(五)血浆置换

血浆置换具体是指通过血浆分离器或者离心的方式,从全血中将血浆分离出来,对其中的致病因子进行有效清除,并向体内补充等量的其他替代品或新鲜血浆。采用血浆置换的治疗方式能有效清除游离血红蛋白、活化补体成分、凝血因子、肌红蛋白、与血浆蛋白相结合以及游离的毒物、细胞因子复合物、细胞因子溶酶体酶、蛋白酶、淀粉酶、C反应蛋白等。因为血浆置换不但能有效清除其他血液净化方式不能清除的毒素,而且还能补充凝血因子、免疫球蛋白、白蛋白等血浆因子。现阶段临床相关研究结果显示,在对重度蜂蜇伤中毒患者进行治疗时,血浆置换术治疗的效果比较理想。

猜你喜欢
蜇伤蜂毒连续性
综述蜂毒的应用
季德胜蛇药片内服外敷治疗红火蚁蜇伤的临床观察
不可压缩Navier-Stokes方程解的非线性连续性
非连续性实用类文本阅读解题技巧例谈
蜂毒的美容作用及其安全性
小偏方对付虫蜂蜇伤
蜂毒注射过敏的应对措施
半动力系统中闭集的稳定性和极限集映射的连续性
连续性
CVVHDF联合HP治疗蜂蜇伤患者临床生化指标的变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