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追问艺术

2020-11-13 09:43徐坤虎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20年8期
关键词:思维创新

徐坤虎

摘要:精彩的课堂追问凝聚着教师的智慧和学识,适时捕捉“追问”的契机,巧妙有效地进行追问,以智慧开启智慧,课堂定会呈现“百般红紫斗芳菲”的喜人景象。

关键词:课堂智慧;追问;思维创新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20)04-0041

“追问”犹如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油门”,教师适时有效的追问则是课堂的催化剂,是知识的升华;反之,“踩”得不当则会南辕北辙。因此,要智慧把握课堂教学的目标和节奏,及时捕捉“追问”的契机,踩好这个“油门”,课堂定会神采飞扬,充满灵性和生命成长的气息,听见花开的声音。

一、于交流中追问

笔者在教学《圆柱的体积》引导学生探求体积公式时,有步骤地创设了如下问题情境,在情境中通过一步步巧妙的追问激发学生期盼获得新知的欲望,叩开学生思维的闸门,让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师出示实物后提出问题:怎样求圆柱体玻璃容器中水的体积?

生:将圆柱体的水倒入长方体容器中,转化为求长方体容器中水的体积。

师:大家认为呢?(这一想法,得到大家认可。)

师追问:如果将“圆柱体的水”换成“圆柱体的橡皮泥”,又该怎样计算它的体积呢?

生:将它捏成长方体,体积就可以求出来了。

师追问:如果换成“圆柱体木块”,你能计算出它的体积吗?木块不能倒,也不能捏。

生:将它浸入长方体容器的水中,用测量排挤出同体积的水的办法来测知。(此时学生思维活跃,为解决了难题而高兴。)

师又追问:假若是学校大门前的圆柱体水泥柱子,你能想办法计算吗?(学生开始讨论)

学生情趣更高涨了,这时教师趁热打铁,组织他们讨论,激起“千层浪”。笔者通过适时的追问,适时地延迟判断,有的放矢,为学生搭设思维跳板,帮助其开拓思路,突破难点,活跃思维,并在更高层次上继续思考。教师追寻学生的思维轨迹,紧追不舍,不断地由此及彼,由浅入深,思路就越追越清,问题就越追越明,知识就越追越多。学生不仅自己从中迸发了创新的火花,体验了成功的快乐,而且带领教师和同学进入了崭新的思维领域,使课堂得到了优化。看似简单、平常的一问一引却蕴含着智慧,孕育着深刻,平中见奇,点亮了学生的思维火花,引发了学生的推测、推理,学生的思维水平又向前迈进了一步。

二、于困惑处追问

当学生遇到困惑时,教师没有很快作出判断、评价,而是让他们自己想办法来证明,消除疑惑,正确构建新知。这时教师需要借助追问帮助其开启新的思维方向,因为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学生的学习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追问,巧妙地引发学生思考,充分暴露了学生的思维历程,展现学生各自的思维方法,引导他们在争论中求真知,在释疑中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不仅“知其然”,更要思索“其所以然”,即“知其所以然”,还进一步严密了学生的思维。

三、于错误处追问

在《解决相遇问题》的教学片段中,笔者以自身特有的敏锐和机智在捕捉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差错”后,善于发现这“差错”背后隐藏的教育价值。教师并非立即否定学生,明确指出其错误后,抓住学生的错误体验,利用学生的认知冲突,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追问策略——将错就错,顺水推舟,顺势诱导学生解错题,得出答案不一致的矛盾激活学生的探究心理,再讓学生通过辩论自己去探索产生错误的原因,引领他们在争中分析、争中反驳、争中明理、争中内化知识和获得正确的方法。

四、于“意外”处追问

《教学月刊》中有这样一篇案例:一位教师执教《百分数的意义》一课中,有一个环节是让学生汇报交流课前收集的百分数,并尝试说一说这个百分数表示什么意思。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很好地演绎了课堂教学中追问的艺术。

开始上课了,学生非常高兴地拿出了课前收集到的带有百分数字样的衣服标签、饮料瓶子、药品盒子、报纸杂志等物品。

生1:我在网上收集到“姚明2007年投球的命中率为50.7%。”

师追问:这个50.7%表示什么意思?

生:50.7%表示姚明投了100个球,进了(稍微停顿了一下)50.7个球。

此时教室里一片哗然。教师笑了笑,没有评价,而是把目光投向学生。

生2:怎么能有0.7个球,应该表示姚明大约进了50个球。

生3:用四舍五入法,姚明投了100个球,大约进了51个球。

师追问:姚明是不是只投了100个球?

生4:50.7%表示姚明如果投了1000个球,进了507个球。

师追问:刚才那个孩子用了一个词“如果”,用得非常好,大家想一想2007年姚明是不是只投了100个或1000个球?

师追问:那么命中率50.7%这个数是怎么得到的?

片刻的思考后,学生豁然开朗,纷纷举起了手。教师仍然叫起了生1。这次,他充满自信地说:“命中率50.7%这个数是姚明2007年中球的个数除以投球的总数得到的,不表示具体的量,所以不能说投中了50.7个球……”

对学生收集到的姚明2007年投球的命中率这条信息,教师事先并不知道,面对这一“意外”,教师没有惊慌失措,没有轻易评价和随意处理,而是马上“计上心来”,抓住契机,以此作为一种活性的教学资源。教师将这个非常有价值的课堂“动态生成点”纳入教学环节,不动声色地及时调整了教学预设,开展探究活动。随即,教师放慢教学速度,抓住学生的认知冲突,把课堂上生成的信息加工成阶梯式攀升的问题,再把问题抛回给学生自主探究。

不言而喻,这般鲜活、灵动又智慧的课堂与教师适时捕捉、巧妙的追问是分不开的。追问是课堂有效的催化剂,是知识的升华,凝聚着教师的智慧和学识,它问出了质量,问出了品位,问出了智慧,它掀起了课堂的高潮,演绎了课堂的精彩。

(作者单位:湖北省公安县南平镇港关小学434300)

猜你喜欢
思维创新
小学数学开放题教学的思考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思维创新
“互联网+”时代的科 技传播思维创新
“互联网+”时代的出版思维创新
思维创新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
手工制作课情境教学法的运用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