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教育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实践研究
——以音乐学科为例

2020-11-14 02:32
剧影月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传播媒介传统素养

美国教育家杜威曾给艺术界这样下定义:“一种心态,一种心境,要求得到满足和做到使物质形成新的和更有意义之形式的某种活动,体会到人们正在从事的事业的意义并从中获得愉悦,使内在生命的展示和物质世界的有序发展结合在同一并存的现实中——那就是艺术”。随着社会不断地进步,人们对于艺术教育也提出更高的要求。在艺术教育的内容方面更看重各学科之间的跨越与综合,在艺术教育的教育教学方法方面更侧重知识的多元化与持续发展的特性。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注重其核心素养的发展。在现代化的艺术教育中,任何脱离人文情怀的教育就像没有灵魂的躯体。在教育的初级阶段,学生能保持一定的艺术学习情趣是首要目标;其实,在教育的基础阶段应注重艺术教育的美育功能,使其身心全面健康的发展,最终诉求是在较高艺术审美情趣下,专注于技能的培养与发展。作为一名初级阶段的艺术教师,我们应主动学习,终身学习去适应时代的更迭,使自己在思想上与实际教学行动上与时俱进、创新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才能真正的得以提升。而不是仅仅依靠教师、学生,是需要社会各界同仁的共同努力。笔者将从以下几方面来阐述:

一、关注学生主体,注重艺术教育的审美趣味

(一)以学生为主体,创设情境提升艺术审美

现代化的音乐课堂,不再是简单的传输理论知识的说教课。教师在课堂上想尽办法导入课题,有时候通过一些吸引目光的图片,有时候是一个引人遐想的故事,有时候是信息量大、充满色彩的视频等等。教育教学的方法也在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不断地升级,学生主体越来越发挥重要的作用,而教师只是组织者、引导者。因而,对于学生的艺术培养也是全方位的,而不仅仅看重技能与理论知识的学习。学生从音乐中感受到的人文精神与价值观才是艺术教育的最终目的,学生在一系列的教学活动中,在参与学习与探索的过程中,有情绪作为铺垫,有情感作为烘托,也有意境上的升华与对人生的感悟。这一切,都不是语言所能达到的。2020年突如其来的疫情,学校教育线上线下教学齐开弓、云端教学等方式也在冲击着我们的传统教学模式。作为教师必须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与管理者,学生是教育学的主体,但教学相长,我们一起探索、一起学习、一起进步。

(二)注重艺术教育的实践性

艺术教育具有美育功能。学生通过艺术的学习,在精神层面、实际行动方面都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艺术本身就是生活的精细加工,对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也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从我们一直以来的认知当中,都觉得有天赋的人才能习得艺术,或有天赋的人才能学出成就。这并不正确,坚持与努力才是成功的秘诀。这对于很多事情都适用。但是,再学任何一门学问之前,若没有兴趣那便很难取得成功。对于艺术来说,我们学习的目的当然不是让每位学生都成为艺术家。而是我们要在每一个学习艺术的阶段身心都得到滋养,心智都能得到浸润。对于艺术教育,我们对于学生学习成果的检测,不应只落实在技能上,而是更加关注习得的过程。我们不能在教育的初级阶段让枯燥的“技能型艺术教育”扼杀学生学习艺术的兴趣。审视一下我们的教学,死记硬背、设置各种理论测试,所有学生不论天赋、不论差异的让他们学习一些可能现实生活中并不能提高他们对音乐美感悟的硬性技能测试。这一点是很让人痛心的,但是现象却是实际存在的。试想,初级教育阶段扼杀了学生学习艺术的兴趣,而兴趣是学习的动力与源泉。我们也知道“一步错,步步错”的道理。初级教育阶段对艺术的学习没有兴趣,那么在接下来的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学阶段,对艺术的学习也不会有好的改观。艺术教育将会陷入教育的囹圄,从而限制艺术的教育与发展。什么是艺术修养、核心素养?作为教师我们应该认真去领悟,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用怎样的教学方法与活动,真正让学生从艺术中去感悟生活的真谛。艺术教育的目的是什么?答案不仅仅是知识与技能,而是从艺术学习中心灵得到的净化,感悟力的提升,审美力的提高等。艺术教育的成果有无形与有形之分。无形的成果是从艺术学习中修炼出来的思想、行为、价值观以及对生活的感悟。有形的成果就是掌握的技能,学习到的理论知识。但个人认为,无形胜于有形。孔夫子的教育思想“因材施教”,对于艺术来说也是同等使用的。所以,在义务教育初级阶段我们不能用统一的标准来衡量学生学习艺术的效果。正视差异性,正视艺术教育的特殊性。毕竟,美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想走艺术专业化发展道路的学生,会根据自身的特点单独求学,我们应该正视学校艺术教育的初衷。现代教育中,学生学习的压力不容小觑。艺术教育如何做到核心素养发展,有利于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与紧张的学习氛围。传统的艺术教育方式已不再完全适合新时代的教学。举个简单的例子,以前的教育没有人工智能的加持,人工智能的出现对于学校的教育,尤其是艺术教育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以音乐课为例,通过人工智能化的APP,在线作曲、编曲、在线陪练钢琴等,对于音乐的学习都有着不小的冲击。

二、提高教师自身审美素养

适应新时代学生终身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品质与能力的教育,绝不仅仅是书本知识的学习,更多是一种无形的力量。那么,在音乐课的课堂上又如何转变呢?核心素养将怎样体现?对于艺术教育来说是挑战也是机遇。在整个音乐学科教学环节,对于知识技能的学习处在最后的环节,而且还要融于审美体验之中,这对教师的教学能力与方法都有很大的要求。学习路上的领路人很重要,作为教师要与时俱进,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教师对于学生来说就是一面镜子,教师要始终保持终身学习的态度,以身示范,科学研究的态度、终身学习的能力、较高的审美能力、积极乐观的向上精神,真正“立德”才能更好的“树人”。

三、传播媒介为教与学提供的新路径

(一)传播媒介促进艺术教育发展

传播媒介的发展对于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艺术教育的发展也是显而易见的。自古以来,艺术与科技进步都是相辅相成的。于音乐学科角度来看,

音乐的学习不再仅限于课堂上的知识技能传授,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都可以随时欣赏各种风格和类型的音乐。现在的音乐,视听结合,体验互动感强,已经区别于传统的“听”音乐。由于传播媒介的发展,学生可以在课外接触更多新鲜、有趣的音乐互动体验。数字音乐的兴起,使得各大音乐类平台更加注重音乐传播的效果,受众群体的喜好分析也越来越精准。如酷狗音乐APP不仅为音乐爱好者提供优质的视听资源,还注重传播中国传统的音乐文化,提升了受众的文化自信。在爱国主义教育与非遗等相关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播使得年轻群体对祖国的文化有更高的归属感与使命感。这都得益于科技的发展与进步,使得传播媒介在现代化听音乐不用自己动手,如“小度智能音响”就可以为我们自动选择、自动播放。人工智能的应用,使音乐的欣赏同时兼顾个性与共性的,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得以实现。如智能乐器可以模拟各种乐器的音色,智能钢琴等乐器APP,可以一对一纠错的陪练APP等。

(二)传播学理论对艺术教育影响深远

传播学角度来看的“皮下注射论”也称“魔弹论”,或许能为音乐传播提供更好理论支持。对于音乐信息的传播就像被射出去的子弹,而音乐受众就是靶心,信息传递出去,直中要害,无法反击。音乐传播媒介的发展使得人们接收音乐的途径增多。在校园里,经常听到学生在唱抖音神曲《生僻字》《沙漠骆驼》《海草舞》等。由于抖音APP 的创意,很多学生在接触的过程中可能会受到“低俗”音乐的影响,但如果我们把传播学理论,应用到传播我国传统音乐文化层面上来,未免不是一件幸事。那么我们是否可以利用传播媒介的优势来为教育所用呢?比如我们在看电视剧之前,会有很多广告的冠名,这种强行植入的广告,就是我们所说的“皮下注射论”,强行在我们皮下注射针剂,如果这些广告换成我们的艺术精髓,如我国传统音乐文化昆曲、京剧等。当然,在传播的过程中要注重创意,传统曲目的创新唱法,与流行音乐元素结合等。而不是毫无创新的去传播,否则效果差强人意。

四、重视传统音乐文化在艺术教育中的地位

“越是民族越是世界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是我国文化千年的积淀。在现代化全球发展的多元环境下,新时代的使命更远大,如何发扬和继承中华民族优秀的音乐文化与传统也是我们肩负的使命。教育部长陈宝生曾说过,把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作为固本工程和铸魂工程来抓。在多样化的文化语境中,外来文化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冲击很大。因此,在课堂推行传统音乐文化势在必行,更需要我们加强传承与保护意识。在课堂中将其创新发展,保留民族性、传统性,再调和现代元素、流行元素,拉近与大众的距离,使“高雅”艺术在保持高雅的同时易于接受,充分挖掘与利用传播媒介的力量,让更多的人、更早的接触我国传统音乐文化。同时,为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奠定良好的发展事态。

艺术教育与核心素养发展之路是一件任重道远的事业,从重视艺术教育的过程开始,少说“教”,多注重“润物细无声”的过程,让学生沉浸在艺术的氛围之中,从而达到“育”的目的。教育行业是艺术教育根本,但也离不开社会各阶层的重视与助力,在养的过程中重视素来的熏陶,才是真正的核心素养所在。

猜你喜欢
传播媒介传统素养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
虚拟现实技术下的科普变革
新媒体广告传播形态及表现拓展
数字化时代的新媒体传播对大众阅读心理与阅读方式的影响
少年力斗传统
传播媒介对艺术院校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弊端
清明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