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铁西区》的纪实美学分析

2020-11-14 14:26
电影文学 2020年24期
关键词:王兵铁西区静默

汪 静

(大连工业大学南安普顿国际学院,辽宁 大连 116034)

一、背 景

王兵的第一部电影《铁西区》获得了电影文学理论家、学者和影视评论家一致好评,成为中国纪录片的典范。陈金辉认为,这部电影毫无疑问是中国纪录片中最伟大的作品,必须被列为电影界最杰出的成就之一。这部电影反映了沈阳铁西工业区的衰落,也是老东北工业基地衰败的一个缩影。《铁西区》的发行光碟封面有这样一段话:“铁西区就像七八十年代美国中西部传统工业区衰弱的历史重演,是共同的历史必然发展在不同的时间与空间的开展。”王兵在这部纪录片中记录了铁西区国有企业改革、工人下岗失业等经济社会转型的一系列表现,这是中国传统工业衰弱的一个历史,也是中国工业转型的一段历史。可以说这是一部中国工业发展史的纪实影片。

二、理论研究

纪实影片反映社会生活中某种“真实本质”,是在纪实美学指导下,运用长镜头、自然光、实景拍摄、同期声、非职业演员等元素来拍摄电影。纪实美学是现代哲学、美学以及艺术流派产生的一种美学。它根植于传统现实主义以及写实主义。 纪实美学中的“美”是什么?是感官的愉悦还是现实的发展规律?纪实美学最重要的是记录的真实性。它以追求物质本性的真实为本源、以客观和理性为依据,通过纪实的艺术形式展现现实情况并揭示深刻意义。

20世纪法国巴赞和德国克拉考尔对传统电影美学中的写实主义美学进行概括,形成“照相本体论”和“物质复原论”两大理念为核心的“纪实美学”理论。国内学者认为纪实电影一般都有以下特点:一是从观察者、旁观者的角度拍摄电影,不主动干预电影情节发展。二是淡化冲突和矛盾,拍摄素材日常化、生活化,突出自然主义。三是拍摄场景真实、情节随性,没有刻意为之。四是拍摄视角平民化,使用长镜头和同期声,降低导演的主观意愿,激发观众的批判性思维。五是使用隐喻或者象征的方法,实现艺术升华。

在电影中,纪实美学反映了朴素的事物本质,采用临摹的方法将影像真实性呈现给观众,并且在观众心中产生审美体验。这种审美体验主要来源于记录性与艺术性的统一。因此本文以纪实美学理论内涵为理论框架,从纪录片的影像本体、纪录片的叙事方法以及纪录片的拍摄语言来分析《铁西区》为何获得国际认可、屡获国际影展大奖。

三、理论分析

(一)影像本体之美

纪实美学是写实主义美学,主要包括“照相本体论”和“物质复原论”等理论。《铁西区》采用纪实手法的外在形式,这种纪实性的电影更能构成人们对艺术创造的认同和欲望。因此影像真实是纪实美学的一个重要方面。王伟国在《纪实性电影美学的基本特征》中认为纪实性电影就是真实反映历史、尊重历史、还原历史原貌。但是尊重现实并不是将一系列的影像拼接堆砌,是由掌镜人选择角度、立场和视角。这直接决定着一部艺术作品的真实程度和艺术风格。

《铁西区》这部电影主要关注点为中国转型时期城市发展和社会结构的转变。 纪录片的主角是“推土机、建筑起重机和城市废墟残骸”。在加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转型时期,如何消除原有的工作和发展方式及脱离传统经济方式是电影主要关注点。电影形象地展现了计划经济的崩溃瓦解和当时中国工人身份的不稳定性。影片很多时候刻意大而化之、湮没了个人改变,强调工业行业发展趋势。正如莫里斯·迈斯纳(M.Martinez)所强调,纪录片《铁西区》展示了中国社会存在的“劳工问题”,而非单纯个人命运的改变。

《铁西区》影像本体之美的另一个特征是整个纪录片对“铁”的运用,这也体现了王兵记录事件悲剧性的高敏感度。在影片中,起主导作用的不是社会废墟,而是普遍存在的氧化现象。电影展示了铁的腐蚀,这是人们对废墟的另一种期待。首先,这种氧化显示外部的侵入力:工厂墙壁、机械工具、火车轨道、家庭败落。这些都是外部压力带来的悲剧变化。而且,生锈氧化不是简单的影像,而是使电影胶片充满了悲凉的韵味。影片展现了铁的氧化过程,这种变化暗喻着社会的变迁、经济的转型;暗喻着在这个变化过程中,悲惨结局必然是历史结局。

《铁西区》这部电影描绘了“工业文明的废墟”和“整个社会世界的黄昏以及创造它的所有希望和理想”。莫里斯·迈斯纳(M.Martinez)认为这部纪录片记录了“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阵痛。在这种生产方式中,劳动与人类福利的所有其他方面共同延伸”。这部纪录片反映了中国社会体制转型时期中国工人阶级的真实状态,他们如何从“骄傲的一代”沦落为边缘群体和弱势群体的过程。这种强烈的对比与反差,传达了历史的真实之美,传达了对历史的理性反思和对现实的沉重关怀。

(二)叙事方法之美

西方文化认识论认为事物发展虽然具有不确定性,但见证者是不确定性发展的历史“旁观者”。见证者并非置身事外,而是“经历过某件事的人,从头到尾经历了整个事件的发展,并可以为事件做证”。《铁西区》的叙事之美就是见证者、旁观者的叙事方法。

E.Pollacchi认为在《铁西区》整个拍摄过程中,王兵的拍摄方法和叙事方法为“谦虚”的表达想法。他手持DV摄像机,详尽地捕捉每个细节。在工厂中,生锈的墙壁上红色的阴影深浅不一,工厂的机器或工人的浴室里散发出各种密度的蒸汽,巨大的工业园区中回荡着各种噪声以及人们的说话声。我们不仅看到工人们在工作,他们还在吃饭、聊天、喝酒、洗澡等。

《铁西区》的叙事记录着导演身边的每种声音。工人们不停地谈论人生经历、企业状况、命运不公;工人们因为一点小事产生口角并动手打架;工人们交流房屋拆迁遇到的冷漠和无情。这些都以旁观者的角度还世界以原貌。在整个拍摄过程中,王兵没有任何的价值判断和介入,他企图用这种最质朴的素材和叙事来把客观事实呈现给观众,让观众自己做判断。

拉丁语中的“受苦”,不仅指不愉快的经历,还更泛泛地表示“支持”“携带”和“承担”。 王兵是旁观者,他不仅亲身体验、观察,而且体会着和工人一样的艰辛生活。王兵在铁西区陆陆续续待了两年,《铁西区》记录了他沉浸式拍摄过程。对于《铁西区》的叙事而言,有形的摄影作品和静默的旁观评论是一种透明的电影形式。在整部影片中,王兵既不是遥不可及的观察者,也不是操纵干预者,而是身体力行地批判了转型社会中的一些悲剧。

从美学意义上来说,这部纪录片无脚本的拍摄、DV摄像机的使用、自然光的运用以及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形成了一种新颖的写实纪录片叙事方式,被认为是中国纪录片的典范。便携式摄像机的使用、对自然光敏感的胶片和最小记录单元三个要素减少了拍摄过程的技术负担,并最大限度地提高了影片拍摄效率。《铁西区》的叙事方法没有采用无尽的沉默,也没有通过旁白来解读影像。这种叙事手法使工厂现场变得可见和可听。以往中国纪录片的叙事风格以“讲解演讲”为主,这些演说性的纪录片在历史上一直占据着中国纪录片电影的主导地位。在这种纪录片制作中,社会主题被边缘化。而王兵这位沉默寡言的导演则用喃喃自语的身体向观众表明,“尽管有很多无法完全讲述的事实,但还是要旁观者做证”。

(三)拍摄语言之美

影片《铁西区》语言特点就是静默。它运用了旁观者的静默。我们该如何聆听这种静默呢?静默鼓励人们相信观察性语言,而不是试图用言语欺骗观众。这种无声逻辑强大,因为它通过观众解读静默来产生共鸣。静默有一种内在的感觉,通常观众会通过静默重现对可观察世界中所见事物的理解和认知。

王兵采用这种静默方法有何意义?在影片中,这种静默有暗含作用。《铁西区》是工人阶级的挽歌,该电影证明了部分经济形态的毁灭性状态。为了表达这种社会意义上的消失,王兵适当地保持沉默。王的沉默并不是绝对的沉默。正如我们所看到的,电影中还有些杂音,比如呼吸、回声、下雪中的步伐声等。这位沉默寡言的导演通过静默之声向我们表明,“尽管有很多无法完全讲述的事实,但历史在前进”。机械的声音缓慢、沉重,工人的言论无奈、担忧,这种通过日常工作和平淡生活表现的真实更加吸引观众、紧扣心弦。东北当地的冬天漫天飞雪、北风呼啸,与影片中部分嘈杂和女工歌声相对比,这种声音的优势将画面限制打破,激发了观众的想象力。

《铁西区》另一语言之美就是完全采用同期声,也就是“直接声音”。现场声往往比后期配音更加体现了真实之美。影片全片采用了现场收音,没有加入任何后期配音,虽然这点被一些影评人诟病,但是更多业界专业人士认为这样声音处理呈现了真实本质。王兵跟随着工人拍摄他们的背影,捕捉重要时刻。这种纪实性、同期声的处理方法的适当观察方法将如何解读影片传达的信息权利完全交给了观众。

同时,同期声声音表现出了强烈的时代特征和意义,特别是国有企业改革背景下,传统工业走向衰败、东北老工业基地衰落的事实。影片中,机器的轰鸣声如同钢铁巨兽的唉声叹气,体现了那个时代工人阶级的悲凉和无助。工业基地的各种噪声污染像一位垂垂不朽的老人,不停地喘着粗气、苟延残喘。巨大的工业园区中回荡着各种噪声、声音和对话。东北的寒冬,北风瑟瑟、雪花飘飞,这种呼啸的声音也使观众有一种寒凉刺骨的锥心之痛。当然,影片中也有工人们的歌声、居民们的生活对话,但是当机器停止了运转,这一切都落入了尘埃,更加烘托出社会和人们的悲凉。

可以说这种直接声音体现了真实之美、现场之美、自然之美。同期声将原始东西呈现给了观众。在中国视听文化的背景下,这种无脚本、同期声以及对社会问题的关注,构成了一种新颖的纪录片形式。这种纪录片与以往占据中国纪录片电影主体地位、以讲解演讲为声音处理形式的纪录片形成强烈对比,它使社会问题能以真实声音发声。这种“现场现实主义”是一种“自由流动的风格”,“与旧的、僵硬的声音处理方式形成对立”。

《铁西区》以纪实手法拍摄了东北老工业基地在产业改造、经济升级时期的衰败,以这一时期东北缩影反映了当时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可以说是以点带面地记录了中国20世纪末社会中的重大变革。影片中东北老工业基地衰败的历史是庞大的、宏伟的、悲壮的。影片展示了当时工业转型的细节以及工人阶级的艰难,这种对生活和经济本源的反映就是美,这种美体现为影像本体、叙事方法以及拍摄语言之美。影片运用静默、同期声、长镜头、旁观者展示了国企改革、工人下岗、工业衰落的事实,通过日常工作场景和平时生活状态来淡化改革带来的冲击和矛盾。这种贴近生活、还原本貌的美学特征和美学内容在影片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铁西区》是中国纪录电影的一部里程碑作品,斩获了国外多个影展大奖。在信息技术发展、数字电影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王兵坚持用纪实手法拍摄纪录片,其作品不仅展现了中国纪录片的新发展,而且呈现了纪录片美学的新特征。对《铁西区》美学特征的研究也为以后电影工作者的艺术创作和实践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思考如何更好地促进中国纪录片的发展以及获得国际认可,扩大中国纪录片的国际影响。

猜你喜欢
王兵铁西区静默
都柏林的静默行者
最美中国话
读《我需要一个朋友》有感
预备,出发!
王兵老师辅导的学生线描写生作品
帮奶奶的鸡减肥
长胖了的狗
以沉睡的姿态 行静默的叛乱
Coherent Controlling Single Photon Asymmetric Transmission in the Atom Chirally Coupled Waveguide System∗
差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