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住用好全媒体中的新兴力量
——全员媒体中的“非专业记者”探析

2020-11-14 17:12
声屏世界 2020年24期
关键词:全员

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一文中指出:“全媒体不断发展,出现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导致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新闻舆论工作面临新的挑战。”中国人民大学宋建武教授解读:“所谓‘全员’,是指社会方方面面各种主体(个人、各类机构等)都在通过网络进入到社会信息交互的过程中。”中国记协国内工作部主任殷陆君解析全员媒体为:“一元主导、强力引导的宣传舆论场变成多元共治、柔性制衡的公众舆论广场,单向传播转化为多向互动、同频共振,人人都是媒体、个个都有话筒成为媒体生态和舆论场现实场景。”

近年来,“非专业记者”在“全员媒体”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涉足的领域也越来越广,涉及的层面也愈来愈深入,正逐步改变着传统媒体新闻的采编角度和报道方式。“管得住是硬道理”,“用得好是真本事。”主流媒体重新审视“非专业记者”的地位、特点,规范他们在新闻传播中的行为,管住、用好新兴力量,对不断提升主流媒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构建全媒体传播新格局,有着重要和深远的意义。

“非专业记者”的由来

“非专业记者”在国外通常称作“citizen journalists”(通常译为“市民记者”)。“citizen journalists”这一提法,最早是由韩国的OhmyNews网站提出的。该网站创办于2000年2月,创办人吴延镐(音译)主张每个公民都是记者,鼓励普通市民通过互联网向他们的网站提供新闻素材;全员媒体理念崭露头角。

“伦敦地铁爆炸”“9·11事件”“非裔美国人弗洛伊德之死”等重大突发性事件的发生,更是给“citizen journalists”提供了一个“闪亮登场”的舞台,发自第一现场的报道不少原创者是普通市民。传统媒体与“非专业记者”密切配合的很多现场播报,吸引了世人目光。美国17岁少女达内拉·弗雷泽拍摄下非裔美国人弗洛伊德遭遇警察暴力、惨死的整个过程,于当地时间2020年5月26日,在个人脸书账号上发布了弗洛伊德遭警察跪压颈部的视频片段,将美国警察暴力执法的第一现场展示在公众的面前。这条来自普通女高中生的新闻报道,被各家媒体转载,震惊了全世界。

在我国,被网民称作“非专业记者”第一人的“网红”是周曙光。他持之以恒地追踪“最牛钉子户”,比任何一名专业记者都更有耐心、恒心。然而,这名“非专业记者”连大专文化都没有,不过,正是这样的“草根”身份,却使得“非专业记者”更具有诱人的力量——“草根”一族也拥有了“话语权”。

维基百科词典引用了“美国公共新闻之父”JayRosen的一句话给“citizen journalists”作了定义:“‘citizen journalists’一词指的是这样一种人,他们不接受任何主流媒体支付的任何费用,通过在线写作或者报道的方式,在博客、网络或者论坛上传播社区的一些信息或者新闻。”在《纽约客》里,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研究院尼古拉斯·莱曼院长将“citizen journalists”解释为:“从事类似新闻报道但从未被新闻单位雇佣的人。”在国内的理论界,不少研究者将“citizen journalists”译作“市民记者”,给这一新兴力量下定义为:“在新闻事件的报道和传播中发挥记者作用,但却非专业新闻传播者的普通民众。”不过,新闻出版署文件《新闻记者证管理办法》明确:“本办法所称新闻记者,是指新闻机构编制内或者经正式聘用,专职从事新闻采编岗位工作,并持有新闻记者证的采编人员。”由此看来,“市民记者”的提法,在我国还是值得商榷的。新中国第一任中宣部长陆定一曾指出:“只有为人民服务的报纸,与人民有密切联系的报纸,才能得到真实的新闻。这种报纸,不但有自己的专业记者,而且,更重要的是它有广大的与人民血肉相连的非专业记者”这样看来,“非专业记者”早就存在;只不过是近年来被更多、更广地被运用了而已。

“非专业记者”的崛起

在信息快速更新的时代,传统媒体的局限性日益突出。随着数码相机、摄像机的快速普及,特别是近年来,智能手机像素的大幅度提升,新媒体传播技术走入寻常百姓家,让普通群众参与到新闻生产中来有了物质基础。只有无处不在的人民群众,才有机会、有可能记录突发性新闻事件的全过程,“非专业记者”及全员媒体报道顺势异军突起。

2006年4月下旬,湖北《三峡商报》招募十名“非专业记者”,现场报道“五一黄金周”各地的旅游新闻。宜昌市民对招募显示出了超常的热情,报名者非常踊跃。普通市民采写的报道贴近读者,也引起了受众的好奇和持续关注。

紧接着,江苏电视台的《南京零距离》《银川日报》《武汉晚报》等大量传统媒体纷纷招录“非专业记者”,一些媒体甚至以“非专业记者”的名义策划专版、专题。一时间,“非专业记者”仿佛“星火燎原”。

2013年6月18日,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主办的《中国文明网》转发文章《新华社进入新闻报道“我”时代鼓励“公民记者”报料》:“新华网北京6月17日电 想要成为中国国家通讯社的“公民记者”?拿出手机,下载“我报道”客户端,发送图片、视频或文字——就这么简单。”有着八十多年历史的权威央媒,不再单一地依赖“记者——受众”的单向传播模式,通过“我报道”鼓励“非专业记者”从新闻现场报料,同时发挥新华社专业采编能力和遍布全球的新闻信息采集传播网络,集成图片、视频、文字等形式,实时推送新闻资讯。

“非专业记者”这一新兴群体的出现弥补了专业记者力量薄弱的缺陷,他们以“轻骑兵”的姿态,快速提供新闻线索,采集图片,传播视频,撰写文字资料;展现出时效快、渗透性强、报道面广等特点,在很大程度上促成了媒体视触角的全面延伸,开启了“全员媒体”“全程媒体”的大门。“非专业记者”广受传统媒体和受众的青睐,成为媒体争夺的对象。

“草根声音”融入主流媒体的传播,带来了新的“双向性”的传播模式,促进了民间话语体系的崛起。新闻不再是我说你听式的发言,而成为了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产品,新闻采编也迈向了全媒体新时代。

“非专业记者”的局限性

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到新闻生产中来,主流媒体的报道变得更加立体、更加客观和理性,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新闻传播的进步,也让新闻更好地反映社会现实,促进社会的民主进程。然而,“非专业记者”像一把“双刃剑”,一段视频、一张图片,分秒间就能形成原子爆发式的新闻传播,对舆论场造成巨大影响。这种影响力,用得好,造福国家、人民;用得不好,就可能带来难以估量的损害。近年来,“非专业记者”及其报道存在的问题,也日益突显。

“非专业记者”传播信息,只是行使宪法赋予的言论自由权利,只遵从一般的法律、道德基本原则,他们既没有特定的媒体组织归属,也没有经过专门的专业认可,更谈不上对记者职业道德、职业伦理的约束,有学者形象地概括他们为“‘无组织’‘无纪律’‘无规范’的‘三无群体’。”相应地,新闻媒体或社会对他们的监督、管理也比较棘手。

新闻职业素养的缺乏,行业准入制度的缺失,鱼龙混杂的“非专业记者”参与新闻传播,新闻信息传播的水准难免良莠不齐。这种传播消息的动机常常出于某种兴趣、爱好、热情等,甚至一些时候是源于某种私利的考量。网红“非专业记者”周曙光直言不讳“我做这些只是为了成名,然后赚钱。”这与“记者追求公共利益”的职业操守背道而驰。为吸引受众的眼球,刷新网络点击率,标题党式的造假和传播谣言的事件屡见不鲜。2020年6月初,网络上流传着一篇“非专业记者”的报道:《李兰娟提醒:北京新冠疫情可能将全面大暴发》。针对这一篇文章,国家卫生健康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兰娟通过主流媒体发表声明,她从来没有做出过这样的判断,文章的观点也和她本人的观点严重不符。

“非专业记者”来自于普通市民群体,不少人文化水平不高。同时,他们在时空上具有分散性、广泛性;采集的新闻大多是靠随机的“碰”来的,手法也比较粗糙,这常常让新闻的真实性大打折扣,传播虚假谣言的情况也屡见不鲜。2019年10月10日18时,在无锡市锡港路上发生桥面垮塌事故。事发二小时后,网上就传出一张事故救援现场的微信截图照片,还附有“一个地级市的公安局长,带(戴)四百万的手表……”等文字。无锡警方调查结论显示:发帖人顾某、李某等人为吸引眼球,编造上述谣言并发布在多个微信群内。个人主观化地介入新闻事件,常常会让“非专业记者”采写的新闻的真实性严重不足。

通常情况下,“非专业记者”素质偏低、报道浅层化。他们来自各行各业,并不像专业记者那样都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和专业素养;“非专业记者”行文经常比较随意,缺乏深度和严谨度。在地震、火灾、车祸等灾难的报道过程中,“非专业记者”过多地展示灾难现场,缺乏必要的人文关怀,他们常常不顾及遇难者家属失去亲人的感受,经常蜂拥而至,像“吃瓜群众”一样围观,造成“二次伤害”。一些跳楼事件中,他们过多地涌入现场抓拍,有的甚至更进一步刺激了当事人激动的情绪,影响到了正常的救援工作。

“非专业记者”的管理

如何提高“非专业记者”的新闻播报能力,完善这支队伍,确保其报道的及时、客观、深入,是一篇大文章,需要全社会、主流媒体和“非专业记者”的共同努力。要通过立法,对“非专业记者”进行依法管理;在制度层面上规范行业的准入,严厉打击、查处标题党、虚假新闻等违规行为;改变以“点击”“流量”论英雄的状态。

首先,对“非专业记者”加大政策、法规的培训力度。媒体要让长期为自己供稿的“非专业记者”签订自律责任书,避免“非专业记者”主观上“故意”,禁止他们涉足不实报道和监督性报道。

其次,媒体要对“非专业记者”进行经常性的专业培训,提高他们报道能力。一些“非专业记者”常常在没有能力甄别虚假信息的前提下,把错误信息提交给了主流媒体。可以通过专业性的教育和培训,加强其识别信息真假的能力,提高专业素质等方式来解决。对“非专业记者”建立“信用档案”,进行考核,优秀的予以褒奖,差的予以淘汰。

第三,对“非专业记者”作品的筛选、播发以及使用等生产环节,媒体要构建一套严格的审查、把关程序。发挥编辑部“中央厨房”作用,要求“非专业记者”拍摄新闻之前申报选题,对他们提供的新闻线索作相应登记,对他们提交的新闻内容,专业新闻编辑需要进行核实,确保其真实可靠。充分利用“非专业记者”身处现场的优势,要求他们对现场进行记录和了解,再提供给专业记者;接下来的深度报道就交给专业记者去做,专业记者可以要求“非专业记者”适当配合,以便更好地传播新闻信息。主流媒体通过这种明确的分工合作,二者的优势都彰显出来,实现了优势互补,整合了新闻生产要素,节约了资源,达到协同高效目的。

最后,网站和新媒体平台须进一步加大内部和外部的监管,让“非专业记者”能够在遵纪守法的前提下,发表自己的言论。一方面,新媒体平台自身要对“非专业记者”发布的信息进行筛查、把关,辨别真伪。一旦发现虚假信息,要第一时间采取措施,同时对责任人或相关账号予以相应处罚或封号,严重者应追究其法律责任,毕竟网络也不是法外之地。加大对网络虚假信息发布受到法律制裁相关案例的宣传力度,让“非专业记者”或网民都能增强法律意识,明白文责自负,以及散布虚假信息的惨痛代价。

猜你喜欢
全员
探索全员安全体系建设 推动事前安全预防转型
强化化工企业全员安全意识提升安全生产能力
全员参与创建特色化的安全文化体系
全员核酸
图们市开展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全员培训
全员参与的“清仓式”质量管理体系审核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河南油田开展全员劳动竞赛
来挑战吧
全员校运会,全员齐参与
淮北市妇幼保健院举办母乳喂养全员培训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