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伟大母性的颂歌
——民族歌剧《有爱才有家》艺术特色探赏

2020-11-14 17:28刘海保
戏剧之家 2020年17期
关键词:福利院歌剧情感

丁 娟,刘海保

(1.襄阳市艺术剧院 湖北 襄阳 ;2.襄阳市委宣传部 湖北 襄阳 441000)

民族歌剧《有爱才有家》,是根据湖北公安县麻豪口镇福利院已故院长刘德芬感人事迹编创而成的。该剧2017年入围“中国民族歌剧传承发展工程”重点扶持剧目,2018 年又从重点扶持剧目中脱颖而出,入选滚动扶持剧目,2019 年荣获湖北省 “五个一工程奖”。该剧从剧本创作到舞台演出,从人物呈现到情感体现,细致、认真、用心,作品精致、精良、精深,予人以温馨、温暖、感动,将刘德芬身上平凡而伟大的母性展示得淋漓尽致,得到了专家和观众一致肯定。一部剧目的成功是剧本、表演等因素融合的结果,通过赏析《有爱才有家》艺术特色,或能找到民族歌剧创作的成功因子。

一、剧本创作:情到深处自动容

先进人物不易写,难以出彩,这一点是业界共识。首先是“度”不易把握,要么写得高大上,不接地气,观众不信任;要么太写实,缺少提炼和升华,观众不爱看。此外,在一个价值观日渐多元的社会,其体现的主流价值观极易遭消解。剧本乃一剧之本,决定了剧目的基础和走向。作为一名资深的优秀编剧,胡应明在创作之初,肯定有所顾虑。但凭借着高超的艺术呈现能力和深挚的内心情感,他实现了困境突围,把刘德芬这个小人物的形象塑造得有血有肉、有情有爱、可信可爱、立体丰满。

世间万事,唯情字最动人。所谓编剧的艺术,实际就是俘获台下观众心灵的艺术。人同此心,心同此情。高超的编剧总是在倾心构筑情感交流的桥梁和纽带,孜孜寻求自身情感、人物情感与观众情感的共通共振共鸣。“戏剧家有责任把作品情感变成一种能被广大观众亲近和理解的情感。”剧中主角刘德芬是一个平凡的小人物,有着普通人的喜怒哀乐和悲欢离合。通观该剧,编剧为刘德芬倾注了大量的情感,打通了先进人物和普通观众的同理心、同情心。在刘德芬身上,这样几种情感表现得尤为强烈。

一是母女之情。刘德芬对疯婆婆的疼爱和孝敬在全剧中占有极大分量,也最让观众揪心动容。情到深处,很多人会掬一把热泪。在这里,编剧运用了“移情”的手法。弗洛伊德发现,一个人童年遭受的创伤,可以在合适的时机下,通过“移情”得到治疗。刘德芬的母亲在剧中没有出现,但在唱词中有隐约的交代,“小时候,妈妈也这样给我梳洗,一梳梳,梳走了流年……只可惜留给我的母爱那么短暂,我的妈,她、她受刺激也曾痴癫。穷得硬气,珍惜颜面,偏是命运,磨她心田。还来不及报答我的妈啊,她却过早地撒手人寰!”观众不清楚刘德芬幼时与母亲具体的舛驳遭际,但能感到其深沉的不幸,对其产生无限的恻隐之情,同时也能体会到她为何会对一个疯婆婆产生如此深厚的感情,这实是对亲生母亲的“移情”和投射。

二是舐犊之情。剧中舒悦、三华、凳子出场时都是幼儿,刘德芬在他们身上耗费了无尽的心血。这些孩子都有不幸的命运,舒悦爸爸病逝,妈妈失踪;凳子亦是无父无母的孤儿;三华这个折翼天使更是凄惨,出生就没有双臂,继而遭父母遗弃。中国人内心深处最柔软的地方就是怜子之情、舐犊之情。三个孩子的遭遇引发了刘德芬母性/母亲的光辉。编剧不惜笔墨渲染了刘德芬对他们的爱与奉献,如,为舒悦上学,四处筹措学费;舒悦出走,忧心如焚地寻找;在众人的反对声中,收养无臂弃婴三华并悉心教育;殷切鼓励舒悦、凳子等追求上进等。这其中,编剧还运用了反比的手法,刘德芬对福利院孩子殚精竭虑、关怀备至,但是对丈夫、女儿等疏于照顾,这些都只是因为,刘德芬觉得福利院的孩子们是非常特殊的,他们更加敏感、无助、迷茫、自卑,需要她用滚烫的心和温暖的臂弯来呵护、引领、帮助。在这个对比之中,观众也更能感受到刘德芬是怎样一位伟大的母性/母亲。

三是“家”的温情。刘德芬的家人,在剧中有台词的就只有女儿秋红,秋红为舒悦筹学费,帮助寻找舒悦,在剧中戏份较重,比较出彩。另外,老公老张、儿子、外孙都有出现,但都是一笔带过。即便如此,也能感受到这一家人的其乐融融,也能感受到他们对刘德芬福利事业的支持。刘德芬为他人一干二十多年,没有家庭温情的支持是难以为继的。编剧敏锐地意识到这一点,并着意点化出来。“真对不住你爸,家中事全靠他!也苦了孩子们,感谢你们体谅妈!身不由己我停不下,多亏背后有这个家。”秋红凑的学费不够,刘德芬就想着再找儿子想办法。可见家人日常给予了她多少无私无言的支撑。不止是这个小家的温情,还有福利院大家的温暖。文院长对她的大力帮助、杨帆的不离不弃、犟爹爹等人的理解拥护,都是构筑家庭温情的因子。进而我们还可以扩展到当地的政府、社会给予的关心、关爱和关注。“有爱才有家”,编剧找到了这个戏的核和眼,那就是家,一个温情的小家和一个温暖的大家。

客观地讲,《有爱才有家》没有强烈的戏剧冲突,也没有华丽的服化道和舞美设计,它所取胜的,是剧中打动人、感动人的情绪,是刘德芬“牺牲小我、体现大爱”的精神。“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观众所要的,也无非是作品勾起的那份内心的情爱和精神而已。在这一点上,编剧做得很好。

二、音乐表达:吸收融合成其大

音乐是民族歌剧的魂魄,区别于其他舞台艺术,歌剧中歌唱的作用和分量更大,歌剧情节展开、冲突推进和人物塑造等与歌唱息息相关,所以音乐就显得极为重要。“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音乐不仅在表情达意,更在言志传神。这种作用在歌剧中表现得更加突出。

民间音乐素材的运用在该剧中得到大量体现。公安县地处荆楚腹地,音乐资源异常丰富。欢快明亮的地花鼓、幽默恢谐的公安说鼓、耳熟能详的“喇叭调”等,作为一种公安文化符号,深深地印在这块土地上,被社会各界熟知、传唱。该剧中,王原平对音乐进行了本土化处理,融合了当地花鼓戏、民歌及公安曲艺“说鼓子”的音乐元素。如曲五《童谣》“不梳头,不洗脸,人人见了闭上眼;梳一梳,洗一洗,人人见了都欢喜。”这一段轻快流畅、自然舒缓、婉转柔和、朗朗上口,有较强的江汉平原民歌的特点。特别是唱词中衬词的应用,更是鲜明地体现了当地的民间音乐特色,如“尕”“哦吙哒”“啰”“奥”等,这些衬词作为语言成分表意作用有限,但与曲调结合能起到很好的修饰音乐作用,可以塑造音乐作品独特的个性。同时民间音乐元素的应用也很容易拉近剧目与观众的距离,营造一种亲切感。荆州花鼓戏在当地影响甚大,王原平对花鼓戏也进行了适当借鉴,主演刘丹丽是戏曲演员出身,王原平在音乐设计方面特意彰显了刘丹丽的特长,从刘丹丽的演唱上,能够明显感受到戏曲的韵味,荆州花鼓戏的欢快、活泼、风趣等也表现得较为充分。

歌剧是舶来品,最早出现在意大利。西洋歌剧是一种比较成熟的艺术样式。中国民族歌剧发展较晚,但也产生了像《白毛女》《洪湖赤卫队》《江姐》等一大批优秀作品。借鉴外来,吸收本来,才能开创未来。西洋歌剧中的宣叙调、咏叹调有其科学之处,《有爱才有家》中对其进行了适当借鉴运用,但进行了民族化、通俗化改造。如《梳梳头 洗洗脸》和《我有一个家》等唱段,就有很强的咏叹调的影子;《谁愿意来》和《期盼的目光》等唱段对西洋歌剧宣叙调的借鉴也隐约可见。此外,西方歌剧中的二重唱、三重唱、四重唱,以至多重唱,在该剧中大量出现。歌队这种形式在该剧中也占了很大分量,且做了合乎情理的改造。在很多歌剧里,歌队是单纯的合唱团,用以渲染气氛,表达剧中人的情感。但在这部剧中,对歌队的运用,采取了相对灵活的方式。它既是歌队,又是福利院群众;有时又从歌队中间离出来,成为讲述人;有时又对剧中人行为进行评价,灵活自如地运用、恰如其分地转换,让人耳目一新。这种运用借鉴吸收了西洋歌剧适合表达强烈感情的优点,避免了其片面追求宏大,以及与汉语声律难以协和之憾,更加适合中国人审美特点。

《有爱才有家》在音乐风格上,与王原平之前创作的民族歌剧《八月桂花遍地开》一脉相承,进一步明确了民族音乐的方向,让音乐说中国话,表达中国人情感。《有爱才有家》的作曲采用了轻盈柔和的五声音阶羽调式作为音乐基调,旋律清新流畅、配器简洁干净,带给观众既熟悉又亲切的听觉体验,准确呈现出平凡的基层党员刘德芬身上流淌的绵绵而悠长的爱。

《有爱才有家》音乐上的成功,也提示我们,一部好的歌剧作品,音乐和内容呈现要紧密契合在一起,音乐上面不管是对戏曲的运用、对民间歌曲的吸收,还是对西洋歌剧的借鉴,最终都要服务于歌剧内容表达和主题呈现。王原平曾言,其目标是至少要留下一首好听易传唱的主题歌和一首技术难度高的合唱歌曲。他无疑是非常谦虚的。我们认为,该剧的歌曲不仅非常好听、容易传唱,而且紧贴剧情,对烘托情境、推动剧情产生了很好的作用。在观剧过程中,我们不仅仅为剧情感动,也被其音乐催化、感动。

三、角色表演:内外兼修铸经典

文艺作品是塑造人的艺术。一部剧目,能留下一到两个经典人物就算成功了。《有爱才有家》人物塑造十分出彩,人物性格鲜明,人物形象分明。刘德芬、犟爹爹、杨帆、疯婆婆、文院长等人物轮廓突出,特点十分鲜明。

刘丹丽饰演的刘德芬无疑是最大的亮点。刘丹丽在表演上的功力有目共睹,曾经两获中国戏剧最高奖梅花奖、两获文化部文华奖,这在全国都是“独一份”的。2019 年4 月,因在《有爱才有家》中的出色表演,荣获我国政府专业舞台艺术领域的最高奖——文化部文华奖。刘丹丽的表演、演唱等具有很强的示范作用。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说过,“当你想要观众认同你的角色,你首先就要在内心里成为这个人,把自己完全融入,你就是他……”演员应主动地感受角色的情绪,而不应只冷静地表现,要把自己的情感化成艺术的一部分。角色和演员之间存在着客观的距离,演员如果缺乏角色的经历和内心感受,仅凭借优秀的表演技巧,也许可以做到形似,但永远无法做到生动传神,表演上难有太大的张力,缺少内核和灵魂。唯有灵魂的演出才能感动自己,感动观众。为了演好刘德芬这个角色,刘丹丽多次到福利院,感受刘德芬的工作氛围,体验刘德芬的工作,为老人们梳头洗脚,为孩子们穿衣穿鞋,为表演积累内心情感和情绪。

刘丹丽很善于揣摩和挖掘人物内心世界。以“病房相托”这场戏为例,刘德芬在病房中劝女儿去福利院照顾其他老人,但等女儿一转身,她又说:“等等。”把刘德芬依依不舍、留恋亲人的心理刻画得丝丝入扣。接着刘德芬又说:“你快去吧!”进一步突出了刘德芬担心福利院老人小孩无人照顾的焦虑心理。刘德芬放护工杨帆离开那场戏,将舍不得杨帆离开,又不愿耽误年轻人前途的心理表现得入丝入扣,入情入理。刘丹丽在采访时说:“要把一些外在的东西内在化。要设身处地去理解这个人物,要思考她为什么会这样做,要相信她,要说服自己,然后把她实现出来,这不是在‘演’,而是‘我就是这样一个人’。”成功的演出,就是要将角色内心的所思所想通过外在的行动、语言、眼神等艺术地、自然地、细致地展示出来,让观众能够真切地感受到角色的心灵活动。

刘丹丽对细节的把握让常人难以望其项背。病房中,女儿秋红即将离开,刘德芬这时已知自己来日无多,刘德芬深情地看着女儿、双手轻轻地抚摸女儿,那种不舍的细节动作真实感人。戏中为无臂孤儿揉脚的情节是刘丹丽的二度创作。“孩子没有双手,只能用脚写字,时间长了一定会疼,作为一个母亲,给孩子揉脚是本能。”刘德芬返回福利院拿锅这场戏,其奋力抬起锅,用胯部顶住锅体,用膝盖垫住锅底,人跌倒锅落地后,舞台上刘丹丽爬行着依然推着那口大锅前进,她的眼神、表情、动作,让每一位观众都感受到了那口锅的重量和刘德芬扛在肩上的责任和痛苦。另外,刘德芬从三十几岁到五十几岁,刘丹丽在人物声调处理上也是不一样的,三十多岁时声音响亮有力,四十多岁时声音沉稳庄重,五十多岁患病后声音略显疲惫,充分考虑到每个年龄段不同特点。唯细节能感人,唯细节见功夫,精品都是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刘丹丽对细节的追求和执着,演活了好人刘德芬,给观众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一个好的演员,要有深厚的生活给养,深沉的文化素养,深邃的艺术滋养,要做到心中有思、身上有戏、眼里有神、手上有活,这样才能恰如其分、入木三分地再现和提升人物形象。刘丹丽的表演,质朴自然,细腻感人,直通人心,由内而外散发出一种从容、自信,体现出一个演员深厚的综合素养。

不止刘德芬,其他人物也都各具特点。犟爹爹的耿直,秋红的细心,杨帆的善良,疯婆婆的痴傻,舒悦、凳子、三华的上进等都刻画得非常到位,人物形象立得住、站得稳、叫得响、过得硬。这一组人物群像对衬托主角刘德芬、推动情节发展、建构戏剧冲突等起到了十分重要作用。

四、导演舞美:浑成大气有节度

《有爱才有家》由湖北省艺术研究院优秀导演邓德森执导,邓德森曾获得过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和文化部文华奖等奖项。舞美设计由上海戏剧学院教授、上海世博会沙特馆设计者、舞美设计师王千桂担任。

导演是一个剧目的总设计师,决定了剧目的总体风格和剧情走向等。总体上来讲,该剧在人物塑造上独具匠心,在舞台调度上简洁流畅,在人物情感铺排上开合有度,在风格把握上贴切自然。

导演在人物塑造上颇费功夫。刘德芬这个角色,在她身上没有小人物成长的过程和波澜曲折的历程,有的只是平凡人在平凡岗位上做的平凡事,怎么样才能吸引观众?导演主要是通过饱满的人物性格和丰盈的情感注入,来使整个剧情充满着具有温度感的情感张力。导演赋予刘德芬多重角色,福利院的院长、疯婆婆的“女儿”、秋红和福利院孩子的妈妈,不同身份根据需要有效转化,巧妙地弱化了对院长身份的平面式歌颂,同时借助对母女之情的层层渲染,完成了整部戏剧的叙事线条和情感烘托。

导演对舞台的调度也很是吸引人,洗练流畅、开合自如。整个舞台呈现,该简洁时简洁,该繁杂时繁杂,一切遵从剧情表现的需要。如病房那场戏,整个舞台就刘德芬和秋红两人,而刘德芬返回福利院取锅那一段,福利院的老少化身合唱队出现烘托情绪,推进剧情发展。在人物情感呈现上,层层铺排,张弛有度,既有轻松的一面,也有紧张、浓重、热烈的一面。整个剧目在风格上既清新又浓烈,特别是“福利院取锅”“收养三华”“为疯婆婆送终”“病房”等几场戏,浓墨重彩、反复渲染,很见导演功力。

舞美是有语言的。舞美是为表现特定戏剧内容服务的,基本功能是营造戏剧环境,为表演提供支点,同时也是剧中人物的情感支点。《有爱才有家》的舞美设计简洁大气、浑然天成。为了表现“家”的味道,在舞台中央设计了一个屋檐作为“家”的象征,随着年代的变更,屋檐的样式不变,但质地在变,从残木朽瓦到琉璃钢筋,通过屋檐的变化,体现这个家在刘德芬带领下越变越好的真实历程,同时又不离开“家”这个符号。舞台后区处理成婉延曲折的Z 字型台阶,隐喻一条曲折的路,象征着刘德芬走过的人生历程。台阶也为后来“顶锅”“拖车”“转移”“送行”等行为,提供有效物理支点。舞美在进行设计时,吸收了我国传统戏曲程式化和简洁化的优点,并进行了现代化的改造,使得该剧舞美既简洁大方,又满足剧情展开的需要。

综上,《有爱才有家》在编剧、音乐、表演、导演、舞美等方面是较为成功的,是近年来难得的优秀民族歌剧作品,值得细细品味和深入研究,也值得当下我国民族歌剧创作者学习借鉴。

猜你喜欢
福利院歌剧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失落的情感
情感
走进歌剧厅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BABY,COME BACK
感谢信——致南充市第一社会福利院
孩子将亲手种植的蔬菜送至福利院
“爱心彩笔”进入福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