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考试杂志社“优师计划”阶段性成果展示
——古代诗歌阅读相关试题选登

2020-11-16 01:42
教学考试(高考语文) 2020年2期
关键词:诗人诗歌

古代诗歌阅读是高考语文的重要考查内容,而诗歌鉴赏中的主观题也是试卷中较难的题目。古代诗歌阅读多选择唐诗、宋诗、宋词、元曲等形式,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对诗歌语言的赏析、对诗歌表现手法的鉴赏、对作者思想感情的领悟等,需要学生具备优秀的古代诗文阅读能力。从近三年高考全国卷的命题趋势来看,古代诗歌阅读的题型较为稳定,即以“1道选择题(3分)+1道主观题(6分)”的形式出现。古代诗歌阅读的试题依据《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以下简称《考试大纲》)的要求命制,考点分布比较均匀。

在《教学考试》杂志社组织研发的一系列原创试题研发项目中,古代诗歌阅读题目是基于近三年高考全国卷的命题规律命制的,体现了《考试大纲》所规定的考查内容,试题质量佳。杂志社精选了数道古代诗歌阅读题,希望其能有助于学生在二轮复习阶段有针对性的复习备考。

(一)唐诗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题白洲

杜 牧

山鸟飞红带,亭薇拆紫花。

溪光初透彻,秋色正清华。

静处知生乐,喧中见死夸。

无多珪组累,终不负烟霞。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B.颈联中,诗人以“静”与“喧”、“生”与“死”两两对应,暗示自己的生活态度。

C.尾联用“珪组”代指服装上的配饰,“烟霞”代指山水胜景,表达诗人的人生追求。

D.整首诗语言清丽、凝练,寓情于景;颈联、尾联运用对比、借代等手法,直抒胸臆。

2.诗中流露出诗人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6分)

【答案】1.C

【解题分析】“珪”同“圭”,为帝王诸侯所执,用以表示符信的玉板。“组”,用丝织成的阔带子,古人佩印或佩玉的绶带。“珪组”,诗中代指为官,意为不被官场之事挂累,并非指服装配饰。

【解题分析】要结合全诗作答,在明白诗句意思的基础上加以分析,注意诗中前四句景物描写的铺垫作用,后四句抓住关键词来理解,根据“静处”“喧中”“无多”“不负”可以归纳出诗人寄情山水,希望远离官场。

【诗歌鉴赏】

(二)唐诗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3,4题。

草 阁

[唐]杜甫

草阁临无地,柴扉永不关。
鱼龙回夜水,星月动秋山。
久露晴初湿,高云薄未还。
泛舟惭小妇,飘泊损红颜。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诗歌题目“草阁”简洁明了地指出诗歌描写的对象——诗人居住的简陋草屋。

B.首联写草阁的地理位置,草阁面临江水,高高耸立,故而柴门久开不闭。

C.诗人泛舟江面,小船起伏摇摆,陶醉于美景,不禁觉得星月与秋山随小船起伏晃动。

D.尾联直抒胸臆,多年的羁旅漂泊让诗人面色憔悴,面对舟中的小妇,心中更觉惭愧。

4.诗歌中间两联描绘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请结合作品赏析。(6分)

【答案】3.C

【选项分析】“不禁觉得星月与秋山随小船起伏晃动”理解错误,应是:深夜江水平静,星月与秋山倒映在江面,微风吹来,江面泛起层层涟漪,星月与秋山的倒影随江水起伏晃动。

【答案】4.中间两联主要描绘了鱼龙、江水、星月、秋山、露水、薄云等意象。(2分)深秋半夜,江水清澈,鱼龙沉寂;天空中繁星点点,新月高悬,寂静清幽的金色秋山与星月一起倒映在江面,摇曳生姿。(2分)花草上布满了晶莹剔透的露珠,明净喜人,一层薄云犹如轻纱,缓缓飘动,营造了一种清幽孤寂、明净和谐的意境。(2分)

【解题分析】分析诗歌所营造的意境要从意象入手,首先要提取诗歌中间两联的意象,在诗词中一些意象有特殊的含义,将其与诗句所表达的内容相结合,即可推测出诗歌所营造的意境。

【诗歌鉴赏】

诗歌题目“草阁”简洁明了地指出诗歌描写的对象——诗人居住的简陋草屋。首联写草阁所处的位置,面临江水,高耸无地,故而柴门久开不闭。由此可见诗人居住的简陋,生活的贫瘠、困顿。颔联与颈联着重写草阁周围景象。一“秋”字点明了季节时令,也渲染了景物特点:深秋半夜,江水清静,鱼龙沉寂;天空中繁星点点,弯月高悬,寂静清幽的金色秋山与星月一起倒映在波光粼粼的江面,摇曳生姿。夜露降临,山间花瓣、草叶上布满了晶莹剔透的露珠,明净喜人。遥远的天幕,一层薄云犹如轻纱,缓缓飘动。如此的秋山、秋水、秋夜让诗人沉醉其中,感慨良多。尾联写诗人泛舟江水之上,岁月沧桑,多年的漂泊生活让他面色憔悴,红颜不再,面对舟中的小妇,更觉惭愧。

这首诗通过写秋夜草阁周边孤寂、清幽、恬静、优美的景色,抒发了诗人常年羁旅漂泊的困苦之情及对妻子的深深愧意。

(三)宋诗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5,6题。

春寒叹

萧立之①

一月春寒缩牛马,束桂薪刍②不当价。
去年霜早谷蕃熟,雨烂秧青无日晒。
深山处处人夷齐③,锄荒饭蕨填朝饥。
干戈满地此乐土,不谓乃有凶荒时。
今年有田谁力种?恃牛为命牛亦冻。
君不见邻翁八十不得死,昨夜哭牛如哭子。

[注]①萧立之:南宋人,南宋亡后归隐。②薪刍:柴和牧草。③夷齐:借伯夷、叔齐来指那些逃避在山野偏僻地方的宋代遗民。

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前两句用柴和牧草这两种物资的昂贵,点出春寒之烈给人们带来的苦痛。

B.三、四句回顾了较为恶劣的自然环境,从章法上,交代了开篇事件的缘由。

C.中间四句是对那些避难深山的遗民遭遇的议论,为诗歌下文的抒情蓄势。

D.最后四句作者突然收束全诗,描写了现实中的苦难,集中抒发自己的感情。

6.这首写于动乱之秋的诗歌,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分析。(6分)

【答案】5.C

【解题分析】这四句不是议论,而是以叙事寄感慨。

【答案】6.①表达了对动乱之秋那些避难深山的遗民的深切同情和心系人民的博大胸怀。(2分)例如诗歌以“邻翁八十”“哭牛如哭子”这一极具冲击力的画面收尾,因小见大,即事言情。(1分)②从宋遗民角度含蓄地谴责元朝廷不顾民生的罪行。(2分)例如“干戈满地”表明当时世道不安,未能给百姓提供一个安稳有保障的生存环境,加剧了“凶荒时”给百姓造成的损失与痛苦。(1分)

【解题分析】结合题材及作者的经历思想分析概括,能结合相关诗句内容分析概括即可。起句即写天气不好,收成受到了影响,物价上升,将当时社会的动乱展现得淋漓尽致。但作者并非只是揭露当时社会的动乱,更是集中表达了自己对当时百姓尤其是江南广大遗民的同情以及含蓄控诉元朝当权者的无作为。可从“邻翁八十”“哭牛如哭子”“干戈满地”等字眼得出。

【诗歌鉴赏】

在“干戈满地”的动乱之秋,江南广大地区又遭受着多雨烂秧和天寒地凉的严重自然灾害。这首诗以高度的概括、深刻的同情,展现出真实的社会生活画面,情调沉郁苍凉。

“一月春寒缩牛马”,首句即扣题,点出春寒降临、寒冷难耐的天气,使牛马都缩头缩尾,不愿劳作,起到渲染春寒严酷的作用。次句“束桂薪刍不当价”化用了“米珠薪桂”这个成语。“米珠薪桂”喻物价昂贵。薪虽贵于桂,但是为了免于冻死,只得不计高价,忍痛购买,由此可见春寒之烈给人们带来的苦痛。

“去年霜早谷蕃熟,雨烂秧青无日晒。”从章法上看,这两句是进一步追述“束桂薪刍不当价”的原因。“雨烂”“霜早”引起庄稼歉收,薪刍自当昂贵,饥荒又加春寒,升斗小民将何以度日呢?于是引出中间四句。自“深山处处人夷齐”至“不谓乃有凶荒时”,大意是说伯夷、叔齐为表明气节,不食周粟,采薇度饥,终至饿死首阳山。那些避难深山的遗民,原来以为兵荒马乱、干戈满地之际,所居之地尚属世外桃源,岂料到秧烂田中,颗粒未收,连采食薇草也不可能了。这四句不着议论,以叙事寄感慨,为下文的抒情蓄势。

最后四句,突然收束到眼前现实中来,作者的感情迸发而出,直抒胸臆:农人以耕牛为命,耕牛被冻死以后,纵使有田,又如何去耕种呢?邻家的八十老翁,遭此惨祸,恸哭失声,就像死了儿子一般,真正是字字血泪,感人至深。

这首诗艺术上颇有特色,作者不发空泛的议论,而是尽量抑制感情,渲染环境的悲剧气氛,最后选取八十邻翁这一人物形象,描述他“哭牛如哭子”的情节,因小见大,即事言情,比起大声疾呼更能打动读者的心弦。值得注意的是,作者未发个人的牢骚,而是把慨叹植根于现实生活的不幸和灾难之中,表现出时代的苦难。他不仅仅是从宋朝遗民角度谴责战争、谴责元朝廷不顾民生,而是有着更深广的同情心,显示了系心民虞的博大胸怀,立意超出了单纯抒发旧君故国之思的遗民诗,当是空谷传音之作。

(四)宋诗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7,8题。

兰溪舟中寄苏粹中

张元幹

气吞万里境中事,心老经年江上行。
三径已荒无蚁梦①,一钱不直有鸥盟②。
云收远嶂晚风熟,浪打寒滩春水生。
鸿雁北飞知我意,为传诗句濮阳城。

[注]①蚁梦:指梦境。②鸥盟:谓与鸥鸟为友。

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虽然诗人曾有“气吞万里”之壮志,但残酷的现实,让壮志已成“境中事”。

B.第二句“心老”暗示诗人不再关心国事,“经年”则说明长期漂泊于兰溪江上。

C.颈联描写了诗人舟行兰溪之时所见之景,既照应了标题,又与“鸥盟”呼应。

D.本诗前半部分写自己的心境,后半部分抒写“寄”之意,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8.本诗的颔联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7.B

【选项分析】“说明长期漂泊于兰溪江上”错,“经年”实则写“心老”;“江上行”既写实,交代了写作此诗时的地点,又虚写,暗示了诗人想退隐江湖。

【答案】8.①意为田园已经荒芜,不再有梦想,自己贫穷困苦,只好与鸥鸟为友;②表达了诗人的归隐之心。(每点3分,意思对即可)

【解题分析】对于诗句含意的理解,可以从浅层和深层两个方面去阐释。浅层含意一般是对诗句字面意义的概括;深层含意则是对诗句字面意义的引申拓展,理解时可以结合标题、注释、诗人生平以及客观题选项的相关内容等展开想象与联想,寻找彼此间的内在联系,然后加以概括并形成文字,最后组合成答案。

【诗歌鉴赏】

这首诗是诗人在兰溪的船中给友人苏粹中写的一封信,表达了诗人不满现实、欲退隐江湖之情。首联回忆往昔,暗写诗人归隐之心。诗人虽有“气吞万里”的雄心壮志,但是残酷的现实不给诗人施展才华的机会,其雄心壮志也只能偶尔出现在梦境中。这既写出了诗人的无奈,也暗示了诗人“心老”的原因。“心老”句表明诗人因壮志不得施展而饱受煎熬,致使身心疲惫,而欲退隐江湖;其中,“江上行”既写实,交代了写作此诗时的地点,又虚写,暗示了诗人想退隐江湖。颔联承首联中的“江上行”,继续写诗人的归隐之心。“三径已荒”运用典故,化用晋陶潜《归去来兮辞》中的“三径就荒,松竹犹存”,表明自己想像陶渊明一样退隐江湖,而不再有“气吞万里”入梦境之事,不再受“气吞万里”的烦扰,实则表明诗人还是无法忘却自己的壮志,只能借归隐来逃避不能实现壮志的痛苦。“一钱不直”流露出诗人对统治者的强烈不满,抒发了诗人的愤懑之情。“有鸥盟”与“无蚁梦”相对,再次表明自己退隐江湖之心。颈联描绘了诗人舟行于兰溪江上所见到的自然风光——傍晚时分,远处的群山云雾缭绕,春风拂面暖意生,兰溪江也因为春天的到来而水势增长,江水不时地拍打着两岸——既照应标题前部分“兰溪舟中”,又与“鸥盟”呼应。尾联照应标题中“寄苏粹中”,表面上是写北飞的鸿雁好像明白“我”的情意,把“我”写的诗送到濮阳城去,实则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总之,在这首诗中,诗人借给友人写信表达了自己欲归隐之心以及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五)宋词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9,10题。

点绛唇·金谷年年

林 逋①

金谷②年年,乱生春色谁为主?余花落处,满地和烟雨。 又是离歌,一阕长亭暮。王孙去,萋萋无数,南北东西路。

[注]①林逋:北宋有“梅妻鹤子”之称的隐逸诗人。②金谷:即金谷园,指西晋富豪石崇在洛阳建造的一座奢华的别墅,后荒芜。

9.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本词属于婉约风格,借落花烟雨来描写离情,写得情思绵绵,凄楚哀婉。

B.本词着重描写春草,它年年逢春而生,茂盛的通往四方之路,茫茫无涯。

C.本词用典,借金谷园之典来表现人去园空、草木无情、荒凉无主的情景。

D.本词以乐景写哀情,春色艳丽,花团锦簇,却内含绵绵别意,直到日暮。

10.“金谷年年,乱生春色谁为主”中,你觉得哪个字用得好?为什么?(6分)

【答案】9.D

【选项分析】“以乐景写哀情,春色艳丽,花团锦簇”错。本词是以哀景写哀情,此时是暮春,落花满地;还是薄暮时分,又是在长亭送别,景哀情也哀。

【答案】10.①“乱”字用得好。(1分)②用“乱”字来形容春色,描绘出了园子里草木丛生的茂盛之状。(1分)③正因草木丛生,“乱”字还生动写出了园子无人打理荒废已久的情状。(2分)④“乱”字不单在景,还在心。友人离去,人去园空,心因离别而乱成一团。(2分)

【解题分析】此题属于炼字题。作答时首先要解释“乱”字在句中的含义;其次展开联想,把“乱”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最后点出“乱”字构成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或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诗歌鉴赏】

本词是咏草的杰作。以拟人手法,写得情思绵绵,凄楚哀婉。语言美,意境更美。为历代读者称颂。此为咏物词中的佳作。全词以清新空灵的笔触,物中见情,寄寓深意,借吟咏春草抒写离愁别绪。整首词熔咏物与抒情于一炉,凄迷柔美的物象中寄寓惆怅伤春之情,渲染出绵绵不尽的离愁。

前两句用典,写人去园空、草木无情、年年逢春而生的情景。“乱生”二字,显出荒芜之状。“谁为主”的叹问,点明园的荒凉无主,蕴含着词人对人世沧桑的慨叹。三、四句渲染衬托,描写无主荒园在细雨中的情景:春色凋零,花朵纷坠,枝头稀疏的余花,也随蒙蒙细雨飘逝“满地”,境界开阔而情调婉伤。虽写雨中落花,却含草盛人稀、无可奈何的惆怅,为写离别奠定感情基调。以下几句写离情。“又是离歌,一阕长亭暮”情景交融,长亭,亦称十里长亭,古人送行饯别之地,暗指别意绵绵,难舍难分,直到日暮。词人抓住特定时刻,刻画出这幅长亭送别的画面。最后“王孙”三句,是全词的主旨。凝望着亲人渐行渐远,慢慢消失了,唯见茂盛的春草通往四方之路,茫茫无涯。结尾处词人以景结情,渲染了无限惆怅和依依惜别的感情,给人留下无穷的想象。整首词的语言清新柔婉,属婉约派。

(六)宋词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1,12题。

霜叶飞·重九①

吴文英

断烟离绪。关心事,斜阳红隐霜树。半壶秋水荐黄花,香噀②西风雨。纵玉勒、轻飞迅羽,凄凉谁吊荒台古?记醉踏南屏,彩扇咽寒蝉,倦梦不知蛮素。 聊对旧节传杯,尘笺蠹管,断阕经岁慵赋。小蟾斜影转东篱,夜冷残蛩语。早白发、缘愁万缕。惊飙从卷乌纱③去。谩细将、茱萸看,但约明年,翠微高处。

[注]①这首词是词人为怀念杭州亡妾而作。②噀(xùn):含在口中而喷出。③乌纱:此用晋孟嘉的故事。孟嘉风流儒雅,名冠州里。曾任桓温参军,重九日桓温饮宴宾客,孟嘉的帽子被风吹落而不知,众人嘲弄他,孟嘉从容作文应答,文辞优美,众人叹服。

11.下列对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开篇“断烟离绪”四字情景交融,统贯全篇。“断烟”写景,“离绪”写情。

B.下片“尘笺蠹管,断阕经岁慵赋”句足见词人因对爱人的极度思念而心如死灰。

C.词中穿插有关重阳的典故,昭示词人的一段美好的感情,颇有一种凄迷之美。

D.词人善用意象表达感情,其中“霜树”“黄花”为实写,“斜阳”“翠微”为虚写。

12.“惊飙从卷乌纱去”和杜甫《九日蓝田崔氏庄》“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都化用了孟嘉的典故,但表达的感情不相同,试分析。(6分)

【答案】11.D

【选项分析】“斜阳”是实写。

【答案】12.①杜甫这两句诗的意思是:风吹帽落、露出满头短发羞愧了,但“我”还是含笑把帽子重新戴上,并且还会请旁人为“我”整理一下。这两句诗表现杜甫的洒脱旷达的心态。②“惊飙从卷乌纱去”的意思是:狂风劲吹,任随它把帽子吹去。不是表现词人的豁达大度,而是描述自己的无所顾忌和无心无绪,表现了词人因思念而极度沉痛绝望的心情。(每点3分)

【解题分析】可以先解释句子的大意,然后再比较各自的情感的不同。杜诗可以抓住“笑”来把握他洒脱的情感,吴词可以结合写作背景来揣摩情感。

【诗歌鉴赏】

这首词是词人重九日为怀念杭州亡妾而作的。

“断烟离绪”,起句四字情景交融,精练而形象,统贯全篇。“断烟”写景,“离绪”写情。“斜阳红隐霜树”是写重九烟雨蒙蒙,故傍晚还不见斜阳,隐没于霜树之中。凄凉的心境,又逢凄凉的时节,烘托出抑郁的情绪。重阳佳节,正是菊花盛开之际,词人在风雨中折来黄花数枝,插在壶中,花的香气含着雨气喷出。在此凄风冷雨之中,谁还会有心情去骤马登上荒台吊古呢?“吊古”一词隐含了多少伤逝之痛。词人又不禁回忆起当年与伊人重九登高时的情景。当时伊人执扇清歌,扇底歌声与寒蝉共咽(意谓其声悲凉),词人则酒酣倦梦,几乎忘却伊人在旁。上片忆念双双登高的情景。

下片转入今情。斯人逝矣,往事如烟,对此佳节,还有什么心情“传杯”饮酒?但无“传杯”的心情而仍复“传杯”者,无聊之极也。饮酒可以忘忧,写词可以抒闷,但心灰意懒至此,连未写完的歌词(断阕)都封尘已久,更何况重写新词呢?天气入夜转晴,月影斜照东篱,寒蛩宵语,似向人诉说心事。“早白发、缘愁万缕。惊飙从卷乌纱去。”这是从杜甫《九日蓝田崔氏庄》“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二句转用来的。重九日晋人孟嘉落帽的故事,后世传为美谈。杜甫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如果登高时风吹帽落,露出了满头短发,“我”就含笑把帽子重新戴上,并且还会请旁人为“我”整理一下。这两句诗表现杜甫的洒脱旷达的心态。但是梦窗这两句词意与杜甫不同。梦窗已经不以风吹帽落、露出满头白发羞愧了;他这两句词的意思是:反正人亡身颓,无复欢颜,一切都随它去吧!这表现了词人极端沉痛绝望的心情。结语“谩细将、茱萸看,但约明年,翠微高处”着一“谩”字,道出自觉无味之感。那么明年翠微高处之约,也不过说说而已。

(七)元曲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13,14题。

太常引·姑苏台赏雪

张可久①

断塘②流水洗凝脂,早起索吟诗。何处觅西施?垂杨柳萧萧鬓丝。 银匙藻井,粉香梅圃,万瓦玉参差。一曲乐天词,富贵似吴王在时。

[注]①张可久:元代散曲家,他仕途失意,作品大多记游怀古。②断塘:指脂粉塘,为吴王宫人倾倒脂粉及洗濯处,在吴县西南灵岩山下。

13.下面对这首元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开篇从“断塘”写起,使读者与因西施缘故而驰名的姑苏台发生感情上的联系,给人想象的空间。

B.三、四句由觅西施不得,写到因见柳树积雪引发作者登临姑苏台“萧萧鬓丝”的怅惘。

C.文中提及白居易的诗,意在将自己赏雪的诗文跟白诗作比,传达出对“乐天词”的喜爱。

D.全文虽题为赏雪,但写雪景虚实结合,情景交融,却分明有一种怀古的寄托。

14.这首元曲题为“姑苏台赏雪”,但文中无一“雪”字。试赏析这一妙处。(6分)

【答案】13.C

【解题分析】文中没有将自己的诗文跟白居易的诗比较的意思,原文是说吟唱白居易的诗,眼前的如银如粉如玉的雪让作者眼前浮现吴王富贵时的景象。

【答案】14.①运用联想和想象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或虚实结合)。小令开篇从“断塘”写起,由断塘塘岸白如凝脂的积雪,联想到西施当年洗浴的景象,生动贴切,引人遐思。②比喻新奇。将柳枝上的积雪比喻为“萧萧鬓丝”,一改前人以雪喻鬓发的思路,新奇的比喻寄托着作者淡淡的惆怅。③运用比拟的手法,“银匙”“粉香”“玉参差”,生动地再现了姑苏台上高高下下的积雪景观。以银、粉、玉作为比拟,与末句的“富贵”遥遥相应。也照应了文题“姑苏台赏雪”。(每点2分)

【解题分析】文中虽无“雪”字,但实则处处写赏雪。因“姑苏台”这一特殊地点,不难得出运用了联想和想象(或虚实结合)的手法;比喻的手法较明显,易错点是易把“银匙”“粉香”“玉参差”这些以物比物的“比拟”看作“比喻”。

【诗歌鉴赏】

这首小令题为“姑苏台赏雪”,一开始却从距台有数峰之隔的“断塘”述起。凭这个处所,已足与同样因西施缘故而驰名的姑苏台发生感情上的联系。“洗凝脂”意含双关,它已暗点出“雪”的影响,实是因断塘塘岸的积雪白如凝脂,而联想起西施当年在此洗浴的景象。由此引出“觅西施”;再由觅西施不得,但见柳树积雪如“萧萧鬓丝”的怅惘,领出姑苏台的登临。从而表明作者“赏雪”并非单纯的冬令游览,而是“怀古”寄托的表现。

下片转入“赏雪”。“银匙”“粉香”“玉参差”,生动地绘现了姑苏台上的积雪景观。以银、粉、玉作为比拟,与末句的“富贵”遥遥相应。“富贵似吴王在时”,表面上是赞词,其实却包含着微意。这是在说吴王富贵久已不存,如今台上的“富贵”气象,不过是如银如粉如玉的雪堆的错觉而已。他所吟唱的“一曲乐天词”,也已游离了登台的初衷(白居易《题灵岩寺》之类游吴作品,并无丝毫怀古内容)。这一切正暗示了作者事实上的失落感。作者将感情表现得如此委婉隐晦,实有一种“伤心人别有怀抱”的意味。

猜你喜欢
诗人诗歌
诗歌不除外
最帅的诗人
“诗人”老爸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诗歌是光
我理解的好诗人
诗人猫
诗歌岛·八面来风
诗歌论
诗人与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