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赤峰落子皮影《五峰会》的整理研究

2020-11-16 02:05洪洋
艺术评鉴 2020年18期
关键词:艺术特色

洪洋

摘要:作为民间艺术的落子皮影戏,不仅承载着艺人们对生命及其生存的态度,也是国家历史的记忆库。整理研究落子戏就是对历史的唤醒,对民间文化的激活是国家进行“非遗”保护工作的目的之一。内蒙赤峰落子戏是移民的产物,也是地域文化的“活化石”。通过对内蒙古赤峰经典落子皮影戏《五峰会》的整理研究,让落子戏这一宝贵的民间艺术得以保护和传承,使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间文化繁荣兴盛,源远流长!

关键词:落子皮影戏   《五峰会》   艺术特色   起源简述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0)18-0009-03

皮影戏是“借灯取影”的艺术形式,是中国独有的纯粹的民间艺术。皮影戏是从何而起?又因何发展至今? 孙楷第在《傀儡戏考源》记载:皮影在五代时已有雏形。目前学界保留了“西汉长安说”“唐代长安说”和“北宋汴京说”三种说法。刘得腾运用史料考据法,通过比较《史记》和《汉书》中关于皮影戏起源于“两汉起源说”的两条主要证据,以及对这一说法中的一些疑问进行探究,得出少翁受汉武帝所托为王夫人招魂的记载是可信的。在《汉书·外戚传上》、宋高承《事物纪源》等古书中均有记载。王传历通过对皮影戏的三种“起源说”进行阐述后将它们总结为“综合说”认为皮影戏结合了说、唱、表演等形式,是通过历代王朝的累积发展起来的,可见皮影戏的发展历史源远流长。

落子,原是河北沧州一带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民间秧歌。表演旺季在春夏之交或夏末秋初,起初当地百姓多用于天旱求雨或祈福祛灾。后来也成为了人们闲暇时节、茶余饭后的娱乐活动。添丁祝寿以及道岁贺新、庙会等场合,都少不了落子来烘托喜庆祥和的气氛。渊源已久的落子皮影戏在民间植根、成长,属于乡间田野文化。

一、在当地的发展

受当地历史、人文、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赤峰地区的落子皮影戏具有鲜明的地方特点和民族特色,属于北方皮影的唐山影派,至今经久不衰、广为流传。

内蒙古赤峰落子是移民的產物,是反映特定时期的经济、政治以及文化的风向指标。《赤峰史》《林西移民纪事》里记载的移民文化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底蕴,内蒙古周边地区战火频发,“卖艺”成为流离失所的百姓常见的谋生手段。赤峰地区有相对安定的生活环境,大量移民的涌入带来了在当时比较古朴和原始的艺术形式——落子皮影戏,在相互碰撞交融中形成了赤峰人独特的文化基础和血脉基因。后来融入百姓生活,丰富了当地的文化形式,满足了百姓迎神镇邪、教导传情、和睦友邦等需要,使人民增强了对文化的认同感,对我国文化多样性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

二、表演形式

早期的皮影与落子相融为一体,后来娱乐性增强逐渐分化。表演形式灵活多样,大多由老艺人现编现唱,即兴性强,民俗化,迎合了百姓的胃口。

赤峰地区的皮影人在技巧和艺术方面颇具创造性,构图独具匠心,饱含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皮影的雕刻艺术性强且工序繁琐复杂,被誉为“皮影戏之乡”的巴林左旗,皮影是用当地驴皮精雕细刻而成的,又称“驴皮影”。

赤峰地区皮影人物造型各异,有生、小、大、鬓、丑等;演出形式通常有拿、贴、打、拉、唱五种。艺人的分工讲究传统:影人的操纵者俗称“提线的”。位于台口左边的“上线”一般负责影箱子的保管,负责演出的预备和渲染影人上场工作。台口右侧的“下线”,配合“上线”操纵影人并负责灯光和翻影卷。用“主杆”和“手杆”来操纵影人完成动作。一位艺人可以同时分饰多种角色或操作数个皮影造型进行演出,选用老腔、花腔等唱法,以挑线、板胡、锣、鼓、镲、梆、唢呐等乐器伴奏,仍游刃有余引人入胜。内蒙古赤峰落子皮影戏以口传心授的文化传承方式,其唱腔、音乐、表演、造型上呈现出比较鲜明而可贵的本土化追求。赤峰落子以大口落子见长,有溜口和戏口之分,赤峰一道流传的叫翻卷,也称“照本宣科”,戏口通过人物的唱、念、坐、打来塑造人物形象,内容传颂英雄事迹、反映社会现状贴近生活大众。独特的唱词和语言特点,是落子皮影区别于其他戏曲文化的标志。方寸舞台,灯光人影同样能映衬着复杂的现实世界“隔帐陈述千古事,双手能武百万兵”,更能体现皮影落子不受时空局限的优点。

三、《五峰会》戏文文本探究

《五峰会》是清代滦州皮影之中艺术性最丰富的一部。由《乾天剑》《保龙山》《平西册》三部分组成,是由乐亭流浪到辽阳的艺人齐二黑与女儿合作编创的一部民间创作影卷。讲述宋神宗时期,战功卓著的元帅曹克让被奸相沈恒威陷害遭难,与众英雄历尽艰险于保龙山救驾立勋的传奇故事,饱含强烈的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由于角色唱念的对子和出场诗都极有口头文学特色,所以是赤峰地区皮影戏表演的传统剧目。

(一)女性人物形象

1.女性角色的丰富性

《五峰会》对女性描写的笔墨颇多。在总体上常对男性主角起到陪衬作用。正面人物一般是与曹宝门户相对的年轻女性,如与曹宝姐弟相称却心生爱慕之情的郑春芳,大家闺秀程玉清。她们勇敢善良爱憎分明;反面人物多是妇女或寡妇:诬陷恒秀锦清白的艾云晴和残害继女潘氏等,心理畸变,阴险狡诈,往往是结局凄惨。梁启超在《小说丛话》中说:“天下无无妇人之小说”,此乃小说家之格言,然亦小说之公例也”。家庭街坊、市井边疆,女性都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描述世相百态或述说伦理道德。《五峰会》的女性角色塑造是鲜活的、呼之欲出的。

2.民族国家话语中的女性形象

《五峰会》中有众多为了国家利益宁愿牺牲自我的女性形象。“婀娜风流别样娇,胭脂马上舞花刀。”铠甲披银,霜刃如风的赫连丹红。同男权和封建社会的斗争打破了古代中国传统的性别分工。给了女性除深闺、青楼瓦舍之外的生存选择——战场。古典戏文中的女性往往被封建社会的枷锁压制,她们“离经叛道”追求自己的幸福,是时代的挣扎者、反抗者,是值得我们理解和同情的弱者。

对贞洁烈女的歌颂历来在古代小说中占领“据高点”。如同类皮影戏《杜十娘怒沉百宝箱》都将“烈”作为衡量女子忠贞的优秀品质。世俗把这种“品质”奉为至高无上的地位才导致无辜的女性为封建礼教“殉葬”。“节烈佳人”恒秀锦和“血溅玉华城”的文玉霜无疑是典型的中国传统的“贞烈”形象。侧重表现她们内心世界的强大,以“贞烈”的价值观和信条作为生命的支撑。两者以不同方式演绎血性之“烈”,自裁与反抗都是迫于无奈的绝路,而最后以命相抵的结局便是“烈”的升华。

(二)《五峰会》艺术特色

1.唱词中的“三顶七”

“三顶七”又名“三赶七”,绝妙修辞和押韵精悍的语言特点使皮影在戏曲艺术中独树一帜,富有研究价值。《五峰会》中常用此结构:“奇门阵势图,斗底长蛇变。”寥寥数语从简到丰的将观众引入情节之中。“此外,“五字锦”“十字赋”都是皮影唱词中常见的唱作形式,能够渲染气氛,由浅至深,丰富故事内容,推动情节发展,凸显人物性格特点。

2.开脸诗与说功

即开篇写明故事中主人公外貌及性格特点的语句,上场“诗”下场“对”在落子皮影戏中运用甚广。“大汉红面白须曹克让,赫赫威名四海闻,一片忠怀社稷心”。曹克让的忠心耿耿、威风凛凛将军之范已让观众了然于心。《五峰会》系列中的开脸诗虽逊于《红楼梦》中判词的预示作用,却在展示人物性格与背景说明上有异曲同工之妙。在“叙述”与表演样式的调整和变化中体现为“以假隐真”。剧情抒发人物之情感,自由灵活,设计别出心裁。

(三)《五峰会》是古典小说的戏曲化的延续

人言戏曲传奇多从情节之奇着眼,所谓“演奇事,畅奇情”者也。清朝,周书将“奇”的内涵扩展为人、事、文三者,曰:人奇事奇文奇,戏乃可传。

《五峰会》系列戏文是由演义小说《曹家将》戏曲化而来的,语言更凝练生动。《曹家将》是东北评书人陈青远的代表作。“三闹汴梁”“三擒陈平”“三大高手”的形象设置颇具武侠小说的传奇色彩。曹氏家族受沈恒威诬陷蒙难,与元杂剧《赵氏孤儿》屠岸贾灭赵氏满门的悲剧均以“复仇”为线索贯穿始终。沈恒威,是英雄演义中诡计多端的反派奸臣的典型代表,与曹宝分别代表中国古代传统演义小说中正相反人物的两种极端的文学典型。正反两派之间势力此消彼长,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揭示忠义最终会战胜邪恶的道理。与其它演义小说人物塑造,描写方法上也十分相似。英雄人物在正面人物中格外突出,且都历经磨难背负家仇任重道远。《五峰会》中的主人公曹宝似乎具有一切英雄和正面人物该有的高尚品质和人生轨迹。在《保龙山·大闹淮安》一折中,曹宝被诬陷身陷囹圄,他所救济过的穷困百姓、生死之交的兄弟,甚至裙带关系等,都被曹寶“仁,义,信”的品质所汇聚起来,上演了一出惊心动魄的“劫法场”的闹剧,反而让社会秩序在人格魅力前屈服显得“黑白颠倒”。曹氏家族与众英雄无奈之下反叛朝廷,与绿林好汉被“逼上梁山”和《薛刚反唐》都有从被动压制向主动反抗转化的过程,增加了“复仇”的合理性。

《五峰会》与明清小说《红楼梦》相似之处在于“大旨言情”。都存在似有似无的贯穿全文的暗线——“关系网”,在《红楼梦》中以贾府兴衰为中心展开的四大家族,“扶持遮视,皆有照应”。而在《五峰会》中形成以“曹宝”为中心的“姻亲网”,保障其正义之路畅通无阻。但是《五峰会》在编织此网时只局限与“姻亲”显得单调平面。

戏文以小说的躯体生存,丰富着小说的内容,以灵活的形式穿插于小说的叙述中,为情节的展开提供了妙趣,传递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与理念。戏文与小说本体都是相辅相成的。

四、让落子皮影戏“活”起来

河北艺人通过走西口将皮影落子带入内蒙古赤峰,后融合皮影和当地唱腔形成了独特的艺术形式。内蒙古赤峰市作为草原文化与农耕文化交融的沃土,滋养并丰富着皮影艺术,人物造型和剧本创作,博采众长使皮影落子传入后在这里曾兴盛一时。但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多元的传播媒介逐渐代替了口传心授的传承形式,老艺人年事已高而后继无人,影卷与皮影制作技术的亡佚,落子市场受冲击后不断萎缩,皮影艺术也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但是,很多对皮影艺术有着执着情怀的民间老艺人,他们自觉承担起传承、保护和抢救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责任。在政府的关注和扶持下,通过创造排演带动传承的经典剧目如《五峰会》《大辽双星》等皮影戏,通过编写相关的皮影发生发展的史实材料以及申报自治区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一系列工作,整合资源,突破困境,让艺术百花园里这一古老的、独特的民间艺术形式重新焕发出新的生机。

迅猛发展的科技媒体一方面冲击着这一古老的传统艺术,一方面又以特殊形式对皮影艺术进行记忆和传播。比如,网上视频软件上有完整的传统皮影的制作过程——选皮经刮制、描样、雕镂、着色、发汗熨烫、上油、订缀……皮影在老艺人的手作下呈现活力与生机,从沧桑僻壤的小村庄里走向了都市,世界和未来。

比如,皮影戏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中国“皮影三剑客”之首——江国庆,制作了被誉为“中国皮影一绝”的《清明上河图》的皮影版;在电影《活着》中,增添了小说没有的皮影戏元素,福贵操纵皮影戏中的人物来暗示自己的身不由己,使得影视化作品的传统意味更浓重;皮影戏在《功夫熊猫2》中的参与当属绝妙,用传统唱腔来作为电影开场,皮影造型、美术背景精美绝伦。影片对皮影戏这一传统文化元素的思考和融合深入得出人意料。在动画方面,《FGO》与北京皮影戏推出国风联动企划,用传统皮影艺术来进行全新的演绎,在与国粹碰撞的同时共同传承保护源远流长的皮影艺术;情景剧《心肺复苏》中,将医疗战线的心脏复苏项目与皮影戏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更多的人接触到戏展现的科普知识。近年来,赤峰市以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也创作编演了不少具有时代气息的剧目。可见,传统艺术融入现代生活更显其生命力。

“皮影以皮质为料,裁以身姿,着以颜色,映影于帐”,皮影是具有古老的唱腔曲调,简单的民间乐器,浓厚的乡土气息的。在国家号召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背景下,经过当地政府的鼓励和提倡,在赤峰市建立落子皮影协会,组织落子皮影戏爱好者加入,并且定期举行交流活动,此外,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优秀的民俗文化,赤峰市还通过认定代表性传承人来丰富代表性传承人的队伍,在当地盖了皮影戏馆,使落子皮影这一古老的艺术文化落地生根且永远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1]孙楷第.傀儡戏考源[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8.

[2]刘得腾.皮影戏“西汉起源说”新证[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3,(03).

[3]李珍.武安落子调查与研究[D].临汾:山西师范大学,2014年.

[4]惠青.沧州落子舞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2012年.

[5]罗丽娜.沧州落子的渊源追溯与历史演变[J].石家庄学院学报,2010,(05).

[6]陈清远.曹家将[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5.

猜你喜欢
艺术特色
论苏辙碑诔文的艺术成就
少年小说的突破与期待
论林兆华戏剧的先锋观念及创作风格
论长阳南曲的艺术特色
指下云山意无穷 信手写来入化境
对《水浒传》中梁山好汉绰号艺术特色分析
基于女性主义批评视域看《啼笑姻缘》的艺术特色
江西安义糕点印模的艺术特色
浅谈《舌尖上的中国》系列纪录片
《琅琊榜》浅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