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邓石如篆书风格的形成

2020-11-16 02:07谭延祯殷占荣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20年8期
关键词:篆书书法

谭延祯 殷占荣

摘 要:邓石如是清代碑学思潮的推动者和碑学运动的代表人物。他深入探索篆隶楷三种书体并深究篆刻,提出了“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的理论,开拓出传统书法的新生面,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文章通过邓石如生平经历及所处的时代背景浅论邓石如篆书风格的形成过程及影响意义。

关键词:邓石如;篆书;书法

邓石如是清代篆书与篆刻的集大成者。他生活在乾嘉盛世,一生备尝人生的酸甜苦辣,超然物外,看淡功名利禄,甘守清贫寂寞。然而他热爱书法,视为生命,每日临池不辍,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赢得了后人的尊敬,其书法艺术得到了王文治、包世臣、康有为、沙孟海等后世大家的高度赞誉。邓石如推动了清代篆隶书的革新,促进了碑学的兴起,开拓出书法继承与发展创新的新局面。邓石如篆书用笔潇洒飘逸,结体自然活泼,摆脱了传统篆书的僵化与呆板。邓石如在书法理论方面提出了“计白当黑”与“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的理论,拓展了书法创作的艺术境界(图1)。

一、风格形成的历史背景

清代初期,帖学仍然占据主导地位,以董其昌、張瑞图、王铎等为代表的晚明书风在清初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同时书家们一直不断追求创新变法。清代中期,大量碑刻被发现,同时文字狱现象亦愈演愈烈,很多文人转而研究碑学,从此书法艺术的发展逐渐分成帖学和碑学两个流派。

首先,皇帝的爱好与重视推动了正统帖学的发展与传承。书家们努力学习继承晋、唐以来名家书风和艺术主张,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从而不断传承宋代以来的帖学书法。清代的帝王大都喜欢书画收藏,乾隆皇帝更是十分重视文化事业的发展,组织编纂了以《四库全书》为代表的各种鸿篇巨著,并把内府收集的历代名迹镌刻成《三希堂法帖》。特别是乾隆,他本人喜欢书法并身体力行地去实践,极力推崇赵孟頫,一时帖学风靡天下,丰富了帖学书法的技法并使其审美取向发生变化。乾嘉之后,随着碑学理论的确立和书法风气的转变,帖学书法内容大多为行草书,而无篆隶体,书风渐渐变得枯燥、乏味,并且随着“馆阁体”的风行,帖学呈现出穷途末路的征兆,时代要求书法要进行改变与创新。

其次,乾隆、嘉庆两朝统治者为加强思想、文化控制而禁书并大兴文字狱,迫使汉人学士的治学研究转移到考据学方向。所谓“朴学”兴起,就是借助金石文字来整理和考订文化典籍。考据学的盛行使碑碣类文字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与此同时发展了金石学和文字学,使已经退出使用领域的大篆、小篆等书体复兴,拓宽了书法家的视野和艺术取法对象,激发了他们对篆隶书体的学习热情。考据学的盛行一扫清代传统帖学一派颓靡呆滞之习气,书法家们的审美观念发生了根本的改变,碑学占据了主导地位。

二、篆书学习与风格形成

(一)临摹百家,博采众长

邓石如,安徽怀宁人,起初名琰,字石如,号完白山人。邓石如生长于穷乡僻壤,家境较为贫困。少年时代钟情于刻石,大多都是靠自己摸索,就此养成了勤思好学的习惯。青年时,一次偶然的机会下,邓石如居住到金陵大收藏家梅谬家,当看到其家中丰富的金石碑版收藏时,便笃志临摹。他刻苦临摹《石鼓文》《峄山碑》《泰山刻石》《敦煌太守裴岑纪功碑》《国山碑》《天发神谶碑》《城隍庙碑》《三坟记》等,每种临摹各百本,并且手写《说文解字》二十本,搜集三代钟鼎及秦汉瓦当碑额进行学习。五年时间,篆书大成,又临《史晨前后碑》《华山碑》《白石神君碑》《张迁碑》《潘校官》《孔羡碑》《受禅碑》《大飨碑》各五十本,三年时间,隶书大成。这种感觉对于生长在书香之家、饱食翰墨者来说,往往是难以体会和把握的,所以很少有人可以像他那样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临习和揣摩。孜孜不倦和刻苦磨砺的练习,为他融会贯通,形成自家面目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融会汉隶,自成一家

历代写小篆者,大多取法于王澍,死守铁线玉箸的成法,大都以线条均匀光洁为最高追求目标,以致后来为了达到这种形态,竭尽一切办法,甚至烧掉笔锋,这种盲目偏执的追求使篆书失去了拙朴自然的生气。邓石如观摩历代作品,特别是精研汉碑,于篆书笔法中融入隶书笔意,同时将汉碑额篆书中和谐统一但又不失生趣的审美风格予以取法,在字形上方中带圆,圆中带方,趣味横生,在用笔上虽老练稳重却不乏轻盈灵动,笔力圆润坚挺,风格超然脱俗,完全摆脱了当时单调乏味、千篇一律的陈腐之气。

邓石如早期学习李少温,奠定其篆书基础,而后又学习《天发神谶碑》等碑刻充盈其气息,学习《开母庙石阙铭》增加其古拙朴茂之韵,学习《之罘二十八字》端正其神采,学习汉代碑额开阔其结体。因此,邓石如的篆书博采众长,卓然独立,清新脱俗。分析邓石如作品,中年时期,结体长中带方,笔意洒脱不受束缚;晚年时期,《白氏草堂记》(图2)整幅作品既充满着浓浓的古气,又洋溢着浓浓的新意。笔致苍古浑劲又不失清秀洒脱,结体奇异跌宕又不失森严刚毅,观其整篇气韵生动,浑然天成,令人心旷神怡,不禁叹为观止。邓石如的篆书,年轻时循规蹈矩,铁画银钩,没有脱去《三坟记》《峄山碑》的旧风貌。50岁以后,邓石如形成了自己的风格,藏锋、中锋以及起笔、收笔都注重笔法的古雅,但不追求整齐划一的效果,因而起笔的灵动变化、线条的提按推移、运笔的自然停匀、收笔的率真意足,变化丰富,不同于李斯和李阳冰,可谓师古不拘泥于古,风格独特,自成一家。纵观清代整个书坛,邓石如的篆书冲出重围,独树一帜,不受王澍书风干扰,对秦汉石碑中的不同特点融合提炼,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三)宣纸工艺发展的影响

邓石如所处的清代中后期,宣纸的制造工艺逐步得到改进和完善。纵观中国书法的历史,就书画载体来说,宣纸在中国书画艺术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清以前生产的古宣纸,通过专家采样化验,基本为檀皮纤维,没有草纤维。到了清代,经过前世历代纸匠的不懈努力,宣纸质量逐步变得更加精良,纸匠们充分掌握了宣纸中青檀与树皮的比例,制造出适用于不同书写技法、书写表现的宣纸。清代宣纸工艺完善,稍洇的宣纸更容易写出结实有力的线条,邓石如的作品就是用这样的宣纸写成的,客观上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因而呈现出一种全新的面貌。

三、篆书风格对后世的影响

邓石如篆书艺术的成功,在古今书法之间搭建起了承前启后的桥梁,不断地启示着后世书法家们的艺术创新。以邓石如为代表的篆书艺术,是清代中期破帖一脉发展的必然产物。他努力挣脱二王帖学书风的笼罩,直接师法商周秦汉,恢复秦汉篆书宽博大气自然的面目,唤醒了几个朝代一直沉寂的篆书艺术,影响了吴让之、赵之谦、杨沂孙、吴昌硕等后世的一代大家,直接推动了篆书艺术在清朝的普及与发展。

邓石如篆书影响后世的主要风格有以下两点:一是篆书作品气势雄强,这种气势的获得是由于其独特的用笔方式。邓石如篆书作品的笔画在起笔取势上,一般采取逆势裹锋翻转,增大提按幅度,在转笔的瞬间积蓄力量,然后将这种力量通过行笔过程中的提按运行贯入到整个笔画之中,使线条充满雄强之力。二是篆书作品气息自然,这种自然气息主要源于邓石如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和其深厚的艺术学养及文化内涵。他在作品中表现了自己的内心世界,他远离世俗,尘外孤标,自然韵格高古。邓石如以心运笔,将以上两个书法艺术上至为关键的因素巧妙融合在一起,成就了他在篆书艺术上的时代高度。纵观吴让之、赵之谦、杨沂孙、吴昌硕等后世大家的作品,无不充满着雄强的笔力和生动自然的气韵。直到今天,邓石如仍然是众多书法学习者进入篆隶堂奥的不二法门。在中国书协举办的全国第十二屆书法篆刻展中,我们看到了大量取法邓石如篆书的高水平作品,充分体现了其在当代的广泛影响力。

四、结语

邓石如的书法,是在谙熟古法的基础上,充分表现自己独特的创作意境。他的继承是推陈出新,是批判性的继承,他绕开二王以来的帖学领域,既广泛地临习秦汉以来名碑名作,同时远追秦汉之前的钟鼎大作,深入汲取其精华,通过自己的努力将今意和古意巧妙地融合到一起,形成自家独具一格的风貌。邓石如这种勇于探索的精神,直接影响着后世书家们的书法学习与创新。清中期碑学思潮弥漫着整个书坛,邓石如取法汉碑并全面实践,为清代篆书注入了新的血液,翻开了新篇章,对后世的篆书继承与创新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刘恒.中国书法史:清代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

[2]王镛.中国书法简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叶喆民.中国书法史论[M].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13.

作者单位:

山东建筑大学

猜你喜欢
篆书书法
饶宗颐老照片一组
张晓东《篆书国有岁以团扇》
鲁大东篆书苏轼“人生十六乐事”
我的篆书观
书法技法讲坛—篆书技法45例(十二)
诗书画苑
书法等
图说书法(三十九)
我说当代篆书创作
书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