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论语》行走起来

2020-11-16 02:19沙国禅
基础教育参考 2020年9期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论语阅读

沙国禅,江苏省泰州市凤凰初级中学校长、高级教师。泰州市名校长、学科带头人,泰州市卓越教师培养对象、泰州市名师工作室领衔人。著作《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化实施策略研究》获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成果二等奖,主编了《臻善》课程并获江苏省中小学优秀校本课程奖。发表省级以上论文数十篇,参与了国家《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校长手册》《局长手册》的编写和修订工作。

[摘   要]《论语》是儒家经典,在传统文化进校园的今天,不仅要读,更要践行。江苏省泰州市凤凰初级中学以综合实践活动的思想开展语文阅读,并形成了以语文学科主导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使《论语》成为能够让学生践行的课程。

[关键词]论语;语文;阅读;综合实践活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综合性学习的实施建议中指出: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生活实践的紧密结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提出:探索基于学科的课程综合化教学,开展研究型、项目化、合作式学习。为此,江苏省泰州市凤凰初级中学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形成了名为“学用国学之让《论语》行走起来”的语文学科主导类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下简称《论语》行走课程)。

一、开展《论语》行走课程的价值

《论语》作为影响中国几千年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多领域生态的儒家经典著作,其所蕴含的正能量哲理已成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在学习与传承中铸就了生生不息的民族精魂。《论语》是君子之学,其实现路径是“学”和“习”。如《学而》篇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习”就是练习、实践的意思;《述而》篇中“子以四教:文、行、忠、信”中的“行”就是社会实践,是一种综合性学习。要想通过诵读《论语》“习”做君子,不仅要读经典语文、修文学修养,更要不断实践并强化行为体验,才能通过深化阅读认知培养道德情操并形成完美人格。为此,学校尝试将《论语》诵读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结合起来。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2017年版)》指出:在设计与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要引导学生主动运用各门学科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科知识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得到延伸、综合、重组与提升。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所发现的问题要在相关学科教学中分析解决,所获得的知识要在相关学科教学中拓展加深。语文学科主导类综合实践活动是以语文学科为主导选择相关专题,联合其他相关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论语》特定的内容和显性的德育功能使《论语》行走课程具有了重要价值。

1.从源头来看

《论语》记录的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它是游学、读书、辩论、思考、交流的产物,即综合实践活动的结晶,其中蕴含的“仁”“礼”“孝”“乐”等儒家思想非常值得探究和践行。《论语》中的篇章皆言简意赅、观点鲜明,容易入脑入心,利于言传实践。篇中所涉及人物大多形象丰满、个性鲜明,利于组织模拟和表演,如选自《论语·先进》篇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等。有些篇章中的观念与当代思潮或现状相左,恰可用于组织辩论或反思。如“君子不器”“君子当讷于言而敏于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等。还有的章句直接对阅读者的言行及道德规范提出了实践要求。如“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 则以学文”等。

2.从现实来看

正值青春期的初中生对人生、自然、社会的认识渴求和观念冲突,更凸显了规范和教育的意义。引导初中生将《论语》读进去、走出来、做起来,通过读和行实现对《论语》价值的审视,有利于他们重构自身价值并提升精神境界。

当代学校道德教育内容的空泛,西方道德伦理的冲击,世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家庭教育的缺失,這些都让青少年学生难以抉择,并导致大量言行不一、言胜于行的情况。道德教育的书本化倾向,进一步导致了道德教育缺乏实践、体认肤浅且不易固化。“道德的根本是实践的”这一本质决定了道德教育应具有实践性特征,使学生能够践行于行、铭刻于心。

⒊从语文学习来看

语文学科实践性很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语文课标)提出:“重视学生读书、写作、口语交际、搜集处理信息等语文实践,提倡多读多写,改变机械、粗糙、繁琐的作业方式,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学会学习。善于通过专题学习等方式,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听说读写,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 语文课标强调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一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阅读是一种重要的语文实践。阅读能力的形成、语文素养的提升、道德的养成绝不应只停留在冷静的大脑思维,而是要与火热的生活实践相结合,在读与思、思与行、行与悟中不断生成和凝集。

美国教育家华特也曾提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说明语文教学一旦离开生活实践,必然是僵化、干瘪的,毫无趣味性、探究性、人性化可言,学习将成为缘木求鱼,学生也会对语文学习失去信心。唯有使知识和技能回到个人生活、社会生活和职业世界的具体情境中去探究与实践,方有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因此,素养的核心是反思性思考与行动[1]。

此外,2017版的高中语文课标也指出,应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做好学生语文学习活动的设计、引导和组织,注重学习的效果。这说明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语文学习的应然选择。

二、《论语》行走课程的实施

1.用综合实践活动的整体性思维规划方案

培养学生的统筹规划能力是实践课程的目标之一,开展《论语》行走课程,首先要让学生对活动整体进行规划。《论语》包含20篇共492章,内容广泛、内涵丰富、背景久远、语言阅读障碍也较多,要求学生对全书进行深度研读和践行难度较大,也不现实。同时,该书是以松散对话形式呈现的语录体,各篇章排列未必有什么道理,前后各章之间也不一定有什么关联[2]。为此,语文组教师研读《论语》后,按内容进行了整体规划,在最大限度尊重原有体系的基础上重新编排、归类和命名,形成了“博学”“诚信”“孝德”“修养”“立志”等十二类实践活动内容,并编辑了实践指导方案和校本教材。指导学生采取先整体通读,再分组研读、实践,最后总结交流的思路,实现了课程实践、重点研读和共享提升的活动目的。

语文教研组按学生兴趣把全校学生分成十二个研读与践行小组,每组配一名指导教师,由学生对本组活动内容进行整体规划。一是对“读”进行整体规划。明确整体和各部分读书时段安排和具体任务目标。采取整体通读或跳跃性阅读的方法,重点在抓住孔子的思想和表达,认真体味孔子围绕“仁”所阐发的关于个人修养、人际交往的主张或评论,以及经世致用的抱负与理想,对重点语句进行欣赏和学习。二是对读中、读后活动的规划。要求从个人阅读转向多人研读,从静态阅读走向活动深化;要对重点篇章进行研析、背诵和积累,根据内容进行实践活动,促进思想的深化和内化。三是对活动展示交流的规划。要求注意过程中的活动品质和资料收集,注重吸纳和扩大价值体认的成果。

2.用综合实践活动的育人眼光制订活动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目标是多方面的,大大超出阅读目标,更多地体现为品格和能力目标。为此,结合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定目标,制订了本活动课程“规划能力”“实践能力”“组织领导力”三大重点能力目标,引领学生在自主分组阅读的基础上,诵《论语》、说《论语》、演《论语》、辩《论语》、做《论语》,不仅要掌握《论语》的内容和要义,而且要习礼、尚贤、明德、笃行,能用小品、课本剧等形式对《论语》中的部分内容进行表演,对不合时宜的内容进行思辨,对诚信、孝德等内容的践行要延伸到校外。

在此基础上,每个小组制订具体活动目标。如“从政”组的目标为: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从政”教材的研读学习,研读经典语句,学习和表演孔子及弟子对从政的认识;认识孔子的政见有什么独特之处,认识孔子政见的利弊;围绕孔子的政见开展“访问”“辩论”等实践活动;提出自己对“从政”的看法。

3.用综合实践活动的多样化手段选择活动方式

综合实践活动方式的丰富性决定了其育人成果的丰富性,用单一活动助力学生成长往往是单薄的。可要求各学生组根据目标、内容选择丰富多彩的活动方式,让学生各方面能力在实践中得到发展。如下列活动方式。

一是走进《论语》,如:我回忆(熟读与背诵《论语》中的一些内容);我调查(以常用方法调查与了解《论语》相关知识);我解读(做一回小老师,讲一讲《论语》)等。二是感悟《论语》,如:我想说(开展论语大讲坛,学习《论语》的思想精髓);我批判(进行辩证思考,在知识积累的基础上发展批判性思维)。三是实践《论语》,如:我策划(策划与体验“君子、淑女我来行”“创业中的仁”“君子最懂礼”等);我设计(宣传与设计活动,根据对“仁”的理解为班级或者社区设计一期板报或者宣传画);我编我秀(编纂与展示活动,如小组合作编一个课本剧,考虑灯光、音响、服装、背景等舞台效果,排练并演出)等。

在成果展示阶段,除了学生小组展示,学校还开展了“论语节”活动。学生可填写“申请单”,申请展示最精彩的那一部分,教师要对内容进行精心编排,组织好“最精彩那一个”活动,包括静态成果展示和动态成果分享,学生或展示读书报告、研究报告、活动过程图片,或吟哦、表演、辩论,校园中充满古风、古韵、古礼,形成了浓厚的研学氛围。

为了增强学生对整本书的认识,语文组适时推出了“我心目中的孔子”“谈《论语》”“怎样做一个君子”等专题,播放《国学启蒙之论语》动画片,召开读书报告会,请专家或语文教师对阅读和实践活动进行指导,引导学生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个人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观照《论语》中的“君子”,并努力做现代君子。

在读书活动现场,学生们的展示也精彩纷呈。

生1:《论语》教会了我们许多知识。比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告诉我们如何学习;“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告诉我们如何做人。《论语》已经走进了我们的学习、我们的生活、我们的心里。

生2:通过這次活动,我不但学到了《论语》中学习方法和做人的道理,还学会了表演。这次我扮演的是子路。我平常和子路一样,发言比较轻率。在排练之前,我大量阅读了他的故事和孔子对他的评价。这也让我懂得了:无论做什么事都要三思而后行。

生3:通过这次活动,我懂得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在我们“孝德”组,大家一起合作,每人分配一项任务,最后很轻松地完成了任务。我还在“立志学习”组客串了“孔子”,这个组也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圆满地完成了表演。我也学会了如何更好地表现人物的心理、神态和动作。我觉得想要圆满地完成一件事,团队合作太重要了!

丰富的阅读和多样的实践方式,使学生增长了才干,并在交流与分享中丰富深化了阅读体验,逐步形成了德育深化的校园场域。

4.用综合实践活动的发展性视角进行活动评价

语文课标还指出:“综合性学习的评价,应着重考察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探究精神与合作态度。主要着眼于学生在综合性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是否能积极参与活动,是否能主动提出问题,还有搜集整理材料、综合运用语文知识探究问题、展示与交流学习成果等方面的情况。”于是,在《论语》行走课程中中,教师指导学生使用《综合实践活动成长手册》进行及时记录,包括填写活动过程、精彩瞬间、体验收获,这些可作为评价活动的过程性资料。为了使教师评价、学生自评、生生互评更加方便,教师们还设计了专门的评价表(见表1)。

三、结语

《论语》集中反映了原始儒家特别是孔子最为重要的思想价值观念,我们如何以敬重、敬畏的人文情怀,进而以现代智慧和科学方法研究原始儒家的精神要义,还原其知识发生、生命灌注、原创闪耀的历史场景,此当为现代学人的历史责任[3],更是教师的责任。

《论语》行走课程的开展,增强了经典阅读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学生在“规划—阅读—实践—体验—交流”过程中,化静为动,将纸上的知识变为活的体验,学习并体悟为人处世、安身立命、报效家国之道,为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华.论核心素养的内涵[J].全球教育展望,2016(4): 10-24.

[2]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2.

[3]汤洪.《论语》篇章结构研究述评[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1):42-46,140.

(责任编辑   郭向和)

猜你喜欢
综合实践活动论语阅读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让数学学习呈现多元化
高中英语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
语文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研究
“骑驴”出发在思辨中前行
阅读教学:“吻醒”文本的过程
《论语·学而第一》
《论语·为政第二》
点点读《论语》
半部《论语》治天下